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 抗战前夕 长城抗战中的炮兵: 参加长城抗战的中国军队被划分为9个军团,基本上由东北军、晋军和原西北军的血脉组成。 第一军团为张学良的部队,于学忠任总指挥。辖炮兵第六旅(欠第十一团)、炮兵第十七团。王和华为炮兵指挥。 第二军团为原晋军部队,总指挥为商震。军团辖炮兵第十六团第三营、第十八团第一营、第十五团(欠第二营),炮兵总指挥为乔方。该军团的主力部队为商震亲自指挥的第三十二军。该军在中原大战之后曾接受过张学良的整编临时编为第四军,后依中央军序列改称为第三十二军。1932年,商震曾扩编该军,关于炮兵当时增加了1个大队。 临阵脱逃的第五军团总指挥汤玉麟旗下部队主力为其基本部队第五十五军,辖炮兵第三十六团,团长汤玉铭。(汤玉麟任人唯亲非常直接,其第五十五军除了下辖三十六师外还有骑兵、炮兵各1个团,除了前面提到的炮兵团外,骑兵团第三十六团团长为汤玉书,也是汤玉麟的兄弟。) 第七军团总指挥为傅作义,军团构成为原晋军。基本部队第五十九军(军长傅作义),下辖山西炮兵第二十一团(团长李伯庆)。 第八军团总指挥为杨杰,后由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代任。该军团以中央军为主力(长城抗战前后,徐庭瑶、顾祝同、汤恩伯、黄杰、郑洞国、关麟征、杜聿明等嫡系将领都在该军团中的中央军部队中任过职),另有一些杂牌部队如“九一八”之后退入关内的东北军部队。军团直辖炮兵部队为炮兵第八旅(欠十七、十八团),另有炮兵1个营(番号不详)。第十七军辖炮兵第四团;第六十七军王以哲部队配属炮兵部队。 红军战略转移之后国民革命军全军系统的整编: 1934年12月,蒋介石任命陈诚为军事委员会陆军整理处处长,负责整理全国军队,“以备‘抗日’”。陈诚即率参谋长郭仟前往武汉组织陆军整理处,并以东北军张学良的部下杨正治为副处长。陈诚原任驻赣预备军总指挥一职,由罗卓英代理。 在陈诚就任陆军整理处长之前,蒋介石曾要求陈诚草拟整军计划,陈诚于是草拟了一系列文件,其中包括《整理炮兵建设》。3月1日,陆军整理处在武昌正式成立,由陈诚任处长,杨杰、周亚卫、俞大维、邹作华、卢致德、郑大章、冯庸等人为研究委员。3月18日,陈诚到北平,同军政部长、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商量华北驻军整理方案,检阅了华北晋军、东北军和中央军的第二、二十五师。4月28日,陈诚赴贵阳,同正在贵阳“督剿”红军的蒋介石见面,商讨整军方案。 按陈诚的整编方案,全国陆军在4年内,完成整编60个师,其中1935年整编6—10个师,1936年整编16-20个师,1937年整编20—30个师,1938年整编4—16个师。 1935年6月9日,蒋介石又命全国骑兵、炮兵、工兵等特种兵,均归陈诚督导整理,关于炮兵部队,陈诚决定:炮兵将现有可用火炮457门编成两团制独立炮兵旅4个,独立团5个,独立营4个。 此时国民党各种部队包括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川军、滇军等共有180师、94旅和40个独立团。炮兵共有炮567门,其中已不能使用的110门过于陈旧的,予以废弃。 至1937年,共整理24个师,调整15个师,同时调整东北军10个师,运用调整师编制而未调整充实的5个师,整理广东10个师,川康26个师、9个独立旅。整理师辖师属炮兵1个团;调整师辖师属炮兵1个营。另外,根据1933年南昌行营厘订的陆军步兵师编制表,“剿匪”部队设有专门编制,各师原有炮兵营统一调归南昌总司令部集中训练。 全面抗战前夕中央军炮兵整理: 1935年3月,武昌行营设立炮兵整理处,专负整理炮兵之责。如前所述,此时国军堪用的火炮共有457门,整理时按照炮种统筹编成,并补充器材、马匹。经过改订编制,划一炮种,裁汰老弱,除炮兵第一、第二旅(瑞典卜福斯式75山炮)及炮兵第四(日三八式75野炮)、六(日三八式75野炮)、八团(民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辽十四式)仍旧外,其余与东北炮兵合并改编成炮兵第六、第八旅。第六旅(克式野炮)辖第七、第十二团,第八旅(民十四式77野炮――辽十四式)辖第十五、第十六团。此外,又编成独立炮兵第十七团(民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辽十四式),及山炮第一、第二、第三营,野炮第四、第五、第六营。 以上各部均为马拽山野炮、榴弹炮部队。1937年,由德国买来十五生榴弹炮24门,编成机械化重炮兵一个团,番号定为炮兵第十团。一切运动、指挥、观测均以汽车拖引,成为国民革命军中最新式的炮兵部队。是时,又将第三十二师所属炮兵团划出,改编为独立炮兵第九团,辖野炮、重迫营各1个。不久,将野炮营划归师属炮兵,而将重迫营与独立重迫第一、第二、第三营,合编为独立步兵炮团。同时将广东省所属山炮28门(法制士奈德式75毫米山炮)重新编成炮兵第九团(原为克式75野炮和重迫各1营),辖重山炮1个营、轻山炮2个营。 综上共编成两团制独立炮兵旅4个(第一、二、六、八旅),独立团6个(第四、六、八、九、十、十七团),独立山炮营(第一、二、三营)3个、独立野炮营3个(第四、五、六营)、独立步兵炮团1个(辖4个重迫营:原独立重迫第一、二、三营及原第三十二师重迫营)。 至于战防炮部队,抗战前仅有装甲兵1个团附有步兵炮教导队1队,辖3营12个连;又1个步炮营(辖4个连),以及第四师、第八十八师各配属37毫米苏罗通炮1个连(6门)。 除上述中央所属炮兵外,太原绥靖公署所属炮兵,广东、广西绥靖公署所属炮兵,滇、川地方部队的炮兵,在编制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定的增长和更新。 全面抗战初期 至1938年11月,结束了四场大规模会战的国民革命军配属炮兵团22个。 抗战二期陆炮部队发展: 抗战初期,国军炮兵共有4个旅又20个独立团。抗战初期,炮兵在淞沪会战这样的战役中损失惨重。1938年徐州会战后,在国外订购的火炮陆续运到,为便利指挥,除第六、第九团及机械化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团等团独立外,另设置了6个旅部统辖其余的16个团(第一旅至第四旅每旅辖3个团,第5第6旅每旅辖2个团)独立步炮团则以2个营划拨师属,其余2个营仍旧。 武汉会战后,调整编并,最大编制仍为旅。 第一旅辖3个山炮团,每团2个营6个连,每连以卜式山炮3门编成; 第二、第三旅各辖3个团,每团3个营9个连,以野炮、榴弹炮混合编成; 第四旅辖3个团,每团3个营9个连,每连以轻迫击炮4门编成; 第五旅辖第六、第九团,每团3个营9个连,第六团每连以轻迫击炮4门编成,第九团以轻重士B德及六年式山炮混合编成; 第六旅辖第十二、第十七两个团,第十二团三营九连制,第17团三营六连制,各团每连均以野(榴弹)炮3门编成; 第七旅辖第十、第十一、第十四三个团,第十团三营六连制,每连以十五生榴炮4门编成,第十一团三营九连制,每连以十五生榴炮4门编成,第十四团三营六连制,全团共计十五生榴炮17门。 其后,为加强各军装备,取消第一、第六旅2个旅部,变更各旅建制,将一部分炮兵以营为单位,编拨各军建制,而以编并4个团部及编余官兵、各旅补充营及渝万要塞4个重迫击炮营为基干,暂编为重迫击炮4个团。 1940年5月取消各骡马炮兵旅旅部(机械化炮兵第七旅仍保留),各骡马炮兵团改为独立团,直辖军政部。将取消的旅部全部改为各战区炮兵指挥部,6月将炮兵第七旅改编为重炮第一、第二旅两个旅,原有机械化炮兵3个团改编为4个团,分属重炮2个旅。 1941年春从苏联运入野炮200门,分别装备7个团,并改编轻迫击炮2个团。7月分别在桂林、西安各成立一个炮兵补训处。1942年将两处撤消,各缩编为1个团,1943年4月又将2个团撤消,设立骡马炮兵第三旅,该旅辖第一、第十八团。至此,共有机械化炮兵2个旅(4个团)、野山炮兵12个团、轻迫击炮兵2个团、重迫击炮4个团,共计22个团。此外,晋绥炮兵(第2战区)仍由该战区独立使用,以胡三余为司令,共有5个团。 经过历年建设,到抗战后期,军队装备野炮(骡马炮兵)多属俄式,榴弹炮(机械化炮兵)多属德式。共计俄式726炮编为40个连,115榴弹炮编为20个连,德试105榴弹炮编为10个连,150榴弹炮编为6个连,另有美式炮装备部队,大多为1944年以后接受美国援助而装备。 炮兵各团除上述外,另辖重迫击炮4个团(实为化学炮兵)。 各次会战 直到中印公路开通,美国援助大批到来以后(当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减少了援华措施)重庆的军队才重又得到了实质的外来补充。而在内陆地区,即使到了抗战后期,在军、师级部队中,国军拥有的炮兵与日军相比处于明显的下风。抗战结束之初,利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中央部队也是有限的。 中条山会战(1941年春)时,日军动用陆军6个师团(1940年师团编制)、4个混成旅团、1个骑兵旅团,共有75毫米以上火炮500余门。而相比之下,国军第一战区主力7个军约20万人马,平均每师只有75毫米以上火炮1门。 据一些材料反映,全面抗战前夕中国的师一级单位与日本的师团级相比较(人员比为1:2),野山炮比例为1:5,步兵炮比例为1:1.5。山野炮方面中国师只有9-12门,相对于编制人数来说,比之其他几项对比,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差距。 另外,淞沪会战前的精锐调整师(如第八十七、八十八师)装备各式火炮46门、战防炮6门。 重建远征军: 1943年,为了进行滇西反攻并配合缅北作战,国军接受了美国人的建议调十一集团军和二十集团军分别赴云南整训。一军辖2到3个师(滇西11个师、滇南6个师、昆明3个师、拱卫陪都部队3个师、第六战区4个师等共30个师。在编制问题上,陈诚与史迪威的看法就不同。史迪威主张每军2师,而陈诚认为3师比较合适。最后陈诚决定远征军编制为每军3师,但目前每军按编制仅先补充装备2个师。既照顾了史迪威的意见,又未改变原有编制)。 至44年滇西反攻开始时,原定的整训计划并没有完成,共部署了步兵13个师和炮兵14个营。这些炮兵部队分别是:二十集团军直辖之高炮第四十九团第三营,第6军山炮营;第十一集团军第6军直辖战防炮一个营,第200师辖第5军之炮兵营;炮兵指挥部节制之重炮第七、十团,迫击炮第二团(即重迫第二团,可对照后面内容)。 接受美式装备的远征军以军为战略单位,军直辖一炮兵团及战防炮营。但是当时只有第二军原有炮兵团,其余各军实际都为75mm山炮营;战防炮营装备37mm战防炮,额定数量24门,但是由于缺炮,有些军只有以迫击炮代替之。这样在作战使用上使得兵种与编制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 到师一级,缺炮的问题更加严重。原定的直属山炮营直到中印公路打通后才于45年春夏之交陆续交付组建。 步兵团直辖82mm迫击炮连,装备六门;战防炮连装备37mm战防炮4门。但是由于战防炮和吉普车一直未到位,团属战防炮连也未得以组建。 步兵连一级配属60炮排,装备2门。 驻印部队: 与重组的远征军不同,驻印部队是以师为战略单位的,在装备和训练上(以及战绩方面)都要比云南整训的第二次远征军强一些。一个师中一般有以下炮兵部队: 师直属:榴弹炮营×1:每营105×12,该营为机械化炮兵营。 山炮营×2:每营75×12,这两个营的行动依靠骡马驮载。 团属炮兵(师辖三团): 迫击炮连:82×12 战防炮连:37×8、57×4 营辖一战防排(团辖三营) 全师15000人,车辆300,骡马1000 理论总计:105榴12门,75山24门,57战防12门,37战防24门,82迫36门,60迫162门,火箭筒108具。 青年军: 1944年豫湘贵战役(日称“一号作战”)之中,国民党军一溃千里,除去衡阳保卫战尚有抗战初期的抗战精神,其余战场皆暴露了国军长期未战战斗力下降、国民政府坐待胜利的消极避战思想。面对正面战场的溃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发出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此后组建了青年军9个师另2个团。这些青年军师各辖炮兵2个营。 美援: 在豫湘贵战役之后,国民党部队由于大溃败而元气大伤,为了维持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战能力,把日本人继续困在中国战场,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国军的装备支援。包括上面提到的远征军和驻印部队,至日军投降,国军共有12个中央军军级单位接受了全美械装备、4个地方军军级单位接受了半美械装备。这些部队的额定编制中,师辖1个七五山炮营,团辖平射炮、迫击炮各1个连,营辖迫炮、火箭炮排(各配炮两门)各1个,连配备六〇小炮6门,排辖60迫击炮1个班。而在各美械军中,“五大王牌”火力属最强,辖三个步兵师外,直辖榴弹炮1个团和平射炮、战防炮各1个营。 高射炮兵部队: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为加强防空,于1934年和1935年先后购得卜福斯75高射炮28门,成立高射炮兵6个连,均归防空学校督训。 1937年又新购3.7(德十八式)及2.0厘米(德苏罗通)高射机关炮,成立高射炮兵团,辖5个营18个连,为保守兵种秘密,后改为陆军炮兵第四十一团;并又新购2厘米炮108门,成立炮兵第四十二团,辖5个营16个连。 1938年成立炮兵第四十三团,辖5个营15个连;又以由苏联购得的7.62厘米高射炮20门,编成一个营,与原有7.5厘米炮6个连合并,成立炮兵第四十五团,辖3个营10个连。 1039年将原属武汉警备司令部高射炮队剩余的4.0及2.0厘米炮14门,编成独立高射炮兵营,归防空学校督训。 1941年因调整防区,将陕甘防空部队及独立高射炮兵营编成炮兵第四十四团,辖4个营14个连。是年冬,为掩护长江航运及滇边公路之安全,成立炮兵第四十八、第四十九团2个团,各辖3个营9个连,分别担任上述任务。 1942年准备接收美国援助的高炮。以炮兵第四十五团基干,又扩编炮兵第四十六团。2个团各辖3个营12个连。并另成立炮兵第四十七团,辖3个营9个连。 至此,共成立9个团、1个测量总队。后因美国军械无法内运,遂抽调3个团赴印度编组防空部队,将防空学校所属的各团无武器的20个连予以裁撤。同时,将湘、陕两省高射枪炮部队编入炮兵第四十三、第四十四团建制。 化学部队: 国民政府1933年2月于南京,在军政部兵工总署领导下创建了化学兵。初建时因无基础,遂从教育开始,培养化学兵人才,乃成立学兵队(本名化学兵队,为保密起见,简称学兵队)。由李忍涛担任队长。这是一所培养化学兵干部的学校。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化学兵队同中央军校特科受训学生一同编为迫击炮2个中队,携带所有化学战装备开赴华阴,与教导总队一道作战。 1937年抗战开始后,鉴于日军在绥远百灵庙作战和淞沪会战中用毒,国军急需防毒教育。8月在军政部内组织成立(化)学兵管理处,负责管理防毒军官。9月奉准成立干部训练班,将原有未毕业学生全部编入该班。将原编制6个中队,补充列兵,增加必要的技术单位,成为正式化学部队。12月因南京危急转进至湘西。 1938年底,学兵队的2个大队改称学兵总队,将6个中队改编成2个大队,成为国民党军队,也是中国近现代陆军历史上第一支化学兵部队。 1939年3月总队移驻川南泸县纳溪,将2个大队改编成2个化学迫击炮团,装备82迫击炮。同时,增设步兵2个团。9月将军政部学兵管理处正名为军政部防毒处,并在每战区设一分处,实施防毒训练,各部队也于此时建立防毒组织。 1943年2个化学炮团奉调出国,配属驻印军总部,并在印度进行改装、训练。第一团装备4.2英寸化学迫击炮,第二团因战争情况需要改为步兵。国内2个步兵团改为化学炮团(其中1个团赴缅后又改为步兵团)。至此,在建制上,国军共有4个化学炮团。 1944年2月驻印化学炮团参加孟拱河方面的战斗。是年该团连同国内2个化学炮团改为重迫击炮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团。5月底,重迫击炮第十一团在密支那配合陆军作战,战绩颇丰。原属化学兵之步兵第一团于1945年改隶第六十七师,脱离化学兵建制。同时,将驻昆明高射炮营改编为独立重迫击炮营。 滇西缅北反攻的同时,国内开始增建迫击炮第五团,这样在抗战胜利后学兵总队共辖4个化学迫击炮团,各装备4.2英寸化学迫击炮72门。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是国内战场还是缅甸战场,这些化学迫击炮团基本上都未进行化学战,而是使用普通榴弹和燃烧弹进行作战。除了4个化迫团以外,其余的化学部队均不是进攻型部队。 独立炮兵部队建制、番号: 由于火炮数量的限制,在美制装备大量进入国军基层部队之前,国军在建军整军过程中始终将炮兵集中编组独立使用,与军、师共同构成了全国陆军基本战略单位的组成部分。 1937年8月20日 第一战区(蒋中正兼):炮兵第六旅(黄永安) 炮兵第八旅(刘翰东) 独立炮兵第四团(孔庆桂) 独立炮兵第六团(纪毓鲁) 独立炮兵第七团(张广厚) 防御战车炮两营 第二战区(阎锡山):第六集团军(杨爱源) 炮兵三团 第三战区(冯玉祥):炮兵第一旅(史文桂)、炮兵第二旅(蔡忠芴)、独立炮兵第八团(娄绍凯)、重炮兵第十团(彭孟缉) 淞沪战场 1937年9月11日淞沪会战 第三战区(蒋中正) 第八集团军(张发奎):炮兵第二旅(蔡忠芴) 第九集团军(张治中) 右翼军(孙元良):炮兵第三团第一营、战防炮第一营第一连 左翼军(王敬久):炮兵第三团第三营 第十五集团军(陈诚) 右翼军(胡宗南):炮兵十六团第三营 左翼军(刘和鼎):迫击炮第二营 1937年9月21日淞沪会战 第三战区(蒋中正) 右翼作战军(张发奎) 第八集团军(张发奎兼):炮兵第二旅第二团 中央作战军(朱绍良) 第九集团军(朱绍良兼) 右翼军(孙元良):炮兵第三团第一营 战防炮第一营第一连 左翼军(王敬久):炮兵第三团第二营 左翼作战军(陈诚) 第十五集团军(罗卓英):炮兵第十六团、高射炮第一、第十连 1937年10月15日至26日淞沪会战 第三战区(蒋中正) 右翼作战军(张发奎) 第八集团军(张发奎兼):炮兵第二旅第二团、教导总队炮兵营 左翼作战军(陈诚) 第十五集团军(罗卓英):炮兵第十六团、高射炮第二、第十连 江防总司令(刘兴) 炮兵第八团第一营、炮兵第十团(一营) 第十一军团(上官云相) 炮兵指挥官(刘翰东):炮兵第三团第一营、炮兵第四团、炮兵第十团(一营)、炮校练习营(两连) 平型关战斗地区部队(1939年9月下旬) 第二战区(阎锡山):炮兵 副司令刘振衡 忻口作战参战部队(1937年10月1日) 第二战区(阎锡山) 中央集团军(第十四集团军)(卫立煌) 炮兵第五团(史宏熹)、炮兵第二十三团(欠第三营 李锡九)、炮兵第二十七团(张映启)、炮兵第二十八团(欠第三营 董泽善)、战车防御炮营(郭定远) 左集团军(杨爱源) 炮兵第二十三团第三营、炮兵第二十四团第三营、炮兵第二十八团第三营 预备集团军(第七集团军)(傅作义) 炮兵第二十一团(李柏庆)、炮兵第二十二团(刘倚衡)、炮兵第二十五团第二营 (朱德领115师、129师、73师、101师、新2师任右集团军,却没有任何独立炮兵部队支援) 豫北豫东作战(1938年2月) 第一战区(程潜):炮兵第六旅(黄永安)、独立炮兵第十团(彭孟缉)、炮兵第一旅第五团(李康庵)、独立炮兵第七团(张广厚)、独立炮兵第九团(广雨岩) 台儿庄(1938年4月) 第五战区(李宗仁) 第二集团军(孙连仲):炮兵第四团 晋绥第二战区序列(1938年6月) 司令长官阎锡山 西路军(杨爱源):炮兵第二十三团(戴英)、炮兵第二十四团(李春光)、炮兵第二十五团(刘振蘅)、炮兵第二十七团(阎作林)、炮兵第二十八团(谏叆普) (当时北路军傅作义、东路军朱德、南路军卫立煌均未获得炮兵部队) 武汉会战参战(1938年7月) 第九战区(陈诚):湖北全省防空部队 1939年4月至1940年7月国军序列 第五战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安徽南部)(李宗仁) 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郭忏) 炮兵第十五团一个连、炮兵第二团第一营 1940年7月 第二战区(阎锡山) 炮兵司令部(周玳) 炮兵第二十三团(戴英)、炮兵第二十四团(李春光)、炮兵第二十五团(刘振蘅)、炮兵第二十七团(阎作林)、炮兵第二十八团(谏叆普)、炮干团(刘倚衡) 第三战区(顾祝同) 温台宁守备军(余济时) 温台防守司令部(黄权) 海军炮第六分队 1943年4月国军序列(除下列列出外,其余战区或边区均没有独立炮兵部队) 第一战区(蒋鼎文) 第三十一集团军(汤恩伯):炮兵第九团第二营、炮兵第五十二团第二营 第二战区(阎锡山-蒋鼎文为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一) 炮兵指挥官(胡三徐) 炮兵第二十三团、炮兵第二十四团(李春光)、炮兵第二十七团(阎作霖)、炮兵第二十八团(郑仪)、炮兵干部团(金振声) 第三战区(顾祝同) 炮兵指挥官(唐子长) 炮兵第一团第二营(马相臣)、炮兵第五十三团(刘景龙)、军校高射炮连 第五战区(李宗仁) 炮兵指挥官(张广厚) 炮兵第七团(郑琦)、炮兵第九团(欠一、二营)(廖瑾瑜)、炮兵第十六团(刘“火享”)、炮兵第二十团第一营(营长王增麟)、炮兵第五十六团、炮兵第五十七团(刘文钊) 第六战区(陈诚) 炮兵指挥官(孔庆桂) 炮兵第一团第一连、炮兵第二团(欠第二营营部、二、五连)(张缉熙)、炮兵第十团(欠第一、三营)(团长郑瑞)、重迫炮第一团(欠第三营)(梁顺德)、重迫炮第四团(黄伯容)、炮兵第五十一团第一营(欠第四、五连)、炮兵第五十一团第二营、炮兵第五十一团第三营第十二连 闽粤赣边区(香翰屏) 琼崖守备司令(王毅):炮兵第五十四团第一营(黄子琼) 第八战区(朱绍良) 第三十四集团军(胡宗南) 陕东河防炮兵指挥官(黄正成兼):炮兵第十一团(欠一、三营)(罗直云)、炮兵第六团(欠第三团)(胡屏章)、炮兵第十三团第一营(吴宗礼)、炮兵第二十三团第三营、炮兵第二十团(欠第一营)、炮兵第五十二团(欠第二营)、炮兵第五十六团第一营(欠第一、四连)、重迫炮第三团(欠第一营)(郭彦) 晋陕绥边区(绥西副长官部 傅作义 总司令 邓宝珊) 第三十五军(傅作义兼):炮兵第二十五团(刘振蘅) 炮兵第三团(侯志磐) 第九战区(薛岳) 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炮兵第一团(欠第二营第一连)、炮兵第二团第二营、炮兵第五十四团第二、第三营、军迫炮第二团(江讯中) 昆明行营(龙云) 第一集团军(卢汉):重迫炮第一团第三营 第九集团军(关麟征):炮兵第五十四团第一连 第十一集团军(宋希濂):炮兵第十三团(欠第一、第三营)、炮兵第一团第三营、炮兵第十四团第一营、炮兵纵队第三营 炮兵指挥官(哉永康):山炮一团、炮兵第四十一团(李申二)、炮兵第四十三团第三营 入缅部队 远征军第一路军(罗卓英) 第六军(甘丽初):炮兵第十三团第一营、炮兵第五十二团第五、六连 第六十六军(欠新编第二十九师)(张轸):炮兵第十八团第一营、战炮总队第一营两个连 (另杜聿明的第五军中没有独立炮兵部队) 鲁苏皖豫边区(汤恩伯):炮兵第九团第二营、炮兵第五十二团第二营(欠第五、六连) 军委会直辖部队:炮兵第一旅(洪士奇)、炮兵第十团第三营、炮兵第十四团(欠第一营――归昆明行营节制)(吕国桢)、炮兵第二旅(黄正成)、炮兵第十八团(欠第一营――划归入缅部队)(湛先耀)、战防总队直属第二营、炮兵第五十四团团部(归第九战区节制)、炮兵第五十六团(欠第一、二营,第九连) 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至6月1日) 第五战区(李宗仁) 炮兵部队总指挥(黄明润)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5日至1940年11月30日) 分为防守南宁、反攻南宁、宾阳附近作战、收复南宁作战四个阶段 反攻南宁作战(1939年12月18日至1940年1月24日) 军委会委员长桂林行营(白崇禧) 第四战区(张发奎) 炮兵第十四团第一营(十五榴、六门)、炮兵第十团第一营、炮兵第九团第二营第二连(山炮二门)、第四十六军山炮连(四门、四十六军何宣)、炮兵第四十二团第七连、桂绥署高射炮部队 第三十八集团军(徐庭瑶) 第五军(杜聿明):战防炮营 宾阳附近作战(1940年1月26日至2月8日) 军委会委员长桂林行营(白崇禧) 第四战区(张发奎) 炮兵第十四团第一营、炮兵第十团第一营、炮兵第四十三团第二营、炮兵第四十八团第七连、炮兵第四十二团第十二连、桂绥署高射炮连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7日至10月12日) 第九战区(薛岳) 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炮兵第一团(欠第二营及第一营第二连)(李康庵)、炮兵第二团第二营、炮兵第十九团(欠第一、第二营)(金定洲)、炮兵第五十一团(欠第一、第二营)(赵继和)、炮兵第五十四团第二营、重迫炮第二团(谷宗仁) 滇缅路作战(1942年3月上旬至9月上旬) 中英联军(胡敦 后亚历山大) 中国远征军(卫立煌 后杜聿明代行其职至4月3日由罗卓英接任) 炮兵第十八团第一营、陆军战防炮直属第一营、野战重炮兵第二旅第十三团第一营 (远征军第五军有炮兵团、战防炮营,第六军没有) 鄂西会战(1943年5月上旬至6月下旬) 第六战区(陈诚 孙连仲代) 长江上游江防军(吴奇伟):重迫炮第四团(周钟懿)、炮兵第四十二团第二营(营长 杨秉义) 第三十三集团军(冯治安):炮兵第四十二团(胡家烈)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日至1944年1月5日) 第六战区(陈诚 孙连仲代) 长江上游江防军(吴奇伟):重迫炮第四团(周钟懿)、炮兵第四十二团第二营(营长 杨秉义) 第五战区(李宗仁) 第二集团军(刘汝明):炮兵第十六团野炮营 1944年4月国军战斗序列(十个战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晋察;昆明行营、远征军、驻印军、重庆卫戍部队、直辖部队、绥靖部队) 第一战区(蒋鼎文,同时兼第二战区“第一”副司令):炮兵第六团(欠第二营)(程维翰)、炮兵第十一团第三营 第二战区(阎锡山) 炮兵司令部(胡三徐):炮兵第二十三团(欠第一营)(侯殿成)、炮兵第二十四团(李翰斋)、炮兵第二十七团(阎作霖)、炮兵第二十八团(郑仪)、炮兵干部团(郭如彬) 第三战区(顾祝同) 直属重迫击炮营 第四战区(张发奎) 炮兵第十四团(梁均)、炮兵第十八团(熊再勋) 第五战区(李宗仁) 炮兵第九团(廖瑾瑜)、炮兵第十六团(刘 )、战防炮第五十七团(朱式勤) 第六战区(孙连仲) 炮兵第八团(邓善谋)、重迫炮第四团(钟懿) 第七战区(余汉谋) 重迫炮第二团第一营、战防炮第五十四团第一营(欠一连) 第八战区(朱绍良) 胡宗南部:炮兵第二旅兼陕东河防炮兵指挥部(黄正成)、炮兵第六团第二营、炮兵第十一团(欠第三营)、炮兵第十三团第三营、炮兵第二十三团第一营、重迫炮第三团(涂建)、战防炮第五十二团(欠第一、二营) 傅作义部:炮兵第二十五团(刘振蘅)、战防炮第五十二团第一营(欠第三连) 战区直辖:第十七集团军 炮兵第三团(孟渊) 第九战区(薛岳) 炮兵第三旅(欠第十六团)(王若卿)、炮兵第十四团第一营、战防炮第五十四团(欠第一营)(赵纲) 昆明行营(龙云) 昆明行营山炮兵团(代永康)、炮兵第十三团(黄幼勉)、炮兵第四十一团(李申之)、炮兵第四十三团第三营、炮兵第四十九团(宫龙阁)、昆明行营高射炮大队 中国远征军(陈诚 卫立煌代) 炮兵指挥官(邵百昌):炮兵第七团(郑琦)、炮兵第十团(欠第三营)(杨宗藩)、炮兵第二十一团(杨友梅)、高射炮第四十九团第二连、重迫第二团(欠第一营)(廖治民) 驻印部队(史迪威) 炮兵总指挥(金镇):炮兵第四团(蒋公权)、炮兵第五团(刘措宜)、炮兵第十二团(侯志磐)、 重庆卫戍区(刘峙):炮兵第十四团第二营 军委直辖部队 炮兵第一旅(欠4个营)(彭孟缉――原十五生克式炮第十团团长)、战防炮教导总队(欠第一营)(张权) 桂柳会战(1944年9月上旬至12月中旬) 第四战区(张发奎) 炮兵总指挥(彭孟缉):炮兵第二十九团、炮兵第五十四团、炮兵第十团第三营、炮兵第十四团第三营、炮兵第十八团第一营 高射炮第三区指挥所(岭鉴):第三、四、五分区 1945年1月国军战斗序列(十战区: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冀察;驻印军、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约1/4的全国部队、地方绥靖部队、军委直辖部队) 第一战区(胡宗南代) 炮兵第二旅(黄正成)(兼陕东河防炮兵指挥官)、炮兵第十一团(罗直云)、重迫第三团(涂建)、战防炮第五十二团(欠第一营)(周宇寰) 第二战区(阎锡山)(炮兵部队建制最稳定) 炮兵司令(胡三徐):炮兵第二十三团(侯殿成)、炮兵第二十四团(李翰斋)、炮兵第二十七团(阎作霖)、炮兵第二十八团(郑仪)、炮兵干部团(郭如彬) 第三战区(顾祝同) 直属重迫营 第五战区(刘峙) 炮兵第十六团(刘 )、战防炮第五十七团(朱式勤) 第六战区(孙连仲) 炮兵指挥部(刘倚衡):炮兵第八团(周心糓)、重炮兵第四团(杨云鹄)、重迫炮第十四团第四连 第八战区(朱绍良) 傅作义部:炮兵第二十五团(刘振蘅)、战防炮第五十二团第一营(欠第三连) 第十七集团军(马鸿逵):炮兵第三团(孟渊) 第九战区(薛岳) 战防炮第五十四团第二、三营 昆明行营(龙云) 昆明行营山炮兵团(戴永康)、炮兵第十三团(黄幼勉)、炮兵第四十一团、炮兵第四十三团第三营、炮兵第四十九团(文山)、昆明行营高射炮大队(向木东) 驻印军(萨尔登) 炮兵第四团(蒋公权)、炮兵第五团(刘措宜)、炮兵第十二团(侯志磐)、重迫团(徐懋禧) 重庆卫戍部队(刘峙) 炮兵第十四团第三营(欠一连) 军委直辖部队(火炮数量大增的结果?启用了新人作旅长,是赴美培训的?) 炮兵第四旅(邵百昌)、炮兵第五旅(金镇)、炮兵第六旅(王观洲)、炮兵第十八团(熊再勋)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兼) 远征军(卫立煌) 炮兵指挥官(邵百昌) 炮兵第七团(陈竸清)、炮兵第十团(欠第三营)(胡克先)、炮兵第四十九团第二连 黔桂湘边区(汤恩伯) 炮兵第一旅兼炮兵指挥官(彭孟缉) 炮兵第二十一团(杨友梅)、炮兵第二十九团(王朔叔代) 炮兵第十团第三营、炮兵第五十四团(赵纲)、炮兵第五十二团(张权) 豫西鄂北会战(1945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 第五战区(刘峙) 鄂西方面中央兵团(孙震):炮兵第十六团 缅北滇西作战(1943年12月下旬至1945年3月下旬) 驻印军(1943年1月)(史迪威) 炮兵第四团、炮兵第五团、重迫第十一团、炮兵第十二团 驻印军(1944年10月)(史迪威,10月29日索尔登接任) 重迫第十一团(林冠雄)、炮兵第四、五、十二团 远征军(1944年5月)(陈诚,卫立煌代) 第二十集团军(霍揆彰) 第五十四军(方天):高射炮第四十九团第三营、第六军山炮营(欠一连) 第十一集团军(宋希濂) 第六军(黄杰兼,史宏烈代):战防炮营 第五军炮兵营 直属部队 炮兵指挥部(邵百昌):重炮第十团(胡克先)、重炮第七团(吕钦黄)、重迫第二团(廖治民) 1945年4月国军序列 国军为加强部分军队的美械装备及充实炮兵活力,适应反攻作战的需要,将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所属部队变为4个方面军以及昆明防守司令部等部。新设立了汉中行营、东南行辕、成都行辕、西昌行辕。 国军陆军编成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汉中行营(辖一、五、十、冀察战区及28集团军),东南行辕(辖三、七、九战区),第二、六、八战区,驻印军,重庆卫戍司令部,昆明行营,成都行辕、西昌行辕,绥靖部队及军委会直辖部队。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兼) 第一方面军(卢汉):昆明行营山炮兵团(戴永康)、昆明行营高射炮大队(向木东) 第三方面军(汤恩伯):炮兵第一旅第十团第三营、炮兵第五十一团(李道恭) 直辖部队:炮兵第五团(欠第二、三营)(林潞生)、炮兵第十团(欠第二、三营)(胡克光)、炮兵第十三团(黄幼勉)、炮兵第四十一团、炮兵第四十二团第三营、炮兵第四十九团(文山) 汉中行营(李宗仁) 第一战区(胡宗南代) 炮兵第二旅(黄正成)(兼陕东河防炮兵指挥官) 炮兵第十一团(罗直云) 重迫第三团(欠第三营)(涂建) 战防炮第五十二团(欠第一营)(周宇寰) 第五战区(刘峙):炮兵第十六团(刘 ) 东南行辕(赣州行辕)(顾祝同) 第三战区(顾祝同):直属重迫炮营 第二战区(阎锡山) 炮兵司令(胡三徐):炮兵第二十三团(侯殿成)、炮兵第二十四团(李翰斋)、炮兵第二十七团(阎作霖)、炮兵第二十八团(郑仪)、炮兵干部团(郭如彬) 第六战区(孙连仲) 炮兵指挥部(刘倚衡):炮兵第八团(周心糓)、重炮兵第四团(杨云鹄)、重迫炮第十四团第四连、第十四军炮兵团(黄养威)(十四军 余金源,原属军委直辖,暂归重庆卫戍司令部节制) 第八战区(朱绍良) 傅作义部 晋陕绥边区(邓宝珊):炮兵第二十五团(刘振蘅)、战防炮第五十二团第一营(欠第三连) 第十七集团军(马鸿逵):炮兵第三团(孟渊) 驻印军(萨尔登):炮兵第四团(蒋公权)、炮兵第十二团(侯志磐)、炮兵第五团第二营、重迫团(徐懋禧) 重庆卫戍部队(王赞绪):炮兵第十团第二营(欠第二连) 军委会直辖部队:炮兵第四旅(邵百昌)、炮兵第五旅(金镇)、炮兵第六旅(王观洲)、炮兵第五十四团(赵纲)、炮兵第五十七团(朱式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