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天龙八部》:人生于世,有欲有爱,烦恼多苦,解脱为乐
进入六十年代中期,金庸一边与左派笔战,一边写武侠,此时,他创作出比射雕三部更为精彩的几部小说,完成于1967年的《天龙八部》在结构安排和叙事节奏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在武侠小说,放眼现当代华语长篇小说,没有几部能与之比肩。《天龙八部》从1963年开始在《明报》连载,其间金庸远游,好友倪匡代写几万字。倪匡对此大为得意,金庸后来修改小说时,保留了倪匡的基本情节,以示尊重。
《天龙八部》中人物众多,除乔峰、段誉、虚竹三位主要人物外,还讲述了段正淳及其情人们、慕容复家族、逍遥派、四大恶人等人的命运。要将这么多人的故事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又照顾全书的完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段誉在大理、乔峰后来到了辽国,虚竹则从少林来到西夏,姑苏慕容在江南,如何克服空间上的距离?作者亦有安排情节的凌波微步妙法,他让来自吐蕃的鸠摩智捉了段誉,并将其带到江南,遇到乔峰,便开始乔峰的故事。乔峰蒙冤,走南闯北,探求“我是谁”的过程中,顺便揭开了段正淳的几段风流往事。第四部中才出场的虚竹误打误撞,成了天山童姥的传人,在西夏王宫,他和读者一起知道了逍遥派老一辈人早年的恩怨情仇。又是虚竹,执意做回和尚,非要回少林寺,才有少林寺那一场荡气回肠的兄弟结拜。而直到此时,乔峰、虚竹、慕容复的身世大白于天下,玄慈、叶二娘双双赴死,慕容博、萧远山双双出家,上一代的恩怨得以化解。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西夏求婚,虚竹找到情人,段誉获得王语嫣芳心,再次落败的慕容复不甘心,开始找大理段氏的麻烦。这使开场身份最明确的段誉彻底摆脱乱伦的恐慌,段誉居然是大恶人段延庆的亲子,风流成性的段正淳更爱儿子,只得眼见情人一个个送命,最后段正淳刀白凤夫妇殉情。段延庆的冤念因段誉的不杀得到释放,飘然不知所踪,也许是在大理某个角落关注着段誉吧。大理段氏纠结了几十年的弑君篡位恩怨,竟因天龙寺外刀白凤的一次负气出轨情爱而得以了结。
整部小说高潮迭起,而每次争斗,都有人死去,而且一次比一次惨烈。最后一个高潮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处,辽宋交战在即,耶律洪基磨刀霍霍,就要对宋开战。乱战之后,乔峰以死换取两国十几年的和平,成就了金庸小说第一英雄!乔峰之死,全为道义,当得起“大侠”二字。与之相对,南慕容因皇帝梦变得疯疯癫癫,搞不清楚现实与梦境。就像那首诗里写的: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所谓无巧不成书,《天龙八部》中充满种种不可思议的巧合,而作者却能够说服读者,相信这些巧合乃因缘际会所致。所有爱欲贪嗔,所有获得索取,必有报应,世人想要的太多,才会有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结果,就像电影里说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一部好作品,情节奇,只能说是上乘之作,说明作者有超过常人的想象力。而能让匪夷所思的情节巧妙地连接起来,则是绝顶之作。《天龙八部》就是这样的作品,之前小说的人工痕迹在这本小说中很难看到,所有人物都根据他们的性格和境遇说话行事。天下闻名的青年才俊南慕容北乔峰,他们的结局由他们的性格决定,慕容复气量偏狭、志大才疏,欲望实现不了,绝望下疯癫;乔峰豪气冲天,也有满腹伤心事,错杀阿朱让他活着毫无趣味。大宋没有他的容身之处,辽国也回不去了,天下再没有他挂念之人,如果阿朱活着,乔峰或许不会自杀。段正淳一家的故事也合情合理,天龙寺外的刀白凤怨恨丈夫对自己薄情,自怜自伤才会委身段延庆。没有刀白凤,段延庆不会重新振作,兴风作浪,几次三番加害亲生儿子。若没有白衣菩萨,这个作恶多端,人性扭曲的大恶人,不会找回人性。
《天龙八部》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矛盾渐次展开,真相一次次浮出水面,乔峰的故事让人唏嘘,也让人大呼过瘾;虚竹的故事让人称奇,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代高僧,然而,别人辛苦求也求不到的东西他推都推不掉;段誉的故事则好玩得多,偶尔插科打诨,书呆子发起痴来,都是喜剧故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乔峰故事的沉重,让小说层次更为丰富。
《天龙八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书名来自佛教,少林寺、大理段氏,都以佛道著称,吐蕃鸠摩智精通佛法。逍遥派是道家名门,无涯子、李秋水、丁春秋,小无相功、凌波微步,这些名字均出自《老》《庄》,苏星河庞学杂收,又有杂家的风范。慕容父子对专制权力的渴求,慕容博处心积虑挑拨离间,则兼收纵横家厚黑学。乔峰“虽万千人吾往矣”乃儒家舍生取义的楷模。金庸出入儒释道,来去自如,尤其对人物与所属门派的错位写得格外深刻。化外之人为爱欲迷惑,执著追求,酿成苦果,害人害己。逍遥派天山童姥和李秋水反目,互相迫害,惨无人道;到了苏星河和丁春秋这一代,彼此明争暗斗,丁春秋的做派如招摇过市的官员,哪见逍遥?金庸刻画人物、渲染场景,如此成功,除了天分,与他的勤奋分不开,他阅读之广之勤有口皆碑,他每天保持6个小时的阅读,正是日积月累的6小时阅读让他能自如地游走在历史与故事、虚构与真实之间,深入地思考各种思想对人生的影响和作用,思考人生面临的种种诱惑,并将这些思考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呈现给读者。《天龙八部》也不例外。
《天龙八部》人物往往要经历欲——冤(怨)——解脱三个阶段,欲包括爱欲和权力欲,玄慈临死前的偈子说:人生在世,有爱有欲,烦恼多苦,解脱为乐。爱着不该爱的,想着不可能得到的,无怨无仇的人因此结怨,纠缠不清。解脱之道因人而异,有的出家而解脱,有的怨恨则因为成全、救赎或放下而化解,也有的是通过死亡完成。这本书有浓厚的佛学味道,却不是弘扬佛法的书,出家只是解脱方法之一。作者是借用佛教对人世的观察张扬人道,书中有亲情、友情、爱情,佛曰众生平等,汉人、契丹人、西夏人、大理人,不论民族,都会为情所动,为情所感,因而放下屠刀。
然而,情本身也是欲望的一种,真情错放引起的江湖纷争和人间悲剧不一而足,由是烦恼多苦,如何解脱,获得快乐,还要看各人的缘法和修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