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个体户减少的另外三个重大原因

[原创]个体户减少的另外三个重大原因
文章提交者:穿草鞋跳探戈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个体户减少的另外三个重大原因
文:穿草鞋跳探戈



  近日看到凯迪网络转载的《中国个体户数量逐年减少》这篇文章。文章援引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的观点,认为中国个体户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严苛的政府规制、沉重的税费负担、缺位的创业服务”造成的。透过周主任的观点,我再次欣喜地看到了学者的良知。作为一个草根百姓,我瑾向周主任致以崇高的敬意。

  周主任非常准确道出了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创业者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但遗憾的是,周主任的观点不免带有一些学院派气息。从他所处的位置来说,能够很容易得到各种宏观数据,但对个体户真实的处境,他未必能有全面的了解,所以遗漏了致使中、小企业、个体户凋敝的其它重要原因。

  的确,在当今中国这样的环境,政府政策制度对老百姓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特殊的文化社会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有时它的影响份量不亚于政策制度,并能与政策制度相互作用,产生比单一因素更强大的效果。在个体户消亡的问题上,不良文化社会环境的破坏能力足可以与不合理的政策平分秋色。

  最近这几年,让创业失败、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倒闲,或者让更多中、小企业活得异常艰难的原因,除去周主任谈到的政府方面的因素,还有另外三个主要原因:


一、潜规则负担

  在中国办企业,除了一些纯零售类的行业,必须懂得一种称为“潜规则”的东西。这是一种必备的生存技能,谙熟此道的人可以大获成功,不了解、不学习、不认可这一套东西的人都会“死得很难看”。 “潜规则”是什么,恐怕根本不需要作注解,自从吴思先生提出来后,已经成了全国人民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吴思先生让人们突然找到了对于这一社会现象最准确、最贴切的表达。

  市场经济领域的潜规则应该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软到硬的过程。在最早一批投机取巧者尝到甜头后,他们的方法就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所以从一些个别事件变成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行事规则。

  我们不能简单把潜规则现象解释成为行贿受贿、权力寻租,因为狭义的行贿受贿是双方自愿的、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而潜规则是已经规则化了的、对全部参与者具有刚性约束能力的一套行事准则;很大一部分受害者遵守潜规则也不是为了取得非法利益,而只是为了保证合法利益;并且潜规则包含的内容远远不止行贿受贿,对象也更多元化。

  从整体上来看,在早期,潜规则对个体户们更多地表现出两面性。既是创业的一种障碍,也能促进创业。最先掌握潜规则的一批人,后来多数都成了所谓的企业家。这时对创业的障碍还是主要体现在不懂或不愿屈从的人身上,只要脑筋转过了弯,马上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

  当然在今天,潜规则用得好也有好处。不用举其它的例证,就用周主任的话来说吧:“负担如此沉重,如果这些小老板们不偷逃税费,几乎99%都得关门倒闭。”实际上,?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2004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350万户,6年间减少810万户,减少率为25.6%。这中间有多少新增个体户,实际倒闭率是多少,由于数据不充分,我不能妄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倒闭的并不是99%,而且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假设是99%的话,那么可以推算出这六年间,全国有20至30亿个体户进入又退出了这个队伍,这显然有悖常理。那么剩下的都是偷逃税费才坚持到今天的吗?个体户们都是不怕法律制裁的胆大妄为之徒吗?执法人员眼睁睁看着他们偷逃税费而不闻不问吗?这同样有悖常理。这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繁重的税费通过法律法规之外的渠道得到了减免。实际上,税费虽然繁多,但在执行上有很大的伸缩性。并且为了避免把大量精力陷入调查偷逃税费的泥潭,各地税费征收部门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普遍实行包税等的形式征收。包税事实上弱化了经营规模与应交纳税费之间的关系,引起名义税费和实际税费之间出现巨大的落差。当然,这种制度弹性并不是每个个体户、中小企业都能充分享受,只有接受潜规则、遵守潜规则的人才有如此便利。这就造成了个体户在税费负担上的不均等,照章缴纳税费的人首当其冲,成为了周主任所说的政策问题的牺牲品。形成了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如果认为潜规则只与政府部门有关,在政策逐步改进、制度进一步完善之后会失去存在空间,个体户、小企业就可以不再为潜规则买单,那就错了。凡是与个体户、中小企业的经营、生存相关的领域,现在恐怕很难没有它的身影。比如说,某两个民营企业之间做生意,同样需要打通关系才能成功。所以四川的生意人的经常爱把一个词挂在嘴边——“勾兑”。这个词颇耐人寻味,简直把潜规则的操作过程神形兼备地描述了出来。它也说明,潜规则如此深入人心,如此根深蒂固,已经成了在很大一部分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手续、必须付出的成本。

  遵守潜规则的成本高昂,并且呈水涨船高的趋势,因此它才由改革开放初期把创业者送上财富快车道的助推剂,转变为中、小型企业的越来越沉重的包袱。长年在生意场中摸爬打滚的人无不对这一套东西恨之入骨,而同时又熟练运用,争相抬高价码。据坊间传说,医药代表向部分医生支付的回扣已经由几年前的10%提高到近来的30%,这还不包括理应打点的其它环节的部分,例如部分医院的领导、库房、采购之类。并且在药品招标制度实行后,以前的环节一个没少,部分招标办还成了新增的一个公关对象。所以一方面药价高昂,人民怨声载道,另一方面药品生产企业的赢利水平却普遍非常低下。

  在潜规则成本这本账中,粗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与部分政府官员之间为规避高额税费、罚款,为行政审批,为绕开机关拖沓的办事作风提高效率所付出的;二是正常的经营活动,如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公关竞争)、款项回收等方面所付出的。第一类与一定时期的制度、政策有关,第二类有时与政府完全不相干。在政府大力整顿吏制之下,第一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得到了控制,但第二类反而不断发展。在某些行业,潜规则引发的成本,已经超过了税费的程度。遵守潜规则的人也不可能像当初那样迅速取得成功,不遵守的人则会很快被淘汰出局。对周主任这样的研究者来说,可能很难想象潜规则对中小企业、个体户,特别创业型的小企业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我们应该看到,潜规则作为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糟粕文化,如今已经泛滥成灾。当初先知先觉把潜规则视为发财秘技的人,现在也在深受其害,不但潜规则成本吞蚀了大量的合法利润空间,造成经营上的风险;同时还要面临法律上的风险。那么,潜规则为什么会愈演愈烈呢?事实上是三个因素结合的结果:第一、改革开放后,政策短时期内不能完善是非常正常的,但被一些人利用后,成为潜规则生根发芽的土壤;第二、随着多年经验总结,掌握特定权力的人(不只包括政府内的部分害群之马)运用潜规则谋私利的技巧日渐成熟;第三、恶性的市场竞争促使潜规则的受害者纷纷抬高价码以求暂时的生存。由于潜规则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中、小企业、个体户想要避开这个雷区生存是非常困难的。有没有不讲这一套的就能做成的生意?有。但只做这些生意,无异于主动放弃了一大片市场,经营风险更为巨大。这就是目前的现实。

  面对潜规则,我们无能为力的原因在于,虽然绝大多数人(包括社会大众)对它深恶痛绝,但同时又对它深度认同。只要有机会,绝大多数人都会自觉地去实践。很多事情本来可以抵制的,也没有人去抵制,往往是少数人开了个头,然后大家都自觉跟着来当受害者。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把本来个别存在的不良风气推波助澜,演化为刚性的潜规则,把自己的合法权益拱手相送。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比如现在的孩子上个小学,家长们都争先恐后向老师送礼。足见这种文化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影响力。

  潜规则教育都已经从娃娃抓起了,我们的社会今后又会向何处发展呢?

  
二、社会信用体系恶化

  如果说潜规则是慢性毒药的话,社会信用体系恶化的杀伤力还要强得多。并且,它和潜规则一样,是你躲不掉的东西。

  在中国经营企业最担心的是什么?不是怕签不回来合同,而是怕到最后收不到款!一个底层的老百姓,如果抓住了机遇,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从一个个体户,做到一个小型民营企业,可能积累了百来万的家业。可是,如果他运气不好,只要有一笔大业务收不到款,他就立即被打回原形,破产了。为什么把原因归结为运气呢?因为经过长年的打拼,相信他防骗的警惕性是很高的,但这样的事太多了,所以防不胜防,并不是因为他不小心。因此,很多老板的策略是:稍微不放心的客户不做,越大的单子越不敢接,这等于是放弃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更有甚者,嫌了点钱就收手。象牙塔里的人经常发出“中国人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论调,这纯粹是不调查不研究得出的结果。有谁问过他们为什么不继续进取了吗?他们真的不想过更好的生活吗?

  社会信用体系的恶化是全方位的,从假冒伪劣到缺斤少两,从拖欠工程款到豆腐渣工程,不胜枚举。对中、小企业和个户体来说,款项的恶意拖欠是最直接,最可怕的。从很多年前开始,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就成了困扰企业的大问题,政府曾出面主持过清欠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时至今日,随着市场主体身份的多元化,再由政府动用行政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明显不太现实了。而且以前国有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政、金融、体制造成的,今天的欠帐的原因相比之下要复杂得多。

  恶意拖欠者可分为三类:一种纯粹就是骗子;另一种是无资本但要干大事,和你达成交易之前就没想过要付钱给你,这种事主往往自己没有实力,但很善于拉虎皮做大旗吸引你上当,其中很多还有黑社会背景;再一种是把欠帐作为一种财务手段,把你的应收帐款先当作他的无息贷款,等拖欠足够长的时间后,他还是会一点一点偿付的,这种多是一些先期发展起来的较大型的民营企业,又以房地产业居多。

  恶意拖欠者中,骗子毕竟是少数,整体上影响还是小的,关键是另两类还不好直接称为骗子的。

  你要是遇上了根本没想过付钱的主,恐怕多半是血本无归了。你找他论理吗?你知道他是干什么吃的?去起诉吧,如果你卖给他的是抬得出来的东西可能还有点希望,如果是消耗品,你能指望吃了霸王餐的人能吐出原样的东西来吗?法院拿他也没办法,一点固定资产,早有人申请查封保全了,估计清算完了你也分不了多少。更为奇特的是,居然有很多这样的人长期屹立不倒,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遇上了这种人你就认栽吧。

  把恶意拖欠作为一种财务手段,近年开始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流行,这也是拖欠数量最大的一类。我们以部分房地产公司中存在的现象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房地产业是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公司除了利用土地、在建项目在资产评估上钻空子向银行获取超额抵押贷款外,还利用其它一切可能,进行变相融资,提高财务杠杆比。比如,一方面通过期房销售,提前回笼资金;一方面通过找建筑单位垫资进行工程建设、设备材料延期付款、销售外包,达到减少前期投入的目的。这样运作得好的话,房地产公司只要能解决最初买地的钱,以后的资金就不会出现困难。可以实现在一个项目还在施工阶段,又有了开发下一个更大项目的启动资金。同时,足够高的财务杠杆比,不光有资金调度的便利性,也提高了利润率,如果以房地产公司自有资金投入作基数计算,房地产的利润率就不是百分之几十的问题了,这就能解释房地产老板难以置信的暴富速度。因此,材料供应商和工程公司与其的合作方式就对房地产公司太重要了。只要心黑一点,脸厚一点,就可以把别人的资金长期无息占用,并且还是抢着闹着自己送上门的,而方法如此简单,只要长时间延期支付应付款就行了。

  房地产公司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延期支付是没有风险的。他又没有说过不给你,“欠帐不赖帐”,他能够说得振振有词。他的态度多数还非常好,总有苦衷要请你理解,你还好意思咬住不放吗?你要的次数多了,他总会挤牙膏一样付一点,让你不好说什么?要是你忍不住走上了法庭,最后的结果多半是接受调解,他给你写个还款计划书,除了第一次能按计划还给你以外,以后就开始背离当庭作出的承诺,还是以挤牙膏的方式向你付款。合同上的违约责任往往是得不到主张的,并且把他逼急了,他会用各种方法让你付出更大的损失,比如过份的售后服务要求。

  欠帐成瘾后,可能就会做出更恶劣的事来。对比较软弱的供货商、工程队,能不付,就永远不付了;利用对方落袋为安的心理,大幅度压缩债务。比方对你说:“我们也想早日把货款付给你们,但目前我们资金困难。要全额付清恐怕只有两年之后,只要你们愿意等,我们资金到位了一定全部付清;如果你们愿意把剩余的债权打个七折,我们现在就能全部付给你。只要你同意,我们马上就可以签协议办支票。”遇到这种情况的小企业多数是无法接招的,马上就缴械投降了。这时你心中想的根本没有这笔生意的利润,只想尽量减少损失罢了。经过讨价还价,双方以七五折成交,这个折扣正好是这家小企业的成本!为什么?这个价位是债务人精心测算过的,这是债权人接受妥协的最低价位。结果,倒贴了一大堆费用,耗费了长时间的精力,最后白忙一场。当然,这一招是不会对大、中型企业用的,大、中型企业完善的财务制度必然宁可诉诸法律也不会选择妥协的。

  所以,企业小了,你玩得起吗?

  全社会的信用危机,尽管是利益驱动的结果,但司法部门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确实应该是背后最大的原因。


三、尔虞我诈的劳资关系

  政策因素与潜规则、信用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和个体业户的老板来说,是非常清楚的,而另一个影响这些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老板们大多数都不知道、或只知道一半。这个问题就是不太和谐,甚至可以称得上尔虞我诈的劳资关系。

  在私营企业里,员工缺乏责任感、缺乏自觉性、缺乏活力是一个通病。它降低了企业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降低了企业利润水平,也降低了对环境中不利因素的抵抗能力。事实上,这只是现象,还不是根本原因。说老板们不知道,是因为他们大部分并未意识到这些现象是由企业不正常的劳资关系造成的的;有些知道一半的人,是把原因归结到了员工身上。他们不会在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所做所为上去找原因。大部分私营企业留不住能力稍强的人,很多人愿意进国有企业也不愿进私营企业。说明从企业内部环境上比较,大部分私营企业是次于国有企业的。

  好多老板最爱说的一个词——忠诚。对这个词,他们在员工中反复强调,甚至嵌在墙上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注意到,老板们说这个话的时候是理直气壮的,不少人还在电视上大谈特谈。忠诚本来是封建社会的陈腐观念,是让臣民无条件效忠所作的愚民教育。如果要求员工的责任心,完全可以用现代的职业道德规范来教育员工。用忠诚要求员工,其实暴露出了其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暴露出了妄图把员工变成听话的牛马的剥削思想。用忠诚要求、评价员式,让老板和员工之间有了巨大的分歧。能忍受低水平工资、高强度工作、不交纳社保、加班无条件无怨言、能够逆来顺受仍长期跟在老板身后的员工就是忠诚的员工。无奈这样的忠诚员工越来越少,要树个典型也不容易。老板们只好感叹现在忠诚的员工越来越少了。现在很多私营企业的员工文化程度都比老板高,老板一句话,自己都意识不到暴露出了什么思想深处的秘密,员工一瞬间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所以宣传的效果可想而知。员工如果不是迫于就业压力,谁会呆在这样的公司里?一旦有了更好的机会,他们往往片刻不停地逃离。即使暂时还没有更好的选择,他们也是对老板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地混工资而已。

  当然还是有聪明的老板,他们口中永远不会出现忠诚这样的词汇,他们可以和员工们称兄道弟,可以为员工们画饼充饥。不过他们还是低估了员工的智商和社会阅历,员工们同样回报以称兄道弟、信誓旦旦,到具体的工作付出谁也不会傻到去卖命的地步,谁也不会相信企业好了之后,自己除了拿现在的工资还能另外分到一杯羹。

  现在还有一些冒充励志类的书籍也充当了老板的代言人的角色,这些书籍以荒谬的逻辑把无条件为老板卖命,描写成通向成功发达的必由之路,而且还是康庄大道。如《没有任何借口》这本央视曝光过的伪书。不过据说这类书老板爱不释手,经常要在大会小会上向员工宣传,但员工们普遍很反感。

  其实,问题的实质还是利益问题,老板们总想用最小的经济代价,调动员工最大的潜能,然后老板就可以实现花最少的人力成本赚最多的钱。但是,这合理吗?它能够被员工接受吗?事实证明是不能的。它引起了员工多种多样的反应。有的选择跳槽,如果总是遇到同样类型的老板,可能就会频繁地跳槽;有的一旦时机成熟就选择自己创业;大部分还是选择消极面对工作,这就是老板总看到员工工作不努力、没有自觉性和责任心的原因;还有极少一部分,专门在背地里给老板搞破坏。

  在企业搞不好的责任问题上,老板和员工之间的看法完全无法取得一致。老板认为是员工不忠诚、不敬业造成的,特别是有点业务专长的员工;员工认为是老板的自私刻薄造成的。我可以提供一个方法让大家感受一下老板和员工之间的这种分歧。用搜索引擎分别搜索“管理故事”和“职场故事”,你看过很多个网站之后,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现象:面向老板的管理故事中除了少数文章有规劝老板要人性化管理外,大部分是以寓言的形式传授如何不用多付工钱,就能让员工增加劳动强度的技巧;而面向员工的职场故事中,除了少部分的勉励人们积极进取的内容,大多数是以真实故事形式控诉老板的压迫、剥削,其中就包括老板如何用管理故事里教的那些方法来控制员工。你会发现管理故事和职场故事是以完全不同的逻辑主导的,两种逻辑根本没有交集。奇怪吗?不奇怪。这就是老板和员工在思想深处的分歧。

  私营企业内部管理上的问题,老板当然要负主要责任。而一小部分人在逐渐体会到做好员工不会有好处之后,职业道德变得非常卑劣。他们当着老板的面是业务骨干,背后专挖企业的墙脚;做销售的吃里爬外,把公司的业务拉到外面去做,自己趁机中饱私囊;做采购的收受回扣不比贪官的胆子小;分管中层干部上下勾结虚增费用,侵吞公司财产……

  不能做到“上下同欲者胜”良性发展的态势,反而处于“上下交征利”的最劣等的状态。陷入这样状态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而且很可能失败。不要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实际上大多数的中、小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中间都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近两年沿海出现的民工荒就是例证。仅有少数私营企业主有适应时代的管理意识,他们一般都把企业带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权钱勾结的除外)。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不是一句口号,只有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解决企业发展动力的问题。

  综上所述,个体户(也包括中、小企业、创业者)的减少,事实上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政策制度因素和上面所述的三种主要因素,也还有其它很多不利和条件和环境,会使他们生存艰难,乃至倒闭。比如大型商场通过对供货商收取的上柜费、节日促销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利用行业垄断地位进行变相压榨。这些因素实在难以一一例举。这样的不利因素是极多的,只是对不同行业,遭遇的有所不同。但是,潜规则问题、信用问题和劳资问题依然是最主要的,这三种因素存在的广泛性、作用的持久性、在国民思想中的潜移默化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破坏力,完全可以和周主任所说的政策制度因素不相上下,这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和广大市场经济参与者的重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