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月一日陳總統的元旦講話對兩岸經貿事務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後,國內政壇馬上淪入對中國的經貿是否應該「開放」與「限制」的爭論中。泛藍政治人物與親藍媒體隨即指控陳總統的談話是「鎖國」,也有企業主公開表示對扁政府極度失望,但又表示只要再「忍受」兩年即可。甚至民進黨內部也有不同看法。新潮流系對外表示自己的兩岸立場是「積極定位、自信開放」,以表示和陳總統的不同。在朝野與媒體一陣混亂的當口,台灣智庫於二OO六年一月八日發表了一份有關國人對兩岸經貿關係的民意調查。由於結果與主流媒體對台灣社會對兩岸經貿看法的描述有相當差距,值得吾人進一步探討。 國人對兩岸經貿現況與政府的作為不滿 由於這份民調顯示出47.3%回答者有大專程度以上學歷,同時政黨認同上也出現國民黨(27.6%)、民進黨(11.1%)、親民黨(1.3%)、台聯(1.3%)的分配(其餘為無特殊政黨偏好),顯示在取樣上偏藍的可能性較高。然而這份民調的結果顯示,國人對於兩岸經貿交流上仍有相當一致的看法出現。74%受訪者認為台灣經濟太過依賴中國。有51.3%認為政府對台商赴中國投資應採嚴格一些的措施,認為政府應更開放者占33.6%,而願意維持現狀者只有5.2%。 以上的數字顯示國人對於台灣經濟過於依賴中國的現實是有體認的。由於在交叉分析中,發現國民黨支持者也有71.9%認同這樣的說法,可見這個共識基本上是跨越政黨。至於是否因此要限制到中國的投資,雖然認為要更嚴格限制者還是佔絕對多數,但與認為太過中國經濟依賴的七成四,顯有差距。這個差距表示對於是否要以限制對中投資來降低對中的經濟依賴,國人可能還有其他的看法,這包括是否以擴大對其他國家投資,如印度與東南亞,來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等。 值得一提的是,對政府對台商赴中投資只有5.2%希望維持現狀,這個數字顯示國人對於現在政府的兩岸經貿作為並不滿意。不管這是不是如泛藍媒體所言開放不夠,還是親綠評論家認為政府根本沒有管理,這個民調數字顯示,現在政府的兩岸經貿處理的確出了問題。 國人希望政府負起積極管理責任 66%受訪者在開放廠商到大陸投資一事上,贊成政府應積極負起管理的責任,以有效降低開放的風險,不贊成者為21.7%。有接近半數(47.7%)受訪者認為政府對兩岸經濟交流要「能夠管理才開放」,19.2%認為要「多開放、少管理」,22.0%希望政府要「多管理、少開放」。此外,有62.5%受訪者認為政府加強對兩岸經濟交流的管理對台灣比較有利,認為不利的占24.1%。這些數字顯示出國人對於兩岸經貿往來的圖像,不像主流媒體所呈現的「開放 vs.限制」這樣的二分法,而著重在如何有效的經營與管理兩岸經貿往來,同時希望政府能夠積極負起管理的責任。 由於這份民調也顯示有接近四成受訪者本身或其認識的親友有直接的中國經驗,而前面幾題的訪問結果也發現,這些人與沒有中國經驗的受訪者呈現類似結果,所以可看出,台灣人民對於兩岸經貿現況,因為有直接的感覺與瞭解,所以有自己的判斷,與主流媒體的描述不完全一致。對兩岸經貿也不完全以「開放 vs.限制」這樣的二分法,對於陳總統所講的「積極管理」,也不把它視為「管制」,而是以兩岸經貿交流的經濟與政治風險評估為核心,對與中國的經貿交流持正面態度,但希望管理各種層次的風險。換言之,因為有交流的現狀就會有管理的需要,如果一味禁止,會因為不存在交流,所以沒有管理的必要。但在另一方面,國人也希望政府對於兩岸經貿有「積極管理」的能力,否則對「開放」是沒有信心的。這一點是將兩岸經貿論述定位為「開放 vs.鎖國」的主流媒體無法看見的。 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是超主流 在兩岸關係上,對於中國要求兩岸協商以「一中原則」為前提,有65.2%受訪者不贊成政府接受中國的條件,贊成者為21.9%。台灣的民意在此明顯的不認同泛藍評論家屢屢以「接受一中原則就不會有戰爭」,企圖說服政府接受「一中原則」來進行兩岸協商的作法。 在統獨意見上,「永遠維持現狀」與「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是否獨立或統一」者占67.7%,「儘快獨立」與「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者占16.8%、「儘快統一」與「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者占12.5%。這不僅表示維持現狀是台灣社會的主流,並未因一個超人氣政治領袖主張統一(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走向統一)的個人意見而被左右,同時在目前政治與媒體氣氛下,支持「泛獨」(16.8%)的民意還是超過「泛統」(12.5%)民意。 但最顯著的是,有近九成(89.3%)民眾對於台灣的未來,認為「不應該先設定是否統一,而是要讓台灣全體人民決定」,認為應該先設定兩岸最後要統一的只有6.6%。這不僅顯示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是超級主流派,同時在交叉分析中,也顯示國民黨支持者呈現類似結果(88.1%認為要不預設前提,而由台灣全體人民決定)。當馬英九主席稱「統一」是國民黨的政策時,甚至還拋出「兩岸直航公投」,這項民調結果表示,馬英九主席應該先對國民黨支持者進行「是否支持國民黨以統一為目標」的黨內公投,來決定國民黨「與中國統一」的政策是否應該修正,使其符合台灣民意的現狀。 大企業主個人意見不代表台灣民意 由前所述,這份專家認為在採樣上「偏藍」的民調,其結果與主流傳媒或與頻上扣應節目的政治明星說法完全不同,台灣民眾根據自身的經驗,對於兩岸經貿以及台灣的未來似乎有自主的看法。大家可能對陳總統仍存有不信任感,支持度仍低,但對於「積極管理」的方向卻有自己的理解,不會根據對陳總統或民進黨個人的好惡,來全盤否定「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否則我們無法解釋為何在支持民進黨者只有11.1%的情形下,認為政府應該對赴大陸投資積極負起管理責任的,竟會有65.6%表示贊同。 這份民調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大企業主的個人意見,不等同於台灣民眾的意見。依賴中國製造能力的企業主,基於在商言商的簡單邏輯,自然會期待政府對赴中國投資盡量少管。但台灣社會組成不是只有大企業主,一般民眾,包括自營商、受新階級、工農漁民等,對於兩岸經貿的視點往往會由結果的社會面來看,即使與大陸有生意往來的人,也多認為大陸的經濟風險不能輕忽,期待政府能進一步承擔管理的責任。在目前已經有近七十萬人常居中國,每年因不同原因赴大陸的國人也有三百五十萬人次,但這不意味台灣的大多數意見就認為台灣的經濟未來就必須與中國發展綁在一起。 這份民調結果是告誡朝野的政治菁英,政府不能只是大企業主的代理人,台灣民眾更希望政府扮演社會各階層平衡者的角色,不僅要興利,還要除弊,以及管理與經營。相信如果媒體對社會各階層包括勞工、農民、自營商、服務業等,以中立的態度同樣進行其對兩岸經貿態度的調查,相信出現的圖像會與大企業主的發言十分不同。台灣社會是十分多元的,只是大多數人沒有麥克風出聲罷了。 令人擔憂的軍公教問題 最後,由於民調也問到職業別,在經過交叉分析後發現顯著的階級差異。在關於政府對台商去大陸投資是否應該嚴格或開放上,台灣的自營商、民營業受薪者、以及工農漁業和家庭主婦等,都出現半數到六成左右認為要「嚴格一些」,但軍公教在此卻呈現近五成或以上,認為要「放鬆」的現象。而在贊不贊成政府接受中國的「一中原則」為條件與對岸協商,軍警公教也呈現三成五到五成的贊成比例,較其他部門為高。甚至在對於是否先設定「統一」來決定台灣與大陸關係上,軍警與公務員也出現(25%、13%)贊成的高比例,與其他部門個位數以下的支持度有相當差距。 當然一份不到一千一百人的民調,細分到各職業類別時,樣本會比較少,(如軍警人員只有八份),自然影響到準確度。但是軍公教與台灣其他職業別所呈現的意見差別,尤其是對政府的角色,以及兩岸關係對政府立場的期待,竟然會有如此差異,十分值得吾人警示。民調發現民眾希望政府在兩岸事務要「硬」,但是身負把關責任的政府官員卻傾「軟」,同時吃公家飯的軍警公教比一般百姓更贊成政府接受「一中原則」。這也難怪民眾對政府總是有「信心問題」,對政府的兩岸經貿作為不滿意。 當陳總統提出要「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時,檢驗的依據,是在於執行的成效,如果負責落實政策的公家人員沒有主動維護國家利益的觀念,只把它當成一般交辦事項,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是更不可能「積極管理」的。這份民調告訴我們,如果主其事的政務官不能事先預見官僚自我保護與趨利避險的心理,不設計可以引起官僚主動作為的內部管理機制,而只是照張宣示政策,然後與官僚主義「和解共生」,別提政策還是沒有效果,台灣的發展基礎更會被這樣的無為而治快速淘空。一味指責官僚不配合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台灣日報「國際現場」專欄2006/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