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VS郑州:谁是中部龙头

郑州:一座具有5300年建城史,3600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华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中国交通、通讯的枢纽;投资环境名列国内大中城市前10位;国家批准的3个国际商贸试点城市之一;联合国推出的中国25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武汉:一个由三座城市组成的省会;一个向腐朽的封建政权开出第一枪的地方;一个小吃最完美的地方;全球人均淡水量拥有量最大的城市;在长江上面建起第一座大桥;又在长江下面挖出第一条隧道;曾经的直辖市;老工业基地;中南商贸中心;华中水陆交通的枢纽……
  目前这两个城市在争做的龙头,那么哪个城市将成为中部崛起的中心?
  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对武汉的构想有这样一段话:合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则有如东方之纽约……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全世界1000多座城市中评选世界十大城市的时候,将武汉列为全球第三。
  但是在友邦调查公司对北京市民的一项“中部龙头城市”民意测验中,郑州以近40%的票数高居第一。
  可以说武汉和郑州之争,是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城市影响力的全面竞争。谁笑傲了谁,谁又被谁PK?一切都要话说从头。
  从历史文化背景而言,郑州是中华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郑州拥有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黄帝故里、“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我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等均坐落于郑州境内。中原大地所具备的深厚文化底蕴,是龙头之争中郑州敢于向武汉叫板的底气所在。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在这方面,武汉缺少一个地标式的文化象征,或者说武汉在历史上树立了一个反面的文化象征。“上有九头鸟,下有湖北佬;奸黄陂,滑孝感,又奸又滑汉川佬”,这种外人对湖北人的冷嘲热讽多少令作为湖北老大哥的武汉人感到有些尴尬。
  何谓九头鸟?九头鸟也叫“鬼车”,是古代传说中的不祥怪鸟。“九头鸟”源出于古老的神话传说,在现代语言里“以九头鸟比喻奸诈狡猾的人”(见《辞源》)。据说人见到这种鸟就会倒霉不走运,它的血滴到哪里,哪里就会有灾难。九头鸟有九头,说话叽叽喳喳,难得统一意志。可以试想一下,九个大脑、九张嘴巴、十八个耳朵,要统一思想该是多么困难的事,该需要一个何等八面玲珑的鸟身来适应九个大脑意志的支配!九头鸟一身九头,说多干少,缺乏求实精神和实践能力,悖逆了“不争论”的时代要求,极有可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集中形象表现;九头鸟九嘴九面,处世多变,奸诈诡辩,缺少诚信,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九头鸟形象怪诞,面目狰狞,入画不中看,入雕不能琢;九头鸟头多身小,鸟身难以负荷如此众多而又沉重的头颅,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已经严重失衡,难以看到谋大事、起宏图的胆略气魄。看到九头鸟就自然使人联想到“四不像”之类的退化怪物,总会令人生厌,使人有一种不祥之兆,似乎没有什么美感可言。
  这样一种为人所不齿的怪鸟,竟然被包括武汉人在内的湖北人供上神龛,奉为神灵,成为人文精神的图腾。确实不可思议。把别人强加的“九头鸟”视为武汉人文精神和文化资本,并竭力将九头鸟进行自我肯定和美化,可以说是武汉文化性格的丑化和虚化,其结果必然造成楚文化中心地带的人文空虚和错位。
  武汉的历史也乏善可陈。武汉既不像北京那样是“文化中心”,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也不如沿海城市,建立起了市场化的游戏规则,因而文化劣势对武汉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得分外明显。
  武汉和郑州之争有两个背景因素,一、湖北、河南都是中部大省,2005年河南省GDP超过1万亿元,湖北省的GDP与之相差2000多亿元。二、两者所在城市群规模和结构最理想。虽然各省都在打造城市群,但是武汉、郑州所在的城市群无论从辐射面积、城市人口看,都是安徽沿江城市群、太原大都市圈的两倍以上。正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经过综合比较,大致可以得出结论:武汉的综合实力略胜于郑州,但是正在造城的郑州有着新兴城市的特点,发展速度快,活力较强。
  而武汉优于郑州之处,首先在于其经济总量比郑州多588亿元。其次,武汉的开放度超过郑州。再次,高教力量强,大学比郑州多14所,最后,武汉的科技创新能力强,比郑州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数多一倍。
  郑州与武汉相比,有两个优势:一是以郑州为中心的豫北城市圈在GDP块头上超过武汉城市圈,二是从区位优势上讲,郑州的中心地理位置比武汉也更为明显。此外,她的铁路交通枢纽地位,也是武汉所不及的。
  郑州的大企业数为306家,多出武汉76家。此外郑州的经济增长率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14.8%,而武汉是13%。武汉有钢铁工业、汽车工业、光谷等十大产业。郑州县域经济发达,最突出的是纺织、食品工业。每吃6个汤圆就有1个产自河南,每3包方便面中有1包产在河南。这些都是郑州优于武汉之处。
    所以,武汉和郑州这两个城市的优势都很明显,要做中部老大,谁都没有令对方心服口服的理由和实力。
    在郑州和武汉争做中部崛起的龙头角逐中,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两个城市的小吃之争。
  民以食为天。吃在武汉,尤其以早餐为最,武汉人将吃早饭称为“过早”。“过早”的名目繁多,煲仔饭、大集绿豆包子、二七路的牛肉面粉、归元寺附近的石头饼、烤面包、粮道街的汉堡包、武昌桥头的长江鲜鱼、青椒拌皮蛋、武大门口的白吉馍夹腊汁肉、鲜汤、“水货”味碟、凉拌脆皮鱼、牛肉锅贴饺、五香芝麻葱油饼、葱香软饼、“水货”汤包、老通城的豆皮、鲜肉鸡汁煎包、牛骨头、家族火锅、冲浪鱼、臭豆腐和藕丸子、鸡汁煎包、熏肉大饼、三鲜面、热干面、烧梅和蒸饺、花江狗肉、糯米包油条、馒头回锅肉、牛肉粉……应有尽有。要问江城“过早”哪里去,当然首推“户部巷”。据说,户部巷是一条狭长的小巷子,每天早晨,来自武汉三镇的居民都喜欢涌到这里来“过早”,那排出的队伍可用“蔚为壮观”来形容,现在“户部巷”已经开了多家分店。
  关于武汉的热干面,池莉在《烦恼人生》里是这样描述的:
  “棚子两边立着两只半人高的油桶改装的炉子,蓝色的火苗蹿出老高。一口油锅里炸着油条,油条放木排一般滚滚而来,香烟弥漫着,油焦味直冲喉咙;另一口大锅里装了大半锅沸沸的黄水,水面浮动一层更黄的泡沫,一柄长把竹蔑笊篱塞了一窝油面,伸进沸水里摆了摆,提起来稍稍沥了水,然后扣进一只碗里,淋上酱油、麻油、芝麻油、味精、胡椒粉,撒一撮葱花——热干面。”
  现在到武汉已经很难见到路边的棚子了,但热干面从棚子里钻出来,开始在各大小饭店登堂入室,成为汉派饮食文化的代表。
  郑州的餐饮业也是出奇地发达,到处都是饭店、排档。郑州的特色有烩面、鲤鱼三吃等,还有许多的羊肉泡馍馆。小吃有鸡蛋灌饼、小米粥、杏仁糊、雪梨茶。饼子也有很多种不同的做法,每一种都有自己的味道,郑州人早上还会吃一种叫糊辣汤的东西,是羊肉做的汤里放上胡椒,味美绝伦。
  武汉与郑州比小吃可谓半斤八两,不分胜负,武汉则摆出了自己的“大”。因为中国人都知道,在中国,只有两个城市的前面曾被冠以“大”名,其一是上海,其二就是武汉。有叫大郑州的吗?没有。
  当然,说到大,武汉肯定不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论城市人口,它比不上北京、上海,也比不上天津。但武汉的确大,火车从武昌站出发,等到达汉口车站时,已经是四十多分钟后的事情了。武汉之“大”,或许是因为它的地域特征给人以“大气”的感觉,或许也是因为三镇隔江相望的城市结构造就了一种雄伟的印象。武汉雄踞江汉平原,在这座城市里,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大湖和山陵。茫茫长江纵贯市区,串联起武汉三镇,滔滔汉水分割汉口汉阳,这里可能也算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沙湖、南湖、东湖等大湖分布于城区,周围还有不计其数的小型湖泊,其中的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整个城市具有一种左拥两汉(汉口汉阳),右抱武昌,城中有湖,湖畔绕城的格局,显得一望无际,浩浩荡荡。
  在武汉三镇中,如果把武昌和汉口两镇分别搁在其他地方就已经可以算是两座大城市了,何况它们还连成一体,于是就简直是城市中的庞然大物了。南京与武汉,都是长江边的大城市,但与武汉相比,南京就显得很小了。南京长江大桥桥东市声繁华,一派都市景象,但往桥西一望,则是一片莽原,就有一种繁华将尽的凄凉感。而站在武汉长江大桥或者长江二桥的桥头上,两头都是一望无尽的繁华城市景色。
  但是郑州却看到了武汉的“小”。因为武汉是个小市民的城市。由于武汉兴盛得益于小商品流通,因而武汉文化的基因就是一个“小”字。贪小钱、干小事、拘小节,典型的“码头文化”、“市井文化”。所以这里的人不会装着关心什么国家大事、国际动态,他们更关心哪里的东西在打折,明天会不会又是个大热天。
  而且,在郑州眼里,武汉不仅小,还乱。四处游走的人群,凌乱而拥挤的建筑,堵满车辆的道路,都给人以乱的感觉。特别是作为武昌主干道之一的武珞路,水泥路面因为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落,两边的建筑纷乱,店铺杂然,即使有鳞次栉比的高楼,也掩饰不住这条大街的杂乱无章。而汉口的中山大道、解放大道虽然高楼林立,但也同样显得纷乱拥挤。
  在武汉的街道上,人们经常可以见到汽车你追我赶。就连公共汽车在路上遇到乘客招手,只要没有警察,也敢随便停车。武汉的公共汽车班次很多,各个站点上常常被各种车辆挤得满满的。由于武汉街头上供行人过街的天桥和隧道都不多,因此,行人乱穿马路的现象也很普遍。
  武汉的乱还与这个城市中各种铤而走险的人物有关。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是个大码头,各色人等聚集的环境造就了武汉人的江湖气,更重要的是,它虽然在地理上位居中国中部,却远离政治中心,很少受到庄严典雅的庙堂束缚,因此,武汉人冲动起来天王老子都不在话下,这种性格使武汉历来都是一个容易“着火”的城市——所以,武汉不仅乱,而且热。
  武汉在夏天,是全国出了名的火炉城。如果此时从其他地方到武汉来探亲访友的话,敲门之后,往往能让一家人紧张一阵子。因为此时男主人多半是只穿一条短裤,女主人都算正常。清晨若早早出街,在大街小巷总能见到不少人用凉席、竹背椅或其他各类能搬得出来的东西,遍街边而睡,寻常得很。武汉冬天则是湿冷的,常常连水管都冻住,晒出去的衣服,十天半个月不干都很正常,挂在屋内倒还干得快些。
  难怪郑州自豪:这样的城市,还怎么跟我比高低呢?
    武汉遭遇郑州口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武汉,这个曾经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城市,现在真的落后了,而且不是一般的落后。
  让历史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武汉已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东方大都会。据记载:1886—1911年,武汉已有近代工厂100多家,17个国家在汉设立银行、学校、教会,金融机构更是数不胜数。1911—1936年,汉口港对外贸易仅次于上海、天津。1884年,汉口电报局成立。1897年,汉口邮政局成立。1900年,武汉开通市内电话。1937年人口已达80万,解放前夕,人口达102万。建国后,国家在武汉建立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如“武钢”“武重”“武锅”“武船”,武汉长江大桥等。这些成就了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底子,成为中国第四大工业城市。解放以后,中央政府把抗战时期的陪都汉口、湖北省会武昌、地级市汉阳三市合并成为武汉直辖市。当时,中国只有两个城市敢称得上“大”字:“大上海”和“大武汉”。但是好景不长,1954年,由于政策转变和时局需要,武汉被撤销直辖市待遇,降格成为湖北省会。
  1984年,武汉被批准为计划单列市。到了1986年武汉的工业总产值还在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1983年《广州经济年鉴》提到广州仅次于沪京津汉。再加上武汉科技教育方面的实力,武汉绝对在第四。到了2002年,武汉的GDP已经远在十名之外,甚至被苏州无锡超过。武汉在发展,但别的城市发展得更快。武汉到底怎么回事?
  武汉工业品牌的失落是武汉的最大损失。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武汉丧失了一大批品牌:荷花洗衣机、长江音响等。还有莺歌电视机。武汉的电视机厂完全有可能发展成像四川长虹那样的国际知名大企业,武钢建成世界一流的钢铁集团也不是不可能,但武汉没有做到。
  “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没有武汉,“西部大开发”没有武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没有武汉。武汉备感失落。由于地理区位的原因,武汉处于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尴尬境地。要想获得城市尊严和地域声望,武汉必须自救。由于武汉的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成本低,以及水陆交通发达,武汉的经济在转型中逐渐好转,并且着手塑造了一批新的品牌,湖北政府也适时地把“二汽”转移到武汉来,再加上一大批跨国企业的进驻,武汉的城市经济区域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汉口依靠固有的商贸中心地位,发展成为金融商务区;武昌由于驻地的上百所大学,发展成为文化区;汉阳由于历史文化沉淀向旅游区转变。短短的几年,武汉就逐渐表现出不可小视的竞争力。
  但就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郑州如影随形地站在了武汉面前。郑州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兼具的立体型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在陇海、京广铁路交汇的大十字架上,郑州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在公路方面,郑州是京珠、连霍高速公路交汇点。一类航空口岸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是航空一类口岸、全国五大航空门站之一,所以,打造航空物流中心和航空枢纽已是郑州为时不远的前景。
  而且,郑州拥有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与上海证券、深圳证券、上海期货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一起,是隶属于中国证监会的五家证券期货交易所之一。以农产品交易为主的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市场价格,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市场的晴雨表。“郑州价格”受到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关注,成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粮食交易的参考价,也成为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粮食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得“中”独厚,便利的交通所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催生了郑州商贸的发展。走过那场全国闻名的硝烟弥漫的商战,郑州商贸业已是百花争艳。目前,郑州共建成各类市场472个,其中全国性的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十几所,市场数目和销售额位居全国前列。活跃的商贸业又为郑州带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郑州蓬勃发展带来良性循环。
  中部崛起,中原先崛起;中原崛起,城市群先崛起。河南规划把郑州、洛阳、开封、许昌等九个城市组合成中原城市群,进行“集团军作战”。九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从郑州到任何一个城市的时间都在1个半小时之内,并以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许漯产业轴线两条经济带在郑州交汇形成大“十”字架型的经济架构。其区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5.1%和40.4%,创造了全省55.2%的生产总值和55%的财政收入,城镇化水平为35.5%,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作为省会城市,郑州是河南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但是,用城市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省会城市在全省的影响力,武汉占湖北省的30.8%,郑州只占河南省的15.6%。区域核心城市能力欠缺,而形成九城联动的中原城市群,无疑成就了一个“大郑州”。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显示,中原城市群在中国15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七位,超过武汉经济圈、合肥城市群,成为中部城市群的“”。
  小郑州就这样压倒了大武汉,武汉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为了在新世纪里更好地与郑州PK,武汉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吸引世人的目光,2007年女足将在武汉上演,“文博会”、“香港周”、“世界华语传媒大会”等一些活动也在陆续开展。同时武汉针锋相对地高调打造武汉城市圈。争取到2020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个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增长极。届时,武汉自信将具有重新压倒郑州的优势。
    在这场城市口水战中,直辖市之争成了郑州的一个重要话题。因为“直辖”二字对一个城市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在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下,“直辖市”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政治资源和无形的影响力。“直辖”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外部效应最大化的政策。因此,中部崛起的提出,武汉和郑州也都有了更多的“直辖传言”,并在网上争论不休。而郑州则反复力陈自身成为直辖市的正当性和紧迫性。
  郑州的观点是:中国需要增设直辖市,直辖市应在中部地区增设,而郑州则是中部地区的龙头。
  那么,“郑州直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命题?
  郑州升格直辖市,在许多“(河南)省人”、“国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理由是,郑州人口少,城市小,经济总量不足,因而无法搭乘中国城市发展的“城市头等舱”。但是郑州认为,郑州能不能升格为直辖市,要放在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加以考虑。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就有北京、上海、南京、青岛、大连五个“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直辖市长时期只有两个:北京和上海。后来,天津成了直辖市。20世纪90年代末,在建设三峡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重庆也升格为直辖市。但是,中国目前的直辖市还是太少,且分布高度集中于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没有一个直辖市,这不利于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均衡,直接影响了“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大战略的推进。
  鹿死谁手呢?郑州自信满满:看一个城市是不是有“直辖”潜力,就要看区域发展大战略、大背景。中部的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中,如果有一个城市“直辖”,必然是省会。而河南省会郑州最有竞争力。
  山西太原产业单一,环绕太原的省辖市距离较远,难以形成城市群。
  安徽合肥位置偏东,属长三角经济辐射区,如果“直辖”,对中部崛起的推动也不大。环合肥的城市北有淮南,南有安庆,东南是芜湖,西边就是河南省,直线距离都在100公里以上,难以形成城市经济圈,其交通也没郑州便利。
  江西南昌靠近东部,全省经济总量偏少,“直辖”呼声不高。
  湖南长沙早有“直辖”念头,20世纪60年代,就有将“长株潭”建成“大毛泽东市”一说。现在,虽然提出了“长株潭一体化”,但长沙应属珠三角辐射区,其西部是山区,“直辖”只能向东部辐射。
  最要命的自然是武汉,有较大的经济总量,城市框架比较大,经济实力也比较强,而且有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占尽天时地利。但是,武汉属于“上海—重庆”经济走廊中的城市,东连上海,西接重庆,在这个通道上,两端的上海和重庆都是直辖市,中间不可能再有“第三者”。况且,武汉“一城独大”,北、西、南150公里以内的近距离城市很少有省辖市,唯有东部的鄂州,达不到推动周边城市群发展的目的。而且,武汉实在是太大了,而周围的城市却又太小,形不成一个梯度关系,所以武汉的带动作用也有限。
  而“郑州直辖”,最有优势。郑州四周均有省辖市,且距离很近,并已形成了中原城市群;在中国版图上,郑州居中,既可以四面辐射,又能连接东西、贯通南北。郑州有中国最大的陆路枢纽,京广、陇海铁路十字路口,连霍、京珠十字路口,徐州—西安、北京—武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十字路口,有亚洲最大的高速公路立交桥,黄河上最大的公路大桥……这是交通。还有在国际上叫响的“名片”:中国第一名刹少林寺、中岳嵩山、黄帝故里……
  郑州还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根据规划,郑州所有的县市都要成为郑州市市区,郑州能够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市区常住人口超1000万的超级大都市。
  郑州的“二七商圈”是中国最繁华的地方之一;郑东新区的标志性建筑——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位于郑东新区CBD的新郑州大酒店400米高,中西部第一;郑东新区的龙湖比杭州的西湖还大。
  郑东新区的开发,使得安彩集团、安钢集团、红旗渠集团、新飞集团、TCL集团、神火集团、宝丰集团、民权集团、双汇集团等一大批企业纷纷迁入郑州,使郑州一夜之间成为轻重工业并举的中西部最大的工业基地。
  如果要产生新的直辖市,必然是中部六省的某个省会,郑州既然是中部六省的龙头城市,那么,晋升“直辖”,非“龙头”莫属。郑州“直辖”,河南的省会有备选城市,而其他中部省会没有候选城市,选择的余地也很小。河南的省会可选洛阳和商丘。洛阳有“王气”,知名度高,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又是老重工业基地。商丘是平原城市,依托大京九,交通便利,和当年郑州成为省会时的条件有“异曲同工”之妙。河南是人口大省,“直辖”可以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倍加效应。既然当年的第一人口大省四川能分出一个直辖市,为何河南就不能分出一个直辖市?如果郑州升格为直辖市,对中部崛起、对中原城市群、对郑汴一体化的发展都将起到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影响。
  郑州的“直辖梦”,真可谓是做得用心良苦。
    正当郑州做着直辖梦时,双城PK的格局开始起了微妙的变化。
  郑州、武汉同处于中国交通大动脉的十字路口,然而,郑州近来却面临着一个郑州铁路中心正在“被边缘化”的危机。
  对武汉来说,随着合武高速与武渝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武汉结束了没有东西向铁路大动脉的历史,再加上南北向的京广铁路,已经动工的武广、武郑高速,特别是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建成,武汉就拥有两座公铁两用大桥。2005年3月,武汉铁路局已正式升格为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武昌火车站的改扩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再加上汉口火车站,两个大型铁路枢纽站一南一北隔江相望、遥相呼应,中国中部的铁路调动中心大楼也已经在武汉启动建设。
  与武汉的热火朝天相比,郑州铁路局却已经被分拆,郑州、武汉、西安“三家分晋”,其管辖线路营业里程由原来总长度的6600公里缩短到2400公里,而且铁路第五次大提速后,开通了Z字头的进京直达特快列车,没有一趟列车在郑州始发或停靠,打破了郑州火车站建站百年来,列车进站必停的历史。眼看着列车从郑州站呼啸而过,郑州方面大呼“被边缘化”。铁路局的变动不仅使郑州感到失落,连整个河南的经济都会受损。河南省南部的重要煤炭城市平顶山,主要民工输出地漯河、信阳都划在了武汉铁路局管辖范围内。武汉铁路局除了可以获得平顶山的煤炭运输收入以及漯河、信阳等地的民工客运收入之外,还控制了宁西线、京广线这两条外界向郑州铁路局发送货运空车的主要通道。
  那么,这一小小的变化动了谁的奶酪?或者说谁动了郑州的奶酪?郑州开始焦虑。
  与此同时,武汉连出两招:复兴商贸流通业,重振金融中心的地位。
  汉正街,一个积淀着500年历史风尘的商品集散地。它的兴衰,折射出武汉在商贸流通上的起落沉浮,更是武汉变迁的缩影和写照。1989年,曾有一部叫《汉正街》的电视剧在全国各大城市热播。“汉正街”成了堂堂大武汉的城市名片。
  这得益于197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城门”,对外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特别是自1984年,武汉作出两通(交通、流通)起飞的决策后,商业的发展尤为迅猛。几年功夫,这个仅有100多家个体商户的窄小街巷,一跃成为延伸10多个社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辐射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革命。到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独占7家,雄踞全国之首。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武汉“两通”起飞战略达到一个新高度。随后,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一个城市拥有4家上市商业公司,全国绝无仅有。武汉的“两通”战略达到鼎盛时期。
  然而2000年的一项排名,让汉正街遭遇当头一棒:汉正街从全国十大批发市场的“老大”退至“老八”。20年前,浙江义乌市场,销售额仅是汉正街的45%,而在20年后,义乌市场销售额已是汉正街的3倍。
  汉正街怎么了?
  拐点发生在2005年9月28日。这一天,“汉正街复兴联盟成立大会”举行,六家开发企业与汉正街管委会共同结成汉正街复兴联盟,并庄严签署《汉正街复兴宣言》,重振“天下第一街”,试图以新一轮商业地产开发擦亮汉正街这块金字招牌。接二连三的大手笔,正在刷新汉正街残破的摊铺,改造汉正街零乱的布局,提升汉正街的档次。
  武汉曾经有过金融中心的辉煌过去。耸立在汉口江滩的大钟是作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今天虽然钟声依旧,但武汉金融中心已经是过眼烟云。因此,借着中部崛起的东风,武汉重振金融业可谓是“野心勃勃”。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规定,武汉是目前中部唯一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依然占尽先机。按照发展规划,武汉将会在“十一五”时期构建一个具有较强融资和国际结算能力,融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外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网络化的区域性金融市场,确立华中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武汉的目标就是建成立足武汉城市圈,面向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金融街”。
  对于号称“中国芝加哥”的武汉来说,物流和金融是体现城市带动力,并使之真正成为中部中心城市的“杀手锏”。因此,武汉将“复兴运动”的着力点放在这两个方面,可以产生“倍增效应”,进而带动整个武汉城市圈的提升。如果武汉作为中部的商贸流通中心和金融中心复兴,不仅对于武汉城市本身,对于武汉城市圈和整个中部崛起,都将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
  这样,发展“总部经济”,就成为武汉的一个现实选择。目前,登陆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60家,在中部是最多的。同时,一个更为雄伟的规划正在酝酿。武汉武昌区在西至临江大道、东至东湖路、南至武珞路、北至徐东大街面积2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建设“500强总部区”。这个500强总部区包括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经济500强、行业500强公司的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以及物流配送中心。在2005年12月面世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中,中国十个有潜力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中,武汉是唯一入选的中部城市,名列第十位。
  相对于中部其他任何一座城市,总部经济成为武汉最具有自身个性的一张“王牌”。这张牌对武汉的产业升级、城市地位、综合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会带来质的提升,进而可以全面带动武汉城市圈。
  毫无疑问,在这场城市PK中,武汉,是极想笑到最后的。
武汉,咱武汉才是。
理论上武汉有近代优势,但是武汉人政治水平太高,影响搞经济。
参加交流
干嘛要争龙头地位?争龙头地位背后隐含都是计划经济思维在内,自由竞争,谁是龙头最后终有分晓。再说了,多数星云都是双中心互旋,武汉和郑州可以来个双龙头嘛。
单论城区面积,武汉是中国最大。
原帖由 李旧苗 于 2009-3-9 16:53 发表
郑州:一座具有5300年建城史,3600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华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中国交通、通讯的枢纽;投资环境名列国内大中城市前10位;国家批准的3个国际商贸试点城市之一;联合国推出的中国25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一百年前,肯定没有多少人在意郑州的。那时候,人们中意开封,洛阳,郑州不过是个小县城罢了。没有铁路,就没有郑州,其实,也不会有石家庄的。
郑州现在搞了个新城区,在老城区的南面,气派大得不得了。政府有个宾馆在那里。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对河南没啥了解,看河南卫视倒是多,武林风每次选手出场,十有八九总是钢管女郎伴舞,想想河南人民挺开放~~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中部的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

把地图找出来看下,当然武汉是中心,是唯一跟其他5省都交界的,地理优势明显。
武汉,还是郑州?
谁都不选
选咱安徽的合肥
合肥虽然现在还很弱小,但它靠近苏浙沪,作为大长三角地区向中部延伸的码头,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承担着中转要冲的地位,前途可观啊
选你们合肥做“码头”我同意,俺们武汉还是做“龙头”,哈哈。另一个比喻是,合肥做攻坚前锋,武汉做中军大营。呵呵。
不跟童版抢龙头

我觉着捏,主帖提出的是个唬人的命题。

中部是不是一伙的?不一定,虽说全国一盘棋,但中部各省制定的发展规划差不多,或者说,都是你抄我我抄你,整成了同一个模样。今时不同往日,当年江浙广东等地腾飞时,都是在试验,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至少在表面上面目迥异。现在中部各省的发展模式大多雷同。这样的结果是大家很难有明确的产业分工,没有所谓的你当前锋我当后卫他当中场,大家都是抢到球就去射门。

中部能不能形成一个龙头呢,很难。东部发展这么多年了,有没有龙头呢?没有,上海不是,北京不是,深圳也不是。以上海为例,上海一直号称是全国经济中心,这次国务院明文提出上海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只有两个中心了,而上海一直自称是四个中心,还有两个漏掉的中心是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其实,这两个中心都是有名无实,不提也罢。上海不但无法称为全国经济中心,甚至连长三角经济中心都很难称得上,上海经济的辐射力根本没那么强,它并没有带动并服务于江浙两省,江浙各有自己的发展之道。看一下上海旁边的昆山,昆山的是上海辐射的吗?否,是台湾,昆山是台湾企业的加工基地。而上海自己还只是外企的加工基地呢,只不过比昆山好一点,辐射源比昆山多元一点,欧美企业比较多。

没有山大王,中部各省倒是可以形成多个小寨主,也就是地区性的城市圈,在产业上互相补充,保持均衡发展。中国这么大,完全可以诸侯并起,用不着一统天下那么累。

[ 本帖最后由 绿骄阳 于 2009-4-8 21:07 编辑 ]
在历史上安徽的省会一直是安庆,而合肥49年之前只是人口不足五万的小县城,各方面条件相当简陋,51年安徽建省时,关于省会选址,有三种意见,一是芜湖,当时是皖南行署驻地,比较繁华;二是安庆;三是合肥,当时是皖北行署驻地。曾希圣极力主张把安徽省会定在合肥,最后得到了老毛的认可,老毛原来也是支持省会设在芜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