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从《万象》到微博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6/6/5/1355263.shtml
从《万象》到微博                                                  

                            严锋                              发表于2016-06-05 04:36                        我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任职,有一天收到陆灏的一封邮件,说他现在在编《万象》,希望支持,内容不限,长短随意。                     
  1999年的时候,我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任职,有一天收到陆灏的一封邮件,说他现在在编《万象》,希望支持,内容不限,长短随意。我不知道他怎么看上我了,因我之前很少写文章。客居寂寞,在日本读了不少随笔,当时好像正好在翻《徒然草》,看到爱生物的段落,想到小时候读的怀特《夏洛的网》,就写了一篇又像是书评又像是怀旧的东西。稿子寄给陆灏以后,不久他说“发了”,但这对我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还要过一年,我回国的时候才看到这期杂志,要到那一刻,激动和喜悦才姗姗来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一期我上了封面,而且与须兰的《好色》排在一起。须兰早就是我的偶像,能跻身偶像之侧,确实是喜出望外。
  在《万象》第一次发文章,印象特别深,也是因为从来没有那么多人对我说看了我的文章。有一位朋友说,这样的文章你要是连续发五篇,你就出名啦。说真的,我在这之前没有什么媒体意识,对出名不感兴趣,或者说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也有可能出名,所以对发表文章也没有什么热情,但是《万象》向我打开一扇窗口,唤醒我身上沉睡的某种意识,让我看到了一个从前只能仰望的圈子,而只要能在《万象》上发一篇文章,就相当于向这个圈子群发了一封邮件,或者用更与时俱进的话来说,就是直接把投名状发到了《万象》微信群里边。现在回想起来,《万象》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确实是前社交媒体时代最接近社交媒体传播方式的传统媒体空间。
  我在《万象》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还帮助我实现了其他一些年轻时的梦想。我读中学的时候,喜欢写作文,曾经畅想假如自己的文章能收入课本,让老师来讲,那画面就太美了。《好书》后来被收入了上海语文课本,尽管是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总算也是部分实现了梦想。中学里同学最喜欢看的是《读者》杂志,当时还叫《读者文摘》,也曾想过哪一天自己的文章能上《读者》。《好书》后来也被《读者》选了。
  有了圈子,就有了发朋友圈的动力。我后来在《万象》发的文章,多以“好”字做标题,像《好书》《好棋》《好琴》《好天》《好音》《好看》《好玩》。就像发在朋友圈里一样,这些文章都会收到评论和点赞。著名评论家、山西作协副主席李国涛先生看了我在《万象》上的文章后,写了一篇《有位严锋》,颇说了一些让我脸红又高兴的好话。我与李国涛先生远隔千里,年龄相差三十多岁,从无任何交往,先生主动为一个无名小辈宣扬,超越功利,出乎真心,令人感动。我那时年轻大意,呆头呆脑,竟然没有写信去对先生表示感谢,真是十分失礼,现在趁这个机会也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歉意。还有一次,我回南通老家,父亲辛丰年说,赵丽雅的儿子看了我的文章,想学吉他,这些听了也都十分令人高兴。
  陆灏对作者是很尊重的,他也经常会命题,但都会根据作者的特点,规定一个恰到好处的范围。当然他追稿也是盯得很紧的。我因为懒散,经常拖欠,也幸亏陆兄的耳提面命,才写出那些文章。我那时刚搬到浦东张桥镇上居住,门牌号码是佳林路82弄2号。有一天回家,太太说,今天有人打电话,开口“我是6号”,说找你,还说什么写文章的事情。太太一开始纳闷这郊区僻壤的怎么一搬过去就有文友,过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不是6号,是陆灏!
  陆灏也经常组织《万象》的作者一起聚会,印象深的一次是去了马勒别墅。那个环境确实也很适合《万象》的情调,在里面喝喝茶,互相吹捧一番,感觉真是太好了。但是有一件事一直耿耿于怀,陆兄搞这些聚会,不知为啥男作者和女作者总是分开来请的,男作者总是碰不到女作者,真是人生恨事。
  后来能与“好”搭配的题材写得差不多了,我就考虑开始一个“伟大”系列,这时正是《万象》声名鼎盛的时期,我也踌躇满志,准备在这个朋友圈里一直发一下去。可惜好景不长,刚写了《伟大的独奏》和《伟大的杂志》,传来坏消息:陆灏不做《万象》了。陆灏不做《万象》了,我也就没有办法再为《万象》写稿了。《万象》的后任主事者还屡屡向我们约稿,但我再也没有写过。当初我父亲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慧眼识他,一直向他约稿的赵丽雅离开了《读书》,他也就再也不给《读书》写稿了。当然这也不到“士为知己者死”或者“从一而终”的地步,但那样的心情多少还是有一点的。
  当时年轻气盛,也不把退出某个朋友圈太当回事,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这对个人的写作生涯还是很有影响的。像我这样懒散的人,如果不是陆灏把我拉进《万象》,如果不是他隔三岔五地温柔催稿,如果不是《万象》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布平台、可观的点击率、高质量的反馈,那我可能就根本不会有在《万象》上的那些文章。事实上,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写出过超越“好”和“伟大”系列的作品。
  然后就是新媒体和社交媒体时代了。我开了微博,乐此不疲。有意思的是,我在微博上的第一批粉丝,很多都是《万象》上的老读者。最早的一些留言包括:您是在《万象》写“好”文章的严锋吗?一声是,迅速互粉。我还专门为这些《万象》的读者建立了一个组群,名为“万象网友”,《万象》好像变成了我们重新相聚的一个接头暗号。我也把《万象》上的那些旧文重新发在微博上,这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把过去中断的道路在新的空间里延续下去的努力。

录入编辑:王建亮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有人预言5年以后没有手机,我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