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鸦片战争中的风云人物 闽浙总督——刘韵珂
http://www.xici.net/d129735003.htm 鸦片战争中的风云人物
闽浙总督——刘韵珂
刘韵珂(1792——1864),字玉坡,号荷樵,又号廉访,汶上刘楼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拔贡,任刑部七品小京官。道光初录为额外主事,擢员外郎,升郎中。道光八年(1828年)升安徽徽州知府,调安庆知府。道光十二年(1832年)任云南盐法道,次年升浙江按察使。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四川布政使。十八年(1838年)任广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二十年(1840年)升浙江巡抚,仕至闽浙总督(从一品)。在汶上县人们都称他为“刘三大人”。
一、刘韵珂在鸦片战争时期的功过是非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乘浙江防务空虚,攻占定海。浙江巡抚乌尔恭额被革职,刘韵珂升任巡抚。刘韵珂到任之后,于宁波收抚难民,安抚定海民众,并在沿海勘择要口,修筑炮台,制造巨炮,严密防守,加强海防,并积极图谋收复定海。时琦善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议以香港换回定海。刘韵珂上《请禁英夷在定海通商疏》,从地利、物产、勾结、烟禁、关税、再防费、国体、民心等方面阐述反对英国在定海通商,这一时期刘韵珂力主以武力对抗侵略,他也确实尽了其能力和职责,办了他所能想到的事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琦善私割香港之事发,道光帝下令逮捕琦善。下诏裕谦代为钦差大臣,令刘韵珂偕同提督余步云治理镇海防务。二月英军退出定海,仍游弋于浙洋。
同年八月十七日英军再次进攻定海,裕谦督师赴剿,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军五千血战六昼夜,力竭战死,定海再陷。裕谦与余步云率军四千守镇海。英军攻破招宝山,余步云逃走。镇海守兵不战自溃,裕谦投水自杀。宁波守城兵勇望风溃散,宁波失陷。在此情况下,刘韵珂采取积极防御战略,命令“在籍布政使郑祖琛率师扼曹娥江,总兵李廷扬、按察使蒋文庆、道员鹿泽良驻守绍兴,募兵二万人守省城,厄守具,清内奸,抚沙匪十麻子投降效用。人心以安”。结果保住了省城杭州和绍兴等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扬威将军奕经进驻绍兴,是年春奕经等决定全军分三路出击,限期收复定海、镇海、宁波三城。结果除定海一路外,其余两路几乎全军覆没,又失去了慈溪、奉化等地。道光帝命刘韵珂偕同钦差大臣耆英等办防务。
一连串的失败使得刘韵珂开怀疑清军的作战能力,丧失了用军事手段收复失地的信心,他于二月十日上书道光帝,从十个方面陈述了令人焦虑的危机形势。指出“凡此十端皆属必然之患,亦皆属莫解之忧,若不早为谋划,则国家之事岂容屡误?……伏乞皇上俯念浙省事在危机,独操乾断,饬令将军等随机应变,妥协办理”。这就是对中国近代史有重要影响的《十可虑》奏。所谓“随机应变”,即把握住求和的时机,抓紧和英军达成和议。疏入,道光帝颇采其言,立即派伊里布随耆英赴浙,“相机筹办,设法羁糜。”最后耆英、伊里布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刘韵珂虽然在战败后主张求和,但并非甘心屈服,在其后来的言论中,颇有深谋远虑、忧国忧民之心。当时流传着一副谐联:上联是“扬威威不扬靖逆逆不靖两将军难兄难弟,”下联是“定海海未定宁波波未宁一中丞忧国忧民”。“扬威”将军指奕经,“靖逆”将军乃奕山,兄弟二人腐败无能,一败涂地。“中丞”即浙江巡抚刘韵珂。
刘韵珂认为鸦片战争清朝之所以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他在《致直隶讷制军书》中说“就近天下势而论,文官爱钱而惜死,武官既惜死而又爱钱,以致帑藏空虚,脂膏罄竭,军无斗志,民有乱心,战固败,守亦败,和更败。然战守之败,败于无人;和之败,败于失策”。
刘韵珂已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专著《中国近代史》中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引用了刘韵珂致耆英等人信中的话,“夫国家所恃以治天下者,法也;民所恃以纳税课通货物者,银也。今法穷于彼,银尽于彼,虽欲戢兵,其将能乎?”
刘韵珂提出要保持中国的司法权。他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必然会造成“不轨之民干犯国法,一经逮问,窜身夷馆,即属干城”。“民犯夷则惟恐纵民以怒夷,夷犯民则又将捉民以媚夷,地方有司知有夷不知有民”的严重后果。因此,他主张严惩汉奸卖国贼。他说:“今日汉奸,尽为彼用。一经通商,须治奸民。内地民人往投者,应令全数交出,听候安插”。
刘韵珂又提出要保卫中国领海,保护关税权,防止外国侵入内地。他主张“罢兵之后,各处海口仍须设防,修造战船、炮台、添设兵伍营卡”从而保护中国领海权。他主张关税自主,”通商之后,各省关税自必明定章程。万一英夷阻勒如故,势不能听”。
刘韵珂作为鸦片战争时期的重要人物,在形势较为有利的情况下,主张抵御英国侵略,形势不利时又能进行积极防御。《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能深谋远虑,忧国忧民,主张保护国家主权,虽未有“自强良策”亦难能可贵。
二、刘韵珂与林则徐鲜为人知的交往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是主张严禁鸦片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历史界称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比林则徐小7岁的刘韵珂刚刚外放到安徽当安庆知府时,林则徐就已经是山东运河道总督了,河道总督衙门设在济宁,为了获得地方上的支持,林则徐在济宁期间常常到一些绅士耆老府中拜访,刘韵珂回家探亲时,在济宁望族孙家的引见下,与林则徐渐渐地熟悉了。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因为禁烟有功而闻名中外,时任四川布政使的刘韵珂对林则徐更加敬仰。道光二十一年正月,由于钦差大臣伊里布被解职,新任钦差裕谦还没有到职,浙东沿海的防务重任便落到已任浙江巡抚刘韵珂肩上了,既要组织省城重地的防守,又要谋划更紧要的海防,还要处理浙省的日常政务,刘韵珂确实感到压力很大。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他上奏皇帝,恳求将已经革职的林则徐派到浙江料理海防。刘在奏折中说:“查已革两广督臣林则徐、已革闽浙督臣邓廷桢,臣等均素知其有体有用,其心思才力,臣等抚衷自揣,深愧不如,且又为英夷所畏忌而欲中伤者。臣等再四熟商,用功不如用过,合无仰恳皇上天恩,准予带罪自赎,饬令迅速弛驿赴浙。”道光帝在刘韵珂的一再奏请下,谕令林则徐以四品卿衔弛赴浙江,成就了刘、林二人第一段患难之交。
四月,林则徐乘船来到宁波府城,刘韵珂亲自到林则徐的船中问寒问暖,晚上又到林则徐暂住的蛟川书院与之攀谈到深夜。林则徐在宁波居住的34天里,两人朝夕与共,要么去招宝山和金鸡山上揣度炮位,一同观看演放铜炮,并指挥兵弁安设炮架;要么到制炮局研制新型四轮磨盘炮架。二人为浙东前线的海防出谋划策,费尽心机,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林则徐受命离开浙江赴伊犁效力。
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刘韵珂升任闽浙总督。总督衙门驻福州,是林则徐的家乡。在总制闽浙的起初几年里,林、刘二人相互支持,刘韵珂的工作非常顺利。随着福州的渐渐对外开放,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两人产生了矛盾。道光三十年,林则徐在家养病,福州发生了英人入住乌石山神光寺等事件,使得福建官民矛盾骤起,也使得林、刘二人的矛盾尖锐起来。福建籍官员奏谴闽浙总督刘韵珂和福建巡抚徐继畲,针对各种刘韵珂和徐继畲的谣言也蜂拥而至,所谓勒买民房起造楼屋,英人枪伤幼孩而官员贿和,英人骑马四出,地方官禁止乡民驱逐,英人勒索商船代其护送,英人钉塞大炮数尊等等。在接二连三的参奏下,咸丰帝申斥刘韵珂:“该督身膺疆寄,抚驭之道,岂竟毫无主见,任令滋扰,何以并无一字奏及?”还再次下令刘韵珂扰实复奏闽省实情。刘韵珂感到了形势的严重性,旧病复发,官场的险恶,让刘韵珂萌生了退意。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刘韵珂奏请赏假一个月回家调理。咸丰帝便顺水推舟于十八日降旨:“著即开缺,回籍调理。”刘韵珂的督抚生涯因此结束。刘韵珂和林则徐十几年的患难友情也随着刘韵珂的病退回籍而令人遗憾地结束了。此后不久,林则徐赴广西镇压洪秀全起义,因病死于途中。在家休养的刘韵珂闻讯非常难过,看着当年林则徐赠送的书法作品禁不住老泪纵横。
三、刘韵珂渡海巡视台湾
刘韵珂于鸦片战争结束后升任闽浙总督,挂兵部尚书衔,从一品大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当时,台湾作为福建省下辖的一府,由于台湾海峡气候复杂多变,再加上航海技术十分落后,东渡台湾海峡危险性极大,往往是九死一生。许多闽省的道府级小官都不愿舍命东渡巡台,就更不用说督抚级的封疆大吏了,刘韵珂则是极少数冒死渡海巡台的封疆大吏之一。
位于台湾彰化县东南的水沙连六番社于道光二十六年,迫于生番之戕杀和奸民之抢夺,请求献地输城内附。刘韵珂在派官员进行调查、六社的番目率领番众跪地献图的基础上,写成了台湾历史上著名的《奏开番地疏》,于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上奏道光帝从可祛五弊又可兴五利等十方面阐述了开发水沙连地区的重要意义,力陈开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皇帝接受其建议,派其亲加履勘。由此可知,刘韵珂东渡巡台是奉旨考察水沙连六社的归官开垦一事。
刘韵珂于道光二十七年四月十四日起船过海,次日到达鹿港。他到台湾后的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陆路向南,先将台湾、凤山、嘉义三营兵勇依次校阅,并将应审的案件和应办的公事一律办完,用时近一月。第二阶段是从南投县开始进山入社,履勘番社,体察水沙连番情,这也是刘韵珂此番东渡巡台的主要任务。
五月十二日,刘韵珂一行刚过浊水溪,就遇到献地生番一百余人迎接。刘韵珂为奖其归附之诚,奖每人上、下衣各一件,又赏每人蓝布二尺、哔叽布二尺,番众欢呼声响彻山谷,久久不愿离去。十三日,刘韵珂弃马换坐竹舆,由集集铺进入内山,一路上刘韵珂不时看到一些着鹿皮、操竹弓小箭的山民,他们都披发跣足俯伏路旁做欢迎状。十四日,刘韵珂一行来到水里社的日月潭,他们全被此地美丽景色迷住了。在《奏报履勘水沙连六社番地体察各社番情折》中,刘韵珂写道:“至水里社之日月潭,南北纵八、九里,横半之。水色红、绿并分,四周层峦叠翠。潭心孤峙一峰,名朱子山;高里许,顶平如砥。潭东溪源,网时不竭,水边渔筏零星,隐约于竹树间。是其山水之清奇,实为各社之名胜。”刘韵珂漫步日月潭旁,与众番民登 “蟒甲”同游日月潭,同登朱子山,一同团坐在古树下的草茵上,烹茗煮酒,取鲜鱼烹之炙之。之后,刘韵珂一行又巡视猫蓝、埔里、眉里、田头、水里、审鹿等番社。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通过八天的巡视,刘韵珂深有感触地说:“历查各番,有不忍拒其内附之情,不能阻其开垦之势”,其内心世界也由此萌发了要为民请命的决心。
八天的巡查,刘韵珂对台湾内山地区的少数民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回省后刘韵珂亲自书写《奏报履勘水沙连六社番地、体察各社番情折》送到京城。遗憾的是道光帝听从内阁大学士穆彰阿的建议,认为生番输城献地,欲求内附,是因不谙耕种而无法生存的自全之策。如允诺番民的请求,会日久弊生。上谕“该督(指刘韵珂)所请六社番地归官开垦之事,毋庸议”。
虽然刘韵珂奏开番地的请求没有被朝廷采纳,但他亲临台湾水沙连地区履勘番情并向朝廷直鸣其状的影响却是十分深远的,直到现在,刘韵珂巡查水沙连已经过去l50年了,台湾人民仍然没有忘记刘韵珂。1997年3月28日,由台湾南投县政府主办,埔里镇公所承办的“寻找刘韵珂的足迹”活动在日月潭举行,充分表现了台湾人民对刘韵珂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四、还刘韵珂历史的本来面目
刘韵珂作为一员直接参与鸦片战争的朝廷重臣、封疆大吏,其在战争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和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应当给于肯定和褒扬。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极左思想影响,刘韵珂被扣上主降派的帽子,这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刘韵珂本人来讲都是不公正的。
近年来历史学家和社会各界对刘韵珂有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茅海建在其《论刘韵珂》中认为“刘对英国军事侵略不是一开始即主和的人士,亦非始终坚持主战的代表,他由主战而转向主和,有着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同朝廷及那个时代的许多官吏的战和思想转变过程相吻合。”“从这一时期刘韵珂的言论、行动来看,他不同于伊里布,完全是一副力主以武力对抗侵略的脸面。他也确实尽了其能力和职责,办了他所能想到的事情。”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纪连海在《文化中国》系列片《鸦片战争》中,讲到“五口开放之后,在福州的反入城风波,制造出了两个丝毫不亚于林则徐的爱国人士,这就是闽浙总督刘韵珂和福建布政史徐继畲。但是,他们在历史上非但并没有留下什么耀眼的光环,相反却被后人认为是卖国求荣之徒,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惆怅》之《鸦片的战争与战争的鸦片》中称:“作为巡抚,刘韵珂虽然名义上是浙江战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但实际上却是当不了家的。因为在他之上,还有三位钦差(伊里布、裕谦、耆英)一位将军(奕经)。然而刘韵珂却并不因此而袖手旁观。相反,他积极主动地做了很多工作,又决不居功,因而颇得皇帝和长官的喜欢。”
这就是在汶上县家喻户晓的“刘三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