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读史之一:假如李勣生在武则天时代会怎样?
我们常常因为时间无法倒流人生无法重度而伤感,许多英武帝王生前开疆拓土,雄图千年霸业,死后却因之子孙骄奢懦弱而致江山社稷于风雨飘摇之中,如秦始皇之于二世,隋文帝之于炀帝,许多忠义豪杰之士生前征南逐北,气吞如虎,死后却因子孙不孝而被剖棺鞭尸,子孙诛灭,如唐代著名将领李勣。
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为大唐做出重大贡献的功臣,在皇宫内的凌烟阁中图绘记述二十四功臣图像和业绩,李渍位列第二十三位。近读《旧唐书》列传第十七,李勣与其先师李靖同列一传。两人都是军事家,是唐太宗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创贞观盛世的重要功臣,都在七十六岁无疾而终。可他们的身后之事去有着天壤之别。
李勣原姓徐,名世勣,因避世民讳,而去世,叫徐勣,后因战功而被赐姓李,是以为李勣。李勣是历史上有名的忠义之士,他初奉李密为主公,四处征战,后李密兵败降唐,李勣随之降唐,但他未将自己据有的大片土地城池献给高祖,而是造册登记,向李密报告,以李密的名义献给朝庭。后李密反判被诛,李勣上表收葬李密,高祖感其诚而同意,李勣为他造七仞高坟。在征讨王世充时,俘获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上书称单雄信武艺绝伦,可以为国家效命,请求以自己的官爵赎单雄信一命。高祖不许,临将就戮,李勣痛器失声,割股肉给单雄信吃,说:“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李勣一生随太宗东征西伐,战功卓绝,北出大漠灭枭雄颉利,西出阳关逐吐谷浑,东出辽东灭高丽,南讨辅公祏,平定江南。李勣作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驻扎北疆十六年,北部大漠太平无忧,唐太宗对侍臣们说:“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李勣一人之威胜万里长城数十万精兵。唐太宗临死前视李勣为心腹之臣,以高宗托付给他。
李勣死后葬仪极为隆重。高宗为之举哀,辍朝七日,拿出东园秘器,陪葬昭陵。下葬那天,皇帝亲到未央宫古城,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他设祭。皇太子也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诏下命百官送至故城西北。
然而李勣一生忠勇,死后却未能长享宠,其孙李敬业因忠于李唐王朝而在扬州揭竿而起,以幕僚骆宾王拟定发出讨伐武则天檄文:“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其中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让武则天也为之才华而叹服。然而武则天终宄也是一代明主,又正值大唐盛世之顶峰,因而李敬业终不过是蚍蜉撼树,最终被剿灭。然而其祸并非李敬业一人所担,其九族被诛灭,其祖父李勣所封爵位和被赐李姓被收回,并开棺鞭尸。李勣轰轰烈烈的一生就这样被其孙李敬业尽数毁掉。
那么以李勣的性格,假如他生在武则天时代会怎么样呢?这样一位忠义之士,一位以大唐为重,以皇室为重的武将面对武则天诛杀李氏子孙,并改唐为周的重大变革,他会作何想?他是否也会愤而挺身,拔剑杀向长安?
在此我们必须弄清楚李勣所忠的内涵,在他早期四处征战过程中,他一直在寻找明主,致投入李氏门下,效力于大唐王朝,为大唐建功立业,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统一为一体,此之谓为国尽忠,李氏子孙虽并非无才,却遇到了武则天这位旷世难遇的天纵女皇,同样是社稷之福百姓之福,只要是于国家有利于百姓有利,谁为主又有何干?因此,李勣如果生在武则天时代,一定不会像他地孙子李敬业一样糊涂,以愚忠为其本,以国家和百姓利益为其末,致国家于内乱,百姓于水火。这就是盖世豪杰与普通武士的区别。李敬业不仅累及自己,累及子孙,累及其先祖的一世功名,也累及国家和百姓。
李勣最大的不幸是有李敬业这样一位糊涂的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