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何评价韩信功成后赐漂母千金,亭长百钱?

本帖最后由 金丝铁线 于 2016-7-7 20:28 编辑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是以韩信年轻落魄时的三个小故事开始叙述的: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楚汉战争结束,韩信衣锦还乡,当了楚王,司马迁交代了三个小故事的后文: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接下来就是私藏钟离昧了。

战胜项羽,韩信功最大,最后封得也最好:《高祖本纪》皇帝曰:义帝无後。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楚地又大又好-----齐地七十二城,当时的楚地有八十九城,又是衣锦还故乡,可以有恩报恩,有怨抱怨,何等爽利?可惜,韩信实在没有什么政治头脑,这几件事发出的信号是混乱的,令人无所适从,无法点赞。

假如他重奖漂母、亭长,重罚恶少,那向全国发出的信息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赏罚分明;

要是他重奖漂母、亭长,重用恶少,那发出的信息是,宽宏大量,故人情深,不计旧恶;

要是不奖不罚,那意思是:旧事少提,大家守法,本王不搞法外报恩报仇那一套,那也有积极意义。

可偏偏他重奖了漂母,却有意羞辱了亭长,说他记小怨吧,他又重用了恶少,叫人看得不知所云,只能认为这个楚王处事随心所欲,不讲究规则取向,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还有么,小事都记着呢,就是不知道他会怎么处理。这实在不是一个好信号:韩信当年那么落魄,曾经得罪过他,冷眼看过他的,笑他钻裤裆的人不会少,人多厌之者嘛,这些人都只能战战兢兢少露头,后代那么多评论家,看到他这套政策组合拳,都只好不予置评,只选择性的记下了报答漂母这一件,留下一个成语叫:一饭千金。

可以比较一下,刘邦如何报恩的。

萧何当年在沛县当办公室主任,很高看作亭长的刘邦,刘邦出差咸阳公干,大家凑份子给他送行,每人常例送三百钱,萧何独送五百钱,刘邦一辈子记着萧何多送了两百钱,萧何封侯六千户,后来封萧何的家人时,又给萧何加了两千户,明说那是报答当年多送的两百钱。

《史记-萧相国世家》: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馀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刘邦也是秦时的亭长,经济情况应该与招待韩信的那个南阳亭长相近,刘邦两百钱记得那么请,韩信吃人家亭长几个月,该有两千钱了吧?最后得意了,去特地羞辱人家一番,实在无谓。(当时请人代服一个月工役行价两千钱,大约等于几个月饭钱)

亭长常请人喝酒,经济也紧张,当年刘邦在酒家欠下酒债,老板娘常常给他抹了了事,刘邦还乡,没见提起重赏老板娘,连一百钱也没去送,因为那样送钱是侮辱。不送人家未必计较,不送小钱不是不记恩,刘邦几年后回了趟老家,跟大家合唱了一曲《大风歌》然后把沛县全部的租税永远免除,所有的家乡人都得益,大家税少交了,就有钱上酒馆,酒馆再贴个广告:当年高祖常饮醉此处,生意也就好了。

沛县在楚地,这件人情当了楚王的韩信本来可以先做的,又得百姓拥护,又讨好了刘邦,还向所有沛县功臣们表达了敬意和善意,楚地八十九城,免税一个县的人情做得起的,就是韩信自己没想到,也没人替他想到。

刘邦的报恩报仇,政策指向很鲜明:封雍齿,告诉功臣,不要着急,大家有份,杀丁公,提醒天下:忠于职守,封项氏四个候,赦免季布,告诉天下,旧的一页揭过去了,不记前仇,韩信要是适时奏请赦免钟离昧,钟离昧应该可以活下来,可惜韩信太不懂政治。看不懂政治信号,当然更发不好信号,就这水平,还想天下三分?就是天下三分了,怕也维持不住吧?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