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65
- 帖子
- 17140
- 精华
- 84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4-1-18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17:4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电影业究竟靠什么赚钱?
ADAM DAVIDSON 报道2012年07月18日
John Minchillo/Associated Press
影迷们在一家电影院门口排队等待看电影《饥饿游戏》。
我一直在努力理解两个看似矛盾的事实。第一,《黑衣人3》(Men in Black 3)在全球收入已过5.5亿美元。第二,当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母公司的一位代表告诉我,该片目前“正在赚钱”时,给人的感觉是哥伦比亚的这部片子直到不久前都在赔钱。这怎么可能呢?其实并不那么费解。该片的制作费将近2.5亿美元;全球推广很有可能至少也是这个数;还有大笔票房收入要分给院线跟发行商。
一定会有更便当的法子赚钱。就以《黑衣人3》的成本为例,制片公司完全可以成为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在数百家有前途的初创公司中分得部分 权益。情况恰恰相反,它先要为购入知识产权花费一笔,再给一个大明星支付高额片酬,之后也说不清自己拍摄的电影为什么赚不到大钱。为什么电影业没人觉悟呢?
按图放大Illustration by Peter Oumanski
超级大片的利益关系图。
做任何生意都需要猜测,但影迷的口味尤其难以捉摸。如果一家大公司想推出一款新车,它的预测起码可以建立在诸如油价趋势这类因素上。但是电影业的高管们每年夏天就只能凭空推想观众想要看什么——3D、2D,吸血鬼、动画、桌面游戏等等——结果就是一个周末的功夫,风向突然就转了。《黑衣人3》不温不火的成绩,是否预示着这个周末将要上映的《超凡蜘蛛侠》(The Amazing Spider-Man)前景堪虞?谁知道呢。
好莱坞跟其他经营数十年的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在它不仅很难对前景做出预测,而且很难对已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为什么《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能一炮而红?是因为它有铁杆观众群?是因为由詹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担任主角?是因为它赶在春假期间上映?业界充斥着声称拥有预测能力的分析家,但大量电影赔钱的事实证明,没人能对任何事情打保票。
电影业遍地都是专家,这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从最基层的初级经纪人往上走,所有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解释为什么自己是某个项目成功的原因。这种自我神话真地会产生经济影响。大部分主流品牌花费巨资,为的是让人们对品牌产生正面联想,但大部分人甚至并没有注意到哪个电影公司拍了哪部电影(迪士尼和下属的皮克斯动画是两个显著的例外,虽然它们也拍出了《异星战场》[John Carter]这样的片子)。电影公司帮那些不归自己管的品牌方面表现出色得多,甚至赚了个盆满钵满,比如某些明星、导演、制片人和像《饥饿游戏》这类电影的原始小说。
大多数电影公司在大多数年份仍然还能赚钱。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找到了副业收入的路子,比如销售付费电视转播权和海外播映权,制作配套电玩游戏,授权游乐园游戏等。同时,虽然叫座电影数量可能极其有限,但只要有那么几部,就能打平许多电影的损失。尽管如此,电影业的利润并不丰厚。普华永道的一位主管马修·李伯曼(Matthew Lieberman)预测说,今后这几年电影业的年增长率在0.6%左右。
让人有点惊奇的是,好莱坞是个极其稳定的行业。在过去这80多年来,它的基本模式就是纽约的融资者把钱借给洛杉矶的创意人士,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并未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这导致了如今最大的几家电影公司——哥伦比亚、迪士尼、派拉蒙、华纳兄弟、环球以及20世纪福克斯——它们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名列前茅。能保持这样的稳定性,乍一看让人疑惑,因为电影公司没有太多资产。更奇怪的是,电影公司旗下的项目周期都很短,是一群独立经纪人协作下的产物。
一家当代电影公司的主要资产,其实就是它将迥异的元素组合到一起的能力。它们知道怎样请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拍部电影,怎样将电影打入全国的电影院,也知道想要在多哈办发布会该打谁的电话。它们还通晓业内的话语权,明白不断变化的游戏规则,哪些影星、哪家餐馆、哪个剧本现在正红,哪些已经过气,它们都了如指掌。这些门道虽然很容易被山寨,但价值也数以亿计。
这些电影公司仍然独孤不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对绝大多数企业家而言,拿它们开刀实在是得不偿失(即使是那些卖座电影,往往也需要花几年,有时是整整10年,这才能做到收支平衡)。“假如我有20亿美元,我会投资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吗?”安妮塔·埃尔贝斯(Anita Elberse)是哈佛商学院教授,专门研究娱乐业,她说:“很多其他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要更高。”一些亿万富翁,比如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梦工厂合伙人安尼尔·安巴尼(Anil Ambani),他们之所以愿意投资这一行,推想起来大概是因为电影业的光环对他们的其他业务有帮助。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预测着电影业的覆灭。从电视出现开始,再到录像机、有线电视和数字盗版的涌现。但意大利博科尼大学(Università Bocconi)管理学教授法布里齐奥·佩莱蒂(Fabrizio Perretti)表示,好莱坞现在是在“自寻死路”。由于各家公司很难找到融资,争取到观众,于是在竞相拍摄耗资巨大的大片,同时,他们又在尽可能规避风险,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产权内容拍摄的。在史上100部总收入最高(已根据通胀率进行调整)的电影中,有18部是续集,而且其中有超过半数是在2000年以后发行的。
佩莱蒂说,可预测性或许能打赢一个周末的仗,但最终会让人厌烦。另一厢,普华永道的李伯曼则看到了另一个娱乐业显著的增长,那就是电视,这个行业在不断实验不同的模式、发行手段和叙事方式。也许终有一天,电视将剿杀电影。
Adam Davidson是美国公共电台(NPR)“Planet Money”主创人员之一,这是个播客、博客以及电视系列节目,可以在该台的“Morning Edition”、“All Things Considered”和“This American Life”中收听。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2年7月1日。
翻译:詹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