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
卢卫平
它们肯定不是一棵树上的 但它们都是苹果 这足够使它们团结 身子挨着身子 相互取暖 相互芬芳 它们不像榴莲 自己臭不可闻 还长出一身恶刺 防着别人 我老远就看见它们在微笑 等我走近 它们的脸都红了 是乡下少女那种低头的红 不像水蜜桃 红得轻佻 不像草莓 红得有一股子腥气 它们是最干净最健康的水果 它们是善良的水果 它们当中最优秀的总是站在最显眼的地方 接受城市的挑选 它们是苹果中的幸运者 骄傲者 有多少苹果 一生不曾进城 快过年了 我从它们中挑几个最想家的 带回老家 让它们去看看 大雪纷飞中白发苍苍的爹娘
赏析 卢卫平写过很多好诗,《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也许不是最好的一首,却是最动人的一首。 标题很平实,平实得让读者去“顾名思义”都显得多余:“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唯一需要说明的是,用“一群”而不是“一堆”、“一筐”什么的,暗示了诗歌中“苹果”的所指。 行文也很平实,无非是用拟人的手法对在街边出售的苹果进行描绘——它们的身份(肯定不是一棵树上的,但它们都是苹果)、模样(挨着身子)、气味(芬芳)、颜色(乡下少女那种低头的红)、品质(最干净最健康、善良),以及它们的表情(微笑、脸红)、它们与别的“水果”对比、它们的姿态(最优秀的站在最显眼的地方)……读者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从苹果转移到了“人”身上——诗人在写的其实是从不同的乡村进城的打工女孩们,她们朴素、善良、羞怯,干净而健康,还未被城市的灯红酒绿所污染。他给予了纯洁的她们以极高的赞美。而从“最优秀者……接受城市的挑选”是“幸运者”,更多的女孩还在乡下,“一生不曾进城”这几句,诗人表露出对城乡差距的担忧;同时,作为读者,对于这些“最干净最健康”的女孩们进城之后将会遭遇的命运,我们也无法不给予牵挂。因此,可以说诗人在写下这些诗句时,对这些和自己一样来自乡村的姐妹们饱含着深深的同情与关注。 最后三行,写的是作者的心理。作者从这些来自乡下的“苹果”进而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以及亲人,他知道快过年了,“苹果”们也在想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她们不一定都能回去,于是,诗人生出了带她们回家的念头。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诗人只能借买苹果回家来达成这一良好的愿望,“从它们中挑几个最想家的/带回老家 让它们去看看/大雪纷飞中白发苍苍的爹娘”。诗歌写到这里,又回归到最初的描述之物——苹果上面,如同一个放飞的鸽子,绕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原点,在形式上和技巧上都相当完美。 卢卫平的大多数诗歌都涉及到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碰撞这一主题,作为一个来自乡村而在城市站稳脚跟的诗人,他对乡村所特有的那种田园的、朴素的和真诚的精神面貌怀着深深的敬意。他的视角是向下的,捕捉普通人的酸甜苦辣,语言触角也是“向下”的,平实而自然。他的一本诗集就叫《向下生长的枝条》,“枝条”虽然“向下”,却因为它汲的是天地灵气,灵魂是“向上”生长的,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这首诗本身就是一只苹果,具有干净而健康的品质。有人却认为卢卫平的怜悯是表象,在内心里瞧不起“苹果”,理由是:“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始终是用‘它们'来称呼这些乡下打工妹的,可见诗人并非是站在底层劳动者的立场上,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描述这些外来的‘苹果’。”(罗梅花:《“关注底层”与“拯救底层”》)这个批评显得武断,可以说批评者对诗歌手法缺乏理解。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这首诗原本就是在写自然界中的苹果,作者的笔触也从未离开过苹果。虽然在字里行间不乏暗示,但将“苹果”等同于从乡下进城的女孩们,更得益于读者在阅读之后的联想。所以,窃以为无论是用“它们”还是“她们”,后果并没有批评者想象的那么严重。(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