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春秋》代后记:一个思想者的自言自语

1
老子在讲说自己的思想时,充满无可奈何的神情。

孟子宣讲仁政,不仅理直气壮,而且滔滔不绝,气势磅礴。

韩非子讲说权术,带有一种赌徒在赌桌上的冲动和焦灼。

庄子是个诗人,却开创了中国的散文传统,自由,空灵。庄子散文是自言自语,不干预他人,不干预生活。庄子散文最精彩的段落,有类于婴儿的呢喃。

孔子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学问家,不断地教导别人,却忘记了自己所知道的乃是毋需赘言的常识。
为了将孔子所说的常识提拔为唯一的思想,后来的帝王索性废黜百家,独尊儒家。为了抬着孔子吓唬他人,后来的学者没完没了地填补孔子当年留下的语言空隙,把孔子的话说到了不需要再思考也无法再思考的地步,从而在没有思想家的年代里扮演思想家。

孔子由地平线变成高山,是因为历史地表的下沉,是因为人心的不断沦落。中国人的不断堕落,使孔子终于成为圣人。


2
《山海经》里的人物,乃是最为本真的中国人。就像《尼伯龙根的指环》,照见了最纯真的日耳曼人一样。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则是西方人的民族原型。

中国的演义,满目疮夷。《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还有《水浒传》之类,十分生动地呈现了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创伤。

《红楼梦》是对《山海经》的回归,天然浑成。

《山海经》故事间杂在山水地理的记载当中,就好比一幅幅壁画,镶嵌在乱石嶙峋的悬崖峭壁上。神话就是如此的天然无饰。

禅宗的崛起,让人回忆起孔子以前的年代,追溯到《山海经》的苍茫和混沌。禅,在中国人是对自由的回忆和回归。禅宗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中国式文艺复兴,一直到《红楼梦》的问世,才使人蓦然回首,发现那人真的站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是混沌,被孔子开窍,然后由禅宗修复。所以我说,禅宗开启了中国式的文艺复兴。


3
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并不是在讲说一种不存在的理想政治,而是对周以前历代政治方式的回忆。必须联系《尚书》,才能看出老子政治思想的针对性。周王朝建立之后,周公和召公,主要是周公,发布了一系列的诰文,由此开始了中国政治有为而治的历史。仔细对比一下,所有这些诰文,与老子的政治思想刚好相反。周公在诰文中不仅有为而治,把治国比作“梓材”,而且禁酒,禁娱乐,给民众规定这个,规定那个,一步一步地剥夺民众自由生活的权利。从《尚书》中的这些官方文件亦即诰文来看,周公确实奠定了几千年的中央集权专制政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乃是对天赋人权的认可;而老子的小国寡民,则是对中央集权的不认同。

中国政治的联邦制思想,应该追溯到老子。


4
老子的修身养性,以回归婴儿,返回自然为原则;而周公的所谓德政,则要求人们以服从国家需要和社会秩序为道德准则。

老子的自然观,恰好是对从周公到孔子的非自然道德观的不以为然。这也是历史记载和传说中所描述的,孔子拜访老子时,老子不认同孔子的关键所在。

从《尚书》读到老子《道德经》,可以看出周室的症结所在;从《道德经》读到《尚书》,便可读出《道德经》对周公建制的批判意味。

由于老子的不争原则,人们读《道德经》似乎看不出其具体的批判性;但一对照《尚书》,其批判性便一目了然了


5
《尚书》中的《召诰》,虽然记载了召公的诰令,但主要体现的依然是周公的政治思想。

周公的政治思想和后来孔子的道德要求,建构出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召诰》中,召公对殷商的批判自相矛盾。以否定纣王一朝推翻整个殷商,同时又承认殷商大多数王者,“兹殷多先哲王在天”。既然殷商多先哲王,那么周室为什么不照这些殷商先哲王的无为而治而治天下呢?召公不敢否定整个殷商,于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而制作纣王无道,周灭殷商有道的弥天大谎。


6
召公谏弥谤,是召公圣明呢?还是周公所建立的专制政治出了问题?周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弥谤问题。言论不自由的根源,不在于周厉王的个人品质,而在于周公(连同召公自己)建立的专制集权。

周公召公建立的专制政治,必然会剥夺言论自由。召公在规劝周厉王的同时,却想不到反省自己做了些什么。

倘若摆脱了孔子的阴影读《尚书》,周公建立周王朝的实质,便可一目了然。周公的专制政治,需要孔子的道德谎言作补充;反过来说,孔子也正是为了维护周公的专制政治而撒谎。

孔子成为教条,成为意识形态,似乎就不需要弥谤了,因为言论有了标准,言论自由被一个最大的谎言在无形中给剥夺了。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家,乃是周公—孔子政治和思想模式的必然要求。

当周公和孔子一步步地剥夺人们的自由时,可将老子的《道德经》归结为四个字,还我自由。


7
所以,老子强调,天下出现所谓的圣人,表明社会出了问题。真正的圣人,或者说历史上的圣人,大都是无言的。这也是为什么老子被人逼着才写下了《道德经》的缘由。

但也正是因为圣人的无言,造成了孔子的有言和有理,谎言成真,庸人成圣。

爱,是毋须言说的。老子《道德经》通篇不见一个爱字,但爱在其中。而孔子的所谓仁者爱人,并非以慈悲为怀,而是以爱治人。


8
司马迁写《史记》,号称愤发著述。写诗歌,散文,小说尚且不可意气用事,更何况写历史呢?
遭受冤屈,发愤著书,虽然精神可嘉,却史识庸常,没有越出孔子的雷池半步。

可能也因为是愤而著述,结果把老子和韩非子混在了一起。此错实在离谱,难以原谅。

汉武帝给司马迁动了宫刑,司马迁的《史记》给中国历史做了同样的手术,只是,那把手术刀,是孔子提供的。


9
司马迁写到秦始皇的暴政时,就没想到,羸政所做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在周公召公的一系列诰书里,看到青萍之末。
当然,当年孔子在热烈赞颂周公时,也根本不会想到那样的武力统一,最后必然会导致秦始皇式的暴政。

相比于秦始皇,周武王确实明智和仁慈,他不仅恭恭敬敬地请教箕子,还知道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更知道把人家的国家还给人家,并且还明白不能还给微子启那种抱着祭器前来投降的家伙,而是还给了骨子里依然是个殷商人的纣王之子,武庚。如此等等。相对于秦始皇的暴虐,周武王的圣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司马迁有没有想过,周武王为什么能够如此圣明?或者说,相对于被周灭掉的殷商,周武王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圣明呢,还是一种忏悔的表示?假如是忏悔,那么周武王又在忏悔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忏悔?

司马迁一叶障目,而那张叶子,就是孔子。

秦始皇把姬姓周室对殷商的那场战争,推到了极端,从而以十分暴虐的暴力统一方式,彻底根绝了以和平协议达成联邦的历史可能性。

书同文,少数民族不在内,所以他们得以保留了能歌善舞的天性。
车同轨,没见得道路因此如何的四通八达,倒是同样的马车,走了几千年。
量同衡,欧洲直到今天才统一货币,人家没有秦始皇的后代发达么?


10
周以前的中国,是个诸侯联邦,殷商王室,不过是诸侯长而已。殷商的政制方式,便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当年禹帝制定的洪范九畴,乃是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纲领,或者说政治模式。我想,这就是箕子为什么要耳提面命般地告诉周武王洪范九畴的根本原因。

箕子的劝告,或者说警告也行,周武王可能听进去了,可是他一年之后便郁郁而终,来不及把洪范九畴,也即是无为而治,定为周朝的政治体制。当然,也可能他一直犹犹豫豫,不知如何办才好。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听进去。但不管怎么说,周武王一死,周公便为所欲为了,下了一系列的诰令,完全违背洪范九畴的政治传统,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为而治时代。
这就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遗憾的是,司马迁看不懂这样的历史奥秘。可悲的是,由于司马迁没有看懂,以后的中国人似乎就永远看不懂了。

中国历史之所以会不断地循环,中国人之所以几千年不见长进,人心之所以会沦落到黑暗的地步,秘密起始于商周之交,孔子修史,司马迁写史等等这一连串的事情上面。在孔子和司马迁的阴影笼罩之下,后来的中国人还怎么读得懂老子的《道德经》呢?


11
老子就是韩非子,人人都那么说。尤其是那些学者教授,所谓的文化人。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这与其说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不如说就是周朝以前的政治现实。无为而治,相对于周公的种种诰令;而小国寡民,则相对于中央集权大一统。

司马迁看不清这些,所以我说,《史记》对中国历史动了宫刑。


12
文学境界,有大乘小乘之分。独善其身,孤芳自赏,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小乘也。大乘者,或者慈悲,悲悯,或者谦卑,无我,也可说淡出自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雨果,托尔斯泰,如卡夫卡,如曹雪芹。

托尔斯泰从对娜塔莎受引诱的谴责,想到了对安娜卡列尼娜偷情的道德审判,结果一写却写成了对她的同情,最后写出了对她的悲悯。但这依然只停留在小乘境界。直到《复活》,托尔斯泰终于写出了伟大的悲悯情怀,从而十分谦卑地请求妇女原谅他的罪过。

写作《吴越春秋》时流的是眼泪,写作《商周春秋》时流的是心头的血。

或说,走到天边,说话也要口对着心。写作也一样,以心为基准。

二00二年十月
思想发散的精品!坐在沙发上慢慢细品。
非常浓缩的精华。 一行字,够俺寻思良久~~~
不要对着偶的头像看啦,看晕了本人概不负责滴~~
有一点不同见解。对于周公的认识似乎不宜提到建立专制的程度。用集权可能更加贴切。商周都行世袭,在政治权力结构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而在影响权力的诸因素中,原始宗教的神权因为巫史的氏族结构,而没有被最后统驭在王权之下,从而对于王权还是一个相对有点独立性的权力构成,这一点上,两代或略有不同,但是其相似点应该更大;
氏族制度以及扩张成的诸侯体系结构,在当时还不是彻底失去了权力,相反,更应该是权力的实体存在,所以,我认为,只能从周代对于这种诸侯实体的权力有多少朝集权方向的改动去讨论这种诸侯权力的消长,却很难从彻底剥夺诸侯权力的专制的角度谈论;
第三,影响到世袭制的氏族婚制反映了氏族制度还是一个对于世袭制的权力专制化的制约。这一点可能商代更加明显,因为商代母族的地位更高。但是,周代因为也是氏族世婚制度,世袭的周王和诸侯都不能摆脱母族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时候还具体到不同代王和诸侯的立嗣的约定俗成,所谓的昭穆制度很有可能就与隔代按不同婚族立嗣的礼俗相关,这就意味着世袭制受到了氏族婚制的制约,其在权力继承方面的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
第四,有关礼制和刑法的关系,专制的刑法从一人之下贯通到天下王土王臣王民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刑和礼的不同治理社会对象反映了王朝对于社会的统驭权力还必须根据社会实体所拥有的权力和权利的层次水平来调整权力构成和权力实施,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在商周都有切实的体现,而只是以周代更加礼制化;
第五,分封制或者叫封建制。在王朝和诸侯方国的关系上,诸侯方国更多采取以当地的礼制和风俗以及当地原生刑罚治理方国,商周之间的差别可能是诸侯国的大小差别,在商代,诸侯国相对小一点,到了周代诸侯国疆域大了好多;......
凡此,都很难把周制是专制,是一个从商代制度的倒退或恶化发展。我主张,商周之间是一场方国征服王朝的周式革命。对于这样的革命的思考,就有了周公的思想。然后就有了周制和周礼,其源于对于革命的暴力成功的庆幸,导致了周制比商制更加集权,但是,同时,其源于对于革命的忧虑,又导致了王朝以周礼为纬,来建构方国的统属,从而使之更加礼制化,而不是权力化。这后一点是孔子竭尽一生去向往的,所以,他自许是周公的继承人,并以不复梦见周公为哀。但是前一点,孔子未必愿意看到,却被孟子强化出来,大讲特讲,虽然他对于革命的血腥用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专横地抹杀了,但是,对于集权的热衷,孟子远远超过了孔子。
谢谢如此认真的思考和回复。不知有没有读过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考》。也许会给你一些新的思考。
每一节都廓清历史文化的迷雾,我辈豁然开朗,可惜,缺乏相应知识储备,不知如此简介明了的判断,是否可信。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从周公到秦始皇时间相差好几百年,由分封到集权也是在秦汉之际完成,偶觉得把专制源头算在周公那里,好像有点牵强。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原帖由 李劼 于 2007-10-8 21:31 发表
谢谢如此认真的思考和回复。不知有没有读过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考》。也许会给你一些新的思考。
那是梦游当年的专业哩。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从周公到秦始皇时间相差好几百年,由分封到集权也是在秦汉之际完成,偶觉得把专制源头算在周公那里,好像有点牵强。

这是我几年前的思考,当时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思想。因此,难免会让人感到突兀。后来写的《中国文化冷风景》一著,可以回答你和其他网友的疑问。此著完成了前四章。“历史的混沌是如何开窍的”,“周公建制的历史意味和人文影响”,“老子《道德经》的历史语境和人文底蕴”,“《易经》误读河图洛书的四维时空”。计划还有三章。容在下日后与大家分享。
不要让我们等太久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