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石山:也说设立“国家阅读节”

也说设立“国家阅读节”

韩石山

 

  有个身为副市长的全国政协常委,在全国政协会上,联络了三十几名作家,提了个提案,吁请设立“国家阅读节”。一位中国出版集团的副总裁马上响应,并建议把每年的4月22日确定为这个节日,“这一天,一年一届的全国书市开幕”云云。当然也有反对的,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就不同意,说是这类节日太多了,让人不胜其烦。仿野人献芹的古例,我也愿意贡献一点粗鄙的看法。

我一点也不怀疑这些先生与女士们(作家中有几位女性)为国家分忧愁、为黎民谋福祉的诚意。什么年代,什么社会,提倡多看书,都是劝人学好,都是积德行善。别说设一个阅读节,就是设上十个八个,甚至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是阅读节,都不能说错。善事是做不完的,书也是读不完的。

 

  作家们是附议,还没有看到附议中的哪一个作家对此有过详细的阐述,作了阐述的,是那个提案者,作了建议的,是那位副总裁。我的看法,只能是由他们的阐述与建议而来。实在说,我觉得他们的思路整个是错的。他们都是从他们的工作出发(我猜这位副市长是负责文化的),而不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若不设这么个阅读节,该看书的还是看书,不看书的还是不看书,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看书的会看得更多,不看书的会慢慢地有所长进。若是真的设立了这么个读书节,看书的会有所警戒(到了这一天会想,我这不是凑热闹嘛),不看书的会装模作样(到了这一天我该看一下书吧),中国原有的那点稀薄的读书氛围,也叫染污了,败坏了。

 

  道理嘛,听我说。先看这位副市长的思路。阅读是什么,不用说了,就是看书。怎么引导大家多看书呢,“为了国家阅读节不落为形式”,这位副市长提出了一些可供实际操作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评选全国阅读十佳城市。在同一个城市可以评选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学校,也可以评选某个城市的读书十佳等”。在农村中小学,则是组织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存到学校让大家看,还可以专门开设方便学生藏书、借书、读书的“图书银行”等。(《文汇读书周报》3月23日)

 

  这路数,跟前几年时兴的“建设文明城市”、“评选青年文明号”(路过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大多还能看到这样的牌子)如出一辙。可以设想一下,到了4月22日这一天(假定那位副总裁的建议落实了),不,应当是一进入4月份,全国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先是报上的大标题出来了:“国家阅读节将来到,掀起全国读书新高潮”;市委召开常委会,布置落实阅读节的各种事宜,中心是争取评上“全国阅读十佳城市”;然后是各级党委(主要是宣传部),召集下级宣传部长开会布置;然后是各社区各单位的领导开会布置,再三强调,热情鼓动,争取本社区评为书香社区,本单位有一户人家评为书香家庭。书不够的,要么赶紧拨专款采购,采购不及的就学农村学校的办法,把几户人家的书凑到一处。就这,也不能说是坏事,不管怎样,国史学家可以在将来的国史上大书一笔,某年月日,我中国书香冲天。

 

  问题是,过后呢?植树节,这一天植了树,不会天天植树(气候先就不宜),教师节,这一天给教师送点祝福送点小礼品,没有哪个教师会想着过上几天再来一次;劳动节休假几天,没有人会狂妄到过上三两个月再来个劳动节让他再休假几天;阅读节呢,过了这个节,又回到老路上了,读书的还是读书,不读书的还是不读书,日出日落,风光依旧。

 

  纵然如此,我仍不怀疑提倡者的诚意。只是我不明白,既然这样热心,何不往深里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年,甚至这几十年,中国人读书的兴趣淡下去了?有人推崇犹太人的读书传统,指斥中国人的读书观念不行,说一个满脑子想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读书人,天然在这种传统之外;一个满脑子惦记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传统儒生,即使学富五车,也不配与犹太人心目中的阅读相提并论(周泽雄《掂量一下“国家阅读节”》,见3月30日《文汇读书周报》)。这话也太离谱了。读书成名总比做恶成名好吧?货与帝王家,总比打家劫舍、杀人越货好吧?一个封建时代的士子,他不走这条路,你让他去“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吗?须知,成名也不全是为自己,货与帝王家,也不会是为了帝王一个人。这是路子,通过这个路子,才能报效国家,才能为民请命。

 

  就是不为出仕,过去的中国社会,也有良好的读书传统和读书风气。我爱写个毛笔字,常有人提供现成的词句让我写,未写之前,先记在一个小本本上。这样,我的小本本上就记下了许多现在的词句。且抄几句:“窗下寻书细,溪边坐石平”,“得好友来如对月,得奇书读胜看花”,“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我的老家在晋南农村,那儿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振家声还靠读书。”过去人家的门楣上,或砖雕,或木雕,最多的是“耕读传家”四字。现在呢,对不起,最多的是“紫气东来”、“福星高照”,反正反正,没人写什么“耕读传家”了。

 

  这才是提倡设立国家阅读节和反对设立国家阅读节的人,都应当深入思考的,而不是搞什么评选“全国阅读十佳”城市之类的花花哨哨的活动,更不是借此作为推崇犹太人会读书贬低中国人不会读书的口实。读书节也不存在多不多的问题。如果不嫌激烈,且让我仿照鲁迅在《“友邦惊诧”论》里的句子,说上一句: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当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把社会风气搞正,让读书人有进身之阶,这也才能够安心读书呀。

 

  一句话,我的意见是,设立国家阅读节,绝不是坏事,但眼下还是不要设立的好。弄不清读书之风何以坠隳如此,弄不清读书之风如何从根本上振兴,仅仅为了证明我们还是重视读书的,还是要构建书香社会的,就匆匆忙忙地设立国家阅读节,“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我看还是免了吧。

 

 

                                         2007年4月3日于潺湲室

 

转自韩石山的BLO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7 17:14:23编辑过]

作者:黄集伟
周泽雄文

 

  学者周泽雄先生在本文中旗帜鲜明反对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先生关于“国家图书节”的倡议。他的主要观点是:“我担心的正是阅读节的负面作用:将一件无法用行政手段解决的文化事务行政化,有可能助长不必要的表面文章。”

 

  强烈赞同周先生的观点。此前,我读《书房的十六种游戏》那本书,就赞同台湾艺术家黄健和关于推荐啊、必读书单之类的看法。他说:“看书是每个人的爱情,没有什么好推荐的。”

 

  相似的意思,出版达人方希也说过:“读书是个隐私事件,在这个认同上推荐图书相当于内衣外借,除了不卫生,也很无礼……那些印象深刻的图书在个人阅读中皆有所得,就算是说,这些内衣我穿起来感觉不错,如果你的身材和我差不多,可以试试。” 

 

  周在本文中提到余秋雨。余秋雨也对朱永新先生的提案谈了自己的看法。余秋雨大意:“已经有一个‘国际阅读节’……我们没有必要,有了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再来一个‘中国劳动节’。”

 

  对此,周泽雄先生认为:“有此一条,神完气足,无需费词。”而余秋雨接下来说的,在周看,都是“找错了冤家。”周说:余“拿孔子、老子、等轴心时代大哲人‘阅读量不到我们的万分之一’来论证‘当代人的脑子已被文化垃圾塞满’属于比附不当,时空错乱。”

 

  周说:余“用个别成功人士(比尔盖茨、辛格等)对阅读的异议,来强调国人不必再以阅读为急务,以偏概全不说,还混淆了话语层次,相当于拿骨感美人对牛排的厌恶,来讥讽面有菜色者对一块红烧肉的垂涎。”

 

  这后一个“厌恶”对“垂涎”,句式繁复,可它的精妙、精准和神完气足也都出自繁复,一阵见了血见了骨。余和很多“著名学者”最易流露的优越感我早就习惯了,可他们那种习惯性过度阐释的混乱与混账,我还真是看也不清。多谢周老师点拨。

看书是每个人的爱情
非常喜欢这句。

韩石山:

“纵然如此,我仍不怀疑提倡者的诚意。只是我不明白,既然这样热心,何不往深里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年,甚至这几十年,中国人读书的兴趣淡下去了?有人推崇犹太人的读书传统,指斥中国人的读书观念不行,说一个满脑子想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读书人,天然在这种传统之外;一个满脑子惦记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传统儒生,即使学富五车,也不配与犹太人心目中的阅读相提并论(周泽雄《掂量一下“国家阅读节”》,见3月30日《文汇读书周报》)。这话也太离谱了。读书成名总比做恶成名好吧?货与帝王家,总比打家劫舍、杀人越货好吧?一个封建时代的士子,他不走这条路,你让他去“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吗?须知,成名也不全是为自己,货与帝王家,也不会是为了帝王一个人。这是路子,通过这个路子,才能报效国家,才能为民请命。”

——这段话和我有关,俺得再掂量掂量。

韩先生在“往深里思考一下”之前,倘能先把小文大致读上一遍,熟悉一些前后关联,就不会说话如此鲁莽了。没有读过小文的读者,光看韩先生的文章(见“有人推崇犹太人的读书传统”以下),会以为拿犹太人读书来说事,只是我周某人的事。其实,我是顺着提议者朱永新先生的话头往下说的。朱先生希望通过犹太人热爱读书的事例,来启发国人(或游说提案讨论者)认识到,中国人只要设立了国家阅读节,也有望逐渐像犹太人那样热爱读书。我的意见是“未必”,因为犹太人对知识的基本看法,与中国传统认识大异。

韩先生下面对我的批评,恕我冒昧,我都不知道该说他幼稚还是说他恐怖了。暂时我只能说,他的“稻草人战术”玩得倍儿溜。所谓“稻草人战术”,就是给对方虚构一个幼稚或荒诞到极点的观点,以便自己舞动一番拳脚,对着那个根本无法还手的对手,自娱自乐般地耍出一套组合拳来。我只是区别了一下中国传统读书人与犹太人(或西方人)在知识认知上的差异,而且,在小文里我还屡次对朱先生提案的善意表示肯定和支持,这位韩先生竟有能耐把我的上述比较,演绎出如此一番邪恶用心:“读书成名总比做恶成名好吧?货与帝王家,总比打家劫舍、杀人越货好吧?”哦,上帝,借我一双慧眼,我到底在哪儿暗示过“做恶成名”好于“读书成名”的,我又在哪儿强调过“打家劫舍、杀人越货”好于传统式读书的?为论敌无中生有地炮制出这样一个太空飞碟般突兀的邪恶居心,面对如此招法,世上还有什么观点不会被他感叹一声“这话也太离谱了”?

试试他的韩家套路:假如有家长指责孩子不要整天玩游戏,依韩家套路,就成了这样:“这话也太离谱了。孩子玩游戏总比强奸、杀人好吧?”假如有教师希望孩子不要在初中时就谈恋爱呢?韩家套路是这样的:“这话也太离谱了,孩子初中谈恋爱总比孩子在初中时就谋杀老师好吧?”

长见识了,竟然还有这么批评人的。不掂量了,如果我不想被文字噎死,由他去吧。他爱对着一个稻草人摆弄造型,不关我的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7 19:15:51编辑过]

黄集伟先生过誉了,俺不敢当的程度,正与韩石山先生的批评相当。

黄先生的俏皮大著《冒犯之美》,俺是经常拿在手上翻翻的。

也说设立“国家阅读节”

                                                 韩石山

读书成名总比做恶成名好吧?货与帝王家,总比打家劫舍、杀人越货好吧?一个封建时代的士子,他不走这条路,你让他去“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吗?须知,成名也不全是为自己,货与帝王家,也不会是为了帝王一个人。这是路子,通过这个路子,才能报效国家,才能为民请命。

 

合着读书只是为了成名?读书不是为了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读书只是为了今后报效国家的一个手段?这话才离谱哩。

俺是灭绝师太

照主贴作者的说法,如果不打算成名、也没有机会报效国家、只打算平平淡淡过日子的老百姓们就可以不读书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7 20:34:38编辑过]

俺是灭绝师太

这个韩石山怎么这样啊!昨天晚上听梅茗说他这篇文章是刚发在他新浪博客上的,我就赶紧去看了,并且还在文章后面发了一贴,告诉他我是在真名网看见这篇文章的,感觉他对周泽雄先生的批评不太负责任,还把泽兄4楼里的回复转了一小段给他,最后给了他一个真名网链接,请韩石山老师抽空亲自过来看看。俺还以为他会过来参与讨论,哪里知道今天上午再去他的博客,我的帖子已经被删除了。俺又在他留言簿里留言,全文如下:

金秋
2007-04-08 11:23:09
韩石山老师您好!我昨天在您的文章后面发言了,就是关于您对周泽雄先生批评的事,今天发现被删除了。可能是我太冒昧了,我不知道您不喜欢这样的发言,很抱歉,以后我会小心的。我很喜欢来这里看您的博客,也喜欢您的文章。以后我会多来的。

过一个多小时再去看,俺这条留言也被删除了。这个韩石山也太不尊重人了,让人生气。再说,他在博客里批评别人,明明已经知道批评错了,也不在博客里道个歉,哪怕解释一下也行啊!不想解释也不能来一贴删一贴啊?还名人哩!俺去的名人博客多了,也常发不同意见的帖子,可别人都留着,没见过象他这样粗暴的。

俺是灭绝师太

可惜泽兄没在新浪开博,不然在自己的博客里使劲反驳一回,估计整个新浪博客都炒起来了。

要不,泽雄兄去韩石山老师的博客里发几贴,看看他还删不?

俺是灭绝师太

回金秋:新浪的有关人员,倒是来过我的博客,邀请我前去开博的,我因为怕烦,再加,对新浪有点意见,婉拒了人家。所谓意见,是因为有一回我蓦然发现自己电脑上多了两个我既没点过、也没玩过、更不想去玩的游戏图标,一个叫“连连看”,另一个我忘了。我不知道那两个图标是怎么潜入我电脑的,但从此,我就决定不再与这家网站有任何联系了。——虽然,对那位邀请我去开博的不知名朋友,我心怀感激。

俺这样的人,怎么有能耐牵动新浪的神经,金秋别取笑我了。何况,我内心完全没那份念头。

下面,又该掂量掂量可怜的韩石山先生了。

我还在等一位朋友的回信,我希望韩石山先生有勇气纠正自己的错误。否则,俺少不得还要数落他几句。

呵呵,删贴的速度还真快!刚才有位与韩石山相熟的朋友向我解释,说韩石山先生的博客是别人打理的,删贴之事,未必韩先生亲为。这位朋友在今天上午10点左右给我来信,说是“现在就给韩老师发信询问此事,并代为转达你的意思”,没想到,金秋于“2007-04-08 11:23:09”在韩石山博客里发的友善留言,转眼又被删除了。

我先把自己给朋友的信(其中包含我的意思)贴在这里,作个见证:

……
韩石山对我的批评,流露出思维方式上的低级和野蛮,这个事,正好撞到我眼前,我也只是顺手批评一下,并没有太当一回事。但删除一个正当的回应帖,无论如何是不可原谅的。是他自己删的还是由一个叫**的人删的,没啥区别。要说区别,后者还更可怕。所有的奉承话他一概吃尽,而一些批评语言则被蛮横删除,自己临了还可以把责任推给别人,个中流露出的气息,我们都不陌生。一个人既然默允自己享受这等美事,对他,我是再没有心情加以肯定了。如果他从来不知道**会这么做,他是无辜的;他知道**会这么做却依旧没有采取措施制止,而是听任**成为一张对自己有用的牌,那么,我就可以直接把他视为幕后教唆者。这是原则问题,一个批评者不允许他人反批评,那是只有独裁者才会干的事。所以,类似“做错了也不能批评得厉害”的理由,我认为不能成立。
很简单,他可以让**恢复帖子(被删除的贴子通常是保存在回收站里的,何况,内容我也提供给你了,你也可以告诉他),他有尊严的话,他应该就这件事向被删除者道歉,否则,我对他的评价,就不会限于文品了。——事实上,他要制止**做这类糊涂事,非常简单,他只要向被删除者道歉就行了,**发现自己的蠢行反而给老师添了麻烦,就不会再莽撞了。所以,**依旧热衷于删贴,我只能理解成得到了韩石山的怂恿。
……

也就是金秋姐还叫他一声韩老师,换我,决计不肯的.---什么人啊,就当我老师?

我大二那年,读到韩石山在中国海洋大学(?)一个演讲,是关于鲁迅先生的,看到全文(题目似乎叫《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竟有多处讲鲁迅长的如何如何丑(矮小),当时我那个气的.评价人也不是这么评的嘛!

两岸麻雀鸣不住,一泉活水下边来。
我也有點瞎奇怪起來,金秋這樣一口一個老師地叫著韓老師,好像我從來沒有聽到金秋在真名有這樣小學生腔調過
今天,我就是高瑜
这个韩石山真让人觉得可气又可笑,曾经大言不惭地给老童当老师,被老童好一顿克,这会子不知是老毛病又犯了还是从未改过,拿韩家套路又跟泽兄玩上了。泽兄的回应批评所打的比喻堪称经典,够老韩消化一阵子了(当然如果他还有消化的功能的话)。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终于等到了朋友的信。韩石山先生表示,他的文章和我“意见是一致的”,并请朋友转告我:“若我理解不准确,请他原谅。”

既然如此,我到此为止。

至于删贴之事,不归我管。韩先生表示:“我从不删我的博客上的文章,他的文章我真的没有看到.”——韩先生说错了,他或他的博客管理者,删的是别人的回复,不是我的文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8 15:25:08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7-4-8 13:44:00的发言:

这个韩石山怎么这样啊!昨天晚上听梅茗说他这篇文章是刚发在他新浪博客上的,我就赶紧去看了,并且还在文章后面发了一贴,告诉他我是在真名网看见这篇文章的,感觉他对周泽雄先生的批评不太负责任,还把泽兄4楼里的回复转了一小段给他,最后给了他一个真名网链接,请韩石山老师抽空亲自过来看看。俺还以为他会过来参与讨论,哪里知道今天上午再去他的博客,我的帖子已经被删除了。俺又在他留言簿里留言,全文如下:

金秋
2007-04-08 11:23:09
韩石山老师您好!我昨天在您的文章后面发言了,就是关于您对周泽雄先生批评的事,今天发现被删除了。可能是我太冒昧了,我不知道您不喜欢这样的发言,很抱歉,以后我会小心的。我很喜欢来这里看您的博客,也喜欢您的文章。以后我会多来的。

过一个多小时再去看,俺这条留言也被删除了。这个韩石山也太不尊重人了,让人生气。再说,他在博客里批评别人,明明已经知道批评错了,也不在博客里道个歉,哪怕解释一下也行啊!不想解释也不能来一贴删一贴啊?还名人哩!俺去的名人博客多了,也常发不同意见的帖子,可别人都留着,没见过象他这样粗暴的。

金秋在新浪名人博客上附加了真名论坛的链接,就等于给予了一个删帖的把柄--“广告贴”。

你可以全部转在周先生的文章。没必要节省资源的。

这种名人博客,出了博主委托之外,还受到新浪博客的管理员全程监视,他们有他们自封的山大王权力,删不删由他们说了算。

无论是韩文、或是周文,这种话题的讨论都已经偏向了是非原则。

这里无非是两个错觉:

1,将“阅读节”简单的理解为“读书节”。

从而,失去了国际范围的(学术界或联合国文教组织倡议)对“阅读”进行理性考察的操作意义。

2,将一个特定“节日”的文化“象征性”与价值“实用性”挂钩。

莫名其妙地要求求证“阅读节”与国民读书率的“假命题”关系。

以下是引用天边外在2007-4-8 15:50:00的发言:

金秋在新浪名人博客上附加了真名论坛的链接,就等于给予了一个删帖的把柄--“广告贴”。

你可以全部转在周先生的文章。没必要节省资源的。

这种名人博客,出了博主委托之外,还受到新浪博客的管理员全程监视,他们有他们自封的山大王权力,删不删由他们说了算。

天边外网友这种善意猜测未必就对。看看回复中一些明显有“广告”嫌疑的回复都好好摆在那里,就知道金秋的回复被删原因,不是因为回贴中有个网址。

文章公开发表,有不同意见不同看法,甚至是批评,都是正常事。这也是我转一楼二楼文章的初衷。但昨天及今天看韩先生博客发生的事,却实在叫我有些诧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8 17:35:48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自觉的梦游人在2007-4-8 14:45:00的发言:
我也有點瞎奇怪起來,金秋這樣一口一個老師地叫著韓老師,好像我從來沒有聽到金秋在真名有這樣小學生腔調過

 

我以前对韩石山老师还是很敬佩的,他很有几篇文章我都很喜欢的,他文章的风格也好。今天下午我又在他的留言簿里留言了,这次他没删,还回答了我的问题,使我对他的印象恢复了许多。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7-4-8 15:18:00的发言:

终于等到了朋友的信。韩石山先生表示,他的文章和我“意见是一致的”,并请朋友转告我:“若我理解不准确,请他原谅。”

既然如此,我到此为止。


 

什么叫“意见是一致的”啊?合着我们连一致不一致都分辨不出来啊?泽雄兄可以到此为止,可俺们心里总是不舒服。了解你的人还好,知道你不象他说的那样,如果不了解你的人看了他的文章会怎么看你?只会说:“这个周泽雄也太离谱了,瞧他都写些啥?就这还敢拿去发表哪?”他这不是逼着周粉们上吊么?

俺是灭绝师太

金秋太夸张了。金粉倒是个现成名词,周粉这词,听着就别扭。

我说“到此为止”,是因为这不是什么大事。韩石山先生既然表了态,我也正好就坡下驴,把它撂下了。至于“到此为止”是否等于我认同他的判断:即“他的文章和我‘意见是一致的’”,那完全是两码事。不过既然“到此为止”,也就不妨“到此为止”。世上可辩之理多着呐,咱不妨换个地儿去辩,是不?

这是我给周先生文字客栈的回复

Re:掂量一下“国家阅读节”
三十而醉 - BY - 2007-4-7 4:05:28

1、关于阅读节。除了土著们的狂欢节,其它的所谓“节日”让我们纵情欢乐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我不喜欢开大会、弄些宣传牌的各种节。要补充的是,如果这个阅读节可以向公民赠购书卡兼放假三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站在朱委员一边。咱老百姓就讲究个实惠不是?

2、关于朱永新。他的“新教育实验”课题和“教育在线”网站风头正健。本人被誉为“学教育,管教育,懂教育”的博士市长。这个人很善于发明理论。我倒是很支持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这个阅读节,好像应该是他的“书香校园”行动的延续吧。凡是普通教师有所作为的,比如李镇西等,统统“破格”招至门下读研究生,很有些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雅量。从这一点看,设立阅读节,起码在他自己应该是真诚的吧。不过好像是华东师大的陈桂生对他的课题颇有微词,教育理论界也是有山头的,呵呵。至于余秋雨,还是不说了吧。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三十兄说得实在。和兄一样,我完全相信朱永新先生的真诚,在小文里也不敢存丝毫非议。我质疑的只是操作性,而非对方的动机。同意兄的说法:至于余秋雨,还是不说了吧。 

Re:掂量一下“国家阅读节”
三十而醉 - BY - 2007-4-8 1:02:58

嗨。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多节,不差这一个了。我的意见是建议朱先生尽快完善提案,争取政府财政支持,把赠购书卡的事先搞定。清明节刚过,到烈士陵园拜祭的,不见几个大人,真是“只见学童不见官”。大和尚打油一首,曰:

清明祀鬼愧生前。
来世何处修神仙。
坟头野花招魂酒。
丈夫一怒化轻烟。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三十兄有趣。首句颇为奇警,末句庄谐骈出,欣赏了。 

 

现在我有了3 :

 3、关于韩石山。以前佩服他对“百年树人”的说解,可谓解我悬疑;不过这篇关于阅读节的文章,韩先生未免意气用事,不太厚道了:读来气势过盛,想来是羊肉泡馍太补了的缘故。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9 10:11:48编辑过]

以罗伊,以罗伊,拉玛萨巴格达尼!
嗨,我还真不知道“三十而醉”就是真名资深网友枯木禅房主,幸会。俺且“四十而酡”一把。

韩石山此帖尽显匹夫之勇。

他所担心的是“阅读节”流于形式,也正是泽兄所怀疑的,不过是泽兄点到为止而已。

批评的样式,当以矛击盾,结果韩石山是以矛攻矛,且泽兄挺枪在前,韩则立马在后,自然是要落下风的。

俺以为,余大师秋雨也好,韩大作家也罢,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流于一个共同的特点:太随意。也许名气大了,随便说说就是真理了,或者就自以为是真理了。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这个老韩,基本上也属于“我是流氓我怕谁”那一类。
我还以为燕谈上没有这个帖子了呢,顺着梅茗提供的链接,重温一遍,也蛮有趣味的,提上来,也算充当小文《稻草人批评》的背景材料。
“对此,周泽雄先生认为:“有此一条,神完气足,无需费词。””
——顺便说说,黄集伟先生误引了,“费词”系“词费”之误,我用的是倒装句,意思一样,只是音韵上更好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