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会下院批准三人DNA体外受精技术

STEPHEN CASTLE 2015年02月04日

http://cn.nytimes.com/science/20150204/c04britain/


伦敦——尽管有人警告说,用三个人的DNA进行体外受精的做法,将会逾越一道新的伦理界限,但本周二,英国国会议员投票通过了这项可以用来防止遗传病的技术。

英国可能会成为第一个批准这种体外受精技术的国家。这种技术先对人类的卵子或胚胎进行改动,然后将其植入子宫。

这个问题引起了激烈争论,一些反对者将这个方法和基因改造相提并论,认为这会开启“婴儿设计”的大门。

下议院以382票赞成,12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这项技术,但仍然需要获得非民选的上议院的最终批准。上议院很少推翻民选的下议院议员的决定。

在这项投票进行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若干异议,其中之一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没有采用这一技术。

卫生部长简•埃里森(Jane Ellison)说下议院的决定“很大胆”,但却“经过了深思熟虑”,这项技术旨在为患有线粒体疾病的女性提供帮助,她赞成将其合法化。线粒体位于细胞核之外,功能是产生能量,线粒体缺陷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比如肌肉萎缩症和心、肾、肝功能衰竭。

持反对意见的保守党议员爱德华•利曾担任过部长,他在投票前表示,这个决定的影响将会“极其深远”。

“如果我们认为,可悲的是,鉴于人类生存状况的性质,人间存在着各种可怕疾病,那我们要在何处停手?”他问道。他还要求进行全面的临床试验,以确定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们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该技术的国家,”他还表示。“我们将处在一个特别的位置。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欧盟、美国和其他国家都不认为这项技术绝对安全?”

该技术最后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很大,如果真是如此,预计它只会少量应用在患有线粒体疾病的女性中。用这种技术产生的胚胎,必须从孩子父母的细胞核中提取DNA,但线粒体DNA则取自捐献者。

科学家们说,除了线粒体缺陷之外,孩子将会继承父母的特征,而不是捐献者的特征。

他们还指出,该技术不同于转基因食品技术。后者通常是有选择地把个别基因从一个有机体转移到另一个上。

本周二的投票受到了肌肉萎缩症运动(Muscular Dystrophy Campaign)首席执行官罗伯特•麦道克劳夫特(Robert Meadowcroft)的欢迎,在一份声明中,他称该决定是一个“里程碑,为一些女性提供了非常宝贵的选择,让她们可以成为母亲,而不必担心把线粒体疾病遗传给孩子。”

“线粒体疾病可以造成巨大痛苦,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失明、卒中样发作和早亡,目前没有任何治疗方法,”该声明说。“我们唯一的选择仍然是尽可能地防止把它遗传给下一代,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投资于这种开创性的技术,并全心全意地支持它的原因。”

“人类遗传学警报”(Human Genetics Alert)等组织反对这项技术,将它和基因改造相提并论。“虽然在过去20年里,基因工程已经涉及粮食作物、细菌和动物,但我们不应该尝试对人类做同样的事情,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共识,有60多个国家的立法都体现了这一共识,”该组织在网站上表示。

“这是因为,一旦逾越这条界限,将来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婴儿设计’和消费者驱动的新型优生学活动,”该组织表示。

“这项技术在伦理上也遭到了强烈反对,因为它涉及破坏人类的胚胎组织,”主教约翰•谢林顿(John Sherrington)在声明中说。

英国教会认为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来磋商和研究”,同时表示,教会不想阻止人们“从遗传学和辅助生殖技术的重大进展中获益”。
我知道什么?
科学
“线粒体狂人”触怒美国生物伦理学界


俄勒冈州比弗顿——对大多数人而言,“线粒体”不过是一个隐约熟悉的词,是许久以前高中生物课上的一个测试答案。可是,对舒凯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而言,这种存在于人体每个细胞内的神秘的能量生产者足以让他沉迷一生。

“我的同事说,我就是一个‘线粒体狂人’,我眼里只有这一样东西,”他最近这样说道。当时他正在自己位于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简朴而整洁的办公室里,面带微笑。“或许他们是对的。”

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无法正确发出米塔利波夫博士的全名,他的口音听上去就像是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电影中的反派。52岁的他因为改进了世界上最小型的一种手术而撼动了遗传学界,那就是把人类卵子的细胞核剥离出来,放进另一枚卵子中。这名出生在前苏联的科学家已因此触怒了生物伦理学家,并受到联邦监管机构的调查。

俄勒冈州比弗顿——对大多数人而言,“线粒体”不过是一个隐约熟悉的词,是许久以前高中生物课上的一个测试答案。可是,对舒凯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而言,这种存在于人体每个细胞内的神秘的能量生产者足以让他沉迷一生。

“我的同事说,我就是一个‘线粒体狂人’,我眼里只有这一样东西,”他最近这样说道。当时他正在自己位于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简朴而整洁的办公室里,面带微笑。“或许他们是对的。”


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无法正确发出米塔利波夫博士的全名,他的口音听上去就像是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电影中的反派。52岁的他因为改进了世界上最小型的一种手术而撼动了遗传学界,那就是把人类卵子的细胞核剥离出来,放进另一枚卵子中。这名出生在前苏联的科学家已因此触怒了生物伦理学家,并受到联邦监管机构的调查。

这个过程是为了帮助女性怀上不会遗传自身细胞线粒体基因缺陷的孩子。这种突变相当罕见,但它们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包括神经损伤、心力衰竭和失明。美国新生儿中患有遗传性线粒体疾病的比例大约为4000:1;现在这类疾病还无法治愈,几乎没有患者能活到成年。

线粒体有自己的基因组,只遗传自母亲一方,携带线粒体突变的女性自然极不愿意把它们遗传给自己的孩子。米塔利波夫博士的这种操作,能够把这些女性卵子的核取出,再放入捐献者已经去核的卵子中,而后怀孕。有缺陷的线粒体漂在卵核外的细胞质中,会被排除在外。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病理学和实验室医学教授道格拉斯·C·华莱士(Douglas C. Wallace)说,“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他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天才。”

不过,由此诞下的婴儿会携有三名父母的基因物质,即母亲、卵子捐献者和父亲,这一后果受到了伦理学家的强烈谴责。

上个月末,这种担忧在全国上下引发的指责声,使得人们将目光聚焦到马里兰州郊区的一家旅馆。在那里,米塔利波夫博士试图劝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召集的专家小组相信,这种已在猴子身上率先经过试验的操作,已做好进行人体试验的准备了。

一些人对官员们说,这项技术可能会把新的基因突变引入人类基因库。另外一些人则警告称,该技术日后可能会被用于一些在道德上模棱两可的领域,基因与社会中心(Center for Genetics and Society)执行董事玛茜·达诺夫斯基(Marcy Darnovsky)说,也许,它会被用于“制造带有特定性格特征的孩子”。

回到办公室的米塔利波夫博士对这些警告不屑一顾。他指出,线粒体DNA只由37个基因组成,它们指导着细胞产生能量所需的酶和细胞分子的制造。它们和眼睛、发色等人体特征毫无关系,此类编码存于细胞核内。

米塔利波夫博士说,“总有人试图搅局。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以批评我为业。”他是一名美国公民,在现为哈萨克斯坦领土的地方长大。

美国不是唯一正在考虑线粒体置换技术的国家。在英国,政府已经公布了一份规章草案,用于管理人体临床试验。如果议会通过该草案,那么此类目前仍被禁止的试验可获准推进,不过,任何临床应用都必须获得监管机构的许可。

随着研究人员开始怀疑有缺陷的线粒体是更多疾病的诱因,米塔利波夫博士在考虑,是否能够置换掉这些线粒体。

科学家们早就试验过通过混合三个人的基因来创造新生命。15年前,新泽西州的研究人员曾从捐献者的卵子里抽取一点细胞液,注射到有生育问题的女性卵子中。这些在克隆羊多利(Dolly)出生后不久进行的试验,引发了轩然大波,以至于FDA最终告诉研究人员,在没有获得特别许可的情况下,他们不可再从事此类试验。

米塔利波夫博士没有放弃。全美一共有八所相关研究机构,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s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是其中之一。在那里,他花了多年时间完善用捐献线粒体来制造猴子卵子的技术。他劝说软件开发商调整了某种软件,实时观测所需的显微手术。由于人类双手不够灵巧,他们研制了特殊的显微镜,以便人手能通过操纵控制杆来完成手术。这些控制杆看起来好像头朝下的手电筒。

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资深副校长丹尼尔·M·多尔萨(Daniel M. Dorsa)说,“他就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他埋头苦干,通过细心钻研终于发现了关键所在。”

2008年,他在一间黑暗闷热的实验室里取得了成功。2009年4月24日,两只置换了线粒体的孪生雄性恒河猴米托(Mito)和特拉克(Tracker)出生了。之后,米塔利波夫博士对这项技术做出了一些调整,把它复制到了人类卵子的置换中。由于联邦法规禁止进行基因控制,这些卵子未获准继续长大成熟。

他的研究引来了持续的指责。基因中心的达诺夫斯基说,“这套技术如果实施,会越过一条非常明显的界线。”

她说,目前的目标,即线粒体置换,范围可能非常狭窄,但米塔利波夫博士的基因技术可能产生更广泛的应用,最终导致这样的情形:科学家们和各国政府“争相改进后代”,比如创造出永远不需要睡觉的士兵。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4年3月18日。
翻译:张薇、王湛
我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