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缅甸国父昂山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12-11-3 13:27 编辑

早年岁月




    对古代中国来说,缅甸是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故以缅甸二字称之。遥远的缅甸蕴藏着富饶的资源,因其气候适宜,米产量占了世界的半壁江山,森林一望无际,钨、宝石、银等资源在世界上位居前列。
    富饶的缅甸自然吸引了英国的注意力,1885年英国侵入缅甸,将缅甸纳入英属印度,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份。中国历来将缅甸视作藩属国,此时已自身难保的清王朝,还让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提出抗议。
    沦为殖民地之后,追求国家独立成为缅甸仁人志士的目标,昂山的出现则是争取缅甸独立的民族运动的必然产物。1915年昂山出生在缅甸东敦枝地方,1933年昂山进入英国人办的仰光大学攻读历史学。
    在仰光大学,身高不过五尺,体重不过一百二十磅,衣着随便的昂山,因其对缅甸独立的炽热之心及坚强的意志,成为学生领袖。利用在仰光大学主编刊物《孔雀之声》的机会,昂山进行独立运动的宣传工作,并积蓄政治力量。在仰光大学期间,昂山结识了努、丹东等志同道合的同志,后来这些人均成为缅甸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努后来称吴努,成为缅甸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吴”系缅甸男性之尊称,非姓氏,缅甸人无姓氏。丹东后来以德钦丹东而闻名,成为缅甸共产党的领袖。)
    当昂山在仰光大学叱咤风云时,另外一批社会上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了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在1930年成立了“德钦党”(缅甸语意为“我缅人党”),意为要做未来缅甸的主人。这些知识分子年少气盛,信奉尼采超人哲学,认为争取缅甸独立的使命非他们莫属,故而每个人都在名字前冠上“德钦”。
    同样是在1930年,缅甸爆发了萨耶山起义。萨耶山曾经当过僧侣,他利用宗教鼓动信徒发动反英起义,并登基称王。萨耶山起义有着诸多迷信的因素,如信徒在吞服神符后,自以为刀枪不入,执刀猛扑,结果大批起义者死在英军枪下。起义失败后,萨耶山被逮捕,并被判处死刑。这场起义的失败也标志着缅甸独立运动的变革,即从以僧侣为领导中心的宗教运动,转变为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世俗运动。受起义的影响,德钦党人开始走出书斋,广泛接触社会,渐渐扩大影响。
    面对缅甸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193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缅甸政府组织法》,决定从1937年起,将印度与缅甸分治,由英王任命缅甸总督进行统治。1936年2月,因发动学生罢课,仰光大学将学生会主 席努以及昂山开除。在罢课斗争中,缅甸各个大学的学生联合成立“全缅学生联合会”,该会随即与“德钦党”建立了密切联系。
    1937年,一批学生领袖加入德钦党,依照德钦党的习惯,昂山改称德钦昂山,努改称德钦努,其他知名者有德钦丹东、德钦索等。这批学生领袖加入后,德钦党原来的领导人渐渐隐退。到1938年,缅甸发生工人罢工,各地工会、农民、学生相续加入,罢工运动最后演变为全国性的反英运动,即缅甸历史上著名的“1300运动”。(此年是缅历1300年)“1300运动”由德钦党领导,但是德钦党尚无全面的纲领和有效的组织,最终被英国镇压。吸取这次运动失败的经验,德钦党内的马克思主义信徒于1939年8月组建了缅甸共产党,昂山被选举为该党总书记。

二战风云




    二战爆发后,为了确保殖民地的安全,英国加强了对殖民地独立运动领导人的镇压,缅甸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如德钦努、德钦索、德钦丹东等先后被捕入狱,昂山逃过了追捕。英国的镇压使他认识到,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很难追求缅甸的真正独立,而昂山此时并无自己的武装,只能寻求近邻中国的帮助。
    昂山决心来华寻求中国共产党的支持。1940年昂山带着缅甸共产党的介绍信偷渡出国,途经香港,并在港寻找与中共联系的渠道,但无结果。随后昂山辗转来到中国厦门,准备前往延安。厦门当时被称为“间谍乐园”,中共地下党在此也有活动。昂山在厦门两个月,试图与中共地下党联系,但由于言语不通,一直没有接触成功,反被日本特务机关盯上,并被扣留。
    此时,日本正将缅甸纳入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之中,并计划攻打缅甸,以切断中国获取外部援助的滇缅公路。日本派出高级特工铃木敬司负责缅甸情报工作。铃木曾亲赴缅甸,通过在缅甸的日本侨民与“德钦党”取得联系,物色可以利用的对象。在得悉昂山被拦截之后,铃木敬司建议昂山依靠日本,赶走英国殖民者。
    昂山曾说过:“谁出来反对我们的敌人,谁就是我们的朋友”。基于此种想法,昂山决定利用英日矛盾,借助日本的援助摆脱英国统治,实现缅甸独立。二战期间,有昂山这种想法的殖民地国家领袖不在少数。如印度的钱德拉·鲍斯,他早先是甘地的追随者,但后来对甘地感到失望,并积极主张以暴力手段取得印度独立。二战爆发后,鲍斯亲赴东京谈判,组建了由印度人组成的军队,在缅甸前线随同日军作战。后来的印尼总统苏哈托,二战期间也曾和日本人合作,并在日本军校接受过训练。马来西亚总统马哈蒂尔的父亲,也曾试图借助日本的力量推翻殖民者。
    在与日本军政府达成协议后,昂山秘密回到缅甸并带领29名青年(称为“三十志士”)前往日本,后转至被日军占领的海南岛接受军事训练。陪同昂山前往日本的三十志士中,有着后来在缅甸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长期掌握缅甸政权的吴奈温。
    1942年1月,日本入侵缅甸,3月日本占领仰光。在日本发动缅甸攻势后,昂山和他的二十九个战友随同日军回到缅甸。在日本支持下,昂山组建了缅甸独立军,由日本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配合日军进军缅甸。到6月份,缅甸独立军已发展到一万五千人。同年7月,在全缅英军被击退后,缅甸独立军被改组为缅甸国防军,昂山被授予少将军衔,由此称为“昂山将军”,但是缅甸独立军人数被压缩到三千人。
    1943年以后,整个国际局势已经明朗,盟军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权,日军节节败退。为了安抚缅甸,日本做出让步,同意缅甸独立。1943年8月1日缅甸宣布独立,巴莫出任总统,巴莫政府的主要成员都是“德钦党”人,昂山出任国防部长,吴努任外交部长,德钦丹东任农业部长。
    在赶走英国人之后,日本对缅甸的军政外交及经济事务加以严密控制,推行比英国人更为残酷的统治。昂山等人发现,才送走了狼,又迎来了虎。日本大肆掠夺缅甸的经济资源,征收各种名目繁多的税收,将缅甸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制。日军征用了大批缅甸劳动力和盟军战俘,修筑公路、桥梁、铁路、机场,在修筑缅泰铁路的过程中,有四万多人被日军虐待致死,电影《桂河大桥》即以此为背景。同时日本还进行思想控制,在各地开办日语学校,宣传军国主义,并任意焚烧寺庙,凌辱僧侣。
    日本人的暴行激起了缅甸人民的愤怒,也使昂山等人看清楚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面目。昂山认识到日本只不过是利用他而已,并不接受他所追求的缅甸的真正独立自主。在昂山与日本人合作的同时,他的朋友德钦索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德钦索学习中国抗日游击队的经验,组织缅甸共产党在各地进行抗日斗争。1944年8月德钦索来到仰光,并突然出现昂山面前,昂山对此大为感动,表示将立刻进行抗日战争。德钦索建议他暂时不要动作,暗中培养力量,待机而起。随后各派领导人在吴努家中密商,决定成立“反法西斯人民同盟”,目标是驱逐日本,实现缅甸独立。
    在和缅甸共产取得谅解之后,昂山领导的力量开始快速发展,“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员扩展至二十万人以上,军队也发展到有二万余人。1945年,在盟军进攻缅甸重镇曼德勒的时候,昂山让部下哗变投降盟军,并放出烟幕,攻击昂山通敌卖国,以迷惑日军。
    1945年3月27日,昂山带领部下发动抗日起义,起义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进行炸毁桥梁,破坏交通等各种军事行动,歼灭了大量日军,使得日军慌忙撤出仰光,有效的配合了盟军反攻。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昂山做出了正确选择,加入盟军阵营,赶走日本侵略者,为二战后缅甸的独立创造了条件,也使自己成为缅甸的民族英雄。

壮志未酬




    但二战胜利后,英国却不愿意缅甸独立,这激起了缅甸人的怒火。缅共联合各个党派,组织了缅甸人民联合阵线,并发动民众起来进行斗争,使得英国驻缅甸总督一年三换其人。昂山则选择了和英国人进行合作,他主张学习印度的尼赫鲁,通过谈判获得缅甸的独立。二战胜利之后,昂山即与英国蒙巴顿签署协议,改编缅甸军队为国民军,将武装交给英国人。昂山投之以李,英国人也报之以桃,1946年6月20日成立了缅甸过渡政府,昂山出任临时政府副总理(总理是英国驻缅甸总督)。他的过渡政府吸收了社会党的德钦苗,联合党的巴培,爱国党的吴素,平民党的巴莫,自由党的巴生,这些人物都是英国或日本的合作者。
    1947年1月,昂山率领代表团前往英国进行谈判,1月21日签订了“昂山艾德礼协定”,他接受英国8700万英镑的“复兴贷款”,把米和木材的出口权交给英国,并以此换取了英国对缅甸未来独立的承诺。昂山的妥协路线,激起了左右两方面的不满,他的老朋友,缅甸共产党领导人德钦索就和昂山决裂。昂山上台以后,在一个月内就逮捕了八十多个工会领袖,四个农民领袖,甚至德钦索也被捕(很快释放)。而右派如爱国党的吴素等人对此协议也强烈不满,在随同昂山前往伦敦时,吴素就拒绝在“昂山艾德礼协定”上签字。
    伦敦归来后,昂山风风火火的投入到缅甸独立的筹备之中,开始会晤缅甸各民族领袖,签署了民族和解的“彬龙协议”,以解决困扰缅甸的民族冲突问题。但昂山尚未等得及缅甸独立就被刺杀。1947年7月19日上午10时左右,昂山在办公室和部长开会,一群身着军装的暴徒冲进来,用冲锋枪疯狂扫射,当场打死昂山和临时政府的其他6名部长。昂山被害时年仅32岁,他的死使得缅甸的民族和解与民主之路前途未卜。这一天,后被定为缅甸的“烈士节”。
    昂山被刺后不久,吴素即被逮捕,从其家中附近的池塘中搜出枪杀昂山的武器,而这些武器均为英军装备。英国军事法庭的调查也表明英军上尉维维安曾盗卖了大批武器给吴素,维维安为此被捕。维维安倒卖军火的行径,纯属个人行为,但由于英国军官的卷入,使得昂山被刺后,缅甸国内的舆论一度将英国视为幕后黑手,而中国史学界长期以来也一直坚持认为是英国主导了这次刺杀。
英国有刺杀昂山的必要吗?在“昂山艾德礼”协定中,昂山基本上满足了英国的要求,双方虽然存在分歧,但这些并不足以使得英国人痛下杀手,除掉昂山。此外,英国人也认识到当时只有昂山才能稳定缅甸局势。在1946年的缅甸罢工运动中,英国驻缅甸总督兰斯和昂山合作,借助昂山的威望平息了罢工,并说服反对派与英国当局合作组成新的行政委员会。英国的艾德礼政府对于昂山是相当满意的,并没有任何刺杀的必要。
    此外,英国人对于吴素并无好感。吴素在英国统治时期曾担任过政府总理。二战爆发后,吴素和日本私下接触,表示愿意帮助日本攻打英国,英国人知悉吴素吃里扒外的行径后,将他放逐到非洲殖民地乌干达,直到二战胜利后才将他释放。故而英国人支持吴素暗杀昂山一说,也不合理。
    由于英国军官提供武器给吴素进行刺杀活动,故而后世一些充满想象力者,甚至将暗杀昂山的幕后操盘手指向了丘吉尔。在缅甸的民族构成中,以缅族为主要民族,克伦族则是最大的少数民族。在英国统治缅甸期间,为了制约缅族,英国曾长期扶持克伦族。日本侵入缅甸之后,缅族与日本合作,克伦族则全力支持英国人,组织军队配合英军作战,并与昂山的军队激烈交战。
    1942年,昂山的部队剿灭了大批克伦族武装,这让丘吉尔恼怒不已,并对昂山记恨在心,一直对缅甸独立持冷淡态度。“昂山艾德礼协定”签订后,丘吉尔对此大为不满,将这个协议斥为“把许多代人争得的一切东西无耻地、接二连三地放弃的过程”,并称这个协定是“把帝国零星卖掉”。但由此推断丘吉尔主持了对昂山的刺杀,实在是太过牵强。
    事后的调查查明,这次暗杀是“爱国党”主席吴素所为。一方面吴素自诩最爱国,时常痛斥其他人不坚持民族利益,只看眼前利益往上爬。另一方面,吴素又抱有极强的政治野心,他眼看着英国当局将缅甸政权移交给昂山,而自己将被边缘化,故而决定杀害昂山及其身边的核心人物。并指望在刺杀成功后,英国人会请他出来收拾混乱局面。但在刺杀昂山的行动中,昂山的老朋友吴努因故未能到会,躲过一劫。在刺杀发生后的第二天,英国人即请吴努出来主持政局,并任命吴努为临时政府总理。吴素在被捕后,经过审判被判处绞刑,于1948年5月执行。
     昂山虽然只有三十二岁就被刺杀,但其短暂的生命闪烁着耀人的光芒。在二战后风起云涌的争取国家独立,摆脱殖民地地位的浪潮之中,他所独具的英雄主义,充沛的正义感,对缅甸独立的巨大贡献,使得缅甸人将他视为国父。由于昂山的英年早逝,他所期待的缅甸民族和解与民主之路,却一再被延误。
    1948年1月,缅甸独立,吴努成为首任缅甸总理。1949年,克伦族举兵,占领缅甸大半江山,并包围仰光,旋即被缅甸政府军击退,此后缅甸各少数民族与政府处于长期交战状态之中,直至今日。缅甸独立后,缅共领导人德钦丹东与吴努分裂,转入农村组织游击队与缅甸政府进行长期游击战,一直延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1962年3月,吴奈温发动兵变,吴努被捕,吴奈温开始个人独裁。1988年,缅甸爆发民主化运动,吴奈温在军方的压力下被迫下台,昂山的女儿昂山素季出现在世人面前,昂山未曾完成的民主化和民族和解的使命,也移转到了她的身上。
《文史天地》2012年第10期
嘴上有龙!
有个好女儿好啊。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有个好女儿好啊。
邱晓云 发表于 2012-11-2 11:15
两岁的昂山和两个哥哥,一个哥哥在昂山被刺杀前淹死了,另一个则对政治不感兴趣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嘴上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