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计算工农业价值的劳动和劳动率方法很难准确估计工农业产品各自所包含的活的劳动及其价值,因此我采用第二种计算方法,即通过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国家计划价格与自由市场价格以及国际价格的比较,看剪刀差程度,同时通过扣除国家返销农村的农副产品以及大宗销往农村的工业品数量,来看其差额到底有多大。 1952-1983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数量变动情况
项目
年度 | 集市贸易价格指数(以1952年为100) | 农副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总指数(以1952年为100) | 来自农村的农副产品收购量(亿元)① | 集市价格与国家收购价格指数差额② | 来自农村的农副产品收购量两种价格差额(亿元) | 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52年为100) | 1953 | 103·9 | 109·0 | 155·7 | -5·1 | -7·9 | 98·6 | 1954 | 106·3 | 112·4 | 179·2 | -6·1 | -10·9 | 100·5 | 1955 | 106·1 | 111·1 | 180·9 | -5·0 | -9·0 | 102·0 | 1956 | 105·9 | 114·5 | 180·6 | -8·6 | -15·5 | 101·0 | 1957 | 108·9 | 120·2 | 208·1 | -11·3 | -23·5 | 102·2 | 1958 | 117·5 | 122·9 | 222·2 | -5·4 | -11·9 | 101·5 | 1959 | 119·0 | 125·1 | 265·2 | -6·1 | -16·2 | 102·5 | 1960 | 136·6 | 129·4 | 208·0 | 7·2 | 14·9 | 105·3 | 1961 | 491·8 | 165·6 | 196·0 | 326·2 | 639·4 | 110·5 | 1962 | 319·6 | 164·6 | 203·0 | 155·0 | 314·7 | 115·4 | 1963 | 241·2 | 159·9 | 232·0 | 81·3 | 186·9 | 114·2 | 1964 | 167·8 | 155·8 | 263·0 | 12·0 | 31·6 | 112·0 | 1965 | 173·2 | 154·5 | 299·3 | 18·7 | 55·9 | 107·9 | 1966 | 175·3 | 161·0 | 336·9 | 14·3 | 48·2 | 104·8 | 1967 | 178·2 | 160·8 | 335·4 | 17·4 | 58·4 | 104·0 | 1968 | 178·2 | 160·5 | 328·9 | 17·7 | 58·2 | 103·7 | 1969 | 178·1 | 160·3 | 314·7 | 17·8 | 56·0 | 102·2 | 1970 | 178·1 | 160·4 | 337·7 | 17·7 | 59·8 | 102·0 | 1971 | 193·8 | 163·1 | 358·0 | 30·7 | 109·9 | 100·5 | 1972 | 209·6 | 165·4 | 364·3 | 44·2 | 161·0 | 99·9 | 1973 | 220·7 | 166·8 | 421·3 | 53·9 | 227·1 | 99·9 | 1974 | 224·8 | 168·2 | 430·9 | 56·6 | 243·8 | 99·9 | 1975 | 233·8 | 171·6 | 457·3 | 62·2 | 284·4 | 99·9 | 1976 | 243·1 | 172·5 | 448·8 | 70·6 | 316·9 | 100·0 | 1977 | 237·2 | 172·0 | 478·0 | 65·2 | 311·7 | 100·1 | 1978 | 221·6 | 178·8 | 530·1 | 42·8 | 226·9 | 100·1 | 1979 | 211·6 | 218·3 | 677·6 | -6·7 | -45·4 | 100·2 | 1980 | 215·8 | 233·9 | 797·7 | -18·1 | -144·4 | 101·0 | 1981 | 228·3 | 247·7 | 908·0 | -19·4 | -176·2 | 102·0 | 1982 | 235·8 | 253·1 | 1031·0 | -17·3 | -178·4 | 103·6 | 1983 | 245·7 | 264·2 | 1206·0 | -18·5 | -223·1 | 104·6 |
① 这里包括对农村的返销部分。就约占国家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3的粮食来说,国家统购后返销农村的部分约占收购总量的1/4-1/3左右,其他农副产品返销比重则较低。 ② 假设统购统销前的1952年集市价格与国家收购价格是一致的。实际上,当时市价确实是围绕国家牌价上下小幅度波动的。 ③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贸易物价统计司:《中国贸易物价统计资料(1952-198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如果根据经验和史料来看上述数据,有以下5点需要说明:(1)1960年以前国家收购价格高于集市价格,在1953-1957年,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减少农民对统购统销和合作化的抵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二是吸取苏联教训,主动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但是1958和1959年,则可能是由于实行“一大二公”,集市贸易萧条所致。(2)“三年困难时期”(1961-1963)农产品集市价格与国家收购价格严重背离,是因大饥荒造成的,不应看作常态。(3)这里所用的集市贸易价格指数,在短缺的条件下,由于可供交易的农产品很少,价格应该是高于开放条件下的市场价格。(4)1979年以后,随着国家提高收购价格和农产品供给的增加,集市价格与收购价格之比重新回到1957年以前的状态,很难再说是国家依靠人为定价来获取“剪刀差”收益。(5)由于工业品没有集市贸易价格,无法确定农村工业品的国家和合作社价格与自由市场价格的差异,因而无法判断两种价格的背离情况,但是根据经验和史料,国家提供给农民的工业品在1957年以前是有优惠折扣的,1958年以后起码是与城市相同。另外,从农村工业品结构来看,主要是生产资料和普通生活消费品,而在1978年以前,政府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生产资料价格偏低,生活必需品价格也偏低,农村市价(或黑市价格)高于国家计划供应价格10%应是偏于保守的估计。[30]这里姑且假设工业品不存在差价。 根据上表,由国家通过统购统销获取的农产品计划价格与市价的差额,集中于1960-1978年间,这也与崔晓黎、王耕今(第二种计算)一致。按照上表计算,在这19年间,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共获取牌市价差额3405·7亿元,如果按照农产品收购量中有15%返销于农村来扣除,则国家获取的差额为2894·8亿元。如果从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算起,还应再扣除1953-1959年间的负差94·9亿元,则为2800亿元。因此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通过统购统销获取的牌市价差额为2800亿元,约占同期农业国民收入(16523亿元)的17%。而同期农业税则为897·6亿元,占农业国民收入的5·4%。
五、几点思考 1、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主观上来说,始终没有像苏联那样故意扩大剪刀差去积累工业化资金,而是试图逐步地缩小剪刀差。正如毛泽东1957年所说:“我们统购粮食,是按照正常的价格,国家在工业品和农业交换中间从农民那里取得到的利润也很少。我们没有苏联那种义务交售制度。我们对于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是缩小剪刀差,而不是象苏联那样扩大剪刀差。我们的政策跟苏联大不相同。”[31]尽管后来事与愿违,但这一点是必须澄清的。 2、过去过高估计了剪刀差差额,夸大了国家对农业剩余的索取。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前主要的问题是统购统销和农业集体生产制度束缚了农民的自主权,压抑了其发展农业的积极性,限制了广大农民向利润高的非农产业转移。换句话说,限制了农民把蛋糕做大,因此国家即使拿走不多,农民仍然很苦。假设如果现在继续不让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和流动,仍然将其束缚于集体生产的农业,即使将全部农业剩余都归农民所有,其出售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持平,农民仍然非常贫困。 3、通过剪刀差转移的无形的农业资金,是通过工业部门的低价原料、职工的低工资(即降低成本)方式,以工业利润形式积累起来,并不是国家直接额外拿走了如此数量的实物。 4、由于夸大了剪刀差差额,就忽视了工业在积累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际上,即使扣除剪刀差的因素,工业本身的发展和积累,仍然是我国工业化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工业和非农产业,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才是解决农业落后,增加现在农民的根本途径。 5、夸大剪刀差,还容易导致忽略资本、技术,特别是人力资本的作用,忽略新兴产业应该得到的包括风险和创新收益在内的高额利润。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试图通过人为的办法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不利于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采取减税、扶持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减少农业人口以及鼓励农民流动等办法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zhonggong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李炳坤:《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4、黄
达:《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杨方勋:《农产品价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王耕今、张宣三主编:《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7、严瑞珍等:《中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8、农牧渔业部政策法规司:《关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农村经济文稿》1989年第9期。
9、崔晓黎:《统购统销与工业积累》,《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10、韩志荣:《关于工农业商品剪刀差三个重要问题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11、12期。
11、张象枢等:《中国农业巨变与战略抉择》,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12、李
微:《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3、“农业投入总课题组:《农业保护:现状、依据和政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14、王忠海:《走出“剪刀差”的误区》,《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15、张西营、邢
莹 :《新时期的剪刀差及剪刀差研究的新时期》,《经济研究》1993年第5期。
16、《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当代中国的物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7、叶善蓬:《新中国价格简史》,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18、李子超、卢彦:《当代中国价格简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19、冯海发、李徵:《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20、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该文13000余字,最初发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被《新华文摘》2002年第4起期、《经济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
[2]张西营、邢
莹
:《新时期的剪刀差及剪刀差研究的新时期》,《经济研究》1993年第5期。 [3]黄
达:《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黄
达:《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1-2,6,1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叶善蓬:《新中国价格简史》,178-179页,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6]李子超、卢彦:《当代中国价格简史》,26页,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7]李子超、卢彦:《当代中国价格简史》,78-79页,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8]严瑞珍 等:《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 [9]王耕今、张宣三主编:《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88-89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10]王忠海:《走出“剪刀差”的误区》,《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11]张西营、邢
莹 :《新时期的剪刀差及剪刀差研究的新时期》,《经济研究》1993年第5期。 [12]韩志荣:《工农三大剪刀差及其现状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10期。 [13]李炳坤:《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44-46页,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4]李炳坤:《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48页,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5]转引自杨方勋:《农产品价格研究》,118-1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6]严瑞珍等:《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 [17] [17]严瑞珍等:《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 [18]李
微:《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302-303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9]冯海发、李 溦:《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20]韩志荣:《关于工农业商品剪刀差三个重要问题的研究》(下),《价格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12期。 [21]韩志荣:《关于工农业商品剪刀差三个重要问题的研究》(下),《价格理论与实践》1990年第12期。 [22]王耕今、张宣三主编:《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113-114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23]王耕今、张宣三主编:《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75-76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24]王耕今、张宣三主编:《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88-102页,110页,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25]崔晓黎:《统购统销与工业积累》,《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133页。 [26]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175-176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7]张象枢等:《中国农业巨变与战略抉择》,47页,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28]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177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9] “农业投入总课题组:《农业保护:现状、依据和政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30]参见崔晓黎:《统购统销与工业积累》,《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3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