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郁郁金烬暗香消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爱玲的故事,像她的《金锁记》结尾:“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她的书,也似乎注定永远出不完。最新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陈子善主持编校的“张爱玲集”,亮点之一是作了校勘,恢复原貌,之二是增补散佚作品——后者主要体现在率先于2006年12月面世的、一册装帧高贵典雅的《郁金香》中。该书收入张爱玲去国前在内地发表而当时未编集的、以及去国后在海外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共13篇(附录张谈自己这些作品的4篇文章),当中自然以2004年被“挖掘”的《同学少年都不贱》和2005年“出土”的《郁金香》最引人注目。

    《同学少年都不贱》是张爱玲晚年之作。评论有说好有说不好,我的感觉是不太坏,也不太好。有人指它“寒瘦”,是对的。才情老去,是摆在那儿了。但老去的才情终是才情,世情的虚空、人情的阴郁,像黄耀明唱的“世情盖掩幻灭”,仍描摹得入骨——这是“寒瘦”的另一解了。少年时好友、老去的同学变得隔阂,“在地铁火车入口处拾阶而下,到月台上站着,她开始担忧临别还要不要拥抱如仪。”总是属于张爱玲的苍凉。

    这一篇早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3月出过单行本,现在更可一说的是《郁金香》。不过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而更愿意抄几段话:

    小说开头是:“金香很吃力的把两扇沉重的老式拉门双手推到墙里面去。门这边是客厅。墙上挂着些中国山水画,都给配了镜框子,那红木框子沉甸甸的压在轻描淡写的画面上,很不相称……”——写的也就是这样一种境况了:新时代的大家庭,沉重的老式门后,沉甸甸的框子中,一些不相称的轻描淡写的画面。

    与那种生活、那种情感相呼应,小说的风格也是掺合了古典与新潮:既像一出电影,充满镜头感,又使我想到李商隐、韩偓的诗句。断续的细节与省略之中,一种隐约的情愫,一份漂移的惆怅。

    宝初走的时候,金香偷偷做了一件礼物,一个精致的证件套子。并不合用,但宝初还是留着,有时候“无意中翻了出来,一看见,心里就一阵凄惨”。他不忍心丢掉,多年后,“想了一个很曲折的办法把它送走了”:夹在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小说“感伤高潮的那一页,把书还到架子上。如果有人喜欢这本书,想必总是比较能够懂得的人。看到这一页的时候的心境,应当是很多怅触的……至少……让人家去摔掉它罢!”

    我读这一段,恻然怅惘。因为喜欢这种悄悄夹在书中的情味,更因为对宝初的做法和心情,感同身受……可是,正如张爱玲接着写的:这其实是“十分无聊可笑了”。

    渐入中年,他和她都各自婚娶了,再无消息,连模样都不可辨认。只是有一次回到上海,在电梯里、在一群吱吱喳喳的“娘姨大姐”中,“宝初仿佛听见人唤了声‘金香’,他震了一震,简直疑心是他自己自言自语,叫出声来了。”——后来知道,很可能,她确实就在那群人里。

    那次回来,他还见到弟妇——曾经本来可以娶、但不喜欢的一位小姐——看上去好像和自己现在的太太没有什么两样。“当初为什么要娶她们为妻,或是不要娶她们为妻,现在都无法追究了。”

    李商隐写:“曾是寂寥金烬暗。”张爱玲写:郁郁金烬暗香消。 (沈胜衣)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