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证方法上说,应该是,如果能证明前80回与后40回在使用同类词语时采用了不一致的方式,则就可以证明那是不同作者的产品。我对这方面的研究不了解,估计是有人做过这类总结的。刚才比较了一下《红楼梦》的第十回和第九十回(两回是随机选择),发现不同还是很多的。 《红楼梦》第十回中,儿化的现象普遍,约略出现了如下这些:“地方儿”、“凤姐儿”、“说起话儿”、“大气儿”、“闲话儿”、“荣哥儿”、“静静儿”、“媳妇儿”、“模样儿”、“性格儿”、“灯笼儿”、“行事儿”、“长辈儿”、“偏偏儿”、“今儿”、“宝玉儿”、“半钟(盅)儿”、“立个方儿”、“回一声儿”……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进行了查找,结果是: “地方”:一处儿化(也有了什么不对的地方儿),一处非儿化(这倒是他明白的地方);“凤姐”:25处非儿化(又兼侍书说是凤姐说的)、(李纨、凤姐听见紫鹃之言)……一处儿化(连凤姐儿也知道了);“话”:大约有24处使用了“话”这个词,却无一处儿化(他有时还说几句话)、(那雪雁是他传话弄出这样原故)、(是真话吗)、(老太太不过因老爷的话)……;“气”:非儿化3处(喘了一口气)、(也犯不着生气呀)、(写出来出出胸中的闷气),儿化一处(大奶奶的脾气儿);“行事”:出现一处,不用儿化(姑娘们的行事叫人感念)。 一个作家,一般而言,对于一个词的使用,在整部作品中应该是一致的,这是由语言风格和书写惯性决定的,上述两回的对比,似乎表明,那是两个作者的产品。当然,我这是孤证,因为我只是随机地对比了两回的内容;有一种情况能否定这个“孤证”,即在前80回里,作者在儿化方面本来就是随意处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