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许知远:在阅读中衰老

许知远:在阅读中衰老

 

或许正因为日常生活乏味,我们对于转折点具有特别的偏爱。我们总是期待,这个世界或是我们自己在某一时刻发生了突变,一缕阳光穿透屋内的黑暗,世界从此变得不同,你的生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轨迹。我不知道1995年对我来说具有如此的转折意义。那一年,我开始读大学,而且是在有过那么多动人传说的北大。

 

芝加哥大学魅力四射的教授阿兰·布鲁姆曾在1987年出版的《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批评美国青年,说他们在18岁进入大学前,基本没有受过人类文明的教育,是不折不扣的野蛮人(多年后,电影《美国派》不但表现了这种无知,而且炫耀了这种无知)。在欧洲的传统中,年轻人在家庭与社会中完成了他们的教养学习,书籍很早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通过模仿书籍中的角色而进行了自我性格的塑造,大学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技能的教育。

 

上大学时我已经19岁,是个彻头彻尾的野蛮人。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大多消耗在准备无聊的考试和对性的猜想(而非实践上),阅读与课本无关的书籍和偷偷进行的手淫一样,常常不可避免地给你带来罪恶感。关于世界、关于自己,我都了解甚少,它们也没有可供选择的标准答案。

 

现在回忆起来,我的确浪费了大学五年(我留了一级),我们本来应该在阳光明媚的图书馆和可供晒太阳的静园草坪读更多一点书的。我总是耿耿于怀于没有一段发狂阅读的青春时光,我最喜欢的两位南美作家马尔克斯和略萨都深情回顾过他们什么书都读的岁月。

 

当我真正开始热爱书籍时,阅读已经与我的职业离得太近,它带有了过分强烈的功利色彩,因为是一名媒体从业者,我不自觉地成为阅读风尚的俘虏(偶尔也是制造者)。三股潮流在我印象中非常鲜明。

 

其一是,商业阅读的兴起。1997年,我在风入松书店令人吃惊地发现了《读者文摘传奇》、《蔚蓝诡计》与《媒体帝王》、《蓝血十杰》这四本书,对于那个20岁的年轻人来说,他从未见过这么有趣和设计漂亮的书,它向我展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世界,一些年轻人利用自己的才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商业帝国,从前我只知道这种故事发生在拿破仑或者是巴尔扎克身上,在我们熟悉的语境内,传奇总是与政治人物、文学家与革命者相伴而生的,而且写作者总是那些早已死去的作家,从1997年的《媒体帝王》到2002年的《杰克·韦尔奇自传》,我们目睹着中国的商业出版的杂乱无章却活力十足的崛起。很多人还迷恋上迈克·波特这样的Guru们。

 

其二是,我对于国际事务的兴趣。在9·11之后,我突然对于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我想知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是如何建立,战争是否真的是政治的延伸,我们该怎样缔造一个新世界。我读了各种国际入门读物,中东问题、美国的霸权之类的书,还访问很多政治学家。但由于缺乏理论框架,我的判断总是出错。伴随着中国概念在过去几年中的持续升温,人们对于如何定义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也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只可惜,我仍没有看到类似的杰出作品。

 

第三是,历史写作的复兴。历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灵魂被歪曲多年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历史并非是教科书上描述的线性与刻板,它充满了不为人知的细节和随意性。我是如此热爱剑桥中国史和史景迁的写作,黄仁宇的《黄河青山》同样迷人。但糟糕的是,一种历史阴暗处的过分迷恋似乎赢得了更多的尊重,不管从何种标准衡量,潜规则这样分析,不过是厚黑学的一种高级一点的翻版。

 

在我成长的年代,书籍早已不再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我很遗憾,在我灵魂最初的形成期,没有阅读足够的经典作品,不管是文学、历史还是哲学,它们本应帮助我塑造理解世界的方式,给予我更充分的情感理解力,筑造我的性格。时至今日,我仍常常觉得自己是野蛮人,因为我没有接受人类文明的教育,而只是了解那么杂乱无章的知识。

 

我常常抱怨自己成熟得太晚,在没有足够内心力量之前,就一头扎进了喧闹的世界。对此,我深感遗憾,期待在没有心灵没有彻底衰老之前,能够弥补上。

深潭滩边戏流水,常把虾米当龙王。
我很遗憾,在我灵魂最初的形成期,没有阅读足够的经典作品,不管是文学、历史还是哲学,它们本应帮助我塑造理解世界的方式,给予我更充分的情感理解力,筑造我的性格。时至今日,我仍常常觉得自己是野蛮人,因为我没有接受人类文明的教育,而只是了解那么杂乱无章的知识。

 

我常常抱怨自己成熟得太晚,在没有足够内心力量之前,就一头扎进了喧闹的世界。对此,我深感遗憾,期待在没有心灵没有彻底衰老之前,能够弥补上。

--------------------------------------------------------

心有戚戚啊.还好,俺现在可以补课.

生存是一种义务,哪怕只有一刹那。——歌德《浮士德》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但糟糕的是,一种历史阴暗处的过分迷恋似乎赢得了更多的尊重,不管从何种标准衡量,潜规则这样分析,不过是厚黑学的一种高级一点的翻版。

——这好像是一个有意味的见解,但还需要分析、阐述。

可是单向街书店之许知远
欢迎光临燕谈
中国的应试教育实在是个问题.就说我女儿吧,整整上二十年学,自称是同学中最渊博的,可读的书连我这野蛮人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当然,我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正上大学的外甥女,正读医科,跟我说<红楼梦>太没意思,<三国演义>读不下去.她的水平大约只在卡通水平,玩游戏机倒颇为在行.
这文章的标题就喜欢。真的能在阅读中衰老,诚为人生之大幸福。
偕隐岂邀名,澹泊实素志。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7-25 11:18:00的发言:

“但糟糕的是,一种历史阴暗处的过分迷恋似乎赢得了更多的尊重,不管从何种标准衡量,潜规则这样分析,不过是厚黑学的一种高级一点的翻版。

——这好像是一个有意味的见解,但还需要分析、阐述。

向往自由的知识分子,很不甘心默认官僚政治制度的现实压力。

是这个意思吧?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回海上兄:是你说的那个意思吗?不知道,把简单的话题缥缈化、玄远化,似乎是海上兄的爱好呦。

作者的意思并不隐晦,即认为对“潜规则”的揭露,不应该得到尊重。作者从两个角度来说,其一,他暗示吴思的写作态度并不严肃,在本该批判的时候,不适当地流露出了“迷恋”,而且,还是“过分迷恋”;其二,从结果上判断,作者认为这种揭露,反而给别人提供了一种厚黑的参考。——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哪怕作者立意揭露某种官场腐败,也保不准书中的描述是否会反而给了腐败者以重要启发,促使他进一步提高腐败艺术。

个中困惑之处或有待于分析之处在于:“迷恋”是个什么性质的词?对研究对象的迷恋,也许是学术上的,也许是性情上的。这种“迷恋”是否足取,实在是个不能笼而统之的话题,尚容细分。此外,假如对“潜规则”的揭示会引起某些官员不正当的亢奋和学习热望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反诘一句:是否让读者继续蒙在鼓里,才是消除厚黑学的有效手段?

作者语焉不详,作为读者之一,我只能临屏猜测。

以下是引用九命星在2006-7-25 14:35:00的发言:
这文章的标题就喜欢。真的能在阅读中衰老,诚为人生之大幸福。

凭直觉,我不喜欢这个题目。好象是说阅读让人衰老的。——我不是和九命姐姐抬杠的。

不管你做什么事,人都会慢慢或快快变老的。

to 周兄:呵呵,不就是书生恨无力操刀,不服官场伎俩嘛!

你我已经曲径通幽了。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