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791
- 帖子
- 640
- 精华
- 0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14-10-18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15:2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浮皮潦草的读经热
浮皮潦草的读经热
张鸣
国学之热,已经热了一阵儿了。跟国学热相伴的,是所谓的读经热。跟国学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学一样,人们所读的经,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在众多倡导国学的大师的意中,显然国学就是儒学,经典是不包括道德经和佛经的。可是,即使当下风头正劲儿的大师们,又有几个真正在读十三经呢?书倒是一本本出来了,除了混侃论语,就是贩卖《弟子规》。去年,我在我的读书会上,跟学生们一起读《左传》和《礼记》之时,学生们告诉我,学校里诸位大儒组织的读书会,根本就不读这些。
当然,《弟子规》还是有社会需求的。好多学校的老师,无论大中小学,都觉得现在的学生,也就是古代的“弟子”,是越来越不听话了。而家长们,觉得自家的孩子,不仅不听话,而且对于孝顺两个字,一丁点感知都没有。听人说读了《弟子规》,孩子就能变好。也不管这种话是不是有广告嫌疑,就花钱送孩子来读以《弟子规》为核心内容的国学班,心甘情愿。
所谓的读经热,其实至少百分之七十左右,热的是《弟子规》。剩下的内容,则就是于丹式的鸡汤了。遍布国中的国学班,由于开办者各不相同,所以,各庄都有各庄的高招。各种鸡汤都有,有的鸡汤,根本跟鸡没有关系,只是鸡精兑的水。如果国学班是针对企业家的,那么,教授的内容,就以周易,孙子兵法和厚黑学为主了。只有周易,是儒学经典,但是,国学班讲的周易,都是围着预测转,说白了,就是算卦。
其实,《弟子规》充其量不过是过去的蒙学读物,跟《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纲鉴易知录》之类的东西一样,都是后来的小读书人编了,来作为幼儿教材的。没有一个是历史上大儒的手笔,更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经的。比较起来,《弟子规》形式上模仿《三字经》,但编者的水准,还不如《三字经》的作者,《三字经》多少还有点文史知识,而《弟子规》则除了道德说教,就是规矩和礼仪。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说教都是垃圾,但不合时宜是肯定了的。当今之世,要孩子们“晨省昏定,冬温夏清”,从早到晚围着父母嘘寒问暖,简直就是做梦,现在的人,即使梦都不敢这样做。其实,古人读书,外出求学求功名,也根本做不到儒家礼仪上要求的那种恭敬和孝顺,把父母搁在家里,一撂,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有的,连个信都没有(那时没有邮局)。
过去的私塾开蒙,的确有读蒙学读物的,最常见的,就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与千家诗,《弟子规》基本不上数。我曾经专门做过平江地区尚存的私塾调查,收罗来的私塾教材,根本就没有《弟子规》。一般来说,三、百、千读过之后,就开讲四书五经了。讲经,是为了科举考试,博个出身,挣来功名利禄。
过去的私塾,也的确有礼仪和规矩的学习,而且占的比重还不小。但人家不是从《弟子规》上学,而是参加礼仪的实践。过去乡村社会的婚丧嫁娶,各种礼尚往来的活动,都是私塾的弟子们习礼的课堂。弟子跟着老师喊礼,学习各种礼仪的仪式和讲究,学习写对子,好写喜幛和挽联。同时,为人处事的规矩,不仅跟老师学,而且家长身体力行才行。很难想象,当今张口骂人,甚至打人,排队加塞,乱丢垃圾,不尊重老人的家长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学班背一背《弟子规》,那孩子就会变得中规中矩。
眼下的国学热乃至读经热,其实就是一通浮皮潦草的虚火。倡导者,有的是打定了是要做国师的,倡导读经,只是登上国师高台的一个台阶。或者说,是块敲门砖,一旦台子登上去了,门开了,这事儿也就搁下了。有的,则是看上了这是块挣钱的市场,只要打出国学或者儒学大师的招牌来,或者找一些人,有来自台湾的最好,互相吹捧,大家都成为大师,于是,不仅可以大卖其书,而且可以大办其班。吹得好的,可以让企业家出钱,吹的差的,也可以骗老百姓的散碎银两。只要读过几天书,有大学文凭的,解读《弟子规》难吗?一点也不难,即使真的读不通,掺和点鸡汤就可以了。经不经的,本无所谓,关键口才好,就可以骗钱。只有极少数人,是想通过恢复传统,挽回世道人心,或者搞所谓的儒家宪政的。
至于众多送孩子读“经”的家长,其实,大都是望子成龙心切的急性子。他们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家长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为了孩子成材,什么都舍得,什么都干得。花得气大钱,舍得给老师贿赂,给别的孩子下药。其实,他们正经该让他们孩子读的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和《厚黑学》。可是,他们偏要让孩子学《弟子规》,学古代为人子,为人弟子的礼仪和规矩。显然,这些家长们自己并没有读过《弟子规》,即使读了,也没有读懂。他们只是听说了《弟子规》这个名头,觉得让孩子学这个,可以变得规矩点,于是就送孩子来了。说白了,等于是吃人骗了。
我不能断定,这些送孩子读《弟子规》的人里,没有感慨世风不古,想要借此挽回的愤青或者愤老,但是,多数人想的,却更多是让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好点,在自己家里讲规矩。至于在外面,还是像狼一样的最好。在家里是听话的乖羊,出门,是露出獠牙的饿狼,如果能带点狐狸的色彩,则更好。
年轻,年幼时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恰好赶上了独生子的严酷政策。在革命风暴中,把一切规矩和传统都砸烂的一代人,经过革命的洗礼,经过打倒孔老二的运动,自己在传统和规矩方面,即使不是一片空白,也是乱七八糟,不成片段。同时,多数人有不成功,没有建功立业。在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前提下,多数人对于教育孩子,既不讲规矩,也没有传统,只要孩子学习好,别的,什么不管,即使缺德到了家,也会纵容。等到孩子危害到自己头上了,却把孩子变好的希望,寄托在读经上,具体的说,是寄托在《弟子规》上,当然,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感慨世风日下的话,挽回的起点,也在已经成年的家长。如果家长都是不守规矩的“祸害”,那么,指望孩子变好,无疑是缘木求鱼。中国的传统,包括儒家传统,并非一无是处。但是,立足于熟人社会的传统道德,在当今市场化,城市化如此迅猛的今天,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改造,才能适应今天的变化。今天送孩子读经的家长们,首先要学会把自己变成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学会诚实守信,学会尊重公共秩序,学会尊重他人,也包括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脑门子惦记着让人家服从和听话,尤其是孩子服从和听话。在要人家听话的时候,先想想自己说的话是否有道理,是否有逻辑。如果自己满嘴不过是不讲道理,没有逻辑的强词夺理,那么,首先应该反思自己。
任何一个民族,包括我们这样的后发现代的民族,传统都是应该被重视的。但是,传统,包括传统的典籍,不是包治百病的妙药。我们今天的大儒们,比起晚清的倭仁、唐鉴,以及朱一新、廖平他们,其经学水平的高低,无疑有云泥之别。即使比曾、胡、李、左诸人,也根本没法相提并论。当年的人们没法子靠儒学救中国,今天的半吊子大师,当然也没办法。不学新东西,只开老方子,说轻是庸医误人,说重点就是骗人牟利。
不消说,这种骗子鼓噪起来的读经热,当然只能是《弟子规》的档次,念诵三字韵文,骗骗孩子。一句话,读经热,还是冷了的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