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Know a man by his books见书知人

http://www.ecocn.org/bbs/viewthr ... &extra=page%3D1

【2008.10.2】Know a man by his books见书知人
Adolf Hitler
阿道夫希特勒

Know a man by his books
见书知人

Oct 2nd 2008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HE WAS better known for burning books than reading them. But surviving portions of Hitler’s private library reveal the German dictator as an ardent bibliophile, owning classics, history, travel writing, biography, studies of the occult and much else.
     他烧书名声比读书的名声大,但是从保存下来的希特勒部分藏书来看,这位德国独裁者竟也是个藏书家。他的藏书从古典文学、历史著作到游记、传记、神秘学等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Timothy Ryback’s main find is the portion of Hitler’s huge book collection that ended up in an obscure section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Other books emerged from American officers who took them as souvenirs. The Soviet army had the best pickings: the library in Berlin’s Reichskanzlei, 10,000 volumes, was shipped off to Moscow in 1945 and has not been seen in public since (tantalisingly, it surfaced in the 1990s in an abandoned church but disappeared again).
      Tim Ryback在德国国会图书馆某个阴暗地方发现了一部分希特勒的海量藏书。另外一些书则从二战时期的美国军官那儿得来,当时他们将这些书当作纪念品带回美国国内。前苏联军队得了最好的一份,1945年他们将总理图书馆中一万卷藏书运回莫斯科,之后这批书便销声匿迹,不知去向(惹人猜疑的是,它们曾于上世纪90年代现身于某个废弃的教堂里,之后又再次不知所踪)。

But there is enough to go on. The author neatly weaves together Hitler’s political career with his book-collecting habits, tracing the well-thumbed volumes that Hitler consulted during the writing of “Mein Kampf”. Mr Ryback’s knowledge of German litera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Nazi era makes him well placed to follow clues and draw inferences, both from the time and place of acquisition and from the marginalia that can be found in the books. Hitler was not only an avid reader but also an inveterate underliner. Perhaps the most chilling example of that is in Paul de Lagarde’s “German Essays”. Underlined is: “Each and every irksome Jew is a serious affront to the authenticity and veracity of our German identity.”
      但是对于Ryback先生而言,他手中掌握的书已经足够。他在书中细致入微地将希特勒的藏书习惯融进他的政治生涯,两相比照;他还搜寻了希特勒写作《我的奋斗》时期经常翻阅的书籍。由于Ryback先生谙熟纳粹德国的文学以及政治,故而从希特勒购买书籍的时间、地点以及书中旁注寻找线索、下起推断来,他都游刃有余。作者告诉我们希特勒不仅读书热心,而且还有在书上划线的习惯,其中就有一处看得令人胆寒,那是在Paul de Lagarde所著的《德国随笔》中的一句,“可恨的犹太佬严重侮辱了我日耳曼忠厚老实的民族性格。”

As the author points out, Hitler had a magpie mind. He speed-read books looking for material that he counted as useful—meaning anything that fitted into his mosaic of misplaced historical analogy and pseudoscience. What didn’t fit was discarded. This, as Mr Ryback writes, was the essence of Hitler: “Not a profound, unfathomable distillation of the philosophies of Schopenhauer or Nietzsche, but instead a dime-store theory cobbled together from cheap tendentious paperbacks and esoteric hardcovers, which gave rise to a thin, calculating, bullying mendacity.”
      如作者所指出,希特勒的头脑十分混杂。他草草翻阅各种书籍就是为了找到对他有用,可以为其歪曲的历史类推以及伪科学所用的材料,其它一概弃之不顾。Ryback先生认为希特勒根本“没有对叔本华或者尼采的哲学有多么深广的研究,而只不过是从一些廉价的宣传小册子和一些隐秘书籍里东抄西拣,混成他的大杂烩理论。他的那种浅薄空洞、工于心计、恃强凌弱的虚伪都从这些理论而来。”


Mr Ryback has done a good job maintaining a balance between dispassionate inquiry and moral revulsion. Yet the result is still slightly creepy. Flicking through a copy of what is probably the earliest acquisition in the collection, an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Berlin that Hitler bought in November 1915, he discovers between pages 160 and 161, “a wiry inch-long black hair that appears to be from a moustache”. It is suddenly all a bit too close for comfort.
      Ryback在书中将客观研究与道德谴责之间的关系拿捏地很是恰当,可是结果又不免令人毛骨悚然:就在作者翻阅希特勒购于1915年11月的一本柏林建筑史(该书可能是藏书中最早的一本)时,书中160与161面中间有“一根一英寸长的硬毛,看起来应该是胡须”,令人突然一下感到相当得不自在。


Hitler's Private Library: The Books That Shaped his Life
By Timothy W. Ryback



Knopf; 304 pages; $25. To be published in Britain by The Bodley Head in February

Buy it at
Amazon.com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Hitler也曾经是艺术青年,绘画,喜欢古典音乐。
04年前有部电影The Downfall,帝国陷落,描述的就是4月底从绝境走向死亡的第三帝国元首,主要根据其女秘书回忆改编,还是相当之好看的。
从个人性格上,据说还有不少优点,温情,宽容(当然不是对600万犹太人及斯拉夫人,主要是女秘书,呵呵)。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http://baike.baidu.com/view/386383.htm

  作为第一部“正面”描绘希特勒的纪实性历史反思影片,以及德国影史上第一部由演员扮演希特勒的影片(其扮演者正是《柏林苍穹下》的悲悯天使布鲁诺·冈茨),《帝国陷落》引发的巨大争议要远远超过《华氏911》掀起的政治攻歼浪潮——希特勒是魔?是神?还是人?


  影片从希特勒身边最后一任速记员的视角出发,以平实、客观的立场展现了这位战争狂人在掩体中度过的生命最后12天。


  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


  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将镜头对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后12天


  在获得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几天前,由奥利弗西斯贝格导演的德国影片《毁灭》(Der Untergang)开始在法国公映。电影院场场爆满,巴黎媒体更是持续高烧,每天都有人议论这部富有争议的影片。趁热看完之后,笔者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反思纳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该片将希特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不再让所谓的“魔鬼”充当人类良心的替罪羊。


  该片去年9月份在德国甫一公映便引发争论,因为它打破了一个禁区,“打开了重评纳粹的潘多拉盒子”——西斯贝格将希特勒从魔鬼还原成了人,还原成一个“可能引起人们同情的末路英雄”。在媒体热炒的影响之下,短短一个月内有300万人被劝进了电影院。当月,《汉堡周刊》为这部影片做了17页的专题报道;德国历史学家第45届大会上甚至同意专为该片举行一天辩论;德国前总理科尔也斩钉截铁地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值,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


  《毁灭》的创作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2002)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2002)。琼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令许多人不安的是,在这个打字员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它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琼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

[ 本帖最后由 showcraft 于 2008-10-6 23:1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希特勒助手回忆:战争输了 希特勒号啕大哭
4月初,德国一位出版商证实了前纳粹高级军官洛林齐霍芬已于2个月前去世的消息。作为希特勒的重要助手,洛林齐霍芬在去世前不久,向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披露了希特勒在地堡中的“最后时光”。 .K\IptyL  
WD`L?]p~  
[ `qFP0;&  
防弹衣不离身 特别喜欢遛狗 NX83+&q=k  
洛林齐霍芬原是爱沙尼亚的贵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家人到了德国。他原来要当检察官,后来因为检察官都要加入纳粹党,于是就在德国“坦克之父”古德里安手下服务。1945年,古德里安派他去希特勒德军总部当联络官,从而成为希特勒的助手。 S6W*"*7  
D@3M't~W  
~k R[ X~  
希特勒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中,一直住在空气污浊的坚固地堡里。洛林齐霍芬后来回忆说,当时希特勒解散了大多数官员,仅让20多个军官陪同住进地堡。地堡约250平方米,有20多个房间。希特勒的住所包括一个9平方米的工作室、一个起居室、卧室和淋浴室。两个月里,希特勒防弹衣不离身,洛林齐霍芬一直相伴其左右。 ,!ZIjV&Zq  
GPxm>mf-6  
4hrT D&  
即使在地堡里,希特勒仍攥紧所有权力不放。洛林齐霍芬说:“他建立了两套指挥体系,让政治官员秘密监视军事人员。直到最后,所有的掌控权还都在他手里。”尽管纳粹德国的军队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但在每天的会议中,希特勒还认真地在地图上挪动红旗,讲解分析局势。  p<.Tq&\  
4+iB4mI3Z  
.nM*pQWAr  
洛林齐霍芬记得,希特勒每天中午才起床,然后给军官们开会,会议通常持续到深夜。“希特勒走进会议室与每个人握手,然后坐下。只有他一个人坐着开会,当然,他偶尔也会照顾一下年迈的官员,让他们坐小板凳。” d.qX)  
gs|5KEs3)  
biUNamsk  
“那时,希特勒有很多不同的面孔。”洛林齐霍芬说,有时候他看起来还比较友好,不时询问身边人的健康情况,“但是多数情况是,他表现得非常冷酷,并且对身边的人充满怀疑。尤其对手下的军官非常残酷,指责、谩骂是家常便饭。”洛林奇霍芬回忆说:“希特勒喜欢和自己的那条狗玩,时常牵着狗出去散步。”这只狗后来还完成一个“伟大”的任务,就是在希特勒自杀那天,为他检查毒药的性能。结果狗吞食毒药后,马上死去。 *?`r K  
b` c<i6;{  
GP<AoD`$)  
朗诵传记时落泪 爆炸声响后痛哭 RWiFl*kw  
“实际上,希特勒经常回他的住处,我也曾跟着回过自己的房间。”洛林齐霍芬说:“只有当空袭警报响起时,他才会进入地堡躲避,于是我也一起下去。”最后几星期爱娃也来了,她也曾搬进地堡居住,希特勒与爱娃在自杀前两天才结婚。 ;iUWelH.S  
91n4lK3^M  
\BA2@)zr  
希特勒曾寄希望于斯大林和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上所结成的不稳定的同盟关系破裂。他相信,只要给苏联一次沉重的打击,西方就会认识到,只有他可以给斯大林和共产主义制造障碍。 Am DZ}h  
e9@$-5>  
Zcd]4Z  
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每天为他读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传记。这个国王在1756年至1763年的战争中一度陷入绝境,曾考虑过以自杀来作了结。但俄国伊丽莎白女皇出人意料地驾崩,其继任者最终同腓特烈二世缔结了和约。在朗读时,希特勒总忍不住泪流满面。 qG JFFY#9  
/%1<VpCgK  
LGy#x^.nJ"  
但是,1945年4月21日早上,苏军的攻击让希特勒提前惊醒了。当他得知声音是来自附近的手榴弹爆炸时,不禁呆住了。 wC i_EGik  
P81mrf  
P>TG/`  
4月22日,他突然中止了日常的会议,将洛林齐霍芬他们叫了出去。接着,他摘下从不离身的彩笔,放在沙盘上,然后开始号啕大哭。他用拳头猛砸桌子:“战争输了!” ElDYwx A  
NA4F8syT  
u2()[O9  
渐渐地,地堡里的气氛异常起来。每个人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洛林齐霍芬回忆道:“我们都在想应该怎样处置自己呢?该用枪自杀还是服毒自杀,用枪自杀是该对着嘴开枪,还是对着太阳穴开枪,或是服用氰化钾胶囊?” "$l1C(YG,  
}`&x Qs  
42Agz n>TO  
同意助手逃跑 临走祝他好运 NK5X`x  
在大家越来越绝望时,洛林齐霍芬对克雷布斯将军说,他不想“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死去,他更愿意在战场上战死。洛林奇霍芬说这话时,希特勒一点没有责备,反而表现得很兴奋。“我有种感觉,当时他已经决定要终止自己的生命了。”洛林奇霍芬2005 年接受采访时说:“他祝我好运,而我在他眼中看到一抹嫉妒。” G`Joq ?  
) OR Cgo0  
MRp=AS%s%  
后来,希特勒竟然同意了,但他想知道洛林齐霍芬的计划。当洛林齐霍芬说到他会设法找一艘船时,引起了希特勒的兴趣。他推荐说,应该找一艘平时在湖上游玩时用的那种电瓶船,以免被苏军听到声音。 ,=dRIlfo  
 UW6BdWQ  
QTnd*0]>8  
洛林齐霍芬非常了解希特勒,知道他此时已陷入了细节的思考中,希特勒明显地被电瓶船的想法所吸引了。洛林齐霍芬毫不迟疑地答应会服从他的命令,他将会乘一艘电瓶船。那天下午,洛林齐霍芬、维斯上校和格哈德波特上尉离开国会大厦,开始完成他们自己请求的使命。 0&"`Hq  
t[#+  
B`2,Ap o  
但他们最后还是被盟军俘虏。希特勒在得知他的助手真的逃跑后,非常恼火,但也无计可施。希特勒和他的新婚妻子爱娃于1945年4月30日自杀,纳粹德国随之垮台。而洛林齐霍芬在战俘营呆了两年,1956年又加入西德部队,1973年退役时已被授予中将军衔。由于与希特勒这个手上沾满无数人鲜血的纳粹头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洛林齐霍芬去世后在德国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vgsdJZ{  
_MVE]0>v  
k5"`WN$I  
新闻背景 !em 9m_S  
谁是希特勒最得力助手 +iF}z!W5  
除了洛林齐霍芬,希特勒的助手还有很多,包括鲁道夫赫斯、冯特莱斯科夫、施拉勃伦道夫、黑斯曼威廉戈林,还有沙漠之狐“隆美尔”。其中鲁道夫赫斯被称为希特勒最亲密、最信任的助手。 ULH0 J7xi  
yfL _C0)  
JyHiIpYa  
赫斯年轻时是一名飞行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赫斯在前线司令部遇到了当时还是传令兵的希特勒,对这个充满野心的小伙子充满敬佩。1923年,希特勒因慕尼黑啤酒馆暴动被抓,囚禁在兰德斯堡监狱,身在奥地利的赫斯特意赶回德国,陪希特勒一起坐牢。 _#Jg7B$:  
D'l\A~hC  
X4!XLu8  
狱中,希特勒口述,赫斯记录整理,写成了那本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此后,赫斯被希特勒视为心腹,并成为他的私人秘书。随着纳粹党日后不断强大,赫斯被任命为纳粹党副元首。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进攻波兰后,他又被指定为希特勒的继承人。 DBuO(w$  
xBb~8  
"BS"k(;m~  
令世人难以理解的是,1941年5月10日夜晚,赫斯居然铤而走险,只身驾机飞往敌对的英国,从而留下了二战历史上最著名的谜团之一。 %a)Gl(*+]  
Wb?:l&qfW  
=s28 nR<  
当时,赫斯独自驾战机飞往英国,结果飞机在苏格兰上空坠毁。赫斯跳伞降落在与英国王室关系密切的汉密尔顿公爵的住所附近。成为英军俘虏的他声称自己此行的目的是想通过汉密尔顿公爵向英国王室和国民转达希特勒想要停战的愿望。 4v#ik/J^b$  
}^QP^   
NoSP|}  
赫斯飞英之行的动机是什么?是自作主张还是奉命行事?此举是德国一厢情愿还是英德之间有某种默契?这些问题的答案谁也不知道。 6:UH{KyJB  
alt6Zs  
o|PqR}4f{  
二战后,赫斯被纽伦堡战犯法庭判处终身监禁,关在柏林施潘道战犯监狱。经过40多年的漫长忍耐,1987年8月17日,时年93岁的赫斯在监狱中上吊身亡,永远带走了那个只有他知道的秘密。 >N|1LL~  
cRIpc_OJ$  
)R#,7 Is  
也有人说,爱娃才是希特勒最重要的助手。这个纳粹头子的情人很少在柏林露面。她长期居住在希特勒送给她的位于慕尼黑的一栋小楼里,有时还出现在希特勒在巴伐利亚的别墅内。 ;(HTFfk  
iBh;F}EN  
%g'a94zT  
爱娃与希特勒的关系令人无法理解。1929年她为希特勒的专用摄影师里希霍夫曼工作,从而结识了希特勒,并逐渐与其发展成恋爱关系。但是由于这段恋情带来的压力,爱娃曾两次自杀,但都被救了过来。后来,爱娃干脆一直伴随在希特勒左右。 vg0m)HfVX  
doHf vx  
RE_ 2iOYs  
据说希特勒非常宠爱爱娃。每当她走近希特勒的办公室,希特勒就会马上迎出去,牵着她的手走进办公室,然后两人手挽手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走上几个小时。有时候,希特勒读报,爱娃就坐在壁炉旁边的桌子旁吃东西。1945年4月,爱娃拒绝回到相对安全的贝格霍夫,坚持要乘汽车返回处于巷战状态的柏林。4月28日午夜到4月29日凌晨,希特勒与爱娃在地堡内举行了婚礼。4月30日下午3时左右,希特勒开枪击中右太阳穴,爱娃吞下氰化钾。 ?lZqaC7b  
世界新闻报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