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当代多维视角研究下的吴佩孚[原创]

《论语》书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则“同而不和”。无奈我们过去的教科书却都是一幅类似现在小日近代教科书的一幅小人嘴脸:
对自己有利的事件大說特说,对自己不利的索性避而不谈。


这样遭歪曲的历史,难道不是一个被“任意打扮的小姑娘”麽?
记得我20世纪阅读的中学、大学的近现代中国历史,提到吴佩孚,那就是跟曾国藩一样的负面角色、著名的大反派,是镇压“二七”大罢工的刽子手与反动军阀。
可是现在阅读新的“五·四”运动研究的一些文史论著,却发现对他的评价颇高,不再是一位反对军阀的脸谱了。
暑假前在图书馆借回一册《吴佩孚研究》(论文集),更是让吴先生成为我今后要佩服的一代枭雄了。
起码,我不会再用我们往日戴过的那一副眼镜,或者再从不喜欢他的林琴南先生的眼光角度去看待(或鄙视)这位人格复杂而大体正派的将军了。



镇压二七罢工的屠夫军阀?
中学的课本包括现在官方的不少宣传材料上都这么指斥吴佩孚在国、共两党与第三国际合作,叫板北方军阀时候的吴佩孚其人。然而当代有的学者却分析了共产国际与吴佩孚合作、“利用、勾结”的历史之后发现,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的吴佩孚属于各派革命力量拉拢的对象,所以二者一拍即合。而到了一九二七,坐镇洛阳准备成为天下大英雄、跃居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吴佩孚却是独立外交(施行不结盟政策)的一副态度:
他南拒孙中山,北抗北洋政府,宁愿做个第三者。对于各方势力的主动拉拢统统都不买账。林祥谦执行的总罢工命令直接出自共产国际(苏联),而且严重威胁到了吴军的粮源、军饷的正常发放,……吴大将军在与工会领袖及其后台大人物多次磋商并无成效的情况下,被迫接受了来自中央的指令:动武。
如果说吴佩孚是血淋淋的刽子手,那么他也不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杀害林祥谦的指令是萧耀南发出的。而执行命令,是对自己老上级与曹锟(又是现任领导)的直接响应。
即使要打老虎板子,也不能让吴将军一人的屁股受罪啊?
可惜近代教科书已经这么主流叙事了。当年的“吴佩孚”被我们(编者先生“小人”之心地)打得屁股上几乎体无完肤。
在福建闽侯至今还有林祥谦烈士的纪念碑高高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上,仿佛还在控诉着吴佩孚的滔天罪行!
在汉口北面的市区江岸车站,我记得八九十年代路过时,还可从列车里看见林祥谦就义的地方(好像有塑像)。我的脑海中还清清楚楚地铭记教科书的书写:
刽子手把林祥谦绑在行刑的高台子上,厉声问他:复不复工?(台下自然是那些广大工友群众)
林领袖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的头可断,血可留,想这个工却是绝不可复的!”(因为他要执行上级的命令)
刽子手(也是受上司的指令)朝他连挥数刀……
每回砍了之后,刽子手放下屠刀,再继续问他复工与否?最后倔强的林祥谦就这样活活地被砍为了一名烈士!
军阀的确可恶!历史上还有什么军阀、武人(英雄)不可恶的呢?
吴三桂、曹操、曹锟、段祺瑞、蒋介石、林彪……
因为镇压了二七,就把吴佩孚钉死在历史的审判台上,对不对呢?
与吴佩孚一样,甚至在镇压上态度更为坚决的他的上司、他的部下难道因为名气没有他大,就可以放他们一马麽?



“五四”运动中的爱国将军?
说到五四运动,我们过去的中学与大学的近代史教材都盲目、片面强调学生的爱国,工人罢工、教师罢课等等一般社会力量大力支持的影响。
为何当时在北京采取镇压态度的执政府及其军警等强大的国家机器力量,后来也在事态扩展下也一筹莫展,没了辙呢?
当时在南方的吴佩孚将军频频取得战果,中央政权指望他用武力继续南下,吴氏却与南方民军结成联盟,在湖南处于不战不和的地位。后来武力统一不行,南北媾和之后,吴佩孚的部队要求北上。一路上百姓对秋毫无犯的吴军,就像欢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明的红军一样,夹道欢迎,其鱼水情深之态令人动容!
面对五四肇始后,北方军阀对学生的一味高压政策,吴佩孚将在外,主命不仅不受,而且天天都有通电四方,声援学生的爱国表现。
正是迫于像吴佩孚这样的佩剑将军的武力,最后北京的总统、总理们才达成了对学生宽大为怀的安抚政策。
没有对日寇恨之入骨,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山东吴佩孚将军的声援、指斥,五四中的学生们会不会成为又一个“三一八惨案”的刘和珍君之类的烈士呢?
所以,看待五四中吴佩孚的表现,能够让人发现他的野蛮(镇压)之外的另一面。
爱国,应该是吴佩孚作为开明将军的一个正能量,不容历史书写者随意篡改、摸黑。
过去对吴佩孚的妖魔化书写,可以休矣。
没人懂,还是
没人看帖子???
政治,从来都是立己排异的,为此而妖魔化对立方。历史却是讲求真实为主,且是一个连续恒久的过程,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所以,墨写的谎言即便能暂时遮掩历史的真实,终不能久远。正如美国先哲亚伯拉罕.林肯名言:
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印象中吴佩孚和段祺瑞都是军阀中私德比较好的。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是啊,历史/现实  终于让历史人物回归了本原。
那些“欺骗”者阴谋破产矣!
看五四学生运动初期,北京当局在日本武力的威慑下,段祺瑞等当权者对爱国学生杀气腾腾的表现!
看吴大帅一再指斥当局的倒行逆施,发动联名抗战、与日决死的通电……
我们方明白所谓的爱国学生运动的理解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京西玉泉山脚下向西不远有个西二旗村,村东有一个挺气派的石砌大坟,那就是吴佩孚的墓地。
吴佩孚有个儿子是协和医院妇科的癌症专家,也是京剧名家杜近芳的夫君,可惜他自己也因癌症早早就去了。
吴佩孚是不是被日本军医杀死的,至今也还是争论不休的疑案。
最近重翻《北大在1919:90后的崛起》一书,心想司徒朔多少会在这部以“新闻采访”的方式撰写的历史书中,会多少出现 吴大将军的光辉吧?
不料查找之下,竟然没有只字片语。
发现作者格外强调的是天津的动静:6月9日,天津总商会宣布罢市。
威胁到了政府的钱袋子了。
于是三个卖国贼被免职。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五•四”大获全胜!
我寻思一会儿之后,找到了这本书如是处理的原因:
远水解不了近渴。
相对于天津的近患,吴佩孚湖南的动静、吆喝毕竟算是远水,真正让北京段祺瑞执政府害怕的还是眼皮子底下的造反、抵制——这才是真正令他们害怕的事!
秀才造反——吴佩孚
终究未成!
还是胡匪张作霖成了事……
本帖最后由 读史拍案 于 2014-8-14 21:09 编辑

史者死也,不死难以论其史。所谓盖棺论定,原是局限当年语境条件下之成语,现在看来盖棺定论只能是盖棺那一时之论,过后就不定矣!
钉了死论,也就没了后人的再探、戏说!
历史有多少经得起评估的?都是现代人的牵线木偶:
有利的就说,不利的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