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桑塔格日记:公开私生活秘密的艺术?

桑塔格日记:公开私生活秘密的艺术?文/蔡宸亦      
  • 外滩画报


外部图片: http://www.bundpic.com/upload/images/21/325_490_1234945182.jpg


“ 写作欲望与我的同性恋紧密相关,我需要作家的身份作为武器,反击社会。写作并不为同性恋辩护,但我感到,它将给予我特许。”26 岁那年,苏珊· 桑塔格在她的日记中,坦然记录下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怀疑和恐惧,并将写作视为抵御攻击、达成理想的唯一方式。去年底,苏珊· 桑塔格三卷本日记和笔记的首部《重生》(Reborn)正式出版。
  2004 年,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苏珊·桑塔格因白血病在纽约去世,留给独子大卫·里夫( David Rieff)整整一个壁橱约100 本日记本及笔记本。去年底,经过里夫长达4 年的犹豫,317 页的桑塔格日记第一卷《重生:日记与札记,1947-1963》(Reborn:Journals andNotebooks,1947-1963)终于在他的亲自选编下出版,顿成欧美文坛一桩大事。
  算算年份,桑塔格生于1933 年,1947 时还是个青涩少女。这位从小沉湎于文字、能量充沛、野心勃勃的14 岁少女已经写下这样的话:“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智慧。”随时间推移,日记中强词夺理的幼稚判断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充满疑问的成熟思索,不过她依然暴躁,对自己的阅读和思想有足够的自信。1963 年,正值而立之年的桑塔格尚未成名,她正在为第一部小说《恩主》(theBenefactor)作准备,日记的末篇,她写道:“对知识的狂热,我从小就有,但狂热仅仅是狂热。对知识的欲望应与性欲相当。高潮来临,伴随我写作的欲望。(theorgasm focuses. I lust to write)。”
  翌年,桑塔格在《党派评论》上发表了轰动一时的《坎普札记》(Notes onCamp),并终其一生为同性恋争取权利。桑塔格逐渐成为美国知识圈异军突起的后现代评论家。在英美各大媒体对《重生》一书长篇累牍的评论中,有一点是公认的—14-30 岁的桑塔格,正处于厚积薄发的潜伏期,这一时期的日记为我们解析了这个独创性的大脑的成长秘密,其间她经历了与“H”之间的同性恋情,从而催生出与写作欲望纠缠、令其体会到“罪恶感”的性焦虑,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审视自己的自我审视
  桑塔格的情人,包括大名鼎鼎的人像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AnnieLiebovitz)等好几位女性,早已不是文化圈的秘密。然而关于私人感情问题,桑塔格本人向来三缄其口, “反对阐释”。由于她生前始终避免公开谈及私生活、野心及对他人的评判,大卫·里夫承认,出版日记委实承担了许多“文学风险与道德负担”。里夫在关于母亲最后时日的回忆录《死海浮沉》(Swimming in a Sea ofDeath)里记录过,曾两度罹患癌症并死里逃生的母亲临终前仍坚信,意志力可以战胜一切,至死都不肯“与命运和解”。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里夫征求她是否愿意出版日记,每每总是失败,一提到“你去世后……”桑塔格就急忙回避问题, “你知道日记在哪个柜子里,不是吗?”—她看起来是打定主意要将难题扔给儿子处理。
  著名评论家卢克·桑特(Luc Sante)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保留日记的作家,一种满心希望日记终有一天能出版,另一种则怀有害怕日记内容曝光的心情。言下之意,作家写日记根本不存在所谓“不戴任何面具的内心记录”。在苏珊·桑塔格的例子中,虽日记的内容尽是她晚年避而不谈的“秘密”,但要说这都是写给她自己看的,也未免太天真了。《卫报》的评论也认为,桑塔格早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文字早晚是要被他人阅读的,而她日后形成的独特的反思性思维,也早就在日记中明白地显现出来。24 岁时,桑塔格就曾对“写日记”发表意见: “将日记理解为盛装个人隐私的容器,太肤浅了—这是对个人意识的装聋作哑。在日记里,我做的并不是更开放地表达自己;我创造我自己。”
  通过日记,桑塔格在审视别人的同时,也在自我审视;在自我审视的同时,又在考虑别人会如何审视自己的自我审视。一次,她故意偷看“H”的日记,觉得“H”对自己的评断既不公又无情,她为此伤心,却并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为自己开脱道:“日记的主要社会功能恰恰就是要让别人偷偷地读,只有在日记里,你才会残忍却诚实地评价父母与情人。”“‘H’会不会读到我写的这一段?”“不戴面具才是骗人的(Nomask is wholly a mask)。”看起来,桑塔格会赞同桑特的观点,即日记对作家而言,不过是公开秘密的艺术。

重生:无处不在的快乐
  “写作欲望与我的同性恋紧密相关,我需要作家的身份作为武器,反击社会。写作并不为同性恋辩护,但我感到,它将给予我特许。”26 岁那年,苏珊·桑塔格在她的日记中如此记录, “同性恋让我感到更易受攻击,它加剧了我隐身的欲望,隐身于无形。”
  1949 年,16 岁的桑塔格已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大一学生。她拥有过人的学习禀赋。次年转入芝加哥大学后,她已经获准修习研究生课程。桑塔格曾在一次回忆中开玩笑道: “星期一我被编到一年级A 班,星期二转到B 班,星期三升到二年级A 班,星期四又到B 班,过完一个礼拜,他们就让我直接上三年级了。”
  与学习成绩一样,桑塔格在婚恋问题上也显得格外早熟。16岁那年与“H”之间癫狂的性体验让桑塔格开了窍—“一切从现在起重新开始,我重生了”。1949 年5 月底,青春期的桑塔格心醉神迷地写道, “我的性观念被如此改变—感谢上帝……我不想让理智支配人生,我想历尽所有……不管它令我快乐或痛苦,我会小心谨慎拒绝痛苦—我将到处预支快乐,发现快乐,因为到处都是快乐,我将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由此开始,一股“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在她身上蔓延开来。1949年6月4日,就在醉酒之余与“ H”发生性关系后的第二篇日记里,桑塔格写道: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协奏曲/ 斯克里亚宾序曲/ 塞萨尔·弗兰克D 小调交响曲/ 普罗科夫耶夫第五交响曲/ 巴赫B 小调弥撒/ 在音乐中做爱!多么智慧!!”

婚姻不过是弥补缺口
  1949 年11月底,17 岁的桑塔格在日记中提到她将与社会学课上结识的28 岁代课老师菲利普·里夫(Philip Rieff)助教一起做研究。下一则日记已是10天以后“:是昨晚还是这周六早晨,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嫁给了菲利普·里夫。”接着是有关道德和承诺的长篇大论。仅隔半年,那个狂喜的复活少女消失殆尽,轻描淡写地说出“结婚”,倒像是中世纪某个同性恋清教徒的虔诚祷告。虽桑塔格曾在回忆中提及对里夫有过惊人的欲望,但新婚燕尔之日她却写道: “嫁给菲利普,是出于潜意识和对自我毁灭意愿的恐惧。”她不禁自问:难道里夫只是为了“弥补缺口”?
  很难解释她仓促的婚姻决定。据日记呈现,桑塔格当时急于嫁人,一方面是母亲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大大威胁到桑塔格自订的教育计划;另一方面,性取向问题导致的自我怀疑和精神焦虑,使她的精神状况摇摆不定,结婚显然是当时解决焦虑的捷径。然而婚姻的医治效果也许并未如其所愿,婚后两年间,桑塔格完全沉默了,直到生完儿子的产后忧郁期才重新提笔记事。1956 年9 月,她在日记中描写了婚姻生活的阴暗: “婚姻的全部要点是循环……争吵最终变得毫无意义……只是复归愤怒的沉默,然后是普通的沉默,然后再从头来过。”
  1957 年,24 岁的桑塔格毅然抛夫弃子游走牛津,而到巴黎度假时,初恋情人“H”将桑塔格带入了巴黎的风流世界。此后,桑塔格再没回到过牛津。1958 年,桑塔格回到纽约,结束维持了8 年的婚姻,赢回了儿子的抚养权,并开始了与下一个字母“I”的恋情,而“I”与“H”此前也有过一段情……
  也许是为了抵消偷窥别人私密的不安,大多数书评人都佯装不知情,未点名那些字母代表的真人。只有《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的文章直指“H”为哈里特·索默斯(Harriet Sohmers),这位作家兼裸体模特晚年在《裸体模特的笔记及其它》(Notes of a Nude Model& Other Pieces)记载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在男女两性间的“性历险”。2000 年,桑塔格本人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我一生谈过7 次恋爱,哦,不对,是9 次,5 女4 男。”根据第一卷日记以及大众所知的统计来看,究竟有多少,可能年老的桑塔格自己也记不太清了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对知识的欲望应与性欲相当。高潮来临,伴随我写作的欲望。”——真是“一头美国的母狮子”!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桑塔格也是我的至爱。不过,俺对她的私生活,兴趣不大。
如果按随笔家的标准来看,她是相当出色的,在我眼里,仅次于伍尔芙。
晴天霹雳!!   我唯一钟情的一位女性作者, 竟是同性恋.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确切说,她是双性恋。
原帖由 施国英 于 2009-2-21 12:35 发表
确切说,她是双性恋。
能不能这样理解:“双性恋”中的“同性恋”者,更多程度上是“后天诱导”的现象,而不是“先天”因素的必然产物。 也就是——伪同性恋者。追求一种女同性之间“性安全”的愉悦感受。
原帖由 天边外 于 2009-2-21 13:01 发表


能不能这样理解:“双性恋”中的“同性恋”者,更多程度上是“后天诱导”的现象,而不是“先天”因素的必然产物。 也就是——伪同性恋者。追求一种女同性之间“性安全”的愉悦感受。
同性恋和基因有关,这个已经被医学证明。
在心理层面,很多异性恋其实也有不同程度的同性恋倾向,问题是他/她有没有机会把这种倾向变成可能和现实。
男人中也有双性恋的,但女同志中的双性恋的确更多。这可能和女性之间的情感诉求有关,一种彼此取暖的途径。
原帖由 施国英 于 2009-2-21 13:24 发表

同性恋和基因有关,这个已经被医学证明。
在心理层面,很多异性恋其实也有不同程度的同性恋倾向,问题是他/她有没有机会把这种倾向变成可能和现实。
男人中也有双性恋的,但女同志中的双性恋的确更多。这可能和女性之间的情感诉求有关,一种彼此取暖的途径。
你这样的答复,是否暗示“双性恋者”的性取向仍然服从于先天性“基因”的自然法则? 有什么科学层面的解释麽?
研究发现同性恋与基因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


最新研究认为母系遗传基因和家族兄弟数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同性恋倾向的产生。


  南方网讯 近日意大利科学家研究认为,家族遗传基因和早期的成长经历对于男性同性恋者而言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研究者称:从母亲一方获得的基因信息,以及拥有一个兄弟众多的家族经历,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是否导致同性恋倾向的形成。

  科学研究认为,人类基因组成中的X染色体部分是由母亲一方直接传递到下一代基因体系中。而来自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还有一些人类染色体在后代成长过程中,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男性出现同性恋倾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领导该研究小组的心理学家安德列-卡普里奥-西亚尼教授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介绍说:“在同性恋基因研究中可以发现,有部分染色体中的遗传信息对男性同性恋倾向有潜在影响作用,而这些染色体成分在女性体内较多。同时在种族延续过程中,这些基因成分基本上都出现在母系遗传之间,父辈遗传现象并不明显。”

  据介绍,早在十年前就有美国科学家发表研究报告称,已经在男性体内发现所谓“同性恋基因”的线索。但同时也有部分研究人员对这些发现提出置疑,因为当时人们还无法准确复制出这些基因证据。

  卡普里奥-西亚尼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在研究工作中发现,这些遗传信息的基因证据很可能就包含在X染色体之中。他们的研究报告近日已经正式发表在《皇家科学学报》上,研究中认为通过母系遗传的男性同性恋者数量出现增长,这暗示了其中起作用的遗传信息必定与X染色体直接相关。

  据悉,该项研究建立在一项大规模同性恋调查基础上,期间研究人员共对98名男同性恋者和100名异性恋男子,以及4600多名他们的各种亲属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研究者依次对父系和母系家族中同性恋出现频率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在这些同性恋者的宗族系统中,母系家族中出现同性恋的几率远远大于父系家族的情况。

  同时卡普里奥-西亚尼教授还补充说:“虽然现在至少可认为同性恋遗传因素与X染色体相关,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同性恋基因仅此才有,一定还有其它一些基因信息,尽管存在于其它染色体之中但也是同样重要的。”

  报告中研究人员还明确指出,在10岁以前便对性别发生兴趣的人对今后出现同性恋倾向,将有较明显的预示作用。卡普里奥-西亚尼教授称:“今后我们将不再认为基因与出现同性恋毫无关联,因为很明显基因信息在不同性别的人之间,已经表达出了不同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员还补充认为,对于形成同性恋现象,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人们各自不同经历所起到作用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这不是 重点所在。当然,对理解她的作品,或许有一些小小的帮助。
原帖由 水色 于 2009-2-21 12:29 发表
晴天霹雳!!   我唯一钟情的一位女性作者, 竟是同性恋.
同受此晴天霹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