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和本周初,证监会相继对投资者和基金下发了加强风险教育的通知,并加强对上市公司违规的查处力度,很有必要。但我认为,市场还有两个参与方即QFII和经济学家也应接受教育。 1、将国内外股市市盈率作异类比较,误导市场。QFII和某些经济学家动辄讲中国股市平均市盈率四五十倍,大大高于国外成熟股市16-18倍市盈率水准,故称“泡沫严重”。这本身就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中国的平均市盈率是据1400只股票统计,而美国和香港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是按30只和36只样本股统计,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这种言论大行其道,有故意误导并扰乱中国股市之嫌。 2、估值比较时只比市盈率,不比利率。中国2.79%年利率对应的35.8倍市盈率,而美国、香港6%年利率对应的市盈率是16.7倍。也就是说,中国股市35.8倍加权平均市盈率即使与美国、香港16.7倍的成份股市盈率比,也是估值相等,不存在比他们高的问题。 3、对中国股市平均市盈率信口开河,随意描黑。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和沪深交易所提交给证监会和国务院的评估报告,5月8日4000点时,按06年报,剔除亏损股,市场平均市盈率仅36倍。这应是最权威的官方数据。然而QFII和经济学家们却自说自话,各唱各调,或说四五十倍,或说五六十倍,弄得人心惶惶,这是对市场极不负责的态度。 4、用06年报表来规范广大投资者对07、08年动态市盈率将降低的理性预期。既然4000点的静态市盈率是36倍。根据人民币升值、经济强劲增长和2007年首季业绩增长87.4%来推算,2007年的动态市盈率仅25-28倍,沪深300指数仅20倍左右。市场的中长线投资者正是这样理性预期的,然而QFII、经济学们却无视成长性估值,表明其投资理念的落后。 5、无视股改、重组、注资、整体上市使上市公司获得超越性发展这一中国国情。股改将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大股东由净资产考核改为按市值考核、MBO激励机制的形成,促使上市公司的业绩由原先被隐藏、转移、占用、侵吞、掏空,转为真实地摊在阳光下。重组使绩差公司脱胎换骨,变成绩优。 大股东还将集团的优质资产以低价注入上市公司,实现整体上市。这些都是国家政策导向给予使上市公司实现巨大的外延式成长性。对此,QFII和经济学家们指责为“垃圾升天”,未免浅薄。 6、乱扣“全民炒股”的帽子。其实,2005年有关部门有一个统计,当时7000万账户中,存在大量的认购新股的“拖拉机账户”、“做庄借用的农民账户”,有股票的仅2500万,其中有10万元以上市值的仅1500万。据此,当时7000万账户至少应打对折,加上此后新增的2300万账户,也不超过6000万户。以每人各有一沪深账户计,目前,中国股民仅3000万左右,占13亿人口的2.3%,与美国股民达50%相差甚远,“全民炒股”实危言耸听。 7、对一二级市场估值采取双重标准。尽管管理层批准一级市场新股发行价市盈率出奇地高,接近甚至超过了市场平均市盈率,如工行、中行35倍,人寿100倍,平保、兴业75倍、中信银行58倍,交行35倍,但QFII和经济学家们从来不予以批评,唯独批评二级市场36倍市盈率是泡沫。这种双重价值评判标准,岂不如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强盗逻辑? 8、夸大“泡沫”,企图利用政策“寻租”。中国证券业协会和沪深交易所的估值评估报告的结论是:“目前股市有结构性泡沫,但不存在整体性泡沫”。因而证监会只发了《加强投资者教育的通知》,仅提示风险,却只字未提“泡沫”。令人奇怪的是,以往一贯主张金融自由化和经济自由化、反对政府用政策干预股市的著名国际投行组建的QFII最近却一反常态,称中国股市“泡沫十分严重”、“即将崩盘”,呼吁管理层尽快用严厉政策和行政手段打压股市,并希望股市跌20-30%。这不能不让人想到,QFII正面临踏空和境外投资者因不满他们的操作而大量赎回的风险,遂寄希望于管理层重走“政策市”老路,将股市打下来,让他们再抄一次底,获取“政策性红利”,一切都是围绕一个“利”字的。可见,QFII和经济学家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切不要老是拿中国股市还将跌20%来吓人造势,更不要把中国的广大投资者当阿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