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酱香读鲁,不贤识小(之一)

群行群止看识见

清山阴人金缨所编《格言联璧》,有“人生四看”之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说的是在人生各种关口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胸怀、修养和境界。而“群行群止看识见”这一“看”,对标举“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知识分子或文化人来说,尤显必要和重要。
   “群行群止看识见”说的是当大家都这样做(想)或都不这样做(想)的时候,看你是怎样做(想)的。其时最能见出一个人是否具有特立独行的精神品性、独立不依的价值判断和别开生面的思想路径。而这最有代表性和说明力的无疑首推鲁迅。不贤识小,只拿鲁迅生活和文章中一二不甚起眼的细节说事。
鲁迅喜欢文物,自称于此道是一个“常常徘徊于雅俗之间的人”。他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记得十多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土财主,不知怎么一来,他忽然‘雅’起来了,买了一个鼎,据说是周鼎,真是土花斑驳,古色古香。而不料过不了几天,他竟叫铜匠把它的土花和铜绿擦得一干二净,这才摆在客厅里,闪闪地发着铜光。这样的擦得精光的古铜器,我一生中还没有见过第二个。一切‘雅士’,听到无不大笑,我在当时,也不禁由吃惊而失笑了,但接着就变成了肃然,好像得了一种启示……觉得这才看见了近于真相的周鼎。” 唐弢在《鲁迅的文物观》一文中说:“鲁迅的因吃惊而失笑是势所必然的。我以为一切雅士听到后无不大笑,也完全可以理解。我们不会像土财主那样去干傻事情。但当我们摇头摇脑,得意忘形,欣赏着土花斑驳、古色古香的青铜器的时侯,头脑里应保持一点清醒,心中明白,它原本是干干净净、金光灿烂的。这将更有助于去认识一切土花斑驳、古色古香的东西。”对那土财主大煞风景之举,“一切‘雅士’,听到无不大笑”,鲁迅自然也不例外。但“群行群止”之后,鲁迅毕竟是鲁迅,“接着就变成了肃然,好像得了一种启示”。正是土财主的蠢举,才让人们“看见了近于真相的周鼎。”在碰到此类好笑之事时,鲁迅头脑清醒,别具只眼,正应了 “群行群止看识见”之语。
    在《伪自由书》中《“人话”》一文,鲁迅讲道:“浙西有一个讥笑乡下女人的笑话──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然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侯,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常人会很自然地把这看成是对没见过世面之“农妇”的取笑。然鲁迅别具只“耳”,从讲这笑话的人口中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指出:这笑话“并非是‘下等华人话’,倒是高等华人意中的‘下等华人话’,所以其实是‘高等华人话’。在下等华人自己,那时也许未必这么说,即使这么说,也并不以为笑话的。”鲁迅一睁火眼金睛,便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笑话的可笑性,其实不在于那农妇的孤陋寡闻,而在于说者和听者自以为远比那农妇高明和高级,或者说是“高等华人”面对“下等华人”的优越感所致,而和“农妇”同属草根阶层的“下等华人”,倒“并不以为笑话的”。所以鲁迅说这“倒是高等华人意中的‘下等华人话’,所以其实是‘高等华人话’”,极为剀切。原来该笑话在所谓“高等华人话”的语境中才现可笑。“北京的煤油大王们哪里知道捡煤渣的老婆子的辛酸”,一如浙西农妇岂能知晓皇后娘娘的奢糜。可见鲁迅超越“群行群止”之卓尔不群的识力。
    陈丹青在鲁迅纪念馆有过题为《笑谈大先生》的演讲,自称“自己是属于在‘鲁迅’这两个字上落了枕的人,我得找到一种十分私人的关系才好谈论鲁迅”。而他关于鲁迅的两点私人意见是——“他好看、他好玩”。研究和谈论鲁迅的文字汗牛充栋,而陈不落窠臼地拈出这两点,显示了迥别于“群行群止”的识见,不失为“在‘鲁迅’这两个字上落了枕的人”。
    中国古代文论家把说理文字的高下归于识见之有无。赵翼诗:“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群行群止”也就是随人说短长,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如此“共识”,不“共”也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喜欢这样的 从小处着眼的文章。
   题目即谦为《不贤识小》,从小处着眼,由细碎小事中,琐碎细节里,寻出不寻常来,见出鲁迅先生的真趣味、真性情、真精神。既如此,楼主似乎也应在文字风格上与之相匹配,言谈娓娓,亲切平易,而不是大词堂堂,大声颂赞,与识“小”之用心相违。即为“小',原当不起楼主的叱诧呼喝的。
吹毛求疵,楼主可哂之也。

[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09-5-18 13:18 编辑 ]
有意思。期待之二。
一个小意见是:老范似乎偏爱高级修饰,而文章里高级饰语太多,总非善策,即使面对鲁迅。
范兄好文,果然酱香。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受教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5-17 22:11 发表
有意思。期待之二。
一个小意见是:老范似乎偏爱高级修饰,而文章里高级饰语太多,总非善策,即使面对鲁迅。
老周眼毒,或有“最”字过敏症,小文前两段居然出现三个“最”字,罪证如山,即使“谈鲁”,亦是“形而上学猖獗”,当自惕之!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喜欢这样好看的文章。谈鲁迅谈到现在,想谈出点新意,真不容易。
,讀來無比輕鬆。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不贤识小”,需要火眼金睛。
这个“识力”不是很寻常吗?
若这点洞察力都没有,算什么作家呢?
原帖由 ironland 于 2009-5-20 11:33 发表
这个“识力”不是很寻常吗?
若这点洞察力都没有,算什么作家呢?
铁兄“作家”也“贤”,惯于“识大”,想必气象恢宏,擤个鼻涕也声若宏钟,而俺等“非作家”,只识“地摊上的瓦钉小碟”,可修剪鼻毛而清洗不了硕壮的猪大肠。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拜托,看到个擦去铜锈的鼎,然后想到“哦,古代原来是这样的”

再则是“何不食肉糜”的另一版本。

有什么稀奇的。

鲁迅怎么啦,贴上个旗手标签,便是他说什么都香的,放个屁都伟大了?!

那样的解读,和不辨美丑,只看LOGO,人云亦云的暴发户买LV包有什么区别?

要夸鲁迅“群行群止看识见”,今年最最适合的便是《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

[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09-5-20 13:33 编辑 ]
原帖由 ironland 于 2009-5-20 12:38 发表
拜托,看到个擦去铜锈的鼎,然后想到“哦,古代原来是这样的”

再则是“何不食肉糜”的另一版本。

有什么稀奇的。

鲁迅怎么啦,贴上个旗手标签,便是他说什么都香的,放个屁都伟大了?!

那样的解读,和不辨美丑,只看LOGO,人云亦云的暴发户买LV包有什么区别?

要夸鲁迅“群行群止看识见”,今年最最适合的便是《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
怎么咋看都像个女红卫兵?末句除外!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青铜器,好像擦不出“金灿灿”的吧。而且因为是铸铜,青铸铜,表面会很粗糙,没有抛光的话,也很难擦出个什么模样的。其实,擦干净了,把氧化的那层擦下去,没有多少日子还会锈绿了的。
鲁迅只说“发着铜光”、“擦得精光”。
而唐弢说了“金光灿烂”。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原帖由 酱香老范 于 2009-5-20 15:50 发表

怎么咋看都像个女红卫兵?末句除外!
   如果课本里少几篇鲁迅,多几篇林语堂、梁实秋、胡适,我说话一定会比现在有礼貌。

——————————————————————————————————
好作家常能从日常见惯的事物里,发现出一些不同的东西,给读者带来新鲜感,仿佛撩开世界的面纱,看见另一侧的真实。比如当鲁说屠杀很快就能被遗忘时,那是让人很震撼的。不过20年,便被忘得干干净净。真让他说中了。他真熟悉人性黑暗的一面。

可是,看到一个被清洁成刚出炉模样的青铜器,那是非常有穿越感的强大体验。只要不是被金钱蒙了心眼的文物贩子,都应该能感受到它的美。鲁某的反应,只能说他还有真实感受能力罢了。

这件轶事有机智,但也不罕见。并不比黄爱东西说“利用”,或是蔡康永说“死之前最重要的事……是活着吧”更高明到哪里。

后一则也是类似。尤其想起他对闰土的态度,他自己也无非是“高等华人”中的一个罢了。五十步笑一百步。

并不是他说什么,都是高明之极的。只有那些嗜血破坏狂和当年的红卫兵们才会奉他为旗手,不加判断地认为他说什么都是伟大的,他骂过的就是邪恶。

既然鲁通常都是个要被捧到不是人的地步。那么,看客总可以期望看到些更有深度点的八卦吧?

[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09-5-21 15:13 编辑 ]
我想老范的“识小”,并非要见出鲁迅先生高明于他人之处,不过借日常琐屑小事,写出鲁先生的另一面,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小”,读者可与印象中的鲁迅先生的“大”的一面相互印证。见出鲜活立体的鲁迅先生。
ironland 似也不必将教科书的选编,迁怒于鲁迅先生。鞭子似乎抽错了地方。
我知道啊。

但我真很恨他,这家伙完全是49年后官家文化政策的人形化身。以他之名,害了多少人

初中时,我买到第一本林语堂的书,暗绿色条纹封面,是他作品的选编,《人生的盛宴》。老天,居然有人可以这么热情地介绍传统文化,而且是那么有意思的传统文化!这么有趣的文章,居然就是被鲁破口大骂的人写的。而且因为鲁的破口大骂,他就被封杀了40年!那本书后来我还借给语文老师看。

再后来看到《红牡丹》,哦,原来《论持久战》还有正版的!再后来看到林的《纪念刘和珍》,哦,他是当晚就写了,鲁迅是一个星期后才写的,鲁也没那么有种么。

后来还有梁实秋,胡适,丰子恺等等。几乎我喜欢的现代文学作家,都被他大骂。就因为他的一骂,害我到中学才能看到他们的文字。

更别提那些因为他一句话,就害得连命都没有的人。

隔得久了,市面上的书越来越多,才晓得原来被他说得像“乌漆抹黑中世纪”的时代,和49年以后比比,简直是知识分子的天堂。多少人被他的文章骗啊!什么铜豌豆,是因为没人真修理他而已,所以他可以狂赚狂喷不止。

然后还有淞沪抗战时这鸟人的行为。经过罗店绞肉机、四行仓库等事之后,他怎么还能逃进日租界和日本朋友谈什么妓女考察?!起码也进英租界吧!怎么说也算是有头有脸,青年偶像的公众人物!

最最恶劣的,是他文字毒害了人心。大家都知道他的“不宽恕”,中国历史就是吃人吃人……搞得现在是有样学样,拆哪拆哪,把他人往最坏的地方想是王道,睚眦必报是正道……此刻我们生存社会的戾气重,他也是有点责任的。

真很恨他。

我知道,一定有人会说这不是他的本意,他也是死后被人利用,身不由己。

可是,可是为什么独独选了他?为什么恐怖分子选了《可兰经》而不是《心经》?为什么不选胡适偏偏选了他?难道不是他的作品为邪恶之人提供了丰富养料吗?

[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09-5-21 15:16 编辑 ]
哈哈,从理论上说,谁都有可能被利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把一种一种专制理念强加于鲁迅,何愁没有一大套说法。以鲁迅当时的批判者的领袖地位,与当时的GCD在野党属同一阵营,反专制反强权,争民主争自由,大方向是一致的,利用他,不需要多大的政治成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09-5-22 08:06 编辑 ]
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确实高明,看的笑出声了。
回17楼:
原来这位先生认为林语堂、胡适们被封杀不是因为他们跟的是老蒋,而是因为鲁迅骂过他们。呵呵。
嘿嘿,17楼的感情很有意思,可见误读历史贻害无穷啊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