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简述先秦城市规划思想

[ 作者:赵立赢,赵安启 | 转贴自:城市中国网2005-02-28 | 点击数:317 | 更新时间:2006-2-19 | 文章录入:yangzhenhong ]
【正文字体:特 大 中 小】   【正文颜色:红 蓝 绿 黑】
 
简述先秦城市选址及规划思想
    赵立赢,赵安启


 
   【提要】先秦城市建设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简要探讨了先秦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先秦;城市选址;城市规划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其它文化艺术一样,都有一个萌生、发育、形成的历史过程.在中国文化史上,先秦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诸子百家”就产生在这个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历史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先秦城市选址思想
    在中国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十分重视城市和村落的选址问题,在典籍中多有论述.古人在长期的选址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城市选址的基本思想.它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择中”思想
“择中”,即“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吕氏春秋·审分览》),这是先秦都城选址的一个基本原则.这种观念可能发端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史记·五帝本纪》:尧崩,舜“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史记集解》引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帝王之所都就是“中”,所建的城邑就叫“中国”,.说明“择中”建都的观念在这时已经形成.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中商—大邑商居土中”,之说,“土中”,即四方的中心,殷人的“择中”,意识也相当强烈.传说周武王、周公旦都热衷于考察四方,寻找“土中”,.东都洛邑建成后,周公旦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史念海先生认为,按照当时的情形来说,这“天下之中”,是不错的.由洛邑东至齐、鲁,西至秦的西垂,距离相当仿佛.就是南至汉诸姬,北至邢、卫也差不多.以这样居于全国中心的都城控制当时的诸侯封国,就周王室而论,乃是最为合理的事情.①尧舜以来的“择中”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吕氏春秋·审分览》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已把“择中”,作为都城选址,确定宫城、宗庙位置的基本原则.越国著名的政治家范氢更把“择中”原则推广到商业城市的选址方面.他辅佐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辗转到了陶(今山东定陶县),“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氢所说的“天下之中”不是指政治中心而是指经济中心,陶是诸侯国之间往来的交通枢钮,也是一个富庶区域的中心.所以他在这里经营商业获利甚丰,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
  先秦政治家、思想家们之所以热衷于把都城建在疆域的中央,大体出于三点考虑:其一,把国都建在疆域的中央,有利于形成“四方辐凑”式的政治、军事中心,便于发挥中央政权对周边地区的控制作用,有利于人心归附,形成较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其二,“择中”建都与古人的方位尊卑观念密切相关.古人以为居中为尊,右、左次之.咪氰》释覆卦说:“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左传》桓公五年:“王为中军,掳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左传》召公三十三年:“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余帅左.”《荀子·大略》也说:“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可见在先秦时期,以中为尊的观念已根深蒂固,并由此生发出“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礼制规定;其三,“择中”,建都与古代天命神权观念也不无关系.古人认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吕氏春秋·有始览》),天界与人间是对应的. 天的中央称为“中宫”,或“紫宫”,是天帝常居的宫室;地上的帝王要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就要“取象于天”,把都
城建在与“中宫’,相对应的“天下之中”.
 (二)“形胜”思想
“形胜’,即山川形势优越足以胜人,强调都城周围要有天然险阻作为屏障.这是先秦从军事防卫需要出发所提出的又一城市选址的基本思想.《吴越春秋》:“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中国古代的城邑一开始便带有明显的防卫色彩.城市防卫既要有由城郭沟池构成的城防体系,又要利用天然险阻作为屏障,因此西周便设置了掌管修筑城郭沟池的“掌固”,官和“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的“司险”官,并把“若有山川,则因之,”(《周礼·夏官》)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国统治者更加重视山川形势.魏武侯把“山河之固”,看作是“魏国之宝,”(《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商勒把“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的山川形势看作是秦成就“帝王之业”的战略条件.(《史记·商君列传》)荀况则明确提出了“形胜”概念,他在分析秦国的情况时说“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荀子·强国》)这种注重山川形势的思想对先秦的城市选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齐都临淄东临淄河,西依泥河,南有牛山和翟山,东、北、西三面皆为大平原,不仅自然条件相当优越,而且以淄河等自然河流为护城壕,起到了“用力不劳,而为备也易矣”的作用.燕下都位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易水既是天然的防御壕沟,又起着供水和美化城市的作用.秦都雍城北、西北面高山环绕,东有纸坊河,南面、西面有雍水河,城市周围土肥水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选择独具匠心. 先秦的“形胜”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西汉建都长安,就是因为“秦,形胜之国……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领水也.” (《史记·高祖本纪>>)
 (三)因地制宜的实用思想
我国是一个以水为生、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直接感受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西周未年,伯阳甫提出“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的观点(《史记·周本纪》),他把都城周围自然环境的恶化看作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大因素.正是由于古人非常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因而也十分注意城市特别是都城的选址问题.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城市建设的繁荣,城市选址思想也日益成熟,《管子》一书的作者提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者.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里不仅提出了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而且强调了城市选址和城市形制的规划设计,不应完全按照礼制思想要求使城郭的形状方方正正、城市的道路端正笔直;而应从地形的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处理.这是对先秦城市选址经验的深刻总结.据考古发掘,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少城市并不规则,如郑韩故城是依新郑县城关一带的双泊河和黄水河之间的自然地势修筑起来的,城墙曲折,极不规则.再如赵邯郸、燕下都、齐临淄掩城等故城的形状也都不很规则.
二、先秦城市规划思想
 先秦城市规划深受当时的礼制思想、哲学思想、宗教观念的影响.
 (一)礼制规划思想
“礼”起源于远古时代,西周时期已发展为比较完备的伦理政治体系.它几乎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等各方面.“礼”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讲求等级秩序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礼”对“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文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史记·礼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而与我国古代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浓厚的礼制色彩.
《考工记·匠人》记载的西周王城规划制度就较全面地体现着礼制精神.“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王宫门阿之制五锥,宫隅之制七锥,城隅之制九锥.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②这种规划制度贯穿着多方面的礼制思想.把宫城规划在王城的中央象征着王者至尊,“左祖右社”表达看“敬天法祖”思想,“左者,人道所亲,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右者,地道所尊,故立国社于王宫之右”③,“面朝后市”体现着重义轻利的观念.“朝者义之所在,必面而向之,故立朝于宫之南.市者利之所在,必后而背之,故立市于王宫之北”;④规划尺度都用“九”尹七”、“五”之数,贯穿着奇偶阴阳尊卑观念.郑愕解释说:“锥涂皆以九、七、五者,盖阳数奇,阴数偶,天子体用九,故数以九,而七、五以差,皆奇也.”⑥
“礼有以多为贵,有以大为贵,有以高为贵,有以文为贵,”(《礼记》).城市的大小,建筑的多少、高低、素华是显示人的尊卑贵贱的重要标志,因此,礼制便对王城、诸侯城和卿大夫采邑的城墙高度分别规定为九锥、七锥、五锥(一锥高为一丈);王城内的道路宽度为九轨、诸侯城的道路为七轨、采邑的道路为五轨(一轨宽为周制八尺).这些规定不容违背,否则就是“膺越”,大逆不道.《考工记》记载的王城规划制度是否付诸实施,目前尚无法确证,但它确实反映了西周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符合古代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和帝王们的心理要求,因而被后世的封建王朝所效法.
  (二)“象天法地”规划思想
 李约瑟在谈及中国建筑的精神时说:“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象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这个“人”并不是社会上可以分割出来的人.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物自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散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出现对“宇宙的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⑥中国古代的这种建筑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突出地表现为“象天法地”、“象天立宫”的城市规划思想.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青“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间门者,以象天门,通间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吴地记·阖闾城》也说:阖闾城“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相地之八卦.”,正如李约瑟所说,吴国阖闾城的布局是对当时人们心目中“宇宙图景”的再现.越国都城的规划也具有这种特征.《吴越春秋》:“范氢乃观天文,拟于紫宫.筑作小城周一千一百二十一步,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宝,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这种体象天地的规划方法,不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古人对天、地、人之间某种同形同构关系的把握.它与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密切相关.《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象天法地”、“象天立宫”正是古人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广泛联想类比,从自然界获得的灵感和启迪.在远古时代,先民对天地万物怀着敬畏心理,十分注意顺应自然.传说轩辕黄帝时“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顺天地之纪”.尧“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史记·五帝本纪》).这种古老的传统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演变为一种主张天人一体,人效法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哲学学说.《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管子·五行》篇认为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周易·文言》也主张“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象天法地”、象天立宫”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体现和运用.
 三、先秦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不可避免地带着历史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包含着合理的成份,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一)城市选址的环境自主意识
 先秦时期人们从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注重对城市周围的山川形势,水文地质、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察,十分审慎地选择城址,特别是都城地址,这种强烈的环境自主意识无疑是合理的,所形成的选址思想是当时人们智慧的结晶.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过程之中,在新建城市的选址方面,也可以借鉴古人的经验.比如“择中”,的原则,将城市建在某一地区的中央,有利于使城市发展成为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城市建设必须解决用水和防洪问题,“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古训和重视城市的“形胜”思想并未过时.
 (二)重视城市文化内涵的建设思想
 先秦城市规划带有宗法等级制度和天命神权的色彩,然而,先秦注重城市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赋予城市的外形和建筑布局深刻的象征意义,应当说是可取的.如果我们的建筑师们有强烈的文化意识,能把现代人文精神与城市规划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城市建筑深刻的文化内涵,那么,我们的城市将更美妙,更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划思想
 先秦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的“合理内核”是天人一体,“人与天调”,即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依赖自然,主张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演化的规律,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当前世界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三大危机日益严重的条件下,这种自然观、环境观显得十分宝贵.中国古代的这种传统思想受到了现代西方景观建筑学和生态。建筑学的推崇,被称为是需要“重新学习的旧日的真理.”⑦我们的建筑师们更应当继承发展自己的传统,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努力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注:
①史念海.河山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Pll0).
②林尹.周礼今注今泽.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P471).
③④转引自《建苑拾英》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P9l一93).
⑥转引自李允:《华夏意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重印(P42一43).
⑦转引自《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241).
                                  作者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