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章海陵 亚洲周刊2008年中文十大好书介绍

章海陵


十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香港问世,这是第一套非官方史,中立开放的价值立场赢得学界与读者重视。《墓碑》更揭开一场民间耳语已久但没有真确求证的悲剧真相。十大好书见证全球华人的思想解放,从国家大事到个人命运转折的私密空间,都展现求真精神,冲破外在权力与内心世界的禁区。

中华民族有太多的记忆稍不留心就成为一片空白,但全球华人知识分子却是这「记忆废墟」的文字冒险家,在史料的断瓦残砾中,重新拼回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感情图象。

在刚过去的零八年,为迎接zhonggong建政六十周年,十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香港陆续问世,作为第一套非官方史,以及作者中立、开放的价值立场,赢得学界与读书界的重视。而老记者杨继绳的《墓碑》,更揭开一场民间耳语已久,但一直没有真确求证的悲剧真相。这两本书以降,二零零八的好书都在见证全球华人思想解放,从国家大事开始,到个人命运转折的私密空间,都不断求真求实。他们有人总结中国经济崛起的辉煌与缺失;有人以深厚的人道情怀关注弱势群体;有人在理想主义幻灭后,经过沉痛反思,继续为人权、公平和正义作出奉献;有人开放「私领域」,倾吐内心困惑,讲述战胜疾病的心得;也有人醉心鉴赏城巿景观和风土人情,热情地与公众分享……零八年成为可贵的思想总结之年。

亚洲周刊二零零八年中文十大非小说好书揭晓:(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金观涛、沈志华等、香港、大陆);(二)、《墓碑》(杨继绳、大陆);(三)、《情报日本》(胡平、大陆);(四)、《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顾玉玲、台湾);(五)、《去政治化的政治》(汪晖、大陆);(六)、《坚持.无悔》(陈若曦、台湾);七、《激荡三十年》(吴晓波、大陆);(八)、《目送》(龙应台、台湾;(九)、《忧郁病,就是这样》(李子玉、香港);(十)、《城市磁场》(陈家毅、新加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反右卷」作者沈志华披露,早在一九五六年,zhonggong就决心放弃阶级斗争学说和「个人迷信」,要把中国引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但全党共识却无声无息地被中止、被扭曲、被颠覆。这套由金观涛主持、沈志华等人撰写的五百多万字、十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强调新的史料,言人之所未言,受到旅美学者余英时激赏,称「达到了史学著作的世界水平」。该书主持者金观涛要求撰写者必须为中国大陆背景,「一定要还原历史发生时的思想状态、文化观念,还原当时的语境,这是海外的汉学家无法感知的」。

●zhonggong总书记胡锦涛最近有「不折腾」之说,勾起民众对中国当代最大「折腾」的回忆,即惨绝人寰的大饥荒。新华社退休记者杨继绳经十年努力,推出八十万字《墓碑》,揭露中国五九至六一年间饿死三千六百万人的惨剧。这是什?概念?杨继绳说,相当于向中国投下四百五十枚长崎原子弹,相当于发生一百五十次唐山大地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称这场饥荒是「世界史上有记录的饥馑中最大的一次」。 书中写道,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披麻带孝,没有鞭炮和纸钱,没有同情,没有悲哀,没有眼泪,也没有震惊和恐惧。几千万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精神麻木地消失了……冤死者中间就有作者父亲,他两眼深陷,手臂只剩一层干枯的皮,骨骼都显现出来,「我心里陡起一陈酸楚和震撼:原来通常说的『瘦得皮包骨』是这样的恐怖和残忍」!这是个人痛史,也是国史。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动力,「必须写出来……把它写出来,并不是为了唤起仇恨」,而是永别这类悲剧。

●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走不出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连日本汉字「情报」也被「嗅」出负面意义,与「间谍」、「特务」和「密码」等挂?,其实它的原意只是「信息」和「信息」。纪实文学作家胡平多次赴日访问,深感到这个国家「情报立命」,而「博物馆性格」深入民间,遂推出《情报日本》一书。日本重视情报,与地震海啸频发、天然资源贫乏的生存环境有关,忧患意识自动融汇进国民的文化血脉。日本的焦灼可简约成两句话「我们几乎什?都没有;别人有的我们必须得有」。作者还告诉我们,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翻译《孙子兵法》的国家,二战期间日本军方以《孙子兵法》作为教材,培养出了几百名军事情报人员。中国「以日为师」,何不就从忧患意识和「情报」入手?

●「资本融化国界」的全球化时代来临,也传来「不平等比不自由更痛苦」的悲号。《我们》是关于台湾「移动者」和外来劳工的「生命记事」,作者顾玉玲是台湾国际劳工协会主席,来自外省父亲与本省母亲结合的家庭,「同是天涯沦落人」,她发现父母故事竟跟移工故事十分相似,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尊严。本省与外省的边缘人,和来自东南亚的外劳都是边缘人。他们的故事交叉映照。他们坚信「幸福是可能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作者写自己父母亲的痛苦,冷冽深刻,也超越蓝绿的世界观。书中菲律宾女人密莉安与台湾男人阿溢决心挑战命运,相恋成婚,甜蜜温馨,但申请结婚时受到审查官员的无情打击和戏弄,有情人须回答昨夜进洞房时,旅馆房间是什么号码?是谁先沐浴?穿什么样衣服上床?作者提醒为难外来者婚姻申请的官员,包括从无身份之扰的读者:你或你的前辈也曾是漂泊一族,是历史洪流的一支,也曾在盘根错节官僚压迫下闪躲求生。《我们》感动众多读者。导演侯孝贤读时「数度泪涌不得不停下来」,表示一定要把它拍成电影,甚至以战地记者罗勃.卡帕名言自勉:「如果你拍得不好﹐那就是你离火线不够近。」《我们》就是贴近了人性挣扎火线的成功﹐高昂宣示了「原乡人、异乡人,首先都是人」的人权信念。

●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这是中国人最焦灼的追问。被视为新左派的学者汪晖推出论文集《去政治化的政治》,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中国社会急遽转型带来的各种问题,他认为,至为关键的是「去政治化」甚至「去价值化」的时代趋势,即理论工作者早已告诫过的「异化」现象。正是「去政治化」令权力体制不仅压制zhonggong党内的自由讨论,也压制全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当知识人分析三农危机、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的扩大、体制性腐败时,权力体制最为有力的武器就是:你们是要回到「文革」吗?这种姿态「取消了任何对当代历史进程进行真正的政治分析的可能性」。 回到文革当然荒谬,但拒绝反思文革更荒谬,也更危险。书中重温文革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说,想要了解无产阶级专政,就请看巴黎公社的原则——国家官员由普选产生,领普通工人薪水,可随时撤换,废除常备军等。「廉洁政府」与民主制度,这是连资产阶级革命也向往、具普世性的目标,「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这些原则相信也将在中国追究权贵资本主义、极左僵化势力的改革进程中表现出来。

●三十年前,小说《尹县长》震撼海外华人,继而在神州一纸风行。作品锋芒直指文革的残暴,开中国伤痕文学风气之先。重要的是,该作品出自台湾背景陈若曦的手笔,而素材来自她亲历的文革浩劫。这是一段极有研究价值的岁月,总算再现于陈若曦零八年推出的自传《坚持.无悔》。陈早年留学美国,因向往共产主义而投身中国大陆,也因而碰上文革。文革确是浩劫、是炼狱,但令人喷饭的黑色幽默也比比皆是,譬如,人人都须学唱样板戏及上台表演,即使是五音不全的陈若曦也不能例外,结果以演出中的荒腔走板引来哄堂大笑收场。还有,一位大陆民众问陈若曦美国总统是否可以娶妻多位,得到否认后,仍不相信,「不对吧?报上常说『第一夫人』,可见还有第二、第三……」 陈若曦从大陆回到美国、加拿大后,八零年赴台湾为「美丽岛事件」跟当时的总统蒋经国舌战,官方媒体甚至发表社论指责她「不忠不孝」,但也因为她的「冲撞」,台湾当局停止了抓人。陈若曦写《坚持.无悔》,「到这年纪了,没有什么不能写」!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披露,文革后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顾准找来弟子、日后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自己时日不多,以后不必再来看他。然而,顾准意不在道别,而是郑重告诉﹕中国必会像战后日本那样,经济实力将神速崛起,只是不知是何时,要「待机守时」。 顾准说此番话是在他受尽磨难与耻辱的七四年,就在四年后,中国经济开始了GDP年均百分之九点八的高速增长三十年。但是,这样的高速增长从何而来却得不到解释,吴晓波发现,中国一直缺乏完整的案例库和可采信的数据系统,无法形成系统化的历史描述,有关于中国公司的所有判断与结论,都建立在一些个人观察的基础上,成为与国际沟通最大的障碍。吴晓波还发现:中国有伟大的经济奇迹,为什么没催生伟大的公司?而一些超常规发展的公司总难逃「报应」——「繁荣生成的时候,腐烂已经开始」。这都是中国经济奇迹的「灯下黑」,值得警惕和研究。

●台湾作家龙应台零八年出版散文集《目送》,而书中各个篇章早已在互联网上流传。热爱龙应台的读者马上发现,柔性行文与作者过去宏大叙事、兵气逼人的风格反差极大。《目送》是全书最感人的一篇,作者也将篇名当作书名,写的是母亲在机场目送儿子从海关窗口前离去、从高楼家中目送儿子等候公交车离去的一刻。紧紧相扣的是,龙应台作为女儿送父亲人生的最后一程,目送棺木缓缓滑向火葬场炉门,直至消失。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目送「生下你的人」和「你生下的人」渐行渐远,「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但父女情更催人泪下,龙应台赴美留学拿到英美文学博士学位回台湾当大学教授时,父亲用运饲料的货车把女儿送去学校,把车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对女儿说,「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父亲的停车选择,前往冥国的背影,其实都彰显着他的大谦卑、大尊严与大刚毅。这一切自动地融进了作家女儿对国家兴亡的壮怀激烈,化为了她笔扫千军时的百炼钢与绕指柔。能够如此「父女母子一场」,人生何求?

●全球忧郁病患者逾亿,其中香港约七十万人。很多人不晓得,忧郁病不仅是心理病,也是生理的问题,可靠服药来治愈,香港人李子玉推出《忧郁病,就是这样——一个忧郁病患者的自白》,自述九二年至零一年曾四次自杀未遂、患忧郁症经历,与读者分享跟病魔搏斗的经验。书中写道,为了寻觅记忆中的毒药数据,作者来到香港大会堂借出几年的报纸合订本纸,急切而耐心地一页页翻找,与所有追求知识的读者一样,终于如愿。人类的求死毅力与求生意志竟可达到同样执迷而壮烈的境界!还有一次,作者决定用煤气自杀,买好了宽边胶纸和刀片后,约女友到饭店吃饭,整个饭局都心不在焉,在分手时,看着女友走上扶手电梯,在心中喊着对方的小名,「永别了,让我再好好看你一眼吧」!这几乎已是从天堂发出的挥别了。是丈夫李欧梵的温馨呵护最终令作者获救。她拥抱文字,也拒绝了忧郁。

●中国向有「人杰地灵」之说,其实也预言了城巿鉴赏家的应运而生。新加坡华裔建筑师陈家毅零八年出版《城市磁场》,向读者娓娓道来他对世界各地都巿的细致品评与鉴识。这位同时也爱好文学、电影及其它艺术的建筑师,鉴赏时常带有厚重的文化意味和人文情怀。陈家毅说,漫步亚洲都市时,他首先欣赏的是街头摊贩,是亚洲各行各业的默契与包容,独具美感,「即使曼谷街头在那简陋的小摊旁所撑开的大太阳伞,也属于一种寻常百姓家的城市美学」。作者寄望亚洲城市要打破自我摧毁的宿命,不必羡慕用金钱堆砌出来的海市蜃楼。 公私领域的求真精神 二零零八年度中文好书的特色,可用「求真」、「冲破禁区」来概括。写国家大历史、揭示重大事件真相,过去唯有体制权力方可问津,而现在民间力量登场了。至于在「私领域」,从李子玉自剖四次自杀的经历,到龙应台叙述服侍老父时不慎被粪便沾裙的窘困,都是一个真字,也丰富了全球华人的阅读版图。

□ 《亚洲周刊》二〇〇九年第三期
有几本书不了解,有几本书(尤其是《墓碑》)已经被识者公认为好书了。汪晖的书入选,则让我很挠头。这个连汉语都不会写的怪诞学者,看来把香港人唬住了。据说李慎之先生读汪晖文章,“慨其文字艰涩,以为必有独知之虑者,及见其英文论文,则骇其浅薄也。”
很遗憾一本都没有看过。晚上上网订吧。

泽雄或其他版主能不能搞一个燕谈读书榜,每月推荐几本书。麻烦了。
除了龙应台女士的图书,其他的,没什么了解的兴趣。
对十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比较渴望,非常想知道当代人能把这段历史写到什么程度。
写到令人恶心以至于呕吐的程度,呵呵。
原帖由 笑笑书 于 2009-1-12 21:51 发表
写到令人恶心以至于呕吐的程度,呵呵。
不至于吧?笑笑已经读过了?感觉金、沈两位应该是比较值得信任的。
至少有一本《墓碑》是看到了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童兄:

金先生的作品我仅看过摘录的一部分,不敢置喙;沈志华的作品,能找到的,都看过。沈先生着力于中苏关系的研究,也涉及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等对外关系史,对中苏关系,着力尤甚,所获也不少。

概括地说,沈先生演讲比作文好,这是一。演讲放得更开,比如前些年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做的关于中苏破裂原因的分析演讲,精彩之极,满堂喝彩;沈先生毕竟还在国内一些大学兼职着教授,写书就不便太放肆,免得给抓住现成的文字把柄,这天,说不定哪天就变了呢。二,即便有金先生带队,我还是难以相信,堂堂“共和国史”,能被偏于专门、且对钦定的说法有完全的个人意见的史学专家给写出来,并且写好。……对于共和国史,我的极端想法是,外国人写,用外语写,要比我们自己人写,用中文写,来得可信和有趣。
原帖由 笑笑书 于 2009-1-12 22:49 发表
童兄:

金先生的作品我仅看过摘录的一部分,不敢置喙;沈志华的作品,能找到的,都看过。沈先生着力于中苏关系的研究,也涉及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等对外关系史,对中苏关系,着力尤甚,所获也不少。

概括地说,沈先生演讲比作文好,这是一。演讲放得更开,比如前些年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做的关于中苏破裂原因的分析演讲,精彩之极,满堂喝彩;沈先生毕竟还在国内一些大学兼职着教授,写书就不便太放肆,免得给抓住现成的文字把柄,这天,说不定哪天就变了呢。二,即便有金先生带队,我还是难以相信,堂堂“共和国史”,能被偏于专门、且对钦定的说法有完全的个人意见的史学专家给写出来,并且写好。……对于共和国史,我的极端想法是,外国人写,用外语写,要比我们自己人写,用中文写,来得可信和有趣。
没看过就先恶心上了,俺还以为笑笑书是妊娠反应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木匠先生是搞历史的,不妨谈谈金、沈两位先生,就两位的新书“共和国史”做一预测如何?
原帖由 笑笑书 于 2009-1-12 23:02 发表
木匠先生是搞历史的,不妨谈谈金、沈两位先生,就两位的新书“共和国史”做一预测如何?
没看到,不好说呀。

想来在香港出,应该自由一点,可以写得放开点。至少套话、官话可以不用写了。学术书和通俗书不一样,官方对后者很警惕,对前者知道读者不多——境内读书的都被买得差不多了、境外的读书人本身就管不着了——并不特别要打击。尤其这本书是不准境内引进的,境外的反动分子再读得手舞足蹈也管不着。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这十部书里,恐怕值得一看的也就是头两本。汪晖的书不值一提,陈若曦一直疯疯颠颠,其余的,似乎是小书或流行而已。
金观涛只是主编十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应该并未参与撰写。这部书是由国内学者如高华、沈志华、杨奎松、韩钢等分卷撰写。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这样的书大概是没有人会制成电子版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很惭愧,这十本书俺一本也没有看过。
原帖由 李大兴 于 2009-1-12 23:35 发表
这十部书里,恐怕值得一看的也就是头两本。汪晖的书不值一提,陈若曦一直疯疯颠颠,其余的,似乎是小书或流行而已。
金观涛只是主编十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应该并未参与撰写。这部书是由国内学者如高华、沈志华、杨奎松、韩钢等分卷撰写。
国内研究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学者中,高华、沈志华、杨奎松、韩钢这几位确实很突出了,都是各有厚重作品支撑的,值得期待。
估计框框还是会有,也不可能突破所有禁区,所以我会觉得他们的观点都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在“强调新的史料”方面真的能提供更多的内容,让读者来做出判断,就非常难得了。
十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81) 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發行 作者:楊奎松.林蘊暉.辛石.沈志華.錢庠理.卜偉華.高華.史雲.李丹慧.韓鋼.蕭冬連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每卷約六十萬字、八百頁;
完整反映出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1981年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發展全貌。

“這是到現在為止,一部規模最宏大、敘事最詳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每卷都達到了史學著作的世界水平。作者不但一律以中俄檔案、回憶錄、口述歷史等為基本原料,而且也大量地參考了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不但如此,每位作者都以批判的態度檢查史料,對於史料中互相衝突記載,詳加考訂,以建立最可信的史實。”──余英时

「翻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之後,不僅發現其敘事詳盡,更發現其已突破中國官方機構對資料的壟斷和保衛,有豐富的文獻檔案以為基礎,史實的可信度極高。每冊獨立,各有作者,但前後仍有脈絡可循,容易閱讀。這一套大書的出版是這幾十年來近代史學界的一大盛事。」──陳永發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只看过《激荡三十年》,而且看了好几遍。
可怜见的,我一本也没读过,前些日子想向杨继绳讨一本《墓碑》,却被告诉只有香港才能买到。

另外,就算在香港买到了,不知道能不能带进大陆。希望知道的告诉一下。
楼上的,《墓碑》可以带进来,不过要看你怎么带哈。俺托人捎了一套,貌似还比较顺利。
●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这是中国人最焦灼的追问。被视为新左派的学者汪晖推出论文集《去政治化的政治》,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中国社会急遽转型带来的各种问题,他认为,至为关键的是「去政治化」甚至「去价值化」的时代趋势,即理论工作者早已告诫过的「异化」现象。正是「去政治化」令权力体制不仅压制zhonggong党内的自由讨论,也压制全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当知识人分析三农危机、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的扩大、体制性腐败时,权力体制最为有力的武器就是:你们是要回到「文革」吗?这种姿态「取消了任何对当代历史进程进行真正的政治分析的可能性」。 回到文革当然荒谬,但拒绝反思文革更荒谬,也更危险。书中重温文革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马克思说,想要了解无产阶级专政,就请看巴黎公社的原则——国家官员由普选产生,领普通工人薪水,可随时撤换,废除常备军等。「廉洁政府」与民主制度,这是连资产阶级革命也向往、具普世性的目标,「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这些原则相信也将在中国追究权贵资本主义、极左僵化势力的改革进程中表现出来。
---------------------------------------------------------------------------------------------------
汪晖那种调调又来了……他引老马那段话,恰好表明,他就是要“回到文革”。
看了《激荡三十年》上下册。《目送》查了,还没有出简体版,想看,暂时估计也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