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
- 帖子
- 4410
- 精华
- 14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3-12-5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7-9-24 00: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次贷”风波中的美国,能有多危机?
“次贷”风波中的美国,能有多危机?
看到最新的报道说,因房产抵押而在这次“次级贷款”风波中受到影响的有200万个家庭,其中可能要被逐出住房的家庭在50万户左右。按照这个说法理解,其余150万户家庭只是遇到一些资金周转的问题,收紧一下其他消费和支出,或者对近期还款计划做适当调整,大致可以渡过这次危机。从美国近几年表现相当平稳的失业率也可以看出端倪,相当低的失业率说明,国民收入的状态良好稳定,因失去职业收入而致成不得偿还房屋贷款的人数或家庭实际上很少很少。
在国会山,民主、共和两党在争论联邦当局的经济对策,身份独立的美联储也出来被听证。议会中,所有的事项都是政治,都可以被意识形态化,都可能被夸张,“次级贷款”也不会例外。尤其在民主党占多数的时候,更尤其大选正在启动的时候,听国会山的声音一定要多加小心。50万户也罢,200万户也罢,这都是选票,乘上三倍左右甚至更高些许系数的选票,在不开罪人口绝大多数情绪条件下,两个党派都不会放弃这1000万张嘎嘎响的选票。
法治国家的性质,决定了这50万户可能要逐出居所。这和他们是否是穷人没有关系,而是法治国家必须保证合同与承诺。无房可居,不是房地产商要来解决的问题,而是政府的责任,地方的、州的和联邦政府的责任,需要政府从财政拿出一笔钱款做救助。这样,政府要权衡考虑:要么用这笔救助来解决这部分人的安置,要么用这笔救助调剂还贷信用断环,总之,在既定的财政约束下,背着还是抱着,是差不多一样的份量。
不讲这笔债务还可以重新打包,按照不同信用等级加工处理,将金融链条断裂环节重新连接起来。就50万户这个规模而言,若户均50万美元的债务,债务总额不过250亿。而与这个债务数字相对应的,其实还有50万套收回的房产。房产可能会发生价格变化,但肯定不至于一文不值。所以,债权的真实损失远不是感觉到的那么大。如果没有信用市场,业者不能把手中的债权卖出,“次贷”危机也就到此为止了,根本不至于酿成如此声势的动静。
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些债权在市场上做了交易,投资者以自觉很舒服的价格和其他条件买下了这些债权,然后可能又转卖出去。这样,所有持有这笔债权的业者,都将债权到期列入自己未来的现金流安排中。若债权失去保障,或者债权变成可疑,则不得不将其从未来现金流中剔出。所以,危机的感觉就来得很大了,更遑论若过程中某些信用环节出现破产、倒闭或收缩性债务重组。对由此可能引发的危机,债权人则不得不做最坏的预期。
不同贷款条件、不同利率条件、不同期限条件,所有这些都应该构成对这次危机的估价。因住房贷款的期限通常比较长,所以信用关系是一个长波,5年、10年?甚至更长。这样,真正到期债务的数字不应该大到不得了。而远期债权债务可以和房产重新捆绑起来,在未来宽松的信用条件下做从容调整。那么,联邦政府也好、州和地方政府也好、房地产商也好、银行金融业也好、各类基金也好,总之经由有效协商,将其重整,恢复信用关系,这场“次级贷款”危机不是无法应付的金融灾难。
经济本身就是博弈,而博弈的道理告诉我们,把牌打得很严重,并不是出牌的真心数。像人寿保险或基金这类长线金融资本,不怕可疑债权的价格被抛得低,他们很乐于看到市场出现短期困境,令债权持有人不得不低价卖出或者将别的什么资产拿出来变现。他们心里在盼望着某些业者破产,使得他们有机会接盘,赚得通常难以企及的巨大好处。资本性质的差别,决定了资本意志和利益差别。在充分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能有多少一筹莫展的,就能有多少嬉笑开颜的。用不得坏事变成好事,因为,坏事通常可能本身直接就是好事。
面对这个危机,美联储一系列的动作清楚利落,向市场给出了清晰的信号。其实,非常清楚的事情是,关联次级贷款的所有债务,在市场上变得非常可疑、非常不可信,以致被拒绝交易,其实也就是被拒绝流动。这样,市场中的总货币流动性急速降低下来。在总量上看起来通货恰当的同时,微观则出现了资金不足的紧缩效应。美联储快捷并分批向市场短期释放美元,先在环节上打通阻滞,进而开始明确降息,进一步促进资金的流动欲望,坚决果断。相信,在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会会出积极反应。
投放足够规模的货币来调整金融市场,当然会有副作用。必然的反应就是,美元与其他国际货币的比价会发生变化。因为增加的是资金流动性,通胀的样子也就会小有迹象,货币也就会相应贬值。究竟这些增放出来的货币如何且什么时候回笼,尚不得而知,毕竟是和解开债务链死扣息息相关。美元相对贬值,会刺激美国商品的出口,使得经济和就业得到增长,这分明有正面效果,在美国经济总量居大的条件下,可以说,“次级贷款”的危机规模尚小,不足以撼动美国经济,遑论世界经济。
以前,关于经济危机,我们接受的知识都沾染了浓重的意识形态。即使改革开放以后,资讯环境也远没有今天这样通达,国人很难有机会做清晰观察。这一次危机,我们近乎同步转播般观察这个过程,非常近距离地看到美联储、联邦政府以及世界金融市场之间的互动,尤其是果断坚决地动作、对杠杆的灵敏使用。还包括来自各方、出自各自利益和政治取向的评论等等,所有这些,真是一堂免费而生动的观摩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