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闲闲书话』漫谈土馒头

 

闲闲书话』漫谈土馒头(首页推荐)

作者:马汉三 提交日期:2006-7-6 0:15:00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王士祯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只要不出意外,无论拔山盖世还是混吃混喝,大多数人的归宿终是一个土馒头。自古骚人墨客逢掖之士,都有凭吊墓冢的嗜好,借机抒发豪情悲情艳情,我的同好,却是出于偶然。刚记事时的家依山面海,附近有一个墓地,真正的“望洋兴叹,与鬼为邻”;稍大时又比邻一个著名的烈士陵园,所以逐渐养成探访墓地的兴趣,有关的书读了不少,从研究墓葬形制发展沿革的严肃学术著作到齐东野语式的逸闻传说都有涉猎,也实地瞻仰过许多墓地。盛夏溽暑,最宜说坟论鬼,听高手夤夜谈来,更令人发皆上指,唯觉两腋习习凉风生。因才疏学浅,这里胡扯一点见闻算是抛砖引玉。
  
  先从一则新闻谈起。据网易等媒体报道,6月25日的“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透露,有关部门已经着手准备大规模考古勘探乾陵陵域的文物遗迹,“在科技和人力条件成熟时,考古专家有望对乾陵予以发掘、展示。” 学术会议现在多如牛毛,以“入葬”多少周年为名目还是头一回听说,将来如果有“纪念猪八戒入赘高老庄1400周年学术研讨会”,人们也不会大惊小怪,问题出在对此事的反应上。反方观点大家都熟悉,正方的有些说法就比较离奇。某“考古泰斗”以埃及帝王谷、印度泰姬陵为例,称“发掘应该是可行的”;陕西地方政府说什么地震带、喀斯特、地下水的潜在危险,不发掘是不行了;“少数老专家”说搞了一辈子研究,“想在有生之年看看到底有什么”……在我看来,这些说法有的不伦,有的其实是惦记着那“每年增加五百万游客”的钱包,有的虽然惊世骇俗却是大实话。最恐怖的说法是“部分专家”的意见,说是再不动手恐怕要被虎视眈眈的盗墓贼偷去,不如趁早挖出来利于国家保护。盖关中十八陵千余年间饱经战火兵燹,未被盗掘者所剩无几,乾陵因种种原因坚固异常,据说连黄巢、温韬这等英雄好汉发掘都不得其门而入,何以清平世界却有盗墓贼之忧?由此可见,今日之“专家意见”为平人视为胡说八道的同义词,良有以也。
  
  中国的“墓葬文化”发源于上古礼制,从久远程度与连续性看,可谓独步天下世界第一。墓地的等级有许多种,从最高级的帝王山陵园陵园寝到平头百姓的坟头荒冢,以及特别人物的塔冢香冢等等。我喜欢看的是帝王陵寝,这倒不是有什么伟人崇拜情结,而是除公认的历史文化价值(参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定标准)外,还有其它的原因。
  
  首先,大多数墓主与我们现在活着的人,没有直接关系至少也有间接关系。由于文化娱乐的生活需要和“封建亲戚,以为藩篱,屏蔽周室”的政治需要,以及丰裕的物质条件保障,历代皇族的繁衍通常呈稳定几何级数,比平头百姓高出不知凡几。即使王朝倾覆时被灭门抄斩,彼时早已椒衍瓜繁;现代科学又证明,人的基因源自父母双方的遗传因子——换句话说,无论怎样精粹的龙种,也经不住虫种的羼杂,反之亦然,所以,即使贵姓氏历史上没有出过帝王的朋友,也不要妄自菲薄或自以为清白无辜,没准你多少还真是“龙的传人”。
  
  退一步说,就算确实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九五之尊的帝王举手投足都影响着历史进程,开疆移民、实边屯田、充军流放、兴大工修长城运河等等,都取决于一念之间,不高兴时后果十分严重,甚至会“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巴斯卡(Blaise Pascal)有一句名言——Had Cleopatra\'s nose been shorter, the whole face of the world would have changed,我们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证明历史的偶然性。从史书记载上得知,历代开国的高祖太祖,尤其是没有身世背景白手起家者,大多相貌奇伟,什么隆准日角巨耳长臂等等,恐怕并非没有根据。如果他们身材短小面目猥琐,历史上也许就没那一朝。武媚娘与杨玉环小姐如果不是某种类型的天生丽质,也没有大周皇帝和安史之乱;冉闵灭胡,面相可疑的汉人也不知枉死了多少。我认识两个东北朋友,一个深目多须,一个白面碧眼,却都坚称祖上是山东人,要是赶上那时候一定被认为假冒而凶多吉少……有点扯远了,总而言知,今天大家的生物性实体存在十分偶然,说万死一生都不为过,如果排除价值评判,应该承认多少托赖于帝王们的所有善政与恶政。因此,无论我们怎样讨厌其中的一些家伙,也有足够的理由私下保持某种敬意,而且年代越久远态度越应该审慎。
  
  其次,这些地方的可靠性比较高。历史上许多名人连怎么死的都弄不清楚,葬地更无从说起,更有同一人却有几处墓地的奇观。所以,当人们站在古代文曲星、将星、艳星的墓前抒情时,多少有些没底,疑心会让什么不相干的孤魂野鬼拣了便宜而影响发挥。帝王陵墓就不同了,历史上五百多位皇帝,陵寝遗留至今的有一百多座,除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陵比较可疑,某些王陵弄不清楚具体墓主,大多数都因史书记载明确,地面标志显著而不会弄错。
  
  根据我的经验,游览这些地方最好是独自行动。有一回公差与老师同去西安顺便游览古迹,这位理科出身的老夫子开头还有兴致,所到之处也胡乱赞上几句,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只好坐在一边休息。虽然他深仁厚泽要俺不着急慢慢来,毕竟不好意思久留。待到几天后去峨嵋山,他却不顾细雨连绵健步如飞单身登金顶,下来时已经成了泥猴模样,证实了他不是体力问题而是位爱山的仁者。不过独自看坟有时也会出问题,几年前游洛阳古墓博物馆就是这样。该馆一部分在地下,几个主题展厅由通道连成“回”字,通道两侧排列着窑洞般的几十个墓穴,按原样陈列着棺木器物,外面墙上嵌着墓志。那天也是奇怪,偌大的馆内只得我一人,只觉阴风习习冷气飒飒,洞内一灯如豆似在摇曳,壁画也蠢蠢欲动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只好匆匆逃出。
  
  To be continued…

蹴鞠皇帝身后凄凉
  
  前面说到关中十八陵,许多朋友一定不陌生。大唐王朝290年间共有21个皇帝,除末世皇帝昭宗、哀帝分别葬于河南、山东,其余19个皇帝的18座陵墓(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乾陵)都分布在渭河以北6县境内。唐陵大多采用依山为陵之制,极少数平地起土为覆斗状冢,气势恢弘蔚为壮观,还有雄浑精美的石象生和众多历史名人陪葬墓,绝对是今人发思古之幽情的首选之地(这里推荐一个欣赏历代皇陵石雕的网站——彼此空间文化工作室和《揭开盛世遗章——唐陵石雕探访记》,图文都相当不错)。
  
  唐僖宗李儇的靖陵是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也是唐陵中第一座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僖宗是懿宗第五子,被宦官田令孜等拥立为帝时年仅12岁。虽然他病死的时候只有27岁,在历史上却很有名。原因之一是他的运气坏,登基不久的乾符元年(874年)就爆发了王仙芝为首的农民大起义,长安被黄巢攻陷时,学习老前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4年后各路勤王人马平乱后才重返长安。此时的李家天下,已是王纲解纽,藩镇跋扈,皇帝不过虚设而已。没消停几天,军阀李克用进攻长安,又外逃了3年,其间屡被追杀软禁,惶惶不可终日,再次返回长安很快就病故。傀儡且短命兼近一半时间流亡,这个皇帝是真窝囊。尽管如此,这位少年皇帝还是以斗鸡走狗的才艺知名,尤其擅长踢球,有“蹴鞠皇帝”之称,当时竟有人因善蹴鞠而被他封为节度使。他有一句名言流芳千古,“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 所以,他应该是历史上唯一而且货真价实的“国脚”,不难设想,使郝董、范大将军等遇唐僖宗,万户侯何足道哉,国力虽然衰微,世界杯如果在那时候举办,大唐拔得头筹想必也没有问题……僖宗死后王朝更加风雨飘摇,只苟延残喘了不到20年。继任的昭宗被朱温劫持到洛阳,长安从此王气黯然辉煌不再,907年朱温废哀帝自立为大梁皇帝,唐朝终于落幕收场。
  
  这位倒霉皇帝的陵墓因国力虚弱不仅形制上虚应故事,与其它唐陵一样,也多次被盗破坏严重,器物所剩无几,连墓内壁画都漫漶剥落辨识不清。有趣的是,1995年发掘清理靖陵墓室,发现一代大唐天子竟寒酸到连石棺座都置办不起,而是用乾陵陪葬的豆卢钦望墓碑代替。
  
  豆卢钦望《旧唐书》有传,也是一位妙人。豆卢氏原为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后燕慕容苌降北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鲜卑语“归顺”之意),魏太和初皇帝下诏,令豆卢氏改为卢氏。钦望祖父豆卢宽为隋文帝外孙,封芮国公。唐高祖定关中时豆卢宽从龙有功,诏命用魏太和诏,去“豆”姓“卢”,太宗时迁礼部尚书、左卫大将军、芮国公,死后陪葬昭陵,并“复其旧姓”。贵为两朝公爵,连自己姓什么都做不了主,可为一叹。钦望本人曾在武后和中宗两朝为相,前后十余年,活了八十多岁死后陪葬乾陵,盖棺论定的评语是“独谨其身,不能有所匡正,以此获讥于代”。
  
  史传中除罗列了他众多官职外,唯一具体的事迹是出过个缺心眼的馊主意。“则天朝,豆卢钦望为丞相,请辍京官九品以上两月俸以赡军,转帖百司,令拜表。群臣俱赴拜表,而不知事由。拾遗王求礼谓钦望曰:“群官见帖即赴,竟不知拜何所由。既以辍俸供军,而明公禄厚俸优,辍之可也。卑官贫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夺之,岂国之柄耶!”钦望形色而拒之。”(事见《大唐新语》和《资治通鉴》)
  
  无论动机是公忠体国还是献媚邀宠,豆卢先生也忒阴险了,武后大概也觉得有些不靠谱而且事情闹大了不好看而没有采纳。我想当时官场的反应多半不下于一场地震,有些高官可能嫉妒他怎能想出如此创新的妙招,同时也鄙视这手法太缺乏技术含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密奏;穷京官则纷纷谴责他卑劣无耻破坏规矩的行径——你们冰敬炭敬洗儿寿庆黑钱拿了不计其数,却要穷官捐款劳军还使出蒙骗手段,子曰:再苦不能苦干部,朝廷缺银子加赋增税好了,这个搞法真真岂有此理!这件事可能对豆卢钦望打击很大,为官几十年只贡献了一个有价值的条陈还不成功,只好赍志而没。不料过了180年,不知是他精诚所致还是百官后代们余恨未消,墓碑竟然被拖去为大唐皇帝垫了背,总算天道好还,终于被人替他做成一件实事。
  
  
  To be continued…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