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总理访问泰国,拉开了对东南亚访问的序幕。
有意思的是,与当初国家外事访问“拉家常”的谈话模式不同,李总理显然是带着“推销”任务出发的。在泰国期间,不仅与泰国总理英拉共同出席中国高速铁路展开幕式,更是对英拉说——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
总理亲自推销卖点,这个中看点细细品味非常有意思。
我们来看看来分析分析这推销高铁的整个事件。按照两国接下来的商谈来看,推销高铁换来大米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高铁换大米。到底是换来大米赚到了?还是换去的高铁值钱呢?包括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们用高铁换大米,怎么听都是大米赚了,我们为什么要做这笔买卖?
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泰国大米一直以来都是国内高端消费方面的品牌,相对于国内消费者的趋之若鹜,泰国方面却面临着大量大米产能过剩的问题。去年年底,泰国的大米库存量已经超过1,200万吨,创下最高纪录。曼谷那边一直是这样子做的:为了提高农民收入,他们采取了以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大米种植者手中收购的政策,之后的几个月里,库存量还在进一步飙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格局呢?因为尽管大米本身在消费品市场中属于价格弹性较弱的品种,然而消费者却会因为价格的变动自发选择更加低廉的品牌。过去的几年中,全球的大米贸易就在面临这样一种局面——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的出口导致了全球大米价格的拉低,这使得缺少价格优势的泰国大米出口受阻。
而与之相比,中国的粮食缺口在过去几年不断扩大,粮食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加大对东南亚的进口,一方面可以稳定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食品高端消费。
用高铁换大米,本身是我们国家的一种需要。当然,这只是表皮。
从当今东亚的政治经济格局来看,为什么中国的边境一直处于不太平的状态呢?政治上,是美国的中国包围网,而从经济上,则是因为亚洲缺少龙头效应。在整个亚洲,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不足以带头。特别是在日本没落之后,亚洲缺少技术上的制高点以统领各国,缺少产业上的高低梯队。因此整个亚洲面临的是同质化竞争,进而经济利益传导至政治关系,造就了今天的格局。
从这种格局出发,那么大米换高铁,完全可以看成另外一种理解。看似是泰国盈利,实际上是中国在借泰国之手宣传自己的产业制高点——品牌效应。这对于迫切重塑亚洲老大地位的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现阶段转型过程中,已经逐步取得产业梯队优势的部分行业更是如此。
中国的高铁在泰国营销,它拥有一个无法替代的优势——便宜。据说相对于法国高铁的票价是每公里27美分、西班牙是每公里25美分、日本是每公里30美分,中国则可以做到每公里7美分。这是巨大的优势,并且借助对外投资,中国可以间接带动国内过剩产能消化,这也符合经济转型的定位。
而除此之外,高铁建立的是品牌,更是连接,中国打通了中国东盟的铁路连接,至少中南半岛已经在中国手里了,这种传导作用是巨大的。对于中国来说,工业产品的出口市场和廉价资源提供商就此敲定——因为未来转型过程中,中国同样需要接替自己地位的劳动力市场,东南亚恰恰符合这种定位。
从大米的角度来说。一朝合作谈成,那么可以讲,未来泰国大米的出口以后就靠中国了,或许泰国彻底沦为中国的农产品提供者。
就像刚才说的,泰国本身的大米过剩非常严重,这其中本身也牵扯到泰国的国家制度。因为政府选举需要获得选民支持,所以局限性就在于不讨好选民就无法获得选票。为了取悦选民,高价收购百姓的粮食,而这些粮食又买不出去,来求中国,中国买了一部分,那老百姓认为做粮食还是比较好的,今年是100亩,明年是110亩,反正政府会收购的。无形中,老百姓就依赖泰国政府,那泰国政府就必然依赖中国政府。
或许有一天,以后整个东南亚都是这个模式:东南亚的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去做工业成品,因为你可以通过初级产品从中国换得你所需要的产品,中国不费一枪一弹就获得4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亿的人口市场。
一旦不听话,中国完全可以停止进口,中国不进口泰国的大米,泰国政府就有很大的风险要下台。如此一来,中南半岛很容易和中国捆绑在一起,你可以看中国不爽,但是你不能干中国不爽的事情。因为东盟的产品,中国可以轻易找人替代,而中国的产品,替代的代价是非常昂贵的。这种昂贵将不仅仅体现在本身的费用支出上,更加直接导致其国内的经济甚至政治格局出现混乱。
通过大米换高铁的合作本身,可以发现,实际上中国的外交正在恢复到没有货币之前的以物易物阶段——而恰恰是这种模式,使得中国得以摆脱美元这一世界货币,转而加大自己在贸易中的影响,这种模式如果得到推广,那么将意味着在贸易中,各国的产业分工将进一步明确,合作方中,中国的科技优势将进一步明显,并且通过排除美元,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将在从中受益。
在泰国推销高铁,或不失为一种外交上的高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