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钱仲联能不能算是国学大师?

钱仲联(1908—2003)原名萼孙,号梦苕。终身教授。江苏常熟虞山镇人。1926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大夏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建国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华大典·文学典》编篡委员会顾问,《全清词》编篡研究室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全宋诗》编委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华诗词学、中国近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诗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国韵文学会第一届副会长,苏州大学中国近代文哲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钱仲联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专于诗文词赋,尤其对明清诗文有较深的研究。主编的《清诗纪事》,获国家古籍整理评比和全国图书学会评比一等奖。还主编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中国文学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主要著作有《人境庐诗草笺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剑南诗稿校注》、《鲍参军集注》、《近代诗钞》等,著述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饶宗颐先生称誉钱仲联为“昆仑万象”,王元化先生为钱仲联作寿序:“吾民族所承受之文化,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贤者多以文学创造为旨归,而传统文学创造之主流,端在诗歌一脉,虞山梦苕庵钱公仲联先生,一代诗豪也!”钱钟书先生评价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精博可追冯氏父子之注玉溪、东坡”。钱仲联算不算得上是一代国学大师?评判国学大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09-2-24 16:56 编辑 ]

不了解,仅说感觉:应该算吧

主编的东西不好说(当然,资格本身也是一种证明),仅看钱老先生的几部研究著作《人境庐诗草笺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剑南诗稿校注》、《鲍参军集注》、《近代诗钞》,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人能“混”出来的,抄都不好抄的。19岁就能在《学衡》上发表文章,30岁不到就出版了《人境庐诗草笺注》,学问肯定是超厉害的。

有介绍文章称:“1924年,17岁的先生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6年,19岁的他在当时著名刊物《学衡》第51期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近代诗评》。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人境庐诗草笺注》是他在学术界的成名之作,也是近代诗人全集的第一部笺注著作。此后,他几乎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诗词笺注中。《海日楼诗注》《吴梅村诗补笺》《鲍参军集补注》《剑南诗稿校注》等一大批蜚声学术界的力作相继问世,在学术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在古籍笺注领域独步当代,倍受著名学者如饶宗颐、钱钟书、章培恒等先生的推崇和赞叹。200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沈曾植集校注》,先生始注于30多岁,一直到94岁时方才完成,倾注60年之心力,可视为他在学术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力作。”
恐怕算不上,钱少学术原创,且多辞章家习气。然其深得传统文脉之遗泽,时人固不及矣。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给某人冠以“大师”的称号,主要的着眼点应该是他对世人的实际影响。一般来讲,称大师者,至少要影响一两代人。我读过一些钱仲联先生的文章,他的旧学造诣极深,但要说是大师,恐怕过誉了。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就现在所谓的大师者而言,钱仲联绝对要算大师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现在有的媒体把季羡林、余秋雨,甚至把于丹都叫作大师,那是胡闹,不算的。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有刀所言不差,否则大师掉价惨不忍睹。大师至少不是匠,而是开创性的。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钱先生在清诗上用力极勤,旧学根底深厚,但似乎缺少一些综合性的创造。“大师”云云,也不过是一个头衔。连秋雨都“大师”了,“大师”也就像顶绿帽子,能不戴最好。
同意秋歌兄,“‘大师’也就像顶绿帽子,能不戴最好。”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秋歌真逗,“‘大师’也就像顶绿帽子,能不戴最好。”
大师,有相对标准,也有绝对标准。通常,在这种地方,还是可以关公战秦琼的。
国学知识淹博,在今天固然极为难得,搁五四前后,再往上溯及乾嘉,不过是入门功夫。真是难说,就看你采用什么标准了。取相对标准,也没错。
关于国学,似乎还有“博士之学”与“士大夫之学”之分,论博闻强记,那是经学家的强项,也就是“博士之学”,但真正的大师,总还宜在“士大夫之学”上有所出头。注疏校勘之类,虽然难得,总还流于“博士之学”。
当然,只是泛论,对钱仲联先生的学问,俺诚实的评价是一无所知。
钱仲联先生生前,我和他打过交道,并有幸见识到了他的最后笔墨,我的老师辈,不少出自他的门下,对他的学问,我虽不能说是一无所知,但委实不敢置评。在诸位眼里,钱钟书先生不知道能不能算是国学大师?1981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苏大以钱仲联为学科带头人申报古代文学硕士点,在学位委员会讨论时,作为学科评议组成员的钱钟书说,如果钱仲联只能当硕导的话,在座没有一个人能当博导,结果苏大竟破格获得了一个博士点,这也是苏州大学历史上所拥有的第一个博士点,而且是意外得来的,难怪当时去申报的苏大校领导听闻之后激动不已,据其自述甚至是彻夜难眠。当然,钱钟书是学贯中西,而钱仲联对西学则几乎毫无涉猎,他自己也说,国学上不输钱钟书,而西学是不懂的。要论钱仲联的博闻强记工夫,可举一例,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位老师受邀主编《中国散文通典》,一开始确定选录700多篇,却又吃不准,所以拿着条目去找已差不多90高龄的钱仲联把关审定,去了以后,钱仲联当即让他将文章标题一条条读出来,他读一条,钱就当场定一条,这是篇好文章,选进去,这篇文章一般,这是篇伪作,拿掉,一口气审阅了700多个条目,这700多篇文章,他竟然全部看过,而且在脑海里全都留有印象,能分辨优劣,区别真伪,我那位老师,当时已是博导,但他感叹,要论学问,与钱仲联比,简直不可以道里计,而钱的学问,用周兄的话来讲,若是往上溯及乾嘉,可能不过只是入门功夫。

回复 11楼 的帖子

惊为天人。
旧苗,范培松可是你老师?
回秋歌,也算,也不算,我听过他的讲座,但没上过他的课。我上面提到的某老师就是他,大概你也看出来了。包括他在内的很多老师,钱老的名字都是常挂嘴边的。
据说有美国学者给大师定过7条标准,前6条都忘记了,只记得最后一条是真正的大师没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