- UID
- 14418
- 帖子
- 7957
- 精华
- 22
- 性别
- 男
- 来自
- 北京
- 注册时间
- 2009-12-9
访问个人博客
|
6楼
发表于 2012-3-30 20:2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方韩之争”的恩怨与梳理
作者:倍魄
“方韩之争”进行到目前似乎已经乏味而无趣了。在当下浮躁而犬儒的环境,这场争论能持续数月,足以证明它空前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关心这场争论的人始终打酱油或者偶尔飘过,而一度关注过它的人,大多沉默并且有了自己的判断。“判断”跟“证明”不一样,前者容易的多。姑娘一个妩媚的眼神可能就让你爱上她并且坚信她对你“有意思”,但若要你证明姑娘的真实心意,可能比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还难。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既不是“逻辑的”也不是“数学的”和“法律的”,他们做出判断通常不需经过清晰的推理、严格的数学证明和法庭式的抗辩质证,人们是通过常识和简单的逻辑推理以及直觉得出自己的判断,这个判断不需要说服别人,只是给他自己的。所以,现在还在公开讨论方韩之争的人一定是有癖病的:道德洁癖、事实洁癖、辩论癖、表演癖、报复癖……等等。我本人应当是辩论癖吧,看不得诡辩者夸夸其谈。现在是梳理和总结一下“方韩之争”战况的时候了。
(一)韩寒方面:怂了,认栽了
韩寒方面先是撰文赌咒、谩骂,又是悬赏2000万,又是反悔,又是起诉,又是撤诉,反复无常的表演之后,就玩起龟缩战术了。起诉方舟子的官司悄无声息,增借《萌芽》赵长天之口流露出“不上诉”的信息。先是反应过度,后又偃旗息鼓。各种“猪一样的发挥”(韩寒语)都不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反应,倒是今天“死猪不怕开水”了。路金波早早解了干系,韩仁均的微博2月23日之后再无更新。一句话:怂了!认栽了!
(二)挺韩媒体:挺了,又软了
韩寒风光时,不计其数的公知与媒体要么公开唱赞歌甚至对韩寒不讲原则地溢美拔高,要么随着记者提问送顺水人情(反正夸韩不用花钱,成本为零,还有圈子内相互抬轿的收益),但到韩寒受到质疑时,真正出来挺韩的屈指可数。
腾讯网1月29日推出了《今日话题》“打假韩寒,方舟子这次打错了”,标题直接下了结论,旗帜鲜明地挺韩。但过了两天,这个专题就被腾讯删除了,评论部主编刘彦伟解释删除的原因是操作程序之类的问题。现在这期今日话题又可以访问了,但标题已改成“方舟子打假韩寒方式错了”。此后没有采访牌照的腾讯委托前南方周末记者林楚方分别对方舟子和韩寒进行了视频访谈,方舟子的访谈如期播出,但韩寒的访谈始终未浮出水面,对此,林楚方给出了自己的回应,而握有“版权”和录影带的腾讯始终没有给出存在此韩寒访谈的确认以及为何没有播出的正式解释和回应。
2月16日上市的《南方周末》发表了记者陈鸣的特稿《差生韩寒》和《世界差点把他忘了》,由于南方周末只把“特写镜头”给了韩寒而完全没有采访方舟子和其他质疑韩寒的声音,让很多人(不仅是质疑方)得出了这是一次“坏”报道甚至是南方周末为韩寒背书的结论。在与网友互动中,陈鸣回应说:调查稿的操作手法在我们的眼界之下,我的特稿是写给未来的。不管眼下的真相如何,直接穿越面向未来,陈鸣与南方周末的自鸣得意,让他的特稿显得“特搞”。南方周末与腾讯的评论部一样,都不去采访调查真相而想当然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就是真相,置记者责任和社会关切于不顾,径直为韩寒背书,这已注定成为两家媒体的耻辱。
此后,腾讯和南方周末除了少量发表评论文章,基本对方韩之争噤声了,挺韩之态由硬变软。搁置事实调查,避开或者不管平衡采访的新闻原则,直接结论(特稿)和背书,这样的媒体当然硬不起来。至于背后的原因,咱不妨说破。
如果我们把认同中国的改革应当靠向“普世价值观”的人称作右派的话,强调中国特色和对抗西方的人就为左派。毫无疑问,中国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倾向右派观点的,中国媒体除了环球时报等少数左派倾向,大部分是右倾的,其中以南方报系为旗帜。腾讯网的总编辑陈菊红系出《南方周末》,腾讯评论部主编亦曾来自南都周刊。而韩寒被质疑之前,被右派目为最抢眼最有传播效力的代言人,被誉为“当代鲁迅”。保卫韩寒,与其说是保卫普世价值观,不如说是本能地想保全自己暗立的代言人。
但韩寒并不是普世价值本身,这是个浅显的道理,更何况还有“韩三篇”的转身。而随着韩寒方面自己的认怂和质疑派的成果不断显露,已经失分的南方周末和腾讯评论部已然抛弃了韩寒——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差不多是落后南方周末特稿一个月时间的《时代周报》,在3月份推出了“倒方”文章《铁嘴钢牙剩斗士 文砖武锤方舟子》,引用我友醉鱼的评价“在许多挺韩公知已见势不妙,对此事做掩鼻不屑状逃跑之际,贵报适时站出来,真是抢大便都能赶上冷藏的。决策团队后知后觉做选题的能力让人叹为观止。送贵报八个字:迎风独立,吃屎就屁。”——尖刻,但也一针见血。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方周末之后,无论是媒体还是公知,挺韩之声已甚寥寥,而且方式不是支撑韩寒,而是要撂倒方舟子,甚至撂不倒方舟子就试图撂倒方舟子的妻子。其实,从逻辑上,“倒方”并不意味着“立韩”。所以,这些倒方派的手法其实比腾讯评论部和南方周末更没有尊严。无异于街头骂脏——“谁不要脸?你才不要脸,就你,就你……”。
不关心事实,不调查事实,而是立场先行直接结论,把政治倾向凌驾于事实真相之上,这是媒体的耻辱。
作者:法律科普 回复日期:2012-03-28 22:28:48
回复
(三)挺韩公知:认圈子,不挺韩,只倒方
有没有过挺韩的公知呢?没有!真的一个都没有!易中天可以算是标准的公知吧,初期出来和稀泥,倾向于韩寒,又说方舟子有权质疑,但方舟子这个质疑权应当不用。说来说去,让人觉得他主要是出来“赚佩服”的,然后顺便为另一位文坛明星帮衬一下。2月29日之后,和稀泥、有倾向的易教授就息声了。
放宽一点公知的定义,微博上加V的名人可暂列入公知范围。沈浩波、慕容雪村、李海鹏、罗永浩、五岳散人等,貌似是韩寒阵营的。但他们至多是表态相信韩寒,而绝少像质疑派那样付出时间和精力,以论证、辩论、撰写专门文章的方式支持韩寒。有的人干脆是不关心韩寒代笔不代笔,他们只因宿怨,只想倒方。
沈浩波曾在2006年与韩寒(后加入了李承鹏和董路)就当代中国诗歌骂战,其间写了首《咏驴》讽刺韩寒和李董。后来,出版商沈浩波与韩寒成了朋友与合作者(最近的是《独唱团》杂志),在方韩之争后,出面声援韩寒,但被madmad发现了之前的微博里透露了韩寒把博客密码给了沈浩波的“秘密”。3月8日,沈浩波写了《骂韩寒与挺韩寒》的长微博,写得很真诚。但剔除情感的流露,沈浩波给出了如下信息:1、与韩寒成为朋友前,已经与李承鹏当了朋友。(由此,可猜想是不是李承鹏撮合韩寒先写了关于骂诗的道歉,沈浩波下台阶回应,然后,韩沈冰释前嫌勾搭成环?)2、以前沈是诗人圈子,后来与李承鹏韩寒都成了朋友圈子,所谓诗歌再大、骂我可以骂诗歌不行,其实也没有朋友圈子大,成了一个圈子的,懂不懂诗敬不敬诗都不是问题。3、其实不认可韩寒的文学水平,只认可韩寒杂文的文风和机灵。4、偶尔支持韩寒两句,本不想卷进来。5、不相信韩寒有代笔,因为不可能。(没有更多论证)6、韩寒早就是这个水平,你们以前拔高他,现在又贬低他,你们这些公知早干嘛去了?7、在《独唱团》之前,只做过一次韩寒的书商,120万册没出来,赔钱500万。——沈浩波挺韩了吗?如果这是挺韩,同时也是择清自己,然后,撤了。
所谓君子不党,但中国文人君子者甚廖。以圈子抱团,以利益结圈,也因利益而反目,总之,利益第一,圈子第二,道义靠边儿。在方韩之争中,质疑韩寒者几乎不存在本来属同一个圈子的问题,也与韩寒素无恩怨和利益瓜葛。倒是慕容雪村、李海鹏、罗永浩、五岳散人等人与方舟子或麦田积有宿怨,与其说他们是为保韩而来(其实以他们的桀骜,没有一个人打内心看得上韩寒),不如说他们是来跑反对方舟子和麦田的。
如果是真心挺韩,应当满足两个行为判定:1、肯花时间认真写文章挺韩(至少像易中天那样写个一两篇)2、直接反驳质疑派的论据和论证,而不是只攻击方舟子、麦田甚至是论争之外的方舟子妻子,把注意力牵至与质疑韩寒无关的问题上。因为质疑派的论据和论证始终摆在那里(并且不断在增加),质疑者也并非只有方舟子和麦田,就算你们有能力将方舟子和麦田打入牢狱甚至从这个星球抹去,那些由论据和论证所支持的质疑还是存在。
圈子很小,恩恩怨怨,文人相轻,有分无合。圈子因利益而合,必然因利益而裂。李承鹏和董路早就掰了,其他的文人反目咱就不多提了。方舟子与罗永浩、五岳散人等的宿怨几乎是网上公案,而慕容雪村、李海鹏和麦田以及比较外围的关军、醉鱼、乃至熊培云等,都是2000年左右早期中文论坛的元老级网友,他们之间当年的恩怨,或多或少投射到方韩之争中。只要注意那些“一惯”“历来”在辩论中经常出现,你就知道他们心中的旧怨是随时出场的。
就像我曾经指出“人身攻击”(动机论、道德论)是一种典型的逻辑不相干谬误一样,把恩怨置于真理和真相探讨之上,任由私人情感蒙蔽了理性的判断,甚至只想抓住任何机会打压宿敌,这恰是中国文人的劣根。
我想说的正是:在对韩寒持续质疑的另一面,你根本看不到真正坚持挺韩的公知。你只能看到浅尝辄止的炫技走秀(易中天),虚晃一枪抽身急退的遁形(沈浩波),以及无视真相、不顾逻辑、歪曲使坏的劣根表演(此处略去78个字)。
(四)挺韩网友:罔置技术,信仰无敌
挺韩网友中包括韩粉,但就像挺方网友中包含方粉——粉丝是不值得讨论的。他们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情感宣泄。韩寒公开表示过对粉丝的不屑,但那没有关系——粉丝是无怨无悔,并用来为教主壮声势、丢脸和减分的。如果把方韩之争看作理性的互辩,就必须忽略双方粉丝的非理性声音。粉丝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直接诉诸于对教主的信仰,任何论证和说理对他们是无效的。
除韩粉外,在挺韩网友中鲜有正面回应质疑的技术派。仅可一见的是破破的桥的4万多字的“防忽悠攻略”。以破破的桥的文章为因由,我写了四篇有关逻辑的技术帖:
《关于“方韩之争”的逻辑与常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ce6da0100ws1i.html
《本非无理取闹 拒绝“无罪推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ce6da0100wsq8.html
《作假者害怕归纳逻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ce6da0100wstb.html
《关于“方韩之争”中的概率与常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ce6da0100wu9x.html
今天的文章,是对整个方韩之争的一个事实和逻辑梳理。
作者:法律科普 回复日期:2012-03-28 22:32:58
回复
五)简评方舟子:不妥协、不放弃、不抱团
方舟子绝不完美。所谓方韩之争中的“质疑派”主将,据我观察没有一个人是方舟子现实中的朋友。在政治观点上,或许方舟子是中偏左,但像麦田、张放、彭晓芸、madmad、不加V等人明显秉持右派主张,并且,这几个人在现实中也不是朋友。他们的独立人格是被理解的,他们不必为此痛苦。
方舟子当然有荣誉之心,他打假是有洁癖的。方舟子打假冒着生命风险,他被人雇凶锤击过。方舟子不可收买,方舟子不妥协不放弃。就凭这些,当代中国难有人可望其项背。
再次强调常识:虽然在我看来方舟子是英雄,他是质疑派的旗帜人物,在他的宿敌眼里是卑劣小人,但这些都无关对韩寒的质疑。倒方,在逻辑上也不能证明韩,“挺韩方”一直力图撂倒方舟子,说明韩寒已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或者,说明他们的兴趣和着力点根本就不在韩寒身上。
韩寒自己已经放弃了。韩寒当然也被公知抛弃了。
(六)常识梳理:君子不党与普世价值
毛泽东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他们讲的是政治斗争中的敌我划分和社会实践中的实用主义。但在理性论辩中,要不要先区分朋友和敌人,屁股决定脑袋,或者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呢?
俗话说,君子不党,帮理不帮亲。政治是分敌我,讲派系讲阶级性的。但在政治之外,存不存在普遍的人性和普适的价值呢?文革讲阶级斗争,政治挂帅,就差讲“资产阶级数学”和“封建主义逻辑学了”,所谓人性和人道主义因为跟阶级斗争唱反调,当然成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今日中国,人性、人权、普世价值得到了普遍认同,保障人权写进了中国法律,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当中,虽然很多人言论上认同普世价值,但行为准则却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浑身封建文人的厚黑腐朽之气,帮亲不帮理,打压论敌不择手段毫无底线。
知识分子和媒体具有政治倾向是无可避免的,但既然认可普世价值,就理当明白,知识分子和媒体首先要做民间社会的守护者,远离政治和资本,警惕两者对公民社会的挤压和对公民个体的奴役。但现实是,知识分子和媒体往往迫不急待地成为政治集团和资本集团的代言人。他们不可能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和公正的媒体。
李海鹏写过一篇挺韩文章《支持一个非我族类》(他是一个比较认真挺韩的人,至少比较用心写了一篇文章,并且没有写完就撤),举了些恩怨,意为按圈划分,我应当站队到韩寒对面(其实,按恩怨他的老对手麦田和醉鱼早就站在倒韩阵营了,李海鹏没提这个恩怨,因为他想说自己的选择跟恩怨无关。但事实上,他后来挖苦麦田远多于维护韩寒),但我要支持一个这样的非我族类。说到这里,李海鹏似乎很“普世价值”,但接着说为什么支持韩寒,就露出了他唯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尾巴。李海鹏支持韩寒的理由是,(无论韩寒是不是水货,懂不懂文学,我本人认不认同他,或者他有没有做假)只因为韩寒传播普世价值更有效,是件更顺手的工具。
按照普世价值,人应当是价值的核心;人不应当沦为谋利手段和政治工具;为私利而欺骗公众就是一种不可容忍的恶;真理和真相超越政治,是社会公正的基础。——可以看出,李海鹏的选择悖论:他的行为和逻辑是反普世价值的,而他宣称的目的竟然是“推广普世价值”。
用假象来推广普世价值,是荒谬而滑稽的。当公知和媒体急切地拔高韩寒时,他们知道“当代鲁迅公民韩寒”是掺水的假象;而当社会的质疑声直指一个“韩寒骗局”时,他们是不停下来探究事实,而是直接背书,力保这件顺手的工具,他们比左派更加伤害公知和媒体的公信力。
公知和媒体必须反思。
作者:法律科普 回复日期:2012-03-28 22:34:42
回复
(七)名词滥用:无罪推定和程序正义
“无罪推定”和“程序正义”这两个词被搞得像是某种身份标签了,就像“拉菲”和“普罗旺斯”与这两个词有过物理关系,那是某种社会身份的佐证。而知道“无罪推定”和“程序正义”,在论述中敢于抛出这两个词就表示你在“普世价值”上是入了门的。但事实上,很多人只是一知半解。(本人亦非法律专家,希望我的常识理解是正确的)
在方韩之争中,“无罪推定”一词被用来反对对韩寒的质疑。这其实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谬论。质疑首先是一种思想活动,公开表达出质疑的思想活动和结论是言论,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权。任何思想都不可以入罪,而言论是否违法和侵权是靠司法程序给出判断的。在现实论辩中,根本就不存在“无罪推定”这样的准则。进一步讲,即使在法律实践的范畴内,无罪推定也只是一种司法裁判规则,而不是立法原则。立法原则恰恰是“有罪推定”,三权分立,权力机构相互制约,恰恰是假定“不受制约的权力必定会做恶”。如果立法时对权力和自然人都进行无罪推定,立法就根本是多此一举。法律就是用来保护私权、限制公权、惩治犯罪的,立法时不可能使用无罪推定。
司法裁判中的无罪推定,是指在刑事案件的审理中,在罪与非罪的判断上,采取最保守的策略,宁可放过一千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因为错过对坏人的处罚,只是暂时失去了正义,但冤狱好人却是无可弥补的十足的做恶。而在民事诉讼的争议中,没有无罪推定这一说,而是讲优势证据。谁能举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法庭就支持谁的主张。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是无限自由的,质疑随时产生,不仅针对人的行为,也针对万物的运行。没有对自然的质疑,牛顿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没有对奶粉和图片的质疑,就不可能揪出三鹿和周老虎的欺骗和犯罪。一切质疑都是从“有罪推定”开始的,否则,任何质疑都不可能发生。
质疑韩寒是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只要不捏造事实,就不构成侵权。韩寒起诉方舟子根本就没有胜算。
假如没有政治运动,假如没有政治权力和公权的推动,凭白无故构陷公民的质疑根本不可能发生。退一步讲,即使存在由偏见和信息不充分而产生的错误质疑(比如前些日子日本游客自行车事件),经过媒体追踪报道和信息公开,误解是可以消除的。而对于方韩之争,媒体责任失位,不愿去追踪事实平衡调查,韩寒本人也始终不肯出来与方舟子对质,事实真相就不能早日显现。真金不怕火炼。假如韩寒被委屈和冤枉了,那不是质疑本身造成的,原因在于媒体的失职和韩寒的自我放弃。
说到程序正义,人们可能想到轰动美国的辛普森案。正是由于指控辛普森的关键证据受到了“污染”(违反程序正义)而未被法庭采信,辛普森得以逃过了谋杀指控。尽管关注辛普森案的许多美国公众认为辛普森就是杀妻凶手,即认为审判并没有实现实质正义,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对辛普森的审判是公正的(即保证了程序正义)。与此相反的是,去年卡扎菲被俘后被反对派士兵打死,卡扎菲没有受到公正的审判就被处死。尽管审判的结果可以肯定也是死刑判决(私刑实现了实质正义),但程序正义是现代文明法治的必有之义。
前两天,土豆网发布了关于方韩之争的调查视频,核心内容是围绕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各个疑点。原来视频播有26分多种(据说完全素材有1个多小时),后来被删只剩下几分钟的版本。麦田留存的26分钟视频再上传新浪之后,土豆网打电话要求麦田删除,并承诺会在几天后上传精细剪辑的版本。此后,视频中的受访者陈丹燕在微博上声明自己“从未接受过土豆网采访,只接受过号称凤凰大视野的某男记者电话采访华师大七七级。因先前华师大校庆时接受过凤凰大视野团队关于校庆的采访,以为是同一团队的补充采访。问题涉及七七级在校时受到的教育,同学毕业后的发展等等,然后绕至是否认识韩寒父亲。”
显然,按照法庭质证和程序正义的原则来看,土豆网的调查也“受到了污染”,视频的可信度打了折扣。土豆网的操作方式犯了采访调查的大忌。
但是,前面指出,在并非司法裁判的现实活动中,公众得出理性判断并不会像司法审判中的陪审团那样苛刻地对待证据。毕竟,这不是判决谋杀指控,也不是法院判决作弊,而只是质疑作弊。无论土豆网的电话录音的获取是不是合乎规范,那些确认同学关系和经常聚会的信息至少不是编造的,至少可以据此再做核实。也就是说“面条里只要有一只臭虫”的证据规则,并不是现实推理的采用证据的原则。一句话,程序正义的破坏在现实生活中会使证据的效力打折,但还达不到“一票否决”的程度。在辛普森案中,公众判断与陪审团裁决的不同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作者:华华0401 回复日期:2012-03-28 22:34:57
回复
方舟子 :最大的轻蔑是无言,甚至连眼珠都不转过去。
作者:法律科普 回复日期:2012-03-28 22:36:10
回复
(八)逻辑梳理:归纳逻辑与概率
演绎推理可以达到绝对的严格性。经过正常思维训练的人,很少犯演绎推理的错误。正确的演绎逻辑推理充其量表述为15种不同的三段论形式,这在全人类、甚至外星人那里都是普遍适用的。
但因为日常思维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隐含三段论推理,而各人总会以不同的隐含观点做为大前提,这就是对同一事物做出千奇百怪的判断的客观原因。隐含三段论的大前提是如何得来的呢?根据人们的日常经验,依照归纳逻辑得来的。这些归纳得来的大前提,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严格。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天下的乌鸦一般黑”,这个事实判断在概率上可能达到99.99%的准确,但人们也确实发现过白色的乌鸦。
即使是司法审判中最挑剔的证据原则,也只是要求证据“超越合理怀疑”,也就是说,证据要足够过硬,经得起一切合理怀疑。请注意“合理”二字,因为没有了合理二字的限制,没有证据是可以被采信的。比如,有两个证人提供了被告在案发时间在案发地点之外的一间酒吧里的证词,但挑剔的陪审团可以质疑说,首先,案发时间的推断可能判断有误,控方不可能严格推算案发时间,其次,被告不在现场的目击证人可能认错了人,他们很可能把另一个长得很像被告的人误认成了被告,或者,证人可能撒谎……等等。如果对证据的要求是“超越怀疑”而不是“超越合理怀疑”,那么,就没有任何法庭能把罪犯投入监狱。
辛普森案之所以不能定罪,并非是因为缺少直接证据,而是一系列间接证据的采集出现的程序漏洞,使这些间接证据的可信度打折,不能超越“警方构陷辛普森”的合理怀疑。
回到质疑韩寒,到目前为止,没有韩寒有代笔和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弊的直接人证或者物证。但并不说,间接证据不能“定罪”,只要一系列间接证据相互证明,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超越韩寒被冤的合理怀疑,就能得到韩寒作假的可信判断。
在司法审判中,间接证据的相互证明是否超越了合理怀疑,不一定需要控方给陪审团计算出合理怀疑成立的概率有多么渺小。因为陪审团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他们不可能是被告的仇家也不可能是被告的粉丝,他们不想冤枉好人,也不想放过坏人。但方韩之争的质疑派中的论证癖,他们试图说服的是挺韩的人,他们要列举足够多足够强的间接证据,使这个证据链条可以“超越有些不通情达理的怀疑”。所以,他们才搬出概率,试图说服相信天才奇迹的韩粉。
公知基本都撤了,韩寒自我放弃了,韩粉不可理喻,质疑派还在梳理论证,实在是因为有“论证癖”。——权当是科普和逻辑训练吧!
做为质疑方,我们认为,韩寒在13年前因为没有收到通知错过复赛,又成为唯一被允许补赛者,又凭补赛文章成为一等奖获得者,不是一系列偶然的巧合,而是一场人为安排的作弊。因为《萌芽》编辑里有韩寒父亲韩仁均的同班和同系同届的同学。把韩寒得奖过程描述为:韩寒偶然没有收到复赛通知,某人偶然想起韩寒,偶然发现他没来复赛,又临时电话通知,恰好父子别无它事在很短(相对遥远路途)时间内赶到考场,又赶上考试时众评委去吃饭,只留下李其纲一人监考,而这个人还是韩寒父亲的同学,并且是互相不认识的同学。——显然,如果只用偶然巧合来解释这个获奖过程,已经不是对作弊结论的合理怀疑了。为了说服这种挑剔的怀疑,就可以用概率计算来揭示这种挑剔的“变态”程度。
这就是说,并非是质疑方一定要使用概率来认证他们的结论,而是面对变态维护“被告”的“陪审团”,控方不得不定性描述“韩寒奇迹”的概率有多小。所以,这个论证的实质是归谬法:如果是事先串通安排的作弊,韩寒从错过复赛到单独补赛再到一举夺得一等奖就是排除了偶然性的必然事件;反过来,把这一长串的过程解释为偶然事件,就只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这概率之小并且竟然发生,简直是荒谬到无法想象程度。
这个小概率事件是这样计算的:设韩寒阴差阳错收不到挂号通知的概率是P(A),某个工作人员突然想起韩寒并提出补赛建议的概率是P(B),建议获得评委通过的概率是P(C),萌芽工作人员又恰好马上能联系上韩家的概率是P(D),韩氏父子恰好在一起并能在短时间内赶到考点的概率是P(E),只决定留一人监考的概率是P(F),这个监考人恰好是考生父亲大学同学的概率是P(G),是同学偏偏又不认识的概率是P(H),并无复赛准备而写就的《杯中窥人》能获一等奖的概率是P(I),那么,由于这些事件明显是概率不相关的,所以,整个概率计算的公式就是P(A)*P(B)*P(C)*P(D)*P(E)*P(F)*P(G)*P(H)*P(I)。这会是一个非常小的概率,以致没有人会相信它纯属巧合。
不懂概率的韩粉试图论证方舟子不可能叫方是民,因为全国姓方的只有比如0.48%,名字第二个字为“是”的比如只有0.05%,第三个字是“民”的只有比如0.18%,那么,方舟子叫方是民的概率就是一亿分之四点三二。所以,方舟子不可能叫方是民。这个论证的错误在于,他指着特定的人,而不是在街上随机抽取一个人。你指向性地找到麦田,他当然不叫方舟子。概率是计算随机事件的。如果假设的随机事件,居然重复发生(比如在13年的访谈和演讲中,韩寒都避开了谈作品和文学),或者在一个整体事件过程中接连发生小概率事件,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反常,得到他们并非随机事件的结论:韩寒不谈文学和作品不是碰巧,而是不能谈(肚子里没货)或者不愿谈。韩寒单独补赛并得一等奖是精心的安排。
作者:法律科普 回复日期:2012-03-28 22:36:59
回复
(九)疑点梳理:五大结论和证据链条
⒈质疑韩寒的五大核心结论:
① 首届《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弊
② 《三重门》系韩寒父子合作
③ 以韩寒名义出版的图书均为合作、代笔和挂名
④ 韩寒的多数博客文章也是合作或代笔
⑤ 总体结论:韩寒有学习障碍,被包装和误认为文学天才
⒉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弊的疑点和证据链
① 韩寒父亲韩仁均至少有五个同学周佩红、陈丹燕、方克强、赵丽宏和李其纲在新概念大赛中担任评委或在萌芽杂志担任编辑,其中周佩红是韩仁均的同班同学,既是评委又是萌芽编辑。
② 韩寒是唯一没有收到复赛通知的人,也是唯一获得补赛资格的人
③ 补赛不符合赛制程序,却在临时提议和附和下通过了
④ 给韩寒出题的恰好是李其纲
⑤ 韩寒凭补赛作文《杯中窥人》获得一等奖
⑥ 评委叶兆言的记忆是,复赛成绩只作检验,成绩应以征文为准
⑦ 韩仁均始终否认认识任何一位评委和萌芽编辑,尤其是也不认识同班同学周佩红,不合常理
⑧ 韩仁均同宿舍的同学证实,韩仁均退学后也经常参加同学聚会
⑨ 韩仁均有可能故意隐瞒他与评委和萌芽编辑认识的事实
⑩ 从缺赛到违规允许补赛,再到因补赛作文而得到一等奖,其中存在很大的作弊可能。
? 与此相关人士声明不认识韩仁均,属利益相关人员,证言可信度存疑,目前又无其他佐证证明同学不相识的奇怪事件
? 在韩寒3月初接受台湾电台采访的音频中,第1'49"的时候,他说:“我在车上就想应该怎么写好这个题目”说明韩寒事先知道考题。
主要证据:土豆网采访调查视频,叶兆言发表于微博的书面说明。
相关证据:青春不再出发的相关微博文章;韩寒接受台湾电台采访的音频;方舟子对《书店》《求医》的文本分析。
⒊《三重门》系韩寒父子合作的疑点和证据链
① 《三重门》包含的巨额知识量、对典故的纯熟运用
② 韩寒在公开谈话节目中表示不知道小说名字的用典和正确读音。
③ 韩寒在凤凰卫视访谈中明确说自己没看过红楼梦,也不了解儒家文化,但在《三重门》里不仅引用红楼梦,还显示了对传统文化和古籍的熟悉。
④ 韩寒的英语很差,在《三重门》里却有英语生僻词的炫耀甚至拉丁文的出现
⑤ 请注意韩寒创作《三重门》时的年龄,他在学校的英语和语文成绩,这些都与作品所显示的巨额知识和学识修养相矛盾
⑥ 韩寒从未在公开场合显示出他在《三重门》里表现出来的学识水平。韩寒在公开场合避谈文学和创作,与他并非单独创作《三重门》的假设吻合。
⑦ 假如新概念获奖存在作弊,这与出版《三重门》可能作弊相互印证,互不矛盾。
主要证据:韩寒的访谈视频;张放教授对《三重门》的文本分析
⒋韩寒名义出版的图书均为合作、代笔的疑点和证据链
① 韩寒在网站访谈中,否认《就这样漂来漂去》封底的一句话,说“这特别不是我的话”,“不知道是谁加上去的”。
② 然而,网友发现封底的这句话其实是引自书的内文。
③ 在所有能找到的公开视频和访谈报道中,韩寒从没有显示过他对自己作品的熟悉。
④ 在所有能找到的公开视频和访谈报道中,韩寒无一例外地避免谈文学和自己的作品
⑤ 在所有能找到的公开视频和访谈报道中,都显示韩寒没读过自己的作品。
⑥ 出版界代笔、挂名出版不是个别现象。
⑦ 假如新概念获奖存在作弊,《三重门》出版作弊,这与韩寒其后作品代笔和挂名出版,相互印证,互不矛盾。
主要证据:韩寒的访谈视频;
相关证据:网上有关韩寒在学校演讲的回顾文章
⒌韩寒的多数博客文章是合作或代笔的疑点和证据链
① 韩寒在土豆网访谈视频中,接到新浪博客工作人员述述的电话,讨论参加某项比赛的事情,说到“代写”两个字。
② 沈浩波在微博上明确透露,韩寒把博客的用户名和密码给了自己。说明并非只有韩寒自己才能更新韩寒的博客。
③ 韩寒的博客文章水平和文风变化很大。早期谈赛车的文章简单、语病多,后来骂文坛、骂诗歌以及再后来的时评文章辛辣老练巧智酣畅,被质疑后的文章又变得混乱、语病多、常识错误、表达不清。——不像是同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
④ 网站博客代笔不是个别现象,甚至网站编辑可以亲自捉刀为无暇写博客的名人更新内容。
⑤ 麦田某日在网上与路金波讨论社会热点,几小时后,麦田发现韩寒更新了博客,文章内容与他和路金波谈论的内容和观点惊人雷同,由此开启了麦田对韩寒的质疑。
⑥ 假如新概念获奖存在作弊,《三重门》出版作弊,其后出版作品亦为代笔和挂名,这与韩寒博客存在代笔,相互印证,互不矛盾。
主要证据:韩寒与述述通电话的视频;沈浩波的微博文章
相关证据:韩寒的博客文章;麦田的质疑文章和微博
⒍韩寒有学习障碍,被包装和误认为文学天才的疑点和证据链
① 韩寒在学生时代考试成绩很差,挂科严重。
② 如果以《三重门》显示的惊人学识,16、7岁时的韩寒应当强记博闻,以这样的天才能力,7门功课都挂科很难,不合常理。韩寒有学习障碍才说得通。
③ 韩寒是以体育特长生进的重点中学
④ 微博网友@变态辣椒2012 透露近日他与胡戈在上海与韩寒夫妇一起吃饭:“不过(韩寒)好像记性真的不好!他夫人曾模拟方舟子问他关于作品的细节问题,五个问题一个都回答不上”
⑤ 去过韩寒家的朋友证实,韩寒家里书很少,有些杂志,平时不怎么读书。网上也有韩寒书架的图片,佐证了这个说法。
⑥ 在所有能找到的公开视频和访谈报道中,韩寒从没有显示过他的博学多识。倒是给人不读书的印象。
⑦ 媒体报道和公知的赞誉言过其实,韩寒说出了一些他们想说又不敢说不便说的话,这些过誉之词不能排除他们有意引导和鼓励韩寒继续炮轰的目的。媒体和公知的过誉,加大了韩寒身上的光环,使韩寒更加名不符实。
⑧ 韩寒的影响力日大,扩大了他的话语空间和传播效率,也使韩寒获得别人难以享受的权力部门的容忍。
⑨ 李敖在与杨澜的访谈中,公开批评韩寒现象的反智主义,称韩寒的作品是臭鸡蛋。
⑩ 肖鹰教授在清华举行讲座,在学术上论证韩寒与反智主义的关系。
主要证据:夸赞韩寒的媒体报道;韩寒的公开视频和访谈;李敖与杨澜的电视访谈,肖鹰教授在清华大学的讲座。
相关证据:韩寒在校考试成绩单,网友@变态辣椒2012 的微博
作者:法律科普 回复日期:2012-03-28 22:37:59
回复
(十)现场还原:一个天才的诞生
请注意,以下描述为根据掌握的公开信息,进行合情推理,假设还原的韩寒成为“当代鲁讯”的天才成名过程。并非事实描述:
韩仁均做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本为人中龙凤,天之骄子。无奈命运多舛,因肝炎被迫退学。然文学之志不移,始终博览群书、笔耕创作,执着投稿,偶发习作,笔名韩寒,与子巧合。韩寒成长环境自当受父亲影响,喜欢闲书,非常偏科。韩仁均望子成龙,但韩寒并无青出于蓝的迹象,反倒经常挂科,就连擅长的语文也能不及格。
韩仁均的大学同学在上海文化圈影响日隆,同学偶尔聚会,能悉知些圈中内幕。1999年,《萌芽》杂志通过人脉关系,联络高校,打点主管部门,策划了“新概念作文”大赛,韩仁均大学同班同学周佩红是萌芽杂志社编辑,首届大赛评委中,还有陈丹燕、方克强、赵丽宏三人与韩仁均是中文系同届校友。韩仁均因此对新概念大赛的运作和内幕得以先知先觉。
韩寒参加初赛的成绩并不十分突出,评委叶兆言回忆他并没有留下什么太深印象,并且,在有资格参加复赛资格的选手中,评委给出的平均分数并不靠前。有四个同学可以做卧底的韩仁均早就知道了韩寒分数情况。本来,由父子两人合写并主要由韩仁均定稿的《书店》和《求医》两篇文章都不能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由韩寒一人出马现场写作的文章怎么可能有把握拿一等奖?偏巧四个评委同学都没有事先拿到复赛题目,靠爸爸和评委帮忙都没能拿到好分数的韩寒岂不注定会败走麦城?所以,韩仁均与萌芽编辑和老同学一起策划设计了“补赛大戏”。反正参加复赛也没戏拿一等奖,就算补赛不成也没损失。而如果补赛能通过评委这一关,就可以赚到了。
于是,虽然接到了复赛通知,但韩寒故意不去参加复赛。在决定最后名次的当天上午,评委讨论入围作品,七嘴八舌中,韩仁均同学评委之一突然提到似乎没看到《书店》作者的复赛作品,然后,另一位同学评委附和说,他也觉得这个叫韩寒的作者文思独特,不参加复赛实在可惜。这时,叶兆言搭话说这个作者是上海人吗?不妨打个电话问问没来参赛的原因。萌芽编辑胡玮莳立即出去拔通了守在电话旁等补赛消息的韩仁均的电话。胡玮莳回到屋里告诉众评委韩寒是因为没有接到复赛通知,所以,错过了比赛,问能不能给一个补赛的机会?这时,韩仁均的四个同学评委以及李其纲都纷纷表示,新概念大赛既然是创新,就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妨给韩寒一次补赛的机会。其他作家评委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反对理由,就一致通过了给韩寒补赛。
早有准备的韩氏父子乘车赶到了考点。这时,韩寒已经默背了“杯中窥人”的文章,只盼不出意外,考他的人是他的几个叔叔或者阿姨之一,这样,就可以保证考题能够反扣他默背的文章。谢天谢地,出题的正是他的李其纲叔叔。
韩寒如愿拿到了首届大赛的一等奖,比韩寒还高兴的是韩仁均。略有学习障碍的儿子终于有了保送大学的希望。但人算不如天算,得奖后的韩寒愈加不能适应学校的教学,在父亲的影响下,韩寒只有在小说创作的梦想里找到自己的信心和方向。他在同学面前显示他是一个正在写作的作家,一边梦想,一边逃避,终于7门功课全部挂科。而严格了赛制更换了评委的第二届大赛,韩寒因为不可能复制补赛奇迹,而只拿了一个二等奖,按叶兆言的说法,二等奖其实等于没得奖。
保送大学的招收学校,也要参考学生三年高中的成绩单,门门挂科的韩寒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出头无望,也有退学经验的韩仁均突然开窍——不如反其道而行,把儿子塑造成反应试教育的判逆青年、文学天才。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的父子二人,看到了一条与众不同开创先河的路,他们一起创作了三重门,并且,决定以韩寒的名义发表。
恰逢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隆,恰逢人们对应试教育的痛恨日深,韩寒和《三重门》充满了令人瞪目的卖点,名利双收,远超乎韩氏父子和出版社的想象。其实不读书的韩寒主要兴趣是赛车,这是他跟父亲最大的不同。不断加印的三重门给韩家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挂名出版的成功可以复制。
其后的数月里,韩寒痴迷于赛车,写小说的事情本来就是父亲的热爱。韩寒喜欢出名并且有钱有车有女人的生活,但烦心的事,是那些出头露面的场合,总有记者、主持人和文学青年问他文学和创作的问题,韩寒总是以“忘了”或者“你这个问题是在侮辱我”之类的回答搪塞过去。后来,韩寒发现,一切也没有那么难,你越是出名,那些原来看似遥不可及的名人就越愿意拉你进他们的圈子,你就发现自己越来越有名人的光环,而那些记者和主持人也就越对你友好和谦卑起来,你的“不记得”的傲慢甚至直陈自己不知道的实话实说,都会被理解为酷毙和谦虚自嘲或者表演叛逆。总之,名人没那么难当,大家都是吃吃喝喝,扯八卦、谈风月、讲段子、聊女人。
当然,出书赚钱是立家之本,不断有出版商想找韩寒合作。忙于赛车的韩寒无暇应接,就有人提出可以找枪手代笔,挂名出版。那么多明星企业家自传都找枪手,代笔不过是出版业的一种生产方式。
2005年起,中文博客开始流行,新浪的名博战略也找到了韩寒头上,起初,博客参与度低,关注的人少,韩寒在赛车之余就随便在上面写点随笔日记什么的。后来,韩寒发现博客的点击量越来越大,与徐静蕾在博客上暗送秋波也会被放到首页大搏眼球,曝光度就是名气、就是粉丝,就是影响力。网站需要明星吸引眼球,网站也将明星的话语空前传递。直到有一天,韩寒和他的合作人路金波发现,博客给韩寒带来的人气已经远远超过了小说和出版物,依托互联网迅速崛起的作家不胜枚举。骂文坛,骂诗歌,有计划有步骤地骂战就是最成功的自我炒作。
到了2008年,韩寒和路金波发现社会热点问题特别能吸引眼球,如果敢说些尖锐的话,就能最大限度地赢得粉丝。观点不必多深刻,关键是文风巧智尖刻,网民爱听段子,段子不用原创,多跟朋友吃饭,听来的段子抢早一步用到博客里,对网民粉丝来说就是新鲜原创香浓提神的精神咖啡。彼时,韩寒与李承鹏早已是朋友,李承鹏也从球评转向小说写作和时政评论。名博找人代为打理博客,相比枪手写书更容易操作。在小说作品上早有与人合作先例的韩寒找人代写博客,自然是小菜一碟。
比较一下韩寒和李承鹏的博客文章,风格路数和水平其实相当。但韩寒之能成为“当代鲁迅”“公民韩寒”在于从一开始,韩寒的包装底子就好,身上几乎有反僵化的一切元素。抓住热点,始终走在眼球的前头,天才韩寒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十一)结语:真相的产生
沈浩波在抽身撤离时的文章中,尽管表露了他早就知道韩寒的真实水准,但他忍不住大声质问:你们这些人早干什么地去?
沈浩波的质问是有道理的。很多看出问题甚至知道内幕的人,都选择了沉默,他们或许有各自的理由和苦衷。但好在麦田第一个公开发出了质疑的声音,方舟子的适时加入使得这场质疑得以持续。这一切来得并不算晚。后来加入质疑行列的人们并不是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而是出于对造假行为不能容忍的道德底线。须知,在众多沉默不语的公知当中,这些“众人推”者不过是一小撮。当然,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质疑派的支持者。
天才和蠢材的显露都是需要时间的,画家梵高、作家卡夫卡和数学家康托尔都是在他们的身后,才被人类确认他们出众的才华。
骗局也是一样,他们与天才一起,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可惜的是,往往骗子开始看起来像天才,天才开始时被人识为骗子。但好在时间总能让真相显露出它本来的容颜。这便是终极意义上的实质正义吧!
倍魄
2012/3/20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08034522_0_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