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清华大学研究发现失传2000多年《尚书》


2009年04月25日16:15  北京晚报

  本报讯(记者李莉)今天上午,清华大学公布了对入藏的两千多支战国竹简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初步研究发现,竹简中不仅有失传2000多年的《尚书》、编年体史书,还发现了从未出现过的周武王时的乐诗。目前第一篇包含着中道思想的简书《保训》已经整理完毕。

  据了解,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入藏了这批校友捐赠的竹简典籍,去年底北京大学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树轮校正的数据显示“清华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战国中期偏晚,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估计一致。

  上午清华大学宣布,经过几个月来精心地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及研究工作,最终确定清华简共为2388枚(包括少数残片),目前发现的一些珍贵内容,在历史上久已失传,堪称惊人。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历史教授李学勤表示,目前对“清华简”的研究可以确定以下三点:第一,这批简的性质是书籍,不是文书以及遣策。第二,这批简中的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如果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应该属于经部,但其内涵仍是富于历史价值的。第三,这批简里有《尚书》。秦代焚书使《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清华简”有望让人们看到失传2000多年的“正版”《尚书》的庐山真面目。

  清华简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这种史书体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

  李学勤教授介绍说,目前清华已经整理出了“清华简”中最早编排起来的一篇简书,这篇简书原来没有篇题,专家根据篇文将题目定为《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是过去没有人知道的,所包含的中道思想还很有哲学意义。 《保训》完全是《尚书》体裁。

  另据了解,“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因为焚书坑儒导致亡佚,就只剩下了五经。而此次对清华简的研究却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劝酒乐诗,专家认为这是《乐经》的篇目。最近对“清华简”研究的一个最新发现,是周武王时的乐诗。李学勤先生介绍说,这篇乐诗竹简一共有14支,基本完整。

  此外,竹简中还有的诗竟与现在《诗经》中《蟋蟀》一诗有关,令人惊奇。以往认为,秦代以后乐经已经全部亡佚,所以这些新发现尤其显得重要。

  为对清华简进行全面的释读、整理,清华大学今天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表示,将本着开放的原则,吸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清华简”研究初见成果:解读周文王遗言


2009年04月13日 09:54 来源:光明日报


  周文王遗言


  李学勤 


  编者按:为海内外学界瞩目的“清华简”整理工作,自去年7月份以来,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有序开展,目前已初见成果。由于“清华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故本刊自今日起,开辟“解读清华简”专栏,给予关注。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同时也期待学者们发表意见。


  清华大学在2008年7月,经校友捐赠,收藏了一批极为珍贵的战国竹简。有关情况,我在2008年12月1日《光明日报》刊出的《初识清华简》小文中已经叙述过了。事实上,从7月15日竹简到校时起,清华就组建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对这批文物进行清理保护。已经知道,这批竹简的年代是战国中晚期之际,这一点已经碳14测定证实。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连同少数残断的在内,一共有2388枚,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由于数量庞大,文字难释,简又经过流散,需要缀合、排比、释读,整理任务无疑是沉重和长期的,何况技术性的保护工作还正在继续进行,目前要全面了解清华简的内容,还是不可能的。不过,从开始清洗竹简时起,在观察间总是不断有所发现,有些还确实是惊人的。这里想介绍给大家的,是我们最早编排起来的一篇简书,原来没有篇题,现据篇文试题为《保训》。


  《保训》全篇一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了。这些简有一个特点,是简的长度只有28.5厘米,字体也有点特别,所以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篇简书完全是《尚书》那种体裁,开头说:“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历),恐坠宝训。”大家知道,古代能在位五十年的王很少,刚好是五十年的只有周文王。《尚书》里的《无逸》记载周公的话说:“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因此,我们看到这第1支简,便猜测是指文王。后来找出后面的简文有“王若曰:发(武王名)”,设想就证实了。


  篇文没有记出月份,只有日子的干支:“戊子,自靧(即頮或沬字,洗脸)。己丑,昧爽……”。这是文王发布遗言的准备仪式,和《尚书·顾命》所记周成王死前的仪式相似,只是简单一些。


  文王对太子发讲了两件上古的史事传说,用这两种史事说明他要求太子遵行的一个思想观念——“中”,也就是后来说的中道。


  第一件史事是关于舜的,文王说:“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这段话讲的是舜怎样求取中道。由于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面考虑,将事情做好。这使我们想到子思所作《中庸》所载孔子的话:“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近期首都师范大学黄天树教授有《说甲骨文中的“阴”和“阳”》论文,论证“殷人已能定方位、辨阴阳,有了阴阳的观念”(见《黄天树古文字论集》),所以文王提到“阴阳”并不奇怪。如果考虑到文王与《周易》的关系,更使我们产生不少联想。


  第二件史事是关于微的。微即上甲,是商汤的六世祖。文王说:“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这里讲的是上甲微为其父王亥复仇。王亥与上甲都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在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等学者从《周易》、《山海经》、《纪年》等文献中钩稽出这段久已湮没的史迹:商人的首领王亥曾率牛车到有易地方贸易,有易之君绵臣设下阴谋,将王亥杀害,夺取了牛车。后来王亥之子上甲与河伯联合,战胜有易,诛杀了绵臣。


  周文王所说微的“假中”,是什么意思还需推敲,但按《保训》,微由此把“中”“传贻子孙,至于成汤”,于是汤得有天下。和上面讲的舜一样,“中”的观念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保训》篇反复强调的。


  大家都熟悉,《论语·尧曰》载尧命舜:“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并云:“舜亦以命禹。”这与《保训》周文王所说有所不同,不过孔子确实重视中道,其孙子思所作《中庸》就引述了孔子有关的话,然后做了专门的发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上来阐述,同时与“和”的观念沟通结合,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如何,《保训》的思想与儒学有共通之处,很值得探索研究。


  谈到这里,自然难免牵涉到宋儒的“道统”论。朱子撰《中庸章句》,序的开首即讲“道统”,他说:“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朱子说的舜授禹之言,见于东晋以下流传的《尚书·大禹谟》,号称“十六字心传”,阎若璩等已经明辨其伪。现在看《保训》篇文,似乎尧舜以来确有“中”的传授,相信会引起各方面的兴趣。《保训》简的图片和释文,不久也会公布,供大家研究。
“清华简”有重大发现


2009-04-25 21:44:07 来源: 人民网(北京)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赵婀娜)在今天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仪式上,清华大学宣布,经过几个月来精心的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及研究工作,最终确定清华简共为2388枚(包括少数残片),年代测定为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战国中期偏晚;同时,清华简目前发现的一些内容珍秘,在历史上久已失传,堪称惊人。其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保训》,是过去没有人知道的,所包含的中道思想还很有哲学意义;新近发现的周武王时的乐诗,也是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介绍,最早编排起来的一篇简书,原来没有篇题,现据篇文试题为《保训》。全篇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是过去没有人知道的,所包含的中道思想还很有哲学意义。


  李学勤介绍,最近的一个最新发现,是周武王时的乐诗。这篇竹简一共有14支,目前还有个别残断的地方没有找出来,但基本上已完整了。简上记载周武王八年(这是在伐商以前,还处于商朝末年)征伐耆国(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事见《尚书·西伯戡黎》,旧以为周文王时事),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还有的诗竟与现在《诗经》中《蟋蟀》一诗有关,前所未见,令人惊奇。这篇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无疑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发现。特别是秦代以后,乐经已经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得有重要性。


  此外,李学勤还介绍,尽管中心对清华简的释读仅进行了三分之一,但通过清理间的大致浏览可以确定的是:第一,清华简初步观察都是严格意义的书籍,非文书以及遣策;第二,这批简中的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如果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有的属于经部,但其内涵仍是富于历史价值的,这与过去发现的战国竹简书籍,如著名的郭店简、上博简以儒、道著作占多数不同;第三,这批简里有《尚书》。《尚书》本为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经典,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秦代焚书,禁止《诗》、《书》、百家语,《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滕》、《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里没有,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清华简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史书体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


  李学勤强调,能在清华简中又看到了真正原本的古文《尚书》和近似《纪年》的史籍,给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一定会在学术界造成深远长久的影响。有关《尚书》、《纪年》的一些悬疑不决的问题,很可能由于新的发现获得解决。


  据了解,2008年12月,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战国中期偏晚,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估计一致。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对多片竹简样本经行检测,竹简绝对含水率约为400%。中国林业科学院对清华简无字残片和漆绘木笥残部做了树种鉴定,竹简残片鉴定结果为“钢竹”,木笥残部鉴定结果为“枫杨”。各项相关数值从科技层面充分证实了清华简的考古价值。


  清华简于2008年7月受清华大学校友捐赠,从境外抢救入藏。从2008年7月15日开始,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工作,2009年3月份起,清华大学启动清华简的读释工作。
来历语焉不详,令人十分怀疑。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很影响李学勤信誉的。关于这些神秘的竹片,李学勤先生的说法是“竹简来自境外,具体是谁或哪个单位,我们也不清楚,但可以透露的是,捐赠人是我们清华大学的校友。但是,我们尊重校友的意愿,没有再去追问其个人身份,我们也不知道这批竹简是怎么流失到国外去的,重要的是这批竹简保存得非常好。”这种说法,极不专业。历史学者的职责,就是要再三追溯、刨根问底。来路不明,如何能够说“重要的是这批竹简保存得非常好”?如果是假的,当然“保存得非常好。”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不过能造这么假,也是奇迹啊。

来路不明是确实,不过是否造假也有待考据,不必先下定义。比如竹简上的字体,今人有没有这个能力通篇写出?我觉得做不到。

不过作为考古,弄清楚真相是起码的要求,李学勤们如此治学,说不定能把真的弄成假的,这就得不偿失了。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没有来历说明,不能就此说它是假货,更不能就此说他们在做马叙伦考释大饼拓片的故事,一切还待他们公布和公开发表才能定。上博简也是同样的取得渠道,只不过花了银子。再说,看货色看了那么多年了,相信李学勤先生不会那么容易走眼的,毕竟他在简帛方面是做了那么多年的泰斗了,要他对一批伪造赝品作出假鉴定,放在我这里,是不会相信的。
今天,我就是高瑜

转个帖子

转帖::
据小道消息,清华简是从荆州的一座古墓中盗掘出来的,几经转手,最后一个得手者感觉此简非同小可,不忍其流之海外,放在手上又是个烫手山芋。于是倒贴十余万元,通过种种关系,谋得一纸海关凭证,称此简是从海外购回(实际未出国门半步),又通过种种关系,以校友的名义捐献给清华大学。
还有,盗墓者的合作者。为什么自93年之后,两批楚简都被盗墓者的手?这些“合作者”不仅有司法界人员,业内的某些人也非常值得怀疑。
楼上,转贴自那一个网站?这不是国家机密吧?
今天,我就是高瑜
说到盗墓,目前国内盗墓已经分不清业内业外了。我认识的一位,大字不识一斗,但是小子会上网啊,马家窑文化的一只定四方位的彩陶,就在他手里!他从网上知道这个是稀世珍宝,就先拿着。上次回国他就问我,我说如果是真的,肯定是特级国家文物。小子眼睛瞪圆,说在哪里盗掘出来的他都能提供,可惜的是我没有时间跟他去看原物。
今天,我就是高瑜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9-4-30 11:52 发表
楼上,转贴自那一个网站?这不是国家机密吧?
-------
呵呵,就这个事来讲应该很是“国家机密”吧。这是一位海外研究古文字的学者说的,我认为应不会是空穴来风。因为是不确定(据说小道消息),所以只好是说说而已,不多传播为宜了。
原帖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9-4-30 12:02 发表
说到盗墓,目前国内盗墓已经分不清业内业外了。我认识的一位,大字不识一斗,但是小子会上网啊,马家窑文化的一只定四方位的彩陶,就在他手里!他从网上知道这个是稀世珍宝,就先拿着。上次回国他就问我,我说如果是真的,肯定是特级国家文物。小子眼睛瞪圆,说在哪里盗掘出来的他都能提供,可惜的是我没有时间跟他去看原物。
触目惊心的,而这也是与考古文博的单源经费有关。考古、文博部门钱少,这样的体制下市不会很多的,那么就会保护重视不力,不良的业内人士就不好说了。

李零先生讲,他搞考古工作,自己一件文物也没有收藏。像这样的业内人士有几个?
那是李先生银根紧吧(说笑)。主要的原因就是考古纪律,因为搞考古的家里如果收藏有出土文物,那是一件非常找抽的事,这一点在考古界还是比较有共识的。至于文物界,就不一样了,文物的收藏来自古玩的很多,马承源师当年就捐献过自己的收藏到上博。
今天,我就是高瑜
為了楚簡 前館長馬承源自殺明志
中國時報 / 徐尚禮/台北報導 2009/02/27

上海博物館近年曾歷經風雨動盪,在陳燮君接任館長後,不僅開創學術春天,也拓展兩岸文化交流的春天。

所謂風雨是指上博前館長馬承源跳樓自殺風波。二○○四年九月廿七日,上海官方《解放日報網》說,上海市文管委顧問、上海博物館顧問、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馬承源於當月廿五日廿時廿五分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由於記者於二○○二年六月才專訪過馬館長,當時老人家身體硬朗,侃侃而談怎會兩年間就病死。上海文化界透露,「馬館長是悲憤自殺」。記者想進一步和上博人員查證,個個是欲言又止,說「事情過了就算了」。

但仍不斷有人為馬館長抱不平者透露些黑幕,近兩年大陸網上部落格也有人爆料。

原來馬館長晚年最得意的一千二百餘枝楚竹簡「劫後歸來」重回上博,最終竟然導致他自殺。因為有人說,馬館長托人高價買的竹簡是假的。

○二年馬館長接受專訪談到這批竹簡時說,一九九四年春,香港古玩市場陸續出現一些楚簡,其中有真的,但是假的也不少,幾可亂真,多數是大陸不肖文物專家所偽造。

他說,那幾年,香港、台灣都買過偽造竹簡,日本書法家也買過。馬館長說,當時,香港中文大學漢學家饒宗頤取得一批竹簡,經過鑑定,排除假的,有十枝為真的戰國楚竹簡。

在各國買家都奪寶之際,在香港非常關注戰國竹簡文字編纂的張光裕教授迅速把古玩市場消息告知上博,並電傳一批摹本。馬承源和專家研究後,竹簡文字文體及墨色與已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字一致,證明這批楚竹書確實是真品,並非出自「文物專家」假造。

為了不讓這批竹簡散失,馬承源和同事決定立即搶救這批竹簡。至於價錢及收自何人,當時馬承源不便對外透露。但收購竹簡後,上博花費巨大人力及經費整理、復元「像一堆醬油的竹簡」。

沒想到○二年古竹簡出專書發表研究成果後,陸續傳出用國家經費買的楚竹簡是假的,最後老人家跳樓以死明志,官方統一口徑說「病死」。

------自杀之说是小道消息,是真的吗?

不管如何,楚简到了上博总是好事呀。

维基的马承源条目

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马承源在学生时代即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46年5月加入GCD。马承源历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他还是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2004年9月25日,因患抑郁症加上受到偽造竹簡的謠言刺激而跳樓自杀[1][2]。
恩师真的是那样走的.师母为之痛心后悔不已的,就是没有向医院和社会透露恩师有忧郁症,而且不是一段时间了,所以医院根本不知情,一直把他当作一般病人医疗.这才造成了这么惨痛的不幸.
关于上博简的谣传,据我对上博人事复杂性的了解,我想可以肯定是反对恩师的人造的谣.而得病的恩师经不起这种谣言的打击,也是可能的.但是,这片上博简是真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十四楼提到张光裕,小只只兄也应该知道他在这方面也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人物,他经过手的东西,应该不是那么能够容易出错的,更不要说是和恩师一起两个人一道出错。此前张光裕也有几次和恩师合作,联手抢救了不少流在海外的文物,我博客的有關“洀.”的博文所提到的那件铜器,就是张光裕先看到,90年古文字会议上他告诉恩师那件器在香港见到,后来听说流到日本了,恩师接下来就追到日本,找到了收藏者,用书画和钱把它赎了回来,而奇怪的是,这样做固然有得有失。但是,从抢救回一件西周有铭铜器来讲,付出一定的代价,应该是无可责疑的。但是,上博方面还是传出流言,说恩师用国家文物和钱换回自己专业喜欢的铜器云云的,真叫人哭笑不得。

[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9-5-1 08:03 编辑 ]
今天,我就是高瑜
说到底,还是“伪爱国主义”害死人。上纲上线又缺乏有力的人物的支持,自然就会负担压力很大,何况年纪有那么大了。

清华楚简的待遇比上博的好多了,《光明日报》专门拿出版面登载研究文章。可见,搞学问研究也得有阵地才有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