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2岁时,看了一套4本的沈从文文集,当时被迷住了。那种清奇悠远,是与任谁的文笔(如朱自清、峻青等)都迥然不同的。我第一次知道有“恋尸癖”这种事,这比玛特儿捧着于连的头颅令人惊异多了。记得小说附录的评论中,有“猎奇”、“不健康”等说法,对于小孩子来说,真是不宜。 后来对沈就有些关注。我依稀记得读过一篇文章,在动荡的年月里,张兆和在思想上并不很理解沈从文,当然这不代表他们的婚姻质量不高。好像那时的青年都颇有些文艺气质,衍生出许多才子与美人的真实故事,比如郁、王;高、石;徐、蒋;徐、林、梁、金……演绎才华、爱情、自由等主题。后世的小说家们更不吝才情,他们的经历承了岁月和苦难,反而被赋予过多浪漫唯美的色彩。有些比较尊重史实,还罢了。有些就流于讨巧,比如陈丹燕的风花雪月。给20岁的年轻人来读,未免会中些矫情浪漫的毒。 但阅读兴趣不象课程安排,大抵是不好掌控的,不宜和中毒总会经历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