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118
- 帖子
- 5736
- 精华
- 6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6-1-6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09: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陈平:我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日子
【按】观察者网2013年11月推出的“真理标准再讨论”意外揭开了过去的岁月,茅于轼、陈平、孙涤等都曾在赫赫有名的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共事。留美经济学会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建立目的就是要促进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学会网罗了包括林毅夫、史正富等当时在美留学、日后成为中国本土经济学界标杆的人物。热衷于全盘学习美国制度的杨小凯、鼓吹改革体制犹如“壮士断腕,要别人操刀”的许小年等学者也都曾是留美经济学会的核心成员。那些岁月里,他们关系密切,和而不同,在学术中恣肆汪洋。如今,随着中国模式一步步迈向成熟,他们却在各自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时值中国留美学会成立28周年之际,回首往事,我们祝愿他们终能殊途同归,为中国文明引领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2014年1月19日星期天,史正富、韦森、孟捷等经济学家在观察者网为陈平教授庆贺七十周岁生日,祝愿他再接再厉,继续著述。今日我们特此刊登陈平教授回忆文章以作和应。
陈平教授与茅于轼教授
观察者网:您能谈谈留美经济学会的故事吗?听说茅于轼、孙涤、杨小凯、许小年等人都曾与留美经济学会有过不解之缘。
陈平:留美经济学会中最年长的是五十年代大学毕业的铁路工程师茅于轼。留美经济学会中除我之外,还有两个“文革”期间的大学生徐滇庆和尹尊生。其余多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入学的大学生。
1985年5月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在纽约总领事馆成立,并举行首届年会。那时,我因为在欧洲没能出席。1986年5月24—25日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年会我参加了,还竞选上第二届的理事会理事,开始参与学会的组织工作。1987年6月在密歇根大学举行的第三届年会上,我当选为第三任会长。在我的任期,发起国内主持经济改革的政府官员与国外经济学人的对话,扩大了学会资助的财源,创建了学会的顾问委员会。后来又和田国强等参与组建财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协助单伟建等创建《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 的编辑委员会。我1997年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之后,逐渐淡出留美经济学会的组织工作。
在美国研究、生活三十余年,我感到美国的思想自由比欧洲小得多,但是珍惜在西方和世界学术大家对话的机遇。我深知个人再聪明勤奋,也改变不了社会。所以始终注意联络志同道合的学人,共同努力。问题是单靠奖学金和打工搞地区活动还行,搞全美学生组织的第一关就是筹款。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得以成立,初创的功劳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于大海。他从福特基金会筹到几千美元,用来补贴各地学生到纽约开会的机票。于大海、杨小凯,钱颖一又争取到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支持,提供开会的场地和食宿。
杨小凯当时是位奇才。文革期间他是中学生,因发表激进的“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入狱十年,狱中他自学数学和经济学,出狱后翻译经济控制论,受到普林斯顿大学华裔经济学家邹之庄先生的赏识,虽然没有读过大学,直接到普林斯顿做研究生。杨小凯的数学基础并不好,但是经济学研究基本问题的雄心极大,他试图解决英国经济学家Allen Yang提出的劳动分工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优化框架不兼容的问题。他后来得到芝加哥大学教授Rosen的欣赏,并把他的论文发表在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得以进入主流经济学。
我在学术上和杨小凯一直有争论,因为我也研究劳动分工,但是走的不是新古典的优化路线,而是普里戈金的演化路线。我们是和而不同的好朋友。如果说于大海在筹款与注册上为学会的运行立了开创之功,对留美经济学会的会章设计贡献最大的应当数杨小凯。杨小凯和于大海一开始就坚持经济学会必须是学术组织,不得参与政治。会章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代表学会发表非学术见解。这让我觉得他俩的立场富有远见、非同寻常。 |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