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65
- 帖子
- 17140
- 精华
- 84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4-1-18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13:55
| 只看该作者
[首发] 上海的跑马总会大楼
每次走过南京西路,都会望一眼安静的矗立在绿树丛中的那个钟楼。
这个钟楼所属的建筑,现在是上海美术馆。往前去十几年,那里就是上海图书馆。再追溯到我出生前,那里是上海跑马总会。
这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建筑年代并不遥远,是1933年由上海外商把持的跑马总会投资建成的俱乐部。马海洋行的设计赋予这个建筑有一个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外貌,而结构则已经是钢筋混凝土的。整个建筑沿着当时跑马的跑道一侧展开,是个长条形的4层楼房。沿跑道有看台。在建筑的北端树立起这个高53.3米的钟楼,作为它的标志。
从小时候起,只知道这里就是上海图书馆。一直也没有能够进去过。1971年9月,为迎接国庆游行,参加整个人民广场的油漆粉刷工作,得以在休息的时候进入到这栋建筑的内部。其他印象已经淡去,只记得看台下面有个很大的厕所,里面的一排排立式圆弧形的小便池,有一个人那么高,是雪白的瓷器,印象极其深刻。
因为大哥有个同学后来被借调到上海图书馆工作,因此中学毕业后,我又有机会进入到这栋豪华建筑。这次是真的走进了钟楼,踏着雪白的大理石楼梯,上到一层(实际上已经是3层了,依次有底层、夹层)的大门口,挡着门的就是大柜台,凭介绍信才能入内阅览。再上去的楼梯不是大理石的了,是马赛克铺地,到了二层,进不去了,那里存书是内部的,要局级介绍信了。
1977年,图书馆开放了,只要工作证就可以到二层阅览。有一次和中学同学一起去轧闹猛,那里真的是人山人海,从路口一直到楼梯口,全排着队。那天排了一个上午,下午才得以进入到阅览室,记得借了一本王力的《古代汉语》,半懂不懂的看了一个多小时,就挤出来了。
读到大学4年级,有个同学组织了一个为中学历史课程编制配套的教学图片的项目,参加者可以不用写毕业论文。我和几个同学都参加了,大家轮流到上海图书馆查资料。去得非常之勤,一呆就是一整天,中午咬几口带着的面包、喝口水,就算午饭。印象里那时这栋建筑经过了很大的改装,在看台上架起了临时建筑,放书和安置阅览室。
我们借阅的大多是港台书、外文书,是在二层。这一层过去是跑马总会会员的包厢,分割成小间,都是带卫生间的,外面有阳台,可以观看下面的跑马。这一层墙面上有露出的木构,看上去非常的牢靠。作为阅览室则非常不方便,只好几个小间打通,在入口的门口安置一个出借柜台,借阅的书调上来后,读者再带到指定的小间阅读。
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又成为这栋建筑的常客,有一段时间每天必去,为毕业论文搜集资料。都是在二层,先要在楼梯口以及走廊上密密麻麻的卡片柜前,搜寻半天的书号,填写了单子交到前台。取书的工人们是从安全楼梯走到下面的书库里去取书。由于专业关系,我们要的书往往还没有编码——当时古籍编码的只是几套大的类书、丛书。有几次和工人们一起下到书库去找书,见到楼梯上都散乱堆放着很多书,书库就是原来的看台背面,高高的书架一挡,里面漆黑一团,灯光也是若有若无,要找到一本需要的书真的很难。当时就感叹,这么好的建筑,做图书馆实在是太可惜了。
1996年,上海造好了全新的图书馆,跑马总会的建筑终于得以减轻重负。不久就改成了上海美术馆。现在每次进去,都感觉这真是物尽其用了。这栋建筑本身结构牢固,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了室内有很大的空间,内部的装饰庄严但不华丽,绝不至于喧宾夺主的吸引看客的视线。只是现在的入口是原来看台的地方打开的,是在建筑的正立面正中央,而我们过去进入的钟楼下的那个门,现在是出口了。总感觉有点别扭。每次出来的时候,在钟楼的门厅里停留片刻,当年那种似乎进入神圣殿堂的感觉就会浮上心头。
[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08-8-1 16:27 编辑 ]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