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计划地读一生书

我读书驳杂而没有系统,加上读书时又从不做笔记,一典型颁包谷的猴子。
  
  所以,找个饱学之士,帮自己列个“一生读书清单”之类的想法,时不时便会冒出来。
  
  但可惜的是,我有此心,人家饱学之士可无此意。谁乐意为一平头小老百姓劳心劳力?
  
  后来挖空心思,还真想起来俩人来。一个是在天涯社区认识的老范(范福潮)。曾读过他很多帖子,知道他博学多识。以他在天涯的平易近人,估计发个消息问问,大概也是不会吃闭门羹的。但不料搜遍天涯,死都搜不出来他的名字。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在我调动工作,失去上网条件的那两年,他已辞去“关天茶舍”版主之位,金盆洗手,退出“江湖”了。
  
  另外一个也是在天涯认识的,曾打过一点点私交。我曾为他在《莽昆仑》做过一个文集。尚记得数年前,夜深人静,独自一人对着电脑,编他的文集,常常读文章入神,忍不住击节赞叹,仰天深思,忘了主次。直到天边泛白,隔壁老兄早起洗刷时,才回过神来。他就是老金在线。但同样可惜,两年不上网,也不知他之所踪了。
  
  想想此路不通,那就另觅新路吧?干脆找找专门指导读书的书看看。
  
  于是找到一本指导读书的书,叫《一生的读书计划》。作者叫克利夫顿·费迪曼,美国人。在前言里,作者号称是给读者推荐最好的书。要读完这些书,据说要50年,可谓是真正的一生了。
  
  粗粗翻了翻目录,从公元前(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始,一直选到了上世纪60年代(阿道斯•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评论集》),纵横千年,视通万里,算得上是大气磅礴,兼容并包了。但就凭我匆匆一瞥的功夫,我就发现没有中国的名著。果然,作者在序言里说:“书单里也没有东方的伟大著作。迄至今天为止,塑造我们精神的仍是西欧的理念与心象,再加上圣经。不过,百年之后,这说法也许就不可靠了,但至少在今天,仍是正确的,本书是为今天而写。同时,亲近我们西欧的传统已足够花费一般人一生的时间。”这种说法令我不能接受和认同。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玉。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花50年读书而不读中国名著,于情于理,解释不通。于是只好放弃这份被多名国内大学者极力推崇的读书计划。
  
  既然这鬼佬对伟大的东方有偏见,那就看看中国的学者、读书人推荐的书单吧!
  
  胡适开列的《中学故国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他开列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数目》,竟然多达190种。记得他是提倡白话文的第一人,坚决反对用古文,连写诗歌都写“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竟然开这么多古籍,言行不大那么如一,估计这份书单大不可靠。
  
  梁启超开列《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简化成《最低限度之必读数目》,也有25种之多。这大概是我能接受的范围。
  
  但再往下一看,晕菜了。章太炎开《中学国文数目》39种,顾颉刚开《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14种,汪避疆开列的国学几本书135种,鲁迅为许世瑛开列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12种,钱穆开列《文史书目举要》24种,屈万里《古籍导读》书目38种,王燕钧、王一平编《国学名著200种》,季羡林编《中外文学书目答问》266种,《中国读书大词典》(王余光、徐雁主编)精选600部名著导读,武汉大学教授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名著100部,清华大学教务处选大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80种,北京大学推荐大学生应选读书目60种,《青年必读书手册》(方洲编)推荐首选书75种必读书130种……
  
  我终于彻底迷失在书的海洋里,不知道方向了。
  
  这书到底该怎样个读法呢?这一生的读书计划该怎样列呢?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我这一通乱抓药,估计是越医越愚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说,“没有一本书能够孤立存在,它只是一场与它们的前辈们连续不断的对话的一部分。”没错。可那么多的前辈后辈祖祖辈辈连在一起,我又该读哪一辈呢?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卡莱尔说的好:“在书籍里躺卧着过去的一切灵魂。”随便哪一个灵魂,我想都是历尽沧桑,撼人心魄的。那就干脆在那些前辈推荐过的书籍里,随机邂逅每一个可能的灵魂,没有计划地读一生吧!
  
  2006.8.1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8 23:28:11编辑过]

其实,读书最好的办法:拿起来就读,读不下去就放下,再拿起另一本。

这点浅显道理,只是我的自我体会罢了,不值得在楼主面前强调的。

范福潮先生,这两天正有人在本坛转贴他的大作呢,而老金在线,不久前还见他在真名发帖来着,肯定不是两年前的事。

为学习某种技能或知识而读书是功利的,功利的读书必须接受专家指导,而自我娱乐式的读书就不必有什么导师和必读书目了,适用泽雄兄所讲的“放下+拿起”原则。

胡适的《中学故国丛书》目录、《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数目》,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章太炎的《中学国文数目》,顾颉刚的《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以及鲁迅、钱穆、屈万里、季羡林等人开出的应读书目,实际上只适于极少数读书人。
  

[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不读经典死不了人

不读书才会死人

以下是引用尹宏在2006-8-19 21:41:00的发言:

不读书才会死人

死的会是谁?

[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多读书,自然会发现经典。一上手就接触经典,难保不会从此形成经典恐惧症。

我过去引用过秦牧复述的契诃夫小说《打赌》中的一段文字,颇能说明这个道理,再引用如下:

“一个银行老板和一个有些文化的人打赌,要是那人能够住在一间房子里,老是看书,不出门,不和人来往,这样一直住满十五年,他就愿意输给他两百万卢布。那人答应了。于是一场为期十五年的赌赛就进行了。他们立了合约,由银行老板在后花园搭起一间房子,房子门户封闭,只开了一个窗,饮食用品都从这个窗口送进去。那人需要什么东西,只要写张字条放在窗口,银行老板就会派人给他料理。那人就这样在屋子里静静地读书,从窗口递着条子要各种书看。起初,他要的都是娱乐性很强的书籍;接着,他阅读古今文学作品;往后,他读历史、传记、自然科学,读逻辑,读哲学,而经过相当时间以后,他需要的书的范围变得很不固定,有时上午要一本文学,下午要一本自然科学,各种内容的书籍阅读常常交叉进行。

“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临近十五年限期届满的时候,银行老板破产了。他深夜里摸进后花园的小屋,准备杀掉那个自动接受关闭了十多年的合约的朋友,希望不必为赔偿那笔巨款而打官司。但是,却发现那人在期限马上就要届满的时候留下了字条,说他经过十五年的苦读深思,悟破了人生的道理,已经不愿领取巨款,因此决定一走了之,以毁弃那个协定。这使那位银行老板大感愧怍。”

 

如此来看,读书真是一种无奈的幸福。如果十五年便能够读透人生,幸福竟而不必无奈,那可真是读赚了。
雁过不留声 做人不做事,做事不做人
还有一本美国作家大卫·丹比写的《伟大的书》,也可以当成“一生的读书计划”来用。当然,都是不能当真的。不过,美国作家写的此类书籍,大多较为务实,参考价值还是不容低估的。

谢谢周先生和梅版主,看到老金的帖子了。

如果是像我等这样读书消磨时光或者丰富人生的人来讲,赞成周先生观点,抓起来,随兴而读,读不下去,就放下。

如果是做学问呢?窃以为还是系统地读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