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意如被指抄袭 缘何对创作底线视若无睹? 2007年01月08日 09:50: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安意如:“我确实用了你的文字” 2006年红得发紫的年轻女作家安意如,近日深陷“抄袭门”。 近日,在百度的安意如贴吧上,一个名为《安意如多处文字照抄天涯煮酒写手江湖夜雨的文章》的帖子格外显眼,发帖者指出安意如的两本书《人生若只如初见》、《思无邪》涉嫌抄袭的50处段落——而那两本书在2006年度的畅销,使得“安意如“这个名字几乎成了2006书界的关键词。 该帖旋即在网上引发巨大波澜,安意如——曾经被媒体视为“自强不息的美女残疾作家”,一时身处风口浪尖。 “帖子是2006年11月25日贴上去的。”该帖作者——网名“江湖夜雨”、真名石继航的男士1月5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石继航说,2006年11月初,朋友向他推荐安意如的书,“我在网上看了之后,觉得似曾相识。仔细对照了安意如的书之后,我认定,安意如多处抄袭我的文章。” 石继航随即致电出版方,“出版社说会找作者核实,但之后一周我都没有接到相关解释,我才在贴吧上发出了那个帖子。”帖子发出后第二天,石继航接到了安意如的电话,“她先说我是‘她的偶像’,后来又说,是用了我的文字,如果我需要稿费,可以好商量。” 石继航称,由于安意如的“态度不错”,自己当时就原谅了她,“一个女孩子,又有残疾,所以我就不想多追究了,只是要求她公开说清此事。” 2006年12月15日,安意如在个人博客上发出名为《遇见》的文章,对此事作出了这样的表述:“因为他找到我,说你书里的好多观点和我一样,引用了我的,没做申明吧。我一想,哦,是。怯怯地向他道歉,面对偶像做检讨。结果他宽大处理了我。” “她这个说法还是很含糊。”石继航有些遗憾。但他表示,并不想再追究了。 然而,随着帖子公开发表,网友很快分成了两大阵营。有人表示对安意如的鄙夷,有人则反驳说,“谁抄谁的,还不一定呢”。 后一种说法让石继航气愤,“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抄袭怎么都不能说是高明的事。明明是抄了我的文章,怎么还就不一定了?!” 1月5日,记者致电安意如,手机始终无人接听。发短信,安意如回复了两条:我在博客上已经做了简单回应,对于别人的炒作,我不想再做任何回应。安意如还表示,她也很想知道事情的真相,看那些对她的侮辱谩骂,所为何来。 安意如畅销书之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策划、北京弘文馆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总编辑杨文轩是最早发现安意如的人。杨文轩证实道:“前段时间石继航就此事给我们打过电话,我们对安意如做了核实,安意如也承认了,并打电话向石继航道了歉。” 在杨文轩看来,安意如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天性聪颖,文章写得很独特,“我是在网上发现她的,最初也对她有质疑,但后来她又发了好几篇文章给我看,我对她的写作能力还是认可的。” 杨文轩也承认,安意如的古诗词学养并不多,因其人生体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她在进行古诗词赏析的写作上,必须借助很多外在的东西,这包括对网络的利用。“尽管她有自己的文字风格,但互联网还是让她消化不良,对使用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不太严谨,忽略了版权。”“这说明安意如涉世不深,做事确实欠周到,但并不是恶意抄袭。况且在古诗词赏析这类题材的写作上,本身就容易出现类似‘抄袭’的问题。” “出名要趁早”促使年轻人屡闯创作底线? 这两年,书界、文坛,身陷抄袭丑闻的,远不止安意如。 2006年5月22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就拖了两年之久的“郭敬明抄袭案”作出终审判决: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抄袭庄羽作品《圈里圈外》事实成立,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共同赔偿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停止《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的出版发行。“郭敬明事件”使“80后”作家群一度被指“在文品上发育不足”。此番又一个“80后”作家安意如被曝抄袭,再度引发人们对“80后”写作群为人为文的质疑。 自由作家韩浩月认为,“一些年轻的作者对于名利太过于渴求,‘出名要趁早’也是这个社会对年轻人的畸形要求,这个畸形要求,造就了一些貌似成功的范例。” 曾经扶持过多位青春写手的某出版社资深编辑尹先生也对部分青年写手的浮躁心态表示忧虑,“出版界抄袭事件当事人,以年轻人居多,除了着急成名,互联网也给他们的抄袭提供了便捷条件。” 年轻一代作家缺少版权认识,可能也是抄袭事件频曝的另一个原由。杨文轩说,“如今的写作已经成了一个通俗的事情,传统写作的严肃性如今已经大为降低。” 但知名出版人解玺璋却认为,“抄袭并不是‘80后’的突出现象,每个年龄段都有这样的事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曾经有著名作家被爆出抄袭的丑闻。” 在解玺璋看来,抄袭是人的弱点,因为人都有欲望。欲望一方面能催人奋进,另一方面也会容易让人为满足欲望而不择手段,关键是怎么控制欲望,“不能抄袭,应该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创作底线。” 出版社把关不严,也是“抄袭”频频出现的重要原因。“我国现在图书生产量很大,品种也多,但很多编辑往往没有专业水平。出版社都是抓住一个卖点就去做了,却忽视了自己是否适合出版这样的书,这样图书质量就难以保证。”解玺璋说。 韩浩月的剖析似乎更为尖锐,“一些畅销书作家成为商业生产线上的一环,图书成了纯粹的商品,成了被包装的对象。正是有了个别实力雄厚的出版商的“打包票”,写手抄袭起来,才肆无忌惮。” 除了卖点,出版方还该寻找点什么 此番安意如抄袭事件,还让人再次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出版现象:抄袭者之书往往畅销,而被抄者之书却默默无闻。 以安意如为例,关于2006年她出版的三本书,出版社提供的统计数据称:单本书的销量就突破了10万本,安意如自己语气肯定的原话则是“三本书的销量一共超过了10万本”。伴随书的大卖,很多人甚至纷纷以其书名作为自己的MSN签名,足见安的数本书在年轻一族中的知名度。 相比之下,指责安意如抄袭自己的石继航,虽然在网络上稍有名气,但公众知名度就逊色不少了。这位36岁的中学地理老师也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印象盛唐——网络版唐才子评传》,但反响平平。 再比如,郭敬明抄袭事件中的被抄者庄羽。她在大学时期写的小说《圈里圈外》2003年2月出版,首印数不到8000册;而在2003年11月,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首印30万册。后者是前者的37.5倍。 对此,解玺璋分析说,这跟营销有特别大的关系,年轻人更善于配合这种营销。年纪稍大的写作者,则对市场包装这一环节不是很适应。此外,写作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的兴趣,老的写作方式已经很难抓住当下的读者,年轻一族似乎更能摸到当下读者的阅读口味。 正如解玺璋曾提到的,“卖点”是当前每一个出版社都在苦心积虑寻找的东西。“年轻女子,身体残疾,容貌不错,这些市场的卖点安意如都占到了,她的出名不难理解。”一位出版界业内人士这样说。而杨文轩对安意如迅速成名的原因也总结为:在合适的时间选了合适的人,做了合适的营销策划。“安意如在文字表达上更有古典味道更感性,而石继航更善于表达思想,或许该这么看——安意如通过独特的文字,表达了石继航的思想。” 不过,面对频频被曝的抄袭事件,出版社编辑尹先生还是认为,对年轻作家,还是要多引导,因为他们毕竟在写作上比较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口味,不该轻易断了他们的发展前途。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出版人解玺璋,“年轻作家特别好面子,往往不好意思公开认错,其实他们内心也不见得真的不愿认错。” 而自由作家韩浩月则坚持觉得,“对一个正直的作家来说,别说抄袭,单是形式和创意上的雷同,都足够让他羞愧的了。”因此,“抄袭门”的屡屡发生,只能说明,当下的文学,在一些为文者的心目中已失去崇高地位,而沦为牟取利益的工具。(记者 李松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