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一个没有自由的自由之子

一个没有自由的自由之子

2006-04-10 12:45:26   来自: 笨笨 (福州)

陶渊明集的评论   

   他的理想是做一个自由之子,一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自由之子。于是,他避开了混浊的世事,息志于尘间,纵浪于大化,隐于酒,隐于松,隐于菊,隐于田园,隐于妩媚桃花一梦。为了自由,他将自己性格中峥嵘的一面压抑到无意识状态,自食其力躬耕大野,忍饥挨饿乐在陋巷。在后人的眼中,他是与清风共舞的高流大隐,是与明月嬉戏的田园诗人。他心香品洁,大器至尊,骨清神爽,静如秋水。

   “凛凛千载下,穆然怀清风。”陶渊明,中国历史上最白璧无瑕的隐士。

   在这个烟熏火燎、心绪浮躁的年代,读读《陶渊明集》总比去读那些个所谓排行榜上的某某文集、某某小说、某某散文等等多少要来得好一点。

   日暮独寻荒径归。其实,早就知道自己总是在心底深处不能释怀,总是在不停的找寻。晋时一杯浓郁芬芳、花香四溢的美酒干枯了,杯子空空,寂寞孤单地置立在东窗下,虚室生尘,物在人亡。停云霭霭,时雨蒙蒙,阶庭碧草滋,篱落桃花飞,恰似人间四月天,那飘零破碎的桃花,那疼痛哭泣的红雨,淹没了那个孤介的人、那个高华的人、那个痛苦的人、那个矛盾的人、那个刚直的人、那个激情的人……

   也许时隔久远,也许路径不对,我无法找到他,更无法与之交流。因此,也就无法理解他胸中的千沟万壑,千波万澜,千声万字,千言万语。不能理解他对人他的红尘欲望,炽烈真情。单从书中、字面所理解的那种不为天拘、不为地拘、不为人拘的自由自在隐士形象,也许并不是真实的他,并不是他人生的真实故事吧。
最近有些迷上陶渊明了。蛮喜欢这样子的书评。
原帖由 梅茗 于 2008-10-4 22:13 发表
一个没有自由的自由之子

2006-04-10 12:45:26  

   “凛凛千载下,穆然怀清风。”陶渊明,中国历史上最白璧无瑕的隐士。

 。
陶渊明这般的隐士,是真的隐士,他隐,是因为他自己的追求,是主动的,是回归自己
而更多的隐居者,却是隐仕,是以退为进,待机再起罢了。
陆龟蒙,退而筑拙政园,求“筑室种树、逍遥自得”。苏舜钦退居沧浪亭,求“沧浪濯缨”。这些拙政、沧浪、静思,不过是文人的无奈的消极的隐退
中国历史上,如陶渊明、严子陵这样的隐士,才是真的隐士
东坡有首词写到严子陵故事,读来很好听。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上次回了一半就自己删除了,怕扫了诸位陶粉的兴致

今天借着2个大闸蟹和一杯黄酒的胆量,稍微说一点不合时宜的话

陶渊明的诗文是漂亮的,感人的,不过仅此而已,没有必要推想到他本人就是他诗文的楷模

中国文人的一个通病就是矫情,诗文很少是反映自己真实生活与实际想法的。陶渊明是士族子弟,他的曾祖陶侃从寒素靠拍士族马匹混入士族队伍,在西晋末年的混战中展露头角,成为一方强权,可是到了第四代的陶渊明,陶氏被东晋几大家族排挤,已经沦落到士族的底层,因此陶潜格外的在乎名声。不为五斗米折腰,实际上是傲慢习性的大发作:督邮是郡守(州刺史)的属吏,到魏晋时代已无法上升为官僚,被士大夫看不起,而陶潜的曾祖却恰恰是做郡守属吏起家,因为拍马屁得到郡守的推荐得以举孝廉,仍然被士大夫鄙视之极。陶潜不肯向督邮行礼,正是这种自卑又自傲心理的大发作,他理想的是和高级士族子弟那样一步到位成为清要之官,不愿从县官做起而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避世的陶渊明精神,也是极权文化的麻醉剂。在统治者眼里,一个避世的臣民总比一个争权利的公民要受欢迎得多。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出淤泥而不染

木匠师傅为啥要删啊?真是可惜,没读到那些精彩文字。

论坛上讨论跟“不合时宜”没有关系吧。我曾读到大骂陶渊明虚伪的文章,不止一回呢。那时对陶渊明了解不多,也就入选课本的几篇吧,当时很让这些帖子说得一愣一愣的。

后来通过前贤对陶的推崇,渐渐明白事情不那么简单。如东坡、稼轩诸贤的识人眼光自不会差。东坡困厄之时,写过很多和陶诗。稼轩多首词里写过陶渊明,曾说“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元好问也说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叶嘉莹先生对中国诗人可以说全部了然于胸,她对各位诗人的评价,当很公允。她说陶渊明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完全不同意木匠师傅说他“矫情”。陶渊明恐怕是文与人合一,最真的一个了。

木匠师傅说的史实当然没什么要怀疑的。《宋书》上说,“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我觉得,正是这些”“淤泥”,才成就了历史上的陶渊明。
刚才急补《晋书》陶侃传,发现陶侃并是不反面小丑啊。
木匠师傅说他拍马溜须,可能指这段,他的长官“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独曰:‘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乃请行。众咸服其义。”这段让确实今人看不惯。
再复制下面这段。
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