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介鱗:朝鲜战争救了「中華民國」

韓戰救了「中華民國」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  許介鱗

    中華民國的命脈,靠韓戰得以在臺灣存續下來。
  韓戰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幾場戰役之一,此役對於東亞局勢的影響不下於兩次世界大戰:「中華民國」得以生存、日本得以復興、南北韓長期分裂對立、中共與美國也形成長期敵對。
  美國原本希望在東方扶植中國為其主要盟友,因此鼓勵國共合作,而不願中國發生內戰。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政府即試圖結合國共力量一致抗日。戰後又鼓勵國共雙方組織聯合政府,並企望調停國共鬥爭;然而國共依舊在各地衝突,終於爆發內戰。美國曾先後派駐華大使赫爾利(P.Hurley )及總統特使馬歇爾(G.Marshall )協調停火談判,同時又提供國府軍事及經濟援助。內戰後期,國府軍節節敗退,美國政府乃放棄其原本支持國民黨的態度,轉而「等待塵埃落定」。
  南斯拉夫與蘇聯反目,也促使美國對中國共產黨產生相當期待,認為彼此並非不能合作。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史達林不但未能支持以迪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游擊隊,反而援助與南共敵對之流亡政府,並承認流亡政府為唯一之合法政府,對南共自組政府一事頗多責難。戰後兩國衝突不斷,一九四八年蘇聯撤回駐南斯拉夫各類顧問專家,並於該年六月二十八日,強行通過「關於南斯拉夫共產黨狀況的決議」,嚴厲抨擊南斯拉夫共產黨及其領袖迪托「違反馬列主義....背叛並出賣勞動人民國際團結事業之道路,採取民族主義的立場【註1】」,而正式與南斯拉夫決裂,並且採取封鎖手段。蘇聯的壓迫,最終導致迪托轉向美國請求貸款援助,一九四九年九月,美國提供給南斯拉夫二千萬美元貸款,蘇聯即廢棄與南斯拉夫的友好互助條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史達林對中國的態度也一樣只支持國民黨政府,而多方打壓中國共產黨;相較之下,美國對中共反而較為友善。美國曾派遣「西北視察中外記者團」及「美軍視察團」前往延安訪問,試探合作的可能性。訪問期間,毛澤東對紐約前鋒報記者福爾曼(H.Forman )說:「我們所致力實行的,並非蘇俄式的共產主義的社會或政治;事實上,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正如林肯在南北戰爭時一樣,是一場解放奴隸的運\動【註2】。」毛澤東甚至於表示:「我們考慮更改黨名。有沒有別的名稱可以代替共產黨?這麼做對解放區較為有利,尤其是在與美國關係方面【註3】。」這些表態頗能贏得美國外交官的好感。再加上毛澤東時常不迎合史達林路線,在遵義會議和延安整風事件中,又曾接二連三地整肅王明等史達林主義者,這難免讓美國方面也期待毛能效法迪托,起而反抗蘇聯。因此美國官員稱中共為「農業改革者」,而將中共與蘇聯截然分開。
  為了爭取中共,美國國務卿艾契遜(Dean Acheson )於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中共人民解放軍已經渡過長江、即將進入南京城之際,訓令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 L. Stuart )不必隨國府移駐廣州,而留在南京,試圖與中共達成一定諒解【註4】;相反的,蘇聯駐中國大使羅申(N.V.Roshchin ),卻是第一個隨國府遷粵的外國使節。
  蘇聯對蔣的態度令毛憂慮,於是同年五月初派劉少奇往見史達林。此時「迪托事件」已經揭發,史達林似乎警覺到不能再讓美國搶先,突然對毛盡釋前嫌,而對劉少奇表示:祝「小老弟超過老大哥」,還做了自我批評,表示中蘇共是「兄弟黨」,不是上下級指令關係。劉向毛回報,於是毛在同年六月三十日策略性地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提出「一邊倒」的口號,藉以去除史達林懷疑毛成為第二個迪托的疑慮。
  面對此一新的局面,美方仍對中共繼續拉攏工作。美國國務院於一九四九年八月五日發表『中國白皮書』,指稱國民政府之失敗係自己貪污腐敗,而非美國的援助不足。一方面企圖撇清「失去遠東」的責任,另一方面不無宣示放棄蔣之國民政府,而有向中共示好之意。原本對國府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此時也都加以凍結。一九五○年度美國對外援助預算書中,已將「中華民國」除名【註5】。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毛澤東赴莫斯科訪問,與史達林會談,期望收回蔣介石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出賣給蘇聯的東北權益。美國政府乃以更明顯的舉動向中共招手示好。一九五○年一月五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表示美國將不再對國民政府提供任何軍事援助或勸告。同年一月十二日,美國國務卿艾契遜(Dean Acheson )發表「國防界線(Defense Perimeter )」演說,表示美國太平洋防線是自阿留申群島經日本、沖繩(琉球),而至菲律賓,並不包含臺灣和朝鮮半島在內。
  儘管如此,老謀\深算的史達林還是令毛澤東於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在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當時的日本尚處於美國軍管之下,根本無可能對蘇聯或中國大陸加以挑釁,該條約顯然是以美國為假想敵而設的。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當夜艾契遜即建議杜魯門,出動第七艦隊,阻止國共雙方在臺灣海峽另啟戰端,以免東亞局勢益形複雜。六月二十七日,杜魯門乃發表「臺灣海峽中立化聲明」:第七艦隊阻止中共對臺灣攻擊;阻止國民政府進攻中國大陸;臺灣之未來由聯合國檢討。
  中共在韓戰爆發之前,並無太多餘力關心朝鮮半島局勢。當時中共中央的工作重點,對外要攻取臺灣,以徹底掃除國民黨勢力;對內則準備發動大規模的整黨運\動以及全國性的土地改革。這些事業已夠中共費神了,韓戰爆發則打亂了中共的整個佈局。一九五○年六月三十日,周恩來通知海軍司令員蕭勁光,表示情勢的變化使共軍攻臺計畫增加困難,應予延期。
  蔣介石慶幸東亞的冷戰轉為熱戰,打算藉此時機出兵朝鮮半島,拖美國下水,來一舉反攻大陸。六月二十八日,蔣飭令駐韓大使邵毓麟轉告南韓大統領李承晚,國府必將出兵相援。七月六日,邵大使又告知南韓外務長官林炳稷,國府業已決定派遣地面部隊三個師和運\輸機二十架前來參戰【註6】。七月三十一日,韓戰聯軍統帥麥克阿瑟(D.MacArthur )來臺灣訪問,與蔣介石討論防禦臺灣與國府出兵事宜。麥帥雖認為「蔣總統所率領的部隊....都是極精良的部隊」,但並不認可在中共隨時可能攻臺的時機,將國府軍調離臺灣【註7】。
  當初,中共方面只打算加強東北的防務。一九五○年十月二日,中共高層於北京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北韓在美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中共所應採行的方案。周恩來等人激烈反對參戰;毛澤東卻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責任援助北韓,否決大多數人的意見。十月八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十月十九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十月二十五日,南韓部隊於鴨綠江南岸四十英里處遭遇共軍。
  中共參戰後,麥帥一改初衷,屢次建議動用國府軍【註8】,美國國會親蔣議員也有人呼應,但杜魯門並未點頭,因為戰爭如擴大到中國大陸則不好收拾。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杜魯門更下令撤銷麥帥所有職務,使蔣介石藉韓戰反攻大陸的美夢完全破滅。
    然而中共參加韓戰,即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並使美國人之子弟兵喪生異域,「中」美關係惡化到極點。於是美國的反共聲浪高張,國務院中主張與中共和解的官員多被清除,民間學者亦噤若寒蟬,只剩下支持中華民國反共的聲音。美國要將中共「迪托化」的意見也就被壓抑下來,國府儼然成為美國朝野所唯一可以接觸的中國政府。一九五○年底,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署長福斯特(A. B. Foster )訪臺,美援陸續恢復。一九五一年之後,臺灣開始獲得大量美援。山窮水盡的國府,終於得在臺灣寫下另一頁歷史。
  臺史公曰:韓戰為史達林設計之世紀謀\略乎,離間中美為其最大傑作也。美、蘇、中之三角關係,合兩邊必大於一邊也。中共如迪托化,得美國援助,進而中美合作,則蘇聯必吃緊矣。如陷中美反目廝殺,中共又一邊倒向俄共,則蘇聯必為得利漁翁也。韓戰論漁翁,蘇聯最大、日本次之、國府再次之,當否?

《註解》
【1】俞正梁等編『戰後國際關係史綱』(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一九八九年),頁五四。
【2】Harrison Forman,Report from Red China (New York: H. Holt and Co,1945 ) , p.178 .
【3】『延安日記(上)』,出版會(出版年不詳),頁二二一。
【4】"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Ambassador in China",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S. 1949,Vol.8, pp.680-683.
【5】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五年),頁一一。
【6】邵毓麟『使韓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年),頁一六五、一七三。
【7】聯合國中國同志會『麥帥證詞』(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一九五一年),頁二一。一九五○年八月一日,麥帥發表聲明:「中國政府決定派遣軍隊參加韓境聯合國部隊之提議,....有關各方咸信此時不宜採取是項行動。」同註6,頁一八四。
【8】同註七,頁一一。
 

[此贴子已经被碧滋于2006-10-11 17:46:46编辑过]

冤大头是我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