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越读越少的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青年文学》杂志主编。中直机关青联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 著有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躁动》《正午的供词》《花儿花》《贾奈达之城》《单筒望远镜》《骑飞鱼的人》、小说集《黑暗河流上的闪光》《都市新人类》《把我捆住》、散文集《绝色喀纳斯》、随笔集《私人笔记本》、电影研究《电影大师108将》、书评集《和大师一起生活》等。 天天摸书,却觉得书是越读越少的。据说我国每年要出版10万种以上的新书,怎么能说书越读越少呢?因为大部分出版物,不过是一些经典作品的衍生物而已,品种多了,但绝对的质量没有提高。 我认为读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就是见书就读,什么书都读,我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都是这样。大约小学五年级时,我已经读完了四大古典名著,而且全是古文的。我半懂不懂,连蒙带猜地读完了它们,有些地方还配合着小人书看,这样更好懂一些。中学时读了很多当代文学杂志,王蒙以降的100多个当代作家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大都读过。上大学时,我开始阅读先秦以来的文学作品,并读莫言、苏童等十几个当代所谓“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另外就是全面阅读西方大师级作家的作品,当时是按照图书馆外国文学部藏书字母的顺序阅读的。同时,开始阅读其他人文类图书,历史、哲学、人类学、心理学书籍等。当时有一个梦想——当大作家,为此,就必须要把文史哲都打通。 第二种境界是读一些你特别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这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阶段。你会发现,你的兴趣点在缩小范围,也许他们只有十几个人。你要读他们的全集和文集,甚至还该读有关他们的传记、研究资料和他所处时代的其他背景资料。这样,你就会把这些作家吃透。我喜欢的作家,不到30个,主要是一些西方当代作家,也有个别中国作家。像加缪、尤瑟纳尔、君特·格拉斯、卡尔维诺、本·奥克里等,他们的作品对我当下的写作有着直接和深切的影响。 读书的第三种境界,我现在还没有达到,估计再过几年就差不多了,那就是,只读一本或几本最最喜欢的书,或者反复阅读喜欢的一两个作家的作品,精心研究。你深深地进入这样一部书,或者,进入这样一个作家创造出来的全部自足的文学世界,你完全被这个世界所征服。你需要了解他的全部,你必须像掘地三尺一样去读这本书。这个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很多人在读书的第一种境界之后,就消失了,不再读书了,因为后来的生存把他压垮了,他们没有通过读书发现自己,然后就消失了。第二种境界,很多人也达到了,他们在阅读小范围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作家之后,也许会变成和那些杰出的作者一样的人。而第三种境界,需要你去确定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这多少变得有些困难了。我就很难确定我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它是《红楼梦》《金瓶梅》吗?它是《复活》和《百年孤独》吗?它是《尤利西斯》或《追忆似水年华》吗?我无法确定。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说书越读越少的意思了。人类文化是一个金字塔,人类的精神现象是有高度的,一旦你攀缘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这之下的很多东西,就不用理会了。虽然现在每年有10万种中文图书出版,但大部分是精神和文化含量都很低的东西。很多书都是衍生物,是对经典文化和古典文化精神的再开发,再利用,再普及,没有太多的原创含义。所以,品种虽然多,但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和再复制。而且,当代人写的书,由于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因此也不用读太多。比如很多书,我们只需要读它开头的几句话,再随便翻一翻它,就能知道这本书处在什么样的精神和创新层次。所以,现在我只是经常重复阅读一些我最喜欢的书籍。 《京华时报》 2006-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