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手稿,值得被商务印书馆扫描印行。从长远来看,笼统地说,也算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否能构成重要的学术遗产和思想遗产,我是颇为怀疑的。我没见过扫描稿,凭经验推想,作者做读书札记,往往只是记录那些作者惟恐自己遗忘的东西,而那些作者自以为早已深入大脑的想法,通常不会有耐心再把它记下来。毕竟,做札记不是写文章。而那些作者没有记下来的东西,很可能构成了这些札记的真正秘钥。也就是说,这类大学者的札记,由于省略掉了核心内容(以汽车为例,相当于引擎和汽油),落在别人眼里,极可能成为彻底的天书。真正能使用这些札记的人,已经随着记录者的去世而一去不返了。 钱钟书说“有些都没用了”,那不是客气话,而是大实话。能够使用它的人,只有作者本人;若作者不想使用它,或失去了使用它的机缘,这些札记就真地全无用处。别人若去使用,难免处处都是误读。 这类推想,不仅在钱钟书身上成立,在比钱钟书小得多的学者、作家那里,同样成立。契诃夫总喜欢把自己的观察所得,敷衍潦草地写在小本本上,他凭这些别人看不太懂的东西,可以轻易完成一篇小说;而任何别人拿到这些小本本,哪怕是老托尔斯泰拿到了它,也只能抓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