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梁文骐:我的父亲梁实秋

 

    父亲学了一辈子英文,教了一辈子英文。晚年尚编写了《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14岁入清华读书8年,留美3年,退休后又居美七八年。似乎应该西化颇深。其实不然,父亲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读书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父亲身上,似乎获得成功。

    祖父是前清秀才,家境优裕,所以可以不仕不商读书为乐。祖母育子女12人,2夭折。存5子5女。父亲是次子,但长子早逝,所以在家庭中实际是长子,最为祖父钟爱。旧式瓦房的3间东厢房,是祖父的书房。设一床,午睡。自地及宇,皆书,不见墙。此书房是个森严的地方,孩子是不准进去玩的。就是叔叔姑姑们长大,仍是不进这书房的,父亲是唯一的例外。父亲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我四五岁。我记得父亲老是坐在祖父书房里,不知谈些什么。

  父亲并不治小学”,祖父的那些书,我想父亲也未曾读过。但书的存在,即是一种教育。父亲小时候上公立小学,然而祖父仍延请了一位周老师来家作塾师,授古文。我七八岁时,在父亲书房里曾发现过父亲小时候的作文簿,之乎者也,我看不懂。父亲考清华时,先初试入围,然后由一个督军之类的大官堂试。一列小孩,长衫飘飘,由马弁引领,鱼贯登堂,设几作文。父亲因有塾学根底,以首卷高第。所以,清华虽是洋学堂,以英语教育为主,父亲却是先有了塾学熏陶。幼年的灌注,对于他一生的治学,立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父亲晚年,倒是穿西装。而教书10年,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叠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很土。初次上课,时髦的男女学生往往窃笑,父亲也不在乎。好在外观上的不调和,并不妨碍授课。在北京师大,有一次讲Burns的一首诗,情思悱恻,一女生泪如雨下,讲到惨怛处,这女生索性伏案大哭起来。我问父亲:“您是否觉得很抱歉?”父亲说:“不。Burns才应该觉得抱歉。

  父亲年轻时不甚用功,据他自己说,30岁之后才晓得用功。其实这还不算很迟。苏老泉也是27岁才用功念书的。至于十有五而志于学,固然今之国中生类多能之,上学之外,补习班,家教,双管齐下。而在父亲那个时代,并不多见。照我的观察,父亲的用功,也还未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那种程度。到了晚年,知来日之无多,才如饥似渴地猛读起来。像《二十四史》这样的重磅巨著,也通读无遗。

  总的来说,父亲虽然数十年手不释编,但是他的兴趣却很广泛。也许习文学的人应该如此吧。 父亲喜欢书画。中国的历代书法家,他最推崇右军,常常叹息:“右军的字实在无法学得到”。父亲写过不少条幅,中年以前写稿写信都是用毛笔,晚年才改用钢笔、圆株笔。大概是比较省事省力吧。也画过一些梅花、山水。但过了中年就不再画了。也治过印。镌刻的章,皆放在北平家中,乱湮烟灭无存矣。 至于博奕,亦是父亲所好。抗战时期,在四川北碚,家中常有竹战。但他从不出去打牌。文人之耽于麻将者,恐怕梁任公当推第一人。据说任公主编报纸,许多社论即是任公在牌桌上口授笔录而来。父亲之耽麻将远不至此。家中的另一种战争是围棋。棋客入室,不遑寒暄,即狂杀起来。他们下的那种棋,日本谓之“早??”。落子如飞,如骤雨,如爆豆,速度既快,盘数遂多。输的红了眼,赢的吃开了胃。在恨恨声、惊呼声、抗仪声、嘻嘻的笑声、喃喃的自语声、哀叹呻呤声中,在桐油灯的黯弱光线下,不知东方之既白。父亲的兴趣不限于亲炙,壁上观也同样盎然不倦。几位感情特别丰富的棋客,父亲最爱观赏。北碚时代过去,博奕之事遂告浸绝。

  父亲爱看体育竞技。但体育运动是父亲之所短。在清华读书时,马约翰先生主管体育,督导甚严。父亲的游泳课不及格。补考,横渡游泳池即可。据父亲说,砰然一声落水,头几下是扑腾,紧跟着就喝水,最后是在池底爬,几乎淹死。老师把他捞起来,只好给他及格。父亲玩过的球类运动,有乒乓球、棒球两种。我见过父亲打乒乓球,彼时腹围已可观,手握横拍立定不动,专等球来找他。打棒球,我未及见。但直至辞世,父亲对棒球情有独钟。每逢电视有棒球赛,父亲必是热心观众。

  父亲写过谈吃数十文。在吃的方面,父亲无疑是伊壁鸠鲁主义者。自罹患消渴后,禁糖。他本非特嗜甜食,但是物以稀为贵,此刻甜点、巧克力、汽水、较甜的水果。乃至放了糖的菜肴,一齐变成了伊甸园中的美味苹果,越不准吃越想吃。此上帝之所不能禁也,纵然不能公然大嚼,私下小尝实所多有。每以此发病,赖有特效药耳。戒烟酒,则是父亲的胜利战例。烟量原是每日两包,戛然而止。酒量是两瓶白干,后来则只钦啤酒小盅。茶,父亲本也喝得很考究,晚年则很少喝茶,喝也极淡。

  父亲不信鬼神。但于佛教颇有兴趣。在广州中山大学时,外文系主任(林xx)笃奉密宗,常在家中设坛行法。画符、诵咒、灌顶等皆不必说,最奇的是“开顶”。据说人死之后,灵魂困于脑股之内,无由飞升,乃至沦陷。欲免此厄,须诚心下跪,由法师念咒,以青草一根,插进头顶2寸,开一小孔,谓之“开顶”。如此一旦涅??,魂灵儿就由那小孔一溜烟飞进天堂,绝无困滞。父亲常去观法,也借佛经回来看,唯有“开顶”,父亲不干。父亲之好佛,端在佛典中哲理部分,不及其他。

  父亲之晚年,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除了读书写作之外,一切都淡薄了,一反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之往日,深居简出,与世隔绝。父亲逝世后,台视李惠惠女士打电话来:“几次要去访问令尊,都被令尊拒绝了,所以至今还不知道令尊家在何处。现在令尊已经去世,是否可去令尊家访问了呢”这一次的访问,终于实现。父亲已不复能拒绝。父亲在赠琦君女士的金缕曲结尾云“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这正是他晚年之心声。

  父亲的最后几分钟,乃以缺氧致死。当时,小量的输氧已经不够。父亲窒息,索笔,手颤不能卒书,先后写了5次,要更多的氧。此是父亲握管80年的最后绝笔。最后,父亲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到了这个时候,中心诊所主治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但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七手八脚忙乱了5分钟。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5分钟里,父亲死了。一去不返!哀哉!

两姐妹对老爸的最后遗言说法不同哩!

人的记忆真的是靠不住,尤其是突发的事故的叙述与回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原来是两姐妹?我还以为梁文骐是公子呢。
是我看错了?[em04]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不,木匠师傅火眼金睛,是俺看错了。刚才百度了一下,梁文骐果然是梁家女公子,只得赶紧到邻贴去编辑一把。

借木匠使用的表情符一用:

梁家确实都是女的,大概是三姐妹,去年买了文蔷出的一本类似梁的回忆录,里面史料颇多;今年百花又出了<往事>是毛彦文写的,他和程是同学,很不错.
的确是老木匠兄看错了,梁文骐是梁实秋先生的公子。梁先生和程季淑女士生有二女一子,老大梁文茜和老二梁文骐49年后留在大陆,梁文茜是律师,梁文骐曾任暨南大学数学系教授,后来定居台湾,执教于台大。

没想到,这件小事弄得如此曲折。昨天我已经把梁文骐写成儿子,见木匠说是女儿,一愣,赶紧去百度,输入“梁文骐 女儿”,连出三条,均说梁文骐是女儿,马上断定是我搞错了,遂去邻贴编辑一哈。今儿忽见旧苗如此说,再愣,输入同样的关键词再查,在第三条以下,开始出现梁文骐是梁家儿子的说法。遂愣傻。

教训是,互联网真是靠不住,而旧苗是完全靠得住的。

下为搜索引擎上的前三条内容:

【PDF】本期内容
文件格式:PDF/Adobe Acrobat - HTML版
梁文茜,梁文骐皆为梁实秋的女儿. 许令妊:1947年南开高中毕业,1951年与我同期毕业於 北京农业大学.曾任内蒙古农牧学院院长,内蒙古自治区副 主席.退休后仍享有红旗轿车,专用司机待遇. 投奔怒海纵身一跳 朱利川 南开人离与留的不同境遇...
www.nankai48.cn/PDF_files/News09.pdf 1865K 2004-12-25

【PDF】责编吴艺吴昊版式陆晓霞
文件格式:PDF/Adobe Acrobat - HTML版
梨园村找到了雅舍遥并通过梁实秋的女儿梁文骐从美国寄来的她 记忆中的雅舍草图袁进行维修袁在2003年梁先生诞辰100周年之 时袁将雅舍整旧如旧对外开放袁以纪念这位功力深厚的国学大师遥 一座雅舍袁立在那里袁与外面的世界始终保持着...
bbs.cqwb.com.cn/2006/03/20060305/9.pdf 488K 2006-3-4

梁实秋的雅舍, 重庆晚报-副刊频道-重庆城
1938年秋,梁实秋迁来重庆,在青木关至北碚市区一条公路北侧山坡上,和他的朋友吴景超合资购买了一幢简陋的房子。因...并通过梁实秋的女儿梁文骐从美国寄来的她记忆中的雅舍草图,进行维修,在2003年梁先生诞辰100周年之时,将雅舍整旧如...

呵呵,网上各类信息杂陈,的确是靠不住,所以要甄别比较。我也不是完全靠得住的,完全靠得住的大概只有上帝。不过,单就这件小事而言,你的确有些粗心了,邻贴中文蔷明明称呼文骐为哥哥的,你可能看过以后没留意。

是滴,俺太粗心了。不过涅,一点无足轻重的粗心,能换来如此有益的教训,俺还算赚了。

谢旧苗没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