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412
- 帖子
- 285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14-3-4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7 19:2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伍国:中国文化在美国受“追捧”吗?
本帖最后由 年华 于 2015-10-27 19:36 编辑
2015-10-2712:42
来源:共识网
作者:伍国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对外影响也日益增强。在《纽约时报》上,可以说没有一天没有与中国有关的新闻,就连北京发生一次大规模交通拥堵,也会马上成为《纽时》的报道对象。然而,美国对中国的关注是否如一些中国人所想象的那样,意味着毫无疑问的“受追捧”?希望能以此文提供一个客观的观察角度,以便关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人能了解一些可能存在的误区,获得一些替代性的思考。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一篇基于社会科学方法的论文,而是个人观察和感悟的小结。
在对外的传播过程中, 笔者认为儒家文化的威力不能被过于夸大。在自己讲授的两门课: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学中,笔者都会花费大量时间督促学生仔细研读英文版诸子百家的言论,道德哲学和政治思想,并加以对比。在持中立态度,对这些政治思想流派只介绍不评判的情况下,笔者发现几乎每一个学期,每一批学生都在理念和政策取向方面赞同法家而不是儒家。在讨论西汉著名的《盐铁论》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赞同法家以国家干预经济以增加财富的做法。另外,不少学生都非常喜欢《孙子兵法》,因为其中的智慧和实用性很强关于如何取胜的指导,其魅力是大于儒家关于忠孝仁爱的训诫的。道家学说和《道德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美国学生对当代儒学复兴的看法,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春季学期中,笔者让选修我本人开设的新课“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后社会主义”的学生必读英文版的儒学家蒋庆的专著《政治儒学》 (英译书名为“儒家政治秩序: 中国古代的过往将如何影响其政治未来”)。这本书由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贝淡宁(Daniel Bell)编辑并作序,但书中的理念却受到学生的全面质疑。选这门课的美国学生几乎一致认为,蒋庆对道德的强调,关于孔子的后裔应该继续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关于复兴王权,关于儒家学者作为“天”的代言人的论述,关于现代代议制民主的有限性等言论,虽然“有趣”,但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如前面所述,中国的道德观和美国的道德观本身就有很大差异,蒋庆所宣扬的传统道德对一般美国大学生很难产生吸引力。由于蒋庆本人缺少在西方生活的体验,他对西方民主制度运作的批判十分肤浅,也很难说服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
在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美国的确有一部分一流学者,如安乐哲,贝淡宁等人成为儒家学说的研究和支持者,但这并不应该误导中国人认为儒家文化在美国广受欢迎。在任何社会里,有独到见解的学者个人的思想往往是小众的,并不代表社会大众的观念。例如,中国学者赵汀阳认为当代世界秩序应该按照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加以重建,这种在学术层面上显得新颖和另类的理论可能就不能代表除了他本人以外的任何中国人。在这一意义上,受过本科教育以后从事各行各业的普通美国人的大众观念,比研究特别精深,囿于一己之见的学者的见解更值得重视,而这也才是“文化交流”区别于 “学术交流”之所在。
当然,这里并不涉及对儒家文化本身的评价和研究,也不涉及中国人和同处汉字文化圈的非中国人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认同和情感,只讨论其在西方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儒家文化及作为核心形象代表的孔子,对绝大部分的美国学生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对儒家文化和孔子这一形象的迷信,可能是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一个很大的误区。以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礼”而言,这种对“复礼”的强调回应的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对以个人主义以核心价值的美国年轻人的来说很难产生共鸣。一般意义上的仁爱,礼貌,尊重,忠诚,在美国的小学和童子军里都是反复地灌输给学生的基本人伦规范,并不需要通过中国的儒家文化来启发。再以“孝”而言,根据美国法律,大学生的在校成绩,非经本人同意,连父母也不能查询。这种对个人权利和隐私的保障,已经完全压倒任何“孝”为名对子女所要求的顺从。同时,父母在子女成年以后,不再负担其生活和学习费用,很多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费贷款压力,对于父母的经济乃至情感依赖也不大。
就师生关系而言,美国的学生对教授有很大的制约权力,其重要手段就是每个学期期末学生对教师进行的评估。和中国国内高校的评估相比,美国大学对学生对对教授的评估要重视得多。在我所任教的大学,学校会回收所有答卷,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对比和制表。这些图表,连同学生的定量和定性评价,都会被发回到教授本人手上。教授不仅能看到学生对自己的评分,具体评价,还能看到在每一项目下获得的评分和全校平均水平的关系:是高于还是低于全校平均得分。教授本人在自己的总结报告中,还必须援引学生评估,以说明自己是否取得进步,或者解释没有取得进步的原因,比如是否采取一些新的方法,却不被学生接受等。在对教授的个人学术生涯至关重要的终身教职的评定中,基于连续几年的学生评估做出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把相当大的权力交到学生手上,极大颠覆了儒家传统中所规定的教师的权威地位。
另外,美国学生也习惯于不断向教师提出问题, 形成一个平等探讨的课堂气氛,当然也会就自己的得分和教授讨论,教授需要向有问题的学生证明自己的评分是合理的——这种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中更为明显,因为论文的好坏并没有绝对的正误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再强调儒家关于绝对尊重长辈和教师权威的理念,可以说是和美国当代文化格格不入的。假如我们回想一下,五四时期儒家文化在中国曾受到过何等强烈的攻击,应该不难想象美国青年学生对它的态度,而这种批判态度不会因为中国官方大力提倡儒学而改变。同时,这种平等和权利意识和它的理性表达, 和孙悟空“大闹天空”式的胡闹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后,儒家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尤其容易引起美国大学生的抵触甚至反感。事实上,儒家文化很难在汉语文化圈外(包括中国的新疆和西藏地区)具有普适性,因而也很难成为中国的软实力资源。
另外,无须讳言,当代美国大学生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存在根本的怀疑和否定。这种态度必然影响到他们怀疑一些和中国政府有关的文化行为的动机, 如建立孔子学院,提倡儒学等。美国学生坚定不移地相信竞争性的多党制,代议制,言论和信息自由的价值,难以接受对网站的封堵和在他们看来代表了自由言论的人士的压制。事实上,每年都有学生在自由选择学期论文的时候,研究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制度,也都有学生研究lxb,aww等人。应对这种情况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做法,还是“语境化”,强调中国近代历史上面临的多重压力和相应的民族主义潮流,以及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历史背景和西方迥然不同的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特殊处境和路径选择。在这里,历史学家和后现代理论家德里克(Arif Derlik)关于替代性现代性(alternative modernity)和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对美国大学生是具有很大说服力的。这样做的目的,自然不是让美国学生接受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而是对当代中国何以成为当代中国产生有深度的理解。
在国内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认识中,还有一种误解就是夸大太极拳和中国武术的传播及影响。我曾经专门开过一门课,讲授中国武侠文化和电影,结果发现,美国学生除了对张彻的武侠经典影片《独臂刀》表示印象深刻以外,对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的武侠电影,主要是《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等都兴趣缺缺。他们对这类电影最主要的不满就是“太假” 。学生以英文来现代阅读武侠小说,选择不多,我用的是英文版《雪山飞狐》和《萧十一郎》。学生几乎都不喜欢《雪山飞狐》,因为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而偏爱《萧十一郎》。我自己反复阅读和对比,也感觉《萧十一郎》中描述的那种孤独英雄形象和古龙特有的简练的语言,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就是《萧十一郎》和古龙的绝大多书作品一样,抽离了复杂的历史情境和民族文化背景,更像是关于个人主义,普遍人性和存在的体认。一旦都翻译成外文,在全球文化的背景下,相信意识和叙述风格极富现代感的古龙的魅力,会远超过金庸。对电影《卧虎藏龙》在美国的走红在此不展开论述,简单地说,我倾向于认为原因是片中对人性,道德,个体性和社会性,及人的选择的种种困境的隐喻,而不完全在于中国文化元素。
在我所生活和工作的小城里,也有一个美国人自教自学的太极拳学习班,这当然可以作为太极拳国际影响的一个证明,但是如果我们放大视野,就会看到更多的值得思考的事情。同样在这座小城里,有另外几个学跆拳道的培训班,两个据称是来源于韩国的“唐手道”的培训班,还有更多的瑜珈研习班。这说明,美国人在健身方面的选择是很多元的,太极拳只是他们的一个选项而已。至少在这座小城市里,甚至还说不上是最受追捧的一个项目。大多数的时间,我会经常听到儿子的美国小朋友说自己学跆拳道,至今还没有认识一个美国人,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说自己练太极拳。
假如试图分析这一现象,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推论说,跆拳道在普及方面有两个优势是太极拳不具备的:第一,是积极的进攻性和对抗性。这是跆拳道深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和儿童欢迎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太极拳太静,也太慢;第二,跆拳道有国际统一和标准化的晋级系统,这不仅为青少年练习者提供了看得见的激励,也有视觉识别功能。与之相比, 太极拳的练习不能让学习者产生在一个可以明确感知的序列里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越来越直观乃至功利,人从事每一项活动都难免期待看得见的回报。跟大多数美国人讲解太极拳背后蕴涵的哲学和文化,在现实中远远不如跆拳道从白带升级到黄代的吸引力那么大。更何况,在道家哲学的层面上真正讲清楚,听明白,对双方来说都非易事,“仙风道骨”也不是注重实用的美国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文化中重视的视觉化,直观化,客观化和标准化,是中国太极拳实现更好的普及所需要思考的。
即以汉语学习而言,我所在的,排名尚可的私立大学开设的初级汉语在2015年秋季学期有21个美国学生学习,中级有8名;而基础汉语有12名学生,中级汉语只有4名学生学习,人数均不如阿拉伯语的学生,更难以和欧洲语言,例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竞争。事实上,包括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文化,阿以冲突在内的跨学科“中东-北非研究”在这所学校正日益成为我所参与的中国研究项目的强有力挑战。以“中东-北非研究”为主修专业和辅修领域的学生数量都超过了选择跨学科的“中国研究”为专业和辅修的学生。同事中来自中国大陆,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文教授,以及来自大陆或台湾的教学助理努力举办各种课外活动,促进美国学生练习使用中文,但很多学生把学中文仅仅当成一种获取学分的手段,把“中文”仅仅当成一门“课程”,而非一种活的语言,并不存在所谓的“汉语热”。这和中国国内的英语学习者积极寻找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练习口语,或者专门花钱聘用他们做家教的情况大相径庭。由于缺少真正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很多美国学生学习中文的效果并不好,修完学分以后也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相信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自身优势,但不必夸大,不盲目骄傲,是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应该注意的。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和价值,本来就不需要西方人的承认。从受追捧的幻觉中获得满足乃至优越感,反而是不自信的表现。对外的文化传播,一个重要的功能也其实不在于制造狂热的假象,而在于培养思维正常,能够理性和全面看待中国,看待自身,看待世界的西方年轻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