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古代文学考博,外语可以休矣

古代文学博士入学不考外语的理由(1)外语对古代文学用处不大
    外语和计算机被世人视为现代世界最有用的东西。当然这个外语主要指英语等外国语种,不含汉语。这样讲不是没道理,国人出国,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懂洋文寸步难行。出国镀金回来的海龟,也能找到较好的职位。所以学、考外语很重要。   
    但中国古代文学不然。中古文在国外没有发展到超过国内的水平。如果学好洋文,想到国外拿个洋中古文的学位,多半会引发众人的讥笑。所以来华学古文的多过留洋去学的。老外连中文都不会的,也别指望他是行家了,就像我们搞莎士比亚研究的不懂英文,一定会被权威莎学家耻笑。
    作为历史长河中已呈过去时态的一笔遗产,中古文相对是在一个封闭文学环境中诞生的,华夏内部诸文化之间的交流对古文产生了较大影响,但直到五四以后外国文学才真正影响到现当代中国文学。因此,古文学者不懂外语,不影响他对国货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国产的古文学博士车载斗量,大多数自产自销,他们面对的传播对象百分之九十九是国人,偶尔也有幸运者出国,但输出对象、华夏文明的接受者也多为中文专业的洋人。这就是说,古文学者实在没有必要掌握外文,以便向老外传播我古文的福音。
    古代文学专业是个例外,不要考(没用的)外语的原因大致如上。

古博不考外语的理由(2)不利于选拔人才
    古博应试考外语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当0局者制定政策的初衷大概是要挑选专业好,外语也好的双料考生。可是世界上真有这么好的事情么?仅就我多年考博的经历看,考古博其实早已沦为以外语择“优”录取的制度。有胆量报考本专业的多是科班出身,专业绝对不在话下,但是说到外语,则是他们的难言之痛。有多少人因为外语,不敢问津学业上进一步的深造。又有多少人因为外语不能过线,半途而废。当外语过关已经成为古博一只脚迈进大门的标志时,它的重要性难道不是片面夸大到像明清时代的八股一样扼杀吴承恩、蒲松龄这样一流才子的地步么?
    尤其搞笑的是像钱钟书进清华偏科一样的专业人士录取不了,而外语好专业一般的人却能享受优惠政策。看吧,外语专业的人录了,为什么呢?科班出身的人,外语成绩把他们挡在复试以外。有位苏大的博导无奈之下招了一位,怎么完成学业?只好让弟子研究古词在国外的接受情况。他慨叹:唐宋词的论文如果叫他写,怎么指望他能够达到专业的相应水平?
    由此可见,古博应试考外语造成的现状,已经极不利于择优录取真正专业好的考生。

古博不考外语的理由(3)得不偿失,严重影响专业学习   
      由于外语列入博士、研究生必考科目,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已经将它和计算机列为每天学习重点。从入学到毕业,花费了多少精力之后,外语过关,才能读研。研究生阶段,又需花费多少气力,才能拿到六级证书,然后才能毕业。不料考博,外语又难得出奇(如山大搞外语翻译的老师也考不过线),考生不知又要花费几许气力?
    有这么多投入,应该有相应的回报吧。可惜,学了几十年、即便博士毕业的人,大多还是不能(也不敢)跟老外顺畅地对话,不能像看中文一样自如地阅读国外书刊资料。
    学成这样ABC的英语水平,连外国小学生都不如英语教育、考试到底有什么用?不过是大学、研究生、博士入学及职称等各种考试的敲门砖罢了,像明清举人进士习练的八股一样,考过立刻就当垃圾甩到脑后,甩到爪哇国去了。
    有这么多时间、精力,用来学中古文,相信专业应能达到更高的档次、水平。此厚彼薄,那么多气力花在外语上,专业学习不受到削弱才怪。近年学位论文不如人意与此大有关联。

古博不考外语的理由(4)  折磨考生神魂颠倒
    说说我考博的经历吧。千禧年考博前,准备了数年英语。此前我有过骄人的外语成绩,同学们有口皆碑地说我外语好。外语系的老师表扬过我的听力,美国来的外教夸赞我阅读妙。但毕业几年,不摸外语,再去考博,一看往年试卷奇难,于是每天基本上都是搞外语。这样准备几年,动身去投考。还好,53分,过线了。复试后,因为两个人里只能取一个,按笔试的成绩来,总分人家还高几分,我对外语分数不服,掏钱去查分。研招办的工作人员抄来分数,我把每题一看,险气破胸脯:二十多分的中文翻译,我几乎全部做了,却仅得2分。可见评分之苛!难怪该校翻译也只打了类似的低分。
考博外语之难,已如上述,后来再次冲击之前,我对外语同样不敢松懈。几年后的积累后,我又考了两处,一处觉得很简单的卷子,得了65分;一处没感觉的卷子74分,都过了。同事中一位刚刚硕士毕业的年青人,百般不肯相信我前者的得分,他自己专心攻外也刚刚踩线。我明白告诉他,哪里会有内部消息(题目)泄漏给我,让我得“高”分。为了备考古博的外语,我订了21世纪英语报,看原著,没有一天敢落下,神不守舍地攻了几年,也才勉强突破该死的外语录取线。
    你们看一看,一个侥幸活着闯过外语关的人,这种苦难经历难道会比范进中举容易么?考外语给广大学子带来的精神折磨不是令人发指么?它的“双好”要求的初衷,为什么和令人发疯的实际效果,构成了讽刺性的对比呢?
    考博考外语真搞笑,这种笑,是新儒林时代饱蘸血泪的辛酸之笑。虽然你可能是过关的新人笑者之一,但回头看看,还有多少科班出身者在痛哭在哀泣!达摩克斯之剑坠落,斩断了他们博取的锦绣前程。或许,有朝一日,当中国龙腾飞,汉语也像英语一样强势的时候,英美日法的老外,在考法日美英的本国文学博士之际,他们的考试官员也会要求考外语(汉语)、以求“与世界接轨”吧——这样说起来,恐怕连老外也定会笑得“狗窦大开”了,哈哈。

不考外语的理由(5)不考外语对专业、对多数人有利。
    考的弊害之一:积累丰厚的专家不敌小年青。有位博导坦言:搞古的人,不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很难成气候。过去那么多大师,不都是有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积累才震古烁今的么?但今天不一样了,博士年轻化的现象日益明显。什么造成的呢?考外语。年青人记忆力好,凭着中学大学阶段的猛攻,考博的外语绝对难不倒他。对搞古有较长时间的专家来说,这些小年青肯定不是对手,但是一起考外语,他们绝对望而却步。
    若不考外语,直接的好处是: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竞争。记得一位研究明清尤其是公安派、关公有些名气的学者问过我就读的学校入学外语怎样?我说不简单,但不妨一试。帮他在外研社买了一套日语教材。正式报名时,他也交钱填了表。但最后他还是没有来榕应考。还有一位全国名校的古文硕导,跟我一起考过古博,曾心有余悸地告诉我上次怎样被外语做了拦路虎,这次可千万不要重蹈覆辙了。后来硬是折腾了好多次,才勉强入围。
如果外语成为专家为之束手的门坎,过关者的总体专业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一旦这道坎去掉,考生评本事竞争,那么录取的必是专业的优胜者。不仅博士生攻读期间不必枉费打基础的气力,导师指导起来也不会十分劳神费劲。这对本专业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总之,限制多数考生,使之望而却步的外语门坎一旦搬开,会有更多优秀的专业人士成为攻读古代文学博士的新鲜血液,有助于提升博士培养的水平,使国学的水平真正在世界居于一流。
    对于少数要培养能出国交流学者的学校,那么也不妨在挑选了专业优秀考生之后,再加试外语,在专业同等水平下,择优录取外语更好的人。这样做,才能达到专业好、外语也好的要求。而对于多数没有这个“与国际接轨”任务的高校来讲,古博完全的国产自销,何必让他们学(考)这专业用不上、只会耽误专业学习的宝贵时间的洋文?

(趣说古博考外语的好处   1、谈个朋友是老外,ABCD传爱情。2、将来转行去外企,狡兔三窟留后路。3、有朝一日去留洋,换个专业多神气。4、骂我是个老古董?洋话联翩吓死你!……)

古博不考外语的理由(6)考博考的是没用的死外语
    一位天津籍的博士,仗着出色的外语,到英国留学一趟,回来以后深有感触地说:到异国,头几个礼拜遇上老外,他根本听不懂人家在说什么话。感情这不是说英语的国家么?他只好躲在房间里,猛啃报纸,看电视,然后才渐渐和留学国家的人能够进行语言交流。
    他曾经说过同专业一个做过外国大使的同门,考过一个大学博士入学外语,却败得很惨。“吗题目?连出国说这种外语的大使先生也过不了关!”
这就是古博和其它专业一样面临的考试。山大的外语翻译也一样。你说他的水平应该可以吧,可是本校的外语他恁是没有合格。笑话,天大的笑话!驻外国大使、英文翻译等居然连这种外语都考不过,这考博的外语到底是考什么的?
    一句话,跟难为蒲松龄这些作家的八股一样是僵死的玩意儿。出题者不是为了检验考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有多少,而是像科考一样删汰人才。考的人多,录的人少,外语这道门槛(坎)就应运而生了。它非常有效地能将众多考生摒除在外,减少了多番筛选的麻烦。外语怎样达到这一省事的效果?题目出得难,卷子越刁钻越好。所以就有了上述的笑话。
    所以考博的外语多是没用的玩意,考得分数再高也不等于外语好,不过线的考生也不一定说外语差。
    今后如果还要考外语,这种僵死害人的外语还是不要再考了。要考,就考真正有用的外语,考出大家的实际水平。它的难度应该跟考生的专业差不多,即多数人专业考得好,外语也应过得去。否则,出现像现在通常的考试结果——专业都还行,外语则多不行——考博反喧宾夺主地变成了考外语,想招优秀人才培养成为未来真正好的古博?干脆拉倒吧!最近频繁曝光的古博抄袭剽窃的公案丑闻,难道跟招生质量不过关没有瓜葛?

平山冷燕's Blog  http://hexun.com/pingshanlengyan/default.html

[ 本帖最后由 菜籽 于 2008-9-27 17:08 编辑 ]
考博士,一点外语都不懂,也说不过去。
现实一点,考日语比较靠谱。
  上帝,教我说英语吧  ——英语好头大啊~
。。。
主贴不明白考试的含义。考试,若意在选,就是择优,挑最好的那几个。考的科目越少,考科的难度就越大,绝对不会扩大受益规模。考进士,只写一篇文字而已,可比当今的博士后还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