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秦铁:在博古的影子下

秦铁:在博古的影子下

        2006年7月27日,中共前领导人秦邦宪(博古)之子秦铁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由于父亲博古历史上犯过“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秦铁的人生别有一番滋味,而在耳顺之年回望过去,他对父亲也有了不同寻常的理解。
  
  6岁:只是当时已惘然
  1946年4月8日,6岁的秦铁跟母亲张越霞一起到延安机场接爸爸。当时,博古以中共代表身份在重庆参与修改宪法草案,已经一个多月了。
  那天天气不好,雾蒙蒙的。午后,低低的云层里响起美军C-47运输机的轰鸣声,但因能见度差,飞机无法降落,一会儿就飞走了。人们以为飞机会折回重庆或西安,过两天再回来。未料,飞机已在260公里外的山西吕梁黑茶山上空失事。次日,黑茶山下的村民捡到博古和黄齐生(王若飞舅父)的两枚图章,及一份乘机人员名单。
  博古在1946年2月的一番讲话,被视为他的工作遗言:“抗战胜利了,我们有些同志向往和平,幻想和平,有急于到大城市去的思想。大城市是可以去的,而且迟早是要去的,不过,有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到大城市干什么呢?是辛辛苦苦工作,为人民服务呢?还是去做官当老爷,贪图享受?……我们只能去为人民努力工作,尽可能替人民排忧解难,不能去做官当老爷,贪图那里的物质享受,否则那和国民党有什么两样!”
  博古留给幼小的秦铁的印象,只剩下他的笑声:
  瘦瘦高高的,笑的声音很大,有时候和孩子们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我父亲赢了就哈哈大笑,我就说他是“母鸭子”。
  尽管给儿子留下的形象模糊不清,作为一个符号的“博古”,却投影到秦铁一生中的不同阶段……
  
  14岁:夹着尾巴学做人
  1954年,秦铁升入北京101中学,这是一所以干部子弟为主的寄宿制名校。从这里开始,秦铁慢慢地对父亲有了概念:
  历史课上,讲到批判王明博古“左倾”路线错误,我那时候小,不懂什么叫三次“左倾”,反正给我的印象就是犯错误了,那时候全党都在批这个事,所以我始终是夹着尾巴做人。
  但是有些叔叔阿姨在底下跟我讲:“你爸爸是好人,很有学问,你长大要学你爸爸,他为人很正直,从来不搞什么阴谋诡计,光明磊落,而且能上能下,服从党的需要。”
  这样的叔叔阿姨中,有朱(德)老总、康(克清)妈妈。在1950年代,每逢博古的忌日,只要秦铁的母亲出差不在家,朱老总就把博古的孩子们接到中南海吃饭。
        秦铁学会了遇到不懂的事不去打听。他家里存有一张照片,延安凤凰山上,博古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并排站着,博古站在最左侧,周恩来斜倚在他身上。在公开发表的这张照片上,博古消失了,出现在他的位置上的,是一扇门板。
  因为我老是挨批,就养成一个做人的原则,不攀高枝儿,王胡子叔叔(王震)“文革”期间挨冲的时候我就经常去看他。一次散步的时候他说:“小铁啊,你爸爸是好人。”他说这话,我也不敢问,一是路线斗争问题我不懂,二是我觉得有些事人家有口难言。他们私底下没有跟我说过关于路线的事。
  1962年高中毕业时,母亲把他叫回家,郑重其事地劝他说:“现在党内已经传达,蒋介石要窜犯大陆,你父亲这一代创建了新中国,你是不是应该子承父业保卫祖国?”
  于是秦铁参加了海军。他身体好,训练半年后,分配到旅顺当了一名航海电工兵。
  
  26岁:从造反派到逍遥派
  从24岁至28岁,博古在中共中央负总责,而在同样的年纪,秦铁走了这样的一条路:从“四清”先进分子、“文革”造反派、逍遥派,到“反革命分子”,连党也未能入上。
  1964年因军队院校从部队招生,24岁的秦铁进入山东青岛潜艇指挥学院上学,一年后他提出入党申请,当上了五好标兵,正在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刚一开始也跟着瞎闹了一阵,上当受骗,当了造反派。1966年夏天,领着全班20多名同学乘货车、蹭火车,从青岛串联到北京天安门,成为被毛泽东接见的全国1100万人中的一员。造反派组织“三军院校联络站”选我当学生代表,共商造反“大计”,造各自院校领导的反。
  一时间,秦铁在部队院校中小有名气。但躁动了几个月后,1966年末,秦铁的脑袋开窍了:
  我发现谁的后台硬,谁的左派就多。左派都在四野林彪那里,包括贺龙、陈毅、肖华这些长征的老人,对党感情很深的,他们怎么可能是反革命呢。
  秦铁用母亲的“内部购书证”从书店买了《赫鲁晓夫主义(上)》,看了一半把书扔了: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活着的时候称他为亲生父亲,对林彪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主席用得着你大树特树吗?林彪会不会是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想到这里,我就有点害怕。干脆就“逍遥”了。
  从此不再掺和政治,就在家呆着,和朋友去公园划船、交流各种书看。
  当逍遥派的最大收获是谈恋爱,他的女友是101中学友谊班的师妹,两人于1972年结婚。
  
  28岁:父亲=犯错误的基因
  尽管刻意与政治保持距离,却仍然没有躲过铺天盖地的政治风暴。不久,秦铁就被卷入“东海舰队第二大案”,成了一个并不存在的40多人反革命集团的“头头儿”:
  1967年我从军事院校毕业,在东海舰队一个支队招待所等着转回部队的手续,一帮1962年入伍的北京兵来看我,聊了些回家探亲听到的小道消息。我当时不知道,来找我的人有的已经被盯上了,比如原邮电部部长钟夫翔的儿子,原子弹爆炸的时候都说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他说美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原子弹比我们先爆炸了,结果就挨整了。
  全支队开会的时候,他和另外几个北京兵被铐走了,结果有人(告密者不详,未必是该人)被打得受不了了,就把我们传小道消息当成攻击“中央文革”供出来了。1968年我也被隔离审查,一审就是一年多。专案组拿着交代材料对我说,你要组织小军委。我说你懂得点常识不懂?中央军委的权我说夺就能夺的?开国际玩笑嘛。说我要窃艇逃台,我说咱们不是学习毛主席语录么,第一条应该相信群众相信党,艇上有党支部,还有那么多战士,我说往台湾跑,他们干吗?
  他们说不出话来,最后就说我给我父亲翻案。我说哪有把红案翻成黑案的?我父亲去世后,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不信你们查去。说给“四八烈士”别人题的,不是给我父亲的,那你拿出来证据,有没有“秦邦宪除外”?“四八烈士”追悼大会横幅上写的是“王秦叶邓诸烈士”,对不对?
  最后海军“文革”小组稀里糊涂地把我们弄成了“反革命集团”,我是头头儿,因为就我一个干部,其他都是战士。然后把我送上军事法庭,在上海提篮桥监狱附近关了一年。
  林彪下达“一号命令”疏散以后,法院院长审讯我,他跟我说,你的材料只有检举揭发没证明,所以是个悬案。我说本来我就没事,我心里宽得很。后来那个交代最多的判了5年,还有一个陕北的送回了原籍。他俩都戴了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我是“帽子拿在群众手中”,送回原籍监督劳动。
  后来又把我押到苏北盐城农村监督劳动。住在五保户家里,人家没把我当作反革命对待,安排我干些轻活,给棉花打药、锄草啊。过八月十五打年糕,送给我的年糕比给我住的人家的多得多,家家户户都送,这一点我感受非常深。
  1971年林彪出事了,我趁回北京买抽水机的机会,给叶帅写了一封申诉信,然后开始复查我的问题。到第二年,攻击林彪的事儿没了,陈伯达的事儿也没了,却给我留了个尾巴,“攻击中央某首长,犯有严重政治性错误”。我就装傻,问这某首长是谁,说是江青,我说那直接写上江青,江青倒了我有出头之日,不倒,活该我倒霉,只写中央某首长,我得背一辈子黑锅。这样一直到1975年,邓小平出来主持了一段工作,海军政委讲,攻击江青算什么事啊。我的问题算没了。1976年海军文化革命办公室下发文件平反。
  我出来以后,我母亲跟我说:“嘿,你们父子俩,你爸爸是在28岁犯错误,你也是28岁犯错误,犯错误还带遗传基因?”
  
  39岁:父亲=迟到的烈属证
  周恩来在临终前曾嘱咐:张越霞是个很好的同志,吃过很多苦,以后如果她有困难,应给予一定照顾。在博古的官方传记里,总理的嘱托被解读为对博古的深切怀念。
  1950年代初,干部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时任北京市西城区区委书记的张越霞,靠工资难以抚养6个孩子(秦铁的五个哥哥姐姐是博古与前妻刘群先所生,刘在苏联失踪)。
  我母亲就跑到杨尚昆家,一进门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光管活人,死人你们管不管?”杨尚昆说:“哎呀老大姐,有什么话你好好说,别生气。”我母亲说,“博古这些孩子我养不大。”杨尚昆说,“对,这是烈士子弟”,于是一个孩子每个月给生活费20元,到“三反五反”时,反出被贪污的一笔博古译书的稿费,将近1000元钱,我母亲比较要强,就主动把我们的生活费退了。
  此后直至1979年张越霞因心脏病逝世,秦铁和哥哥姐姐们没有再领取任何抚恤。
  母亲去世这一年,秦铁39岁,他开始为烈属证东奔西走,确切地说,是为了烈属证所能改善的一点点生计而奔波。
  为了确认烈属身份,秦铁去中组部开了证明,经过民政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委员会,最终拿到一纸烈属证。
  与烈属证的来之不易比起来,相应的待遇少得可怜:
  就是逢年过节慰问一下,紧缺物资买排骨什么的给你点票,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们一直没有烈属证。七几年市场上还有点紧张,有军烈属证怎么也好一点吧。
  
  66岁:此情可待成追忆
  1976年“四五事件”发生时,秦铁正处在从海军转业的过渡期,他感觉自己又被“盯上”了,第二天就到地方报了到。
  平反之后,尽管天津远洋公司刚成立,正缺技术干部,一开始却答复我说:“我们这要出国,都政审多少道的,弄个反革命来,哪行啊。”碰了个死钉子,直到交通部部长过问,远洋总公司才肯接收。有了先例,同一起“反革命集团案”的好几个人也复员到远洋公司。
  秦铁主动要求从干部船员的最低等干起,驾驶助理、三副、二副、大副,一直干到船长。天津远洋公司的船他几乎都开过。在元勋子女名单上的职业栏中,远洋公司船长显得十分另类。
  他常开着一万到三万吨左右的货轮满世界跑,干9个月歇2个月,直至1995年,老船长秦铁退休,县团级,非党员,没分过房,退休金每月1100元,11年来过着简朴自在的日子。他的四个哥哥姐姐也都退休了。
  大哥早夭,大姐秦摩亚终身执教,退休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当老师;二哥秦钢是留苏优等生,回国后受父亲影响,分到北京航空学院实验室当实验员,海南建省时因一位副省长与二哥是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同学,就将他调到海南任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二姐秦新华学的是中医,后来跟李铁映结婚。李铁映到政治局以后,秦新华就调到卫生部科技司任副司长。是博古子女中惟一从政的,而且是被动从政。
  三姐秦吉玛与哈军工的大学同学结婚,毕业后分到佳木斯,回京后三姐曾在交通部研究所工作,后来在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退休。
  2007年是博古百年诞辰,目前,秦铁正在筹备纪念活动。说起那张让父亲成为门板的照片,秦铁颇有些激动:
  我母亲去世后,她们单位领导问我有什么要求,我们就提了两个,其中一个就是这张照片,我们要求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个要求转到上面后很快得到了落实。但最近我看到某领导人的画册,居然发现这张照片上仍然没有我父亲!
  记者:元勋子女当中有不少将官,跟他们比起来,你有遗憾吗?
  秦铁: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我总感觉组织上的安排有组织上的想法,我父亲给党带来过损失,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和他们比?他们都是战功卓著。我们替父亲接着还债,欠党的债、欠人民的债。
  记者:你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母亲是怎么向你描述的?
  秦铁:一个是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一个就是勇于承担责任。有些事是别人做的,最后他写信给中央:这个责任由我负。还有就是不揽功。我父亲就是这么个人,现在大家对我父亲的人品,没有说不字的。他办《解放日报》和新华社是主动请缨的。他在重庆感到人民的声音反映不了,回到延安跟我母亲说,我们有一支强大的正规军队,我要搞一支人民的新闻队伍。最后他走的时候也确实成了一个新闻大军。
  记者:关于你父亲的错误,你母亲有没有对你讲过?
  秦铁:我母亲始终给我讲,他因为不懂得中国社会实际情况,所以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后来对这些问题有所认识,他勇于承认错误,对自己给党造成的损失悔恨莫及,所以七大的检查做得很深刻,得到了大家的谅解。我妈妈说,你爸爸老说给党造成这么大损失,我就是再艰苦工作,再做多少工作都弥补不了这个损失,经常自责。
  记者:他是不是也有委屈呢?
  秦铁:我觉得是有委屈的。在延安整风刚开始的时候,有几个问题他是不承认的。我觉得他的检查有违心的地方,基本上是大包大揽。1945年我父亲在中共七大的发言记录记着:“各种恶果我是最主要负责人,这里没有‘之一’,而是最主要的负责人。”
  记者:你怎么看待你的父亲?
  秦铁:历史给我父亲安排的就是一个犯错误的角色。共产国际你不能不听,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支部,你听了就要承受后果。李立三就是不听共产国际的,不给撤了么?你是个支部啊,就相当于中央与各省省委的关系,中央指示你能不执行么?所以我也不怨天不尤人。另一方面,我父亲是他们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典型。我看电影《大浪淘沙》感触比较深,确实经历坎坷。
  记者:父亲去世的时候你只有6岁,一个纯属假设的问题:如果有机会和父亲对话,你最想跟父亲说什么?
  秦铁:最想说的是我非常敬佩他,因为他是读书人出身,始终坎坎坷坷。他犯的错误我可以理解,尤其我现在已经成人了,也是坎坎坷坷过来的,但是我的坎坷与他比起来可差得远了。虽然遇到了坎坷,但是他对党从无二心。会理会议上林彪提出要毛泽东下台,我父亲坚决反对。蒋介石四几年要反共,先搞宣传攻势,我父亲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他惟一一篇署名文章《在毛泽东的思想旗帜下团结起来》,他写这篇文章的分量比别人写可大多了。我敬佩他为中国革命事业为党的事业,用忍辱负重不好,但是我想不出别的词,勤勤恳恳忠贞不二。

■资料:
  秦邦宪(1907-1946)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9月起为中共临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同王明一起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1936年同周恩来、叶剑英等作为中共代表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1937年后任新华社社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驻南京代表、中共长江局组织部部长和南方局组织部部长。1941年后,在延安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赴重庆参加政协宪草审议小组的工作,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辞海》1999年版1954页)


南方周末    2006-10-19


图片附件: 曾有一段时间,这张照片上的博古(左一)消失了,出现在他的位置上的,是那扇门板。.jpg (2006-10-22 00:14, 8.13 K)



图片附件: 秦铁.jpg (2006-10-22 00:14, 9.59 K)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在南方周上细细读了此文,很复杂的感觉.总的来讲,做个中国人,很被动,很无奈,很没有自我.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文革时“幸运”的是博古已经早早故去,不然,秦铁该遭什么样的罪,博古一家该遭什么样的罪,实在不敢设想。
今天,我就是高瑜
秦铁母亲张越霞的前夫(其实并未正式离婚,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张纪恩现在还活着,一百多岁了。
古人逝矣,旧日南窗何处是。莫负青春,即是升平寄傲人。
只在此云中,山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