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感言
岁末之时,编者总想与作者、读者说些话。一来是为了感谢,感谢作者的支持,为我们这本杂志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提供了许多好的文章;二来是感谢读者,他们花费了自己的许多宝贵时间读这本杂志。 作为编者,忙碌了一年,亦有许多遗憾和感慨。遗憾的是,所办的杂志与我们的愿望还有些差距,本该做的再好些;感慨的是,当下的学术环境令人难以言说。 面对当下中国学术的繁茂,作为一本学术类杂志的编者,似乎越发产生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搞学术?其目的何在?这本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常识性问题。 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已经排名世界前几位了(当然真正有价值、有创造性的寥寥无几,反正是不成正比)、号称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越来越多了;拥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满校园都是,讲师助教倒成了稀罕,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的数量;有的“高产学者”一年可以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出版好几部专著,学术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亦然是越揭越多(不包括粗制滥造的),假的非但毫无愧疚之态反而气壮如牛,叫板声高过了真的;学术期刊越出越厚、开本越做越大,各种论文发不胜发、各种评比评不胜评;我们的学术队伍越来越壮大,人数早已超出了专业圈子…… 这些是在证明着学术研究的繁荣昌盛呢吗?但至少能说明搞学术是个好东西,否则谁去做这无名无利的事儿!似乎原因又不那么简单,有些就是被逼无奈之举。比如,一位著名的学者,已经是国内某个领域公认的权威了,当编辑部向他约来一篇稿子时,他一再嘱咐:论文务必于明年发表,今年规定的科研任务已完成,多发无益,这篇可以充明年的数量。学术权威尚如此,一般的学人状况就可想而知了。一位国内权威的学术期刊主编曾说:两类期刊,两种情况,一类是想法子“跑”核心(指未成为核心期刊的),想法子拉赞助;一类是(已经是核心了)想法子保核心,想法子拒人情。 名校、名刊、名著真是靠评审而选出来的吗?优秀的学术成果真是靠规定指标而筛出来的吗?我们真需要那么多的著作、论文吗?真是谁都可以“学术”吗?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问题,是常识。如何解决也不需要费多少脑子。但解决起来并非容易。有论者言:是制度设计不合理。此论只说对了一半。参照当下一个提法,叫特殊利益集团。以上的问题也如此,利益使然。一旦不当的利益作祟且获利者众,简单的就变复杂了,常识就成了高深问题。
《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12月
上半月期学术评论卷目录
本期话语 岁末感言
学术论衡(特约主持:哈佛大学教授冯胜利) 初始状态的博弈问题而有信 赵汀阳 道德虚无主义:庄子哲学的一个分析 林 航
学术评论(特约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 理性的反思: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应然态度 涂晓霞 儒学复兴的障碍是什么? ——君子文明、丛林文明之比较 仲大军 两个留学生的上皇帝书 ——严复与辜鸿铭的上皇帝书解读 段怀清 中国文学能做什么? ——海峡两岸文学发展高端论坛暨枣庄笔会概要 杨传珍 蒋泥 (整理) “不买房运动”"怨恨"政治性伦理诉求 李青果 不买房之后,我们怎么办? 刘根勤
学术对话(特约主持: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 学术文化视野中的“出版” ——2006年8月24日在安徽出版集团的演讲 陈平原春蚕不应老 昼夜常怀丝 ——李谋盛先生的学术人生述略 宋连斌
学术随笔(特约主持: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 鲁迅的微言大义 ——重读《狂人日记》 何贤桂 鲁迅先生的讲演 傅国涌 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Ⅲ) 邵 建 构成人类共同生活的全部学问的拱顶 ——非暴力主义 张志军
学术资讯(协办:学术批评网、中国学术联盟网) 1.科学技术部颁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2.“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研讨会在北大召开 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进展顺利 4.燕赵文化论坛闭幕 5.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揭晓 6.《〈律师文摘〉创刊五周年纪念文集》征稿启事 2006年总目录
06-12上半月期作者档案 2006-12-11 | 赵汀阳,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伦理和宗教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客座研究员、浙江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河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知识论。 个人主要著作:《哲学的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论可能生活》(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1995年再版)、《一个或所有问题》(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人之常情》(论文选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22个方案》(论文选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直观》(论文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赵汀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没有世界观的世界》(论文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5年再版)、《天下体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主要中文论文:《我们和你们》,载《哲学研究》2000年第2期;《心事哲学》,载《读书》2001年第3~4期;《知识,命运和幸福》,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8期;《帝国与天下体系》,载《世界哲学》2003年第5期;《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先验论证》,载《世界哲学》2005年第5期;《预付人权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主要西文论文:Rethinking Empire from a Chinese Concept All-under-heaven, 英国,Social Identities, Vol.12, Jan.2006. UK Pour un Syntext, 法国,ALLIAGE, No. 41-42, France.2000.The Times of Reculturing, 法国,ALLIAGE,No. 45-46.France.2001.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法国,《les Assises de la connaissance reciproque》,ed.by Le Pichon, France, 2003。Is it possible if a new encyclopedia is needed? 法国,《les Assises de la connaissance reciproque》,ed.by Le Pichon, France, 2003。Reciprocidad Alteralidad, 西班牙,《En el Camino: Cultura y Patrimonio》, ed. by De Rote, Espania, 2002.
林 航,福建省莆田市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从事道德哲学(伦理学)、哲学原理、道德心理学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论证功利主义》;译作:《布道录》《新旧实用主义:罗蒂还是杜威?》《大陆的神话 》(合译);主要论文:《道德意》《无立场方法及其后果》《可能生活的根源:目的论》《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李青果[c/],1969年出生,湖南古丈人。现为《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中国新诗年鉴》(广州)编委。 以学术编辑为职业,以学术研究为志业,研究文学之余旁及思想,认为思想与常识结合、从书房通往十字街头乃是当今知识人必备的姿态和立场。 出版有专著《诗歌理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曾在《读书》《中山大学学报》《南方文坛》《社会科学论坛》《南方周末》以及台湾《联合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多篇。 |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9 10:32: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