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65
- 帖子
- 17140
- 精华
- 84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4-1-18
访问个人博客
|
13楼
发表于 2009-6-24 10:58
| 只看该作者
希腊军事思想奠定了欧洲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其精华部分多为罗马所继承,对古代欧洲的军事思想,甚至是近现代的军事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种认为希腊没有什么高超谋略的观点,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希腊五大战斗的简述和评论
下面选取希腊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五大战斗来说明希腊人的战争艺术。由于不是为了写出一部战争简史,所以跟战斗无关的部分一律略去。
马拉松(耶元前490年9月12日)
装备良好的波斯骑兵是令人胆寒的强大力量((来自舰船知识论坛的平安与飞鸟 网友,出自《:<世界古代骑兵图>续帖,迟到、河兄等同好请进》一贴)
以米太雅得为首的主战派,征集了一万人,都是着重甲的精兵,和普拉提亚军一千人一道奔赴马拉松,占据了马拉松湾附近的一处高地,居高临下,当时波斯军因为其袭击帕列隆(位在雅典城东南郊)的军队尚未就位,没有进攻;雅典方面的十将军作战方针不一,也没有进攻。这样相持了八天,没有战斗,到了第九天上,雅典军得知波斯军已经攻陷优卑亚岛北部的厄律特里亚,雅典东大门洞开,遂不得不决定立即进攻波斯军。
日晨,雅典与普拉提亚军进入马拉松谷地,并展开战斗队形进击波斯先头部队。普拉提亚军位于战斗队形左侧,米太雅得把作战队形的正面加宽,以使两个侧翼方阵正好靠近两条流向大海的小河并设置拒马,以防止波斯骑兵的侧面突袭。而阵线中央的纵深很浅(四列横队),看上去很容易被突破的样子。
雅典军越过狭窄平原,向波斯军在海边的营地逼近,当时波斯军有约2万人(旧说十万,也有说法认为不满二万),由达提斯指挥。
当雅典军到达距波斯军550米时,开始快速奔跑,以尽可能减少暴露在波斯箭雨下的时间。双方随之交战,由于战线中央雅典军人数少,而波斯军强大,所以前进受阻,速度放慢。两翼方阵却击败了波斯军的两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凹进”的形势(对于波斯军是“凸出”形势)波斯两翼部队的侧面暴露在雅典重步兵面前,他们不能承受这种打击,向海岸边的船上奔逃。达提斯不能阻止,只好下令撤退。战斗在数小时之内结束了。波斯军有6400人阵亡,雅典方面只死了192人,包括首席将军卡里马巧斯。
米太雅得命令军队迅速赶回雅典。在大部队赶到之先,斐力庇第斯作为报捷者已经跑回城里,他向焦急惶恐的市民们高呼:“大家欢乐吧,我们胜利了!”之后就倒下牺牲了(战斗中已经负伤)。这段路程的准确长度是42.195公里。
波斯舰队没有敢登陆。
评论:富勒认为:马拉松战斗是“欧洲诞生时的啼哭”,这个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这里要介绍一下波斯帝国。它的开国之君居鲁士,被希罗多德认为是完美君主的典范。从史实上看,居鲁士确实集智慧、威武、仁慈于一身。而开始进攻希腊的大流士,被认为是最英明的君主。小小的游牧民族,在他们的率领下建立了大得惊人的帝国。凯美、巴比伦这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色列这样刚强不屈的民族;印度这样遥远难至的地区,全都甘心臣服。波斯立国两百年,继承了西亚、凯美的高度文明,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上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其可坐万人的波斯波利斯宫殿遗址,至今还存在于伊朗高原上,由于地处三洲交通要道,商业和文化往来频繁,以繁荣富裕闻名当时的世界,后来征服波斯的亚历山大大帝,醉心于波斯君主的威严和波斯经济文化的发达,遂置马其顿的希腊背景于不顾,决心成为一个东方式的君主。军事方面,波斯也继承了两河的先进技术和高超的战术战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术:重视弓箭的作用,作战时先以骑射手和步弓手向敌阵中射箭,并发挥高度机动性以回避白刃战,直到敌人阵脚大乱,才迅速突击,一举成功。(请注意,这种战法跟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民族很象)凭借这种战术和高明的战略,宽容的民族政策,波斯取得了数不清的胜利,有效的以很少的人口统治着巨大的领土。——据说波斯人的孩子只受三种教育:骑马、射箭、说真话。看来老实人不一定没有智慧。
远征希腊是大流士的决策,他事先威慑了大多数希腊城邦,使他们不敢反抗,孤立了雅典和斯巴达。之后与雅典内部的主和派谈妥了投降事宜,这才水陆并进,在马拉松拖住雅典重兵,主力则避实就虚,直捣雅典东门。这些策略一一奏效,显示了波斯军事艺术的高度水准。
但波斯的智慧,一遇到希腊的蛮力,立即粉碎。马拉松之战对于雅典方面来说没有多少智谋的成分,近乎硬碰硬。结果希腊大胜,这说明:战斗的胜负,说到底是由装备和训练决定的。再高明的战略,没有强悍军队的支持,将完全无用。这点在希波战争中一再得到证明。
这场战斗中雅典军队在智谋方面的惟一亮点,是米太雅得的战场指挥能力,雅典军队把阵线拉长,一说是有意为之,一说是无意之举。不管实情到底是怎样,米太雅得的将才都是无可怀疑的。雅典军中央兵力薄弱,一旦被突破,就会陷入危险境地。但米太雅得并不是在赌博,他采取了措施防范骑兵的侧翼突袭,而我们知道,希腊方阵的正面是难以攻破的。米太雅得知彼知己,取胜毫不奇怪。
马拉松之战充分的表现了希腊军人的体力优势。雅典军人的体能不及斯巴达军人,但是携带着沉重的装备奔跑半公里以上,队形不乱,体力不减,打败敌人。战斗一停就急行军回到雅典,这种体力,实在当时任何国家的军人之上。
希腊人的胜利,达提斯也有功劳。此人负担的不过是牵制雅典军的任务。按理说对峙九天,防备应是十足,但波斯军一被敌人进攻,就一败涂地。可以想见,达提斯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加强营盘的防务,也没有鼓动起士兵的士气。将军无能,全军遭殃。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大流士亲征,战斗的结局肯定会不一样。可惜实际情况是,波斯军战无不胜的如山气概,从这里开始动摇。
马拉松战斗对于雅典人来说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反映出了希腊军事的若干弱点,这些弱点后来发展成了致命伤。首先,城邦之间不团结,一遭到强敌恐吓,就个个都不敢动了;其次,城邦内部不团结,军队在前面作战,后方有人准备出卖城门;再次,战略平庸,孤军与强敌交战,十将军就争了九天。要不是厄律特里亚失陷,恐怕还会一直争下去。最后匆忙进攻有备之敌,打胜了还得立即跑回城去救险;最后,受宗教迷信的毒害太深,战前雅典向斯巴达求救,斯巴达人正在过节,回答说:现在不行,要等月亮圆了才能出兵。如果雅典人运气不好,月亮圆了的时候斯巴达军正好来得及为他们收尸。总之,雅典之胜,胜在装备、训练、公民的爱国心、还有战场指挥,与战略没有多大关系。
说到斯巴达人,他们的施虐癖在马拉松战斗前得到了一个发泄的机会。两个爱国分子把前来劝降的波斯使者带到井边,说道:“这里边有土又有水,你要多少就拿吧。”说完就把他扔到井里。借爱国之名发泄兽性,没有比这更爽,更有面子的了。这种虐待狂以后还要多次发作,并且主要针对希腊人。
另外,为什么雅典人传递消息不用骑兵,而用步兵呢?这是一个令我不解的问题,希望哪位精通历史的网友能给个圆满的解释。
萨拉米(前480年,可能是9月23日)
波斯军封锁了萨拉米湾的西南出口,至少500艘战船在东南出口一字排开。希腊联合舰队有370艘战舰,看来要取胜很困难。舰队的实际指挥者,雅典海军将军太米斯托克利决定出奇制胜,他向波斯王薛西斯派出了一个死间,诈称波斯舰队若进入海湾,雅典舰队将投降(雅典舰只数量占希腊舰只的2/3)。薛西斯中计。
23日(?)白天,波斯舰只进入萨拉米东部海峡。因海道狭窄,船只拥挤在一起,船桨互相碰撞,乱成一团。希腊舰队趁机发起冲击。雅典一艘三层桨战舰作为先导舰冲向波斯舰队右翼,雅典大批战舰随之冲锋。借助海流和桨手的努力,时速高达9节;阿里比阿德斯的斯巴达舰队冲击波斯舰队左翼;战线中央的其他希腊舰只,也发动了进攻。
希腊战舰的突角,对难以机动的波斯战舰大显神威。而且希腊船上的重步兵实施跳帮作战,也很有威力(据说希腊方面船上的雅典重步兵就有6000人)。加上波斯的船只有很多是为了远征而临时建造的,而希腊的三排桨战舰高大坚固,波斯舰队一直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其左翼战船被压迫到右翼阵列后方,加剧了混乱。战斗近七个多小时,波斯被击沉和俘获三百多艘战舰(一说沉没两百,被俘50),希腊方面只损失了40艘船。虽然波斯残存的船只仍比希腊多,但已丧失斗志,战斗结束后都逃到法洛伦湾。
评论:有人认为希腊人没有智谋,萨拉米海战足以否证这种看法。太米斯托克利派的死间,固然难以生还,但他换取了波斯舰队的覆灭。
薛西斯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文明人,却没有乃父的英明睿智。当听到敌军中有人欲投降时,就高兴得忘乎所以。一大群船只乱七八糟的冲进海峡,说明了指挥者的无能。其实当时投降的事情是真是假,没有人能说得清,处于统帅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慎重从事。历史上趁敌军内乱而得胜的将领,在逼近敌人时,总是摆出威严的阵势,以坚定投降者的心,动摇不降者的意志,并且防止出现意外情况(霍去病、山下奉文都是典型)。而波斯舰队如此混乱,不要说敌人只是诈降,就是真降,多半也要坏事。其实,当时希腊舰队困在萨拉米湾,主动权操在波斯之手,舰队只要能够保全,粮草辎重的供应就很充分,五十万大军(估计得最少的历史学家也认为有二十万)足以横扫希腊全土。而现在舰队溃败,海上运输断绝。几十万大军不能得到充分的补给,只好撤退大半。从此波斯不能对希腊构成致命威胁,而希腊有了取胜的机会,次年发生的普拉提亚大战,就是萨拉米海战的必然后果。
从这场大海战中,也可以看到希腊卓越的造船术和海军战术。在此之前,世界上还从未有过这么壮观的大海战呢。
普拉提亚大战(前479年7月)
希腊联军,重步兵38700人,轻装步兵69500人,加上仆从共11万人(一说8万人,其中重步兵占一半,也有的认为只占2/5),由斯巴达王普沙尼亚斯率领,驻在阿索波司河南岸。依惯例,斯巴达军在右,雅典军在左,中部为其他各邦军队。波斯军由大流士的女婿玛尔多纽斯率领,至于其人数,一向不能肯定,希罗多德说是30万人,不大可信。现代学者有的认为是12万,有的认为是10万,最少的估计是5万人。但对于这个小数字,我表示怀疑,因为希腊人的战斗力,波斯人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如果波斯军只有5万,他们怎么敢跟至少为八万的敌人对抗?并且,在普拉提亚之前,波斯军的战绩并不坏,向南进攻,再次进入了雅典,在几次小战斗中也还稍占上风。如果只有5万人,很难想象希腊人会允许他们向南冲这么远。因此我还是倾向于12万这个数字。
波斯军驻在河北岸,以精锐对阵斯巴达军,以希腊人对雅典军,其他各族军队居于阵线中央。双方沿阿索波司河对峙了八天,没有发生大的战斗。第八天,波斯军擒获希腊运粮队的500头驮畜。第十一天,波斯统帅玛尔多纽斯见到希腊又有援兵赶到,而已方粮草渐尽,感到不安,部下阿尔塔巴佐斯建议退守底比斯就粮,以波斯的雄厚财富为后盾,贿赂各城邦显贵,逐渐瓦解希腊联盟。玛尔多纽斯拒绝,他决定速战速决。次日拂晓,命令骑兵攻击,捣毁了希腊的水源。希腊军队佯装退却(一说是真正的撤退),玛尔多纽斯以为他们已经因为水源断绝而恐惧,下令全军渡河追击,他亲率骑兵追击斯巴达军。随后,波斯弓箭手追上了斯巴达军,前排的士兵用藤盾保护后面的士兵,一时箭如雨下。但斯巴达军立即转身反击,藤盾防线一下子被冲垮,不断冲来的波斯军也始终不能攻破斯巴达方阵。雅典军正准备救助斯巴达军,却遭到波斯右翼军队的进攻。经过苦战,击溃敌人,并转入追击。当时战线中央的希腊军队还没有与敌接触,看到波斯军不利,便分成两路纵队追杀,左队被波斯骑兵冲击,死了600余人。
希罗多德在《历史》第651页中说:双方的战斗到了这种程度,波斯军人抓住希腊的长矛,并把它们折断了。不过我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我们知道希腊的长矛选用坚韧的木料作为矛杆,怎么可能被徒手折断?可能“折断”译为“砍断”较为合适。在激战中,玛尔多纽斯犯了一个错误:他的位置太过靠前,结果在激战中阵亡了,他一死,身边的波斯军队随之溃败,见到波斯人失败,其他民族的军队也都做鸟兽散。波斯军完全失败,除了3000人幸存,其余全部被歼灭(希罗多德说,在战斗之初,有四万波斯军逃走)。希腊方面只阵亡了1360个人。
评论:如果说从前波斯军的败北是因为希腊人运气好、用了诈术、依托有利地形、熟悉海洋。。。等等的话,那么这回可就没有任何可以辩解的理由了。波斯军队人数虽多,但只有波斯人是勇敢的,其他民族士兵的士气几乎一律萎靡不振;虽然波斯军继承了两河的铁兵器制造技术,但军队中大多数人缺乏良好的防护用具;为了追求人数庞大,把众多民族编入军队,却忽视了训练和内部的协调;主将勇而无谋;没有指定后备指挥官。。。这种乌合之众式的军队,跟从前以小小游牧民族起家,连挫强敌,气吞山河的波斯军相比,仿佛来自两个星球。专制独裁国家“强不过三代”的周期律,开始在波斯帝国的身上发挥作用。
此战中,波斯人的策略高明如故。阿尔塔巴佐斯的建议是相当厉害的一招,以后来伯罗奔尼萨战争中斯巴达不惜投靠波斯,还有马其顿南下时雅典城中的争论等事实来看,这一计对于胸无大志、鼠目寸光的希腊人是相当有效力的。玛尔多纽斯袭取对方粮队和断绝敌方水源的策略,也相当有效。历史上有无数次,一支军队因缺粮或断水而败亡。但战略上的高明,抵不上战术的低劣。
有人认为希腊人参加的战斗规模往往很小,因此希腊人不擅长打大战,希波战争是有力的反证。这场战争号称古代的世界大战,在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压力下取得全胜,没有驾驭复杂形势的高超本领是不行的,更何况敌人是一个极为强大狡猾的大帝国!普拉提亚战斗表明,即使是二十万人参加的大会战,希腊人也能应付自如。敌前撤退是仅次于突围的危险行为,希腊联军都是步兵,面对拥有强大骑兵的敌人,稍有不慎,将立即把后来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的以骑驱步的大屠杀惨剧,提前到耶元前5世纪上演。当然,确实有人被屠杀,然而却是精于骑射的波斯人。
在战术上,普拉提亚战斗和温泉关狙击战一样,证明了防护良好但笨重的近战兵,完全能够打垮机动性好但防御装备差的弓箭手。波斯的利箭,齐射时被形容为能够遮住阳光,但希腊人依然能够以微小的损失战胜他们。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1700年后的蒙古军,如果继续向西前进,结局将如何呢?综合考虑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我认为他们即使不遇到第二个普拉提亚,也会遇到第二个温泉关。只是天不长眼,白白放走了这群恶魔。
普拉提亚之战使波斯威望扫地。希腊军队转守为攻,战争一直打到前449年,尽管斯巴达等退出了联军,但提洛同盟依旧所向披靡。除了尼罗河口一战败北外,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战胜波斯军。这样,就确立了欧洲对于亚洲的军事优势,并一直把这种优势保持到罗马衰落。
希波战争对于亚洲人来说,是一个教训,也是一个警告。它表明:那种数量庞大,但却只有少数人有良好训练和士气的军队,一旦遭到不顺利的战局,很容易就会失败;而再怎么高深莫测的谋略,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训练和良好的装备、以及简便灵活的阵法,作为支持,都不能引得胜利;最重要的是,没有良好的政治,就没有强大的军队。以后,亚洲人将一再因这些原因而败给欧洲人,直到近代。
在网上经常有一种话题:如果古代中国军队遇到欧洲军队会怎样?就严肃的谈话而言,这种话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过它作为一种另类的“比较史学”存在,倒也不失趣味。如果就多利亚希腊军事与同期的中国军事比较而论的话,那么客观的说,在前4世纪中期以前,军事艺术的优势始终在希腊人那边。希波战争的高潮时期(前5世纪初)恰恰是双方军事差距最大的时期。华夏人此时刚刚开始尝试着摆脱贵族兵制和与之配套的笨重战车;车上一小撮骄傲的贵族和车下跟从的大群无精打采的平民步兵,恰好是波斯军队的蹩脚翻版;身上的皮甲和手中的铜戈,显然不能和西方世界的坚固铜甲和锋利的铁兵器相比较;而车战时代那种一冲定胜负的战术,显然无法与希腊方阵或波斯的骑射相比较;虽然开始尝试着发展大战略,但还不能像波斯人那样娴熟的发挥战略天才;夯土城墙和与之相适应的简陋攻城器具,跟从亚述时代发展起来的地中海周边完善的攻守器械,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加上体能和文化素质的差别,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华夏军队,并不是落后于希腊军队,而是根本没有资格跟后者相提并论。至于中国的军事赶上欧洲,那是在西汉时候的事情了,有时间的时候,我会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军事简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希波战争的胜利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对于欧洲文明来说更是具有生死存亡的决定性意义。若战争不胜,波斯征服希腊,希腊文明消亡——这不是不可能的,波斯的同化能力极强,凯美和巴比伦的民族精神,就消融于它。亚历山大大帝也宁愿放弃自己的希腊背景,甘心被它同化——欧洲文明也就不会诞生了,即使罗马能够在军事上强大,也只能从波斯那里获得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从而成为一个波斯化的国家。这样,世界历史将完全改变,走向如何殊难预料。相反的,希腊以小胜大,充分展现了包括军事文明在内的希腊文明的先进性,并大大鼓舞了希腊人的自信心,战争胜利后,希腊的黄金时代来临了,希腊文明得以成为独步全球的先进文明。这样,欧洲的生存得到了保障,并终将走向最后的胜利——,以任何一方面都无可争辩、无可比拟的光荣与伟大,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全球性文明。富勒说:“在历史上,再没有比这两个会战更伟大的,它们好像是两根擎天柱,负起支持整个西方历史的责任。”(《西方世界军事史》第51页 这里的“两个会战”指萨拉米海战和普拉提亚大战)这个评论并不过分。
远征西西里
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决定远征西西里,以期夺取叙拉古产粮区,并解除该城邦的海军威胁。由尼西亚、亚西比得和拉马巧斯联合指挥的2.7万军队(其中重步兵5100人、轻装步兵1300人、骑兵30人),乘战舰136艘、运输船130艘于6月出发。他们的装备精良齐全,而且华丽,加上精神状态的从容,是这次远征看起来就象是一次炫耀雅典武力的武装游行。
远征军出发之前,雅典城内发生了捣毁赫耳墨斯神像面部事件。舰队刚刚到达西西里,力主远征的亚西比得因被怀疑跟事件有关,被雅典派船来勒令回国受审。他认为这是政敌的阴谋,即使回国也难以辩解,在押解途中逃走,(据修昔底德的估计,这件事可能是亚西比得的政敌所为,以此来陷害他)雅典遂缺席判处了他死刑。在复仇心理支配下,亚西比得投往斯巴达,并献上两计:一.斯巴达立即出兵支援徐拉古。二.派兵常驻雅典以北的狄西里亚,以困住雅典人,使他们不能出城从事生产。斯巴达人大悦,完全采用了这致雅典于死地的两招。
尼西亚现在指挥全军,他本来就反对远征西西里,因此作战消极。开始并没有立即围攻叙拉古,而是采取外交行动想孤立它,外交活动没有什么效果,尼西亚直到初冬才开始采取较积极的进攻行动,并小胜了一战。之后,自南向北修筑了一道包围徐拉古的长墙,并着手占领叙拉古的港口,以切断其海上通道。经过近一年的围困,没有攻克城池。前414年,斯巴达军及其西西里盟军赶到,一举打破雅典军的包围,破坏了长墙,恢复了叙拉古的对外交通,叙拉古人士气大振。当年秋天,尼西亚见势不妙,向国内递交了一份悲观的报告,提出:要么增援,要么撤退。雅典不愿意退兵,于当年12月和前413年7月,两次派来援兵,由德谟斯提尼指挥,共1.7万人。仅重步兵就在5000以上,弓弩手也有3000多。但当年的春夏两季,斯巴达、叙拉古、科林斯联合舰队通过船头对撞(他们的战船已经特别设计,加固了船头),派标枪手乘小船钻到雅典三层桨战舰的桨架下面射杀桨手等新战术,击败了雅典舰队,雅典在海陆两方面都陷入被动。几次进攻,没有效果,德谟斯提尼提出撤军回国,尼西亚因为叙拉古城内有人要出卖该城,不同意撤退。到了八月底,希望化为泡影,他才同意撤军。但这时发生了月蚀,尼西亚笃信宗教,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决定过三九27天以后再走。这就使叙拉古方面有足够的时间封锁港口。9月10日,雅典军决定从海上撤退,展开了孤注一掷的海战,被叙拉古方面击沉和俘获了50艘战舰,一败涂地。
海上突围不成,雅典军只好从陆上向西撤退。途中不断遭到敌骑与轻装步兵的袭击。第一天走了7公里、第二天走了3公里、第三天,被敌军阻击,遂转向而走、第五天,全军断粮、当晚被切为前后两队、第六天,德谟斯提尼指挥的后队覆没、第七天,尼西亚率领的前队也覆没。至此,雅典方面前后派来的4.5到5万远征军全军覆灭,七千人被俘。后来,七千俘虏中除一千非雅典人被卖为奴隶以外,雅典俘虏被驱入一个采石场做苦役,不到一年,全部劳累死去。尼西亚和德谟斯提尼于投降的次日被押入叙拉古城处死。此前,拉马巧斯已经阵亡——这场覆灭非常彻底。
评论: 如果希腊人团结起来,他们就能战胜任何军队,征服任何国家。
希腊人团结吗?
他们不团结。
所以他们永远只能住在巴掌大的贫瘠土地上。
希腊人最大的悲剧在于不团结。波斯虽大,但以希波战争来看,如果希腊人团结一致,用十万以上的大军远征亚洲,不是没有可能将亚历山大的征服提前一百年完成的。即使不这么做,也可以攻取地中海周边的一些落后地区,并确立希腊的制海权。这样就阻止了那些落后民族崛起(如罗马),并通过占有土地的出产来繁荣经济,还可以使军队经常处于战斗状态,保持士气与经验,好处明显。即令不打仗,维持和平也是不难办到的吧。然而希腊人选择了下下策:跟同胞自相残杀。我始终不明白,雅典再富强,对自我封闭的农本的斯巴达,有什么妨碍呢?同样的,患了自闭症的、用铁钱的斯巴达,对雅典的海权,能构成什么挑战呢?诚然,邻国间难免有些矛盾,但是这些矛盾难道就非要杀个你死我活来解决吗?跟波斯都可以订立和约,为什么跟同胞打仗,却是那么坚定,那么狠,死了几万人也要打下去,决不妥协?希腊人的所作所为,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修昔底德说:“(远征西西里——引者注)对于失败者来说,是最悲惨的一次失败,因为他们是全军覆灭,他们的痛苦是很大的,他们的毁灭,诚如俗话所说的,是整个的毁灭,海军、陆军——一切都毁灭了。”其实失败的又何止是雅典呢?整个希腊的同胞之情和外交道德,至此完全失去效力,进入一个疯狂的彼此乱打的时代。任何人都征服不了的希腊,被自己打垮了。
雅典一战就损失了几乎全部的青壮年(损失的4.5~5万人,应该大多数是雅典人,在最后被俘的七千人中,雅典人就占了六千,而雅典最盛时自由民不过十几万,战争之初又发生了大瘟疫,三分之一人死亡),由于死亡太多,不得不允许男子重婚。联想一下马拉松之战,雅典才死了192人,这场惨剧叫人落泪。
似乎任何跟斯巴达沾上关系的人,都会变得疯狂。西西里的胜利者们信誓旦旦的说:他们将保全投降者的生命。但后来却执行了彻底的杀降政策。更令人发指的是执行的方式。前文已经叙述了雅典军人的体力,能让这么强壮的人在一年之内劳累而死的苦役,可想而知是多么残酷。为什么不能单纯的秘密处决呢?不过雅典人自己也不见得好,他们在西西里的破坏也是史无前例的。长期的战争使人们彼此仇恨,极度的仇恨使人失去理性。
雅典的战略,在伯罗奔尼萨战争中可以说是非常低能。困守孤城,任敌人破坏农村地区。这样不仅贬损了政治声望,降低了已方士气,而且损伤了经济基础。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粮食供应不足,卫生环境变差,结果发生了大瘟疫。其实阿提卡弹丸之地,完全可以通过筑长墙,挖长壕,建要塞等方式妥善的防守。如果能够发明新战术或抓住有利时机,硬碰硬的打一仗,也不见得一定会输(后来底比斯不是打败了斯巴达吗?)。
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古代常常被抨击为一种恶劣的政治制度。从军事上看,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理由是:第一,效率低下,如马拉松那场十将军持续八天的大辩论,如果不是后方吃紧,恐怕还会一直持续下去;第二,变数太多。亚西比得是远征西西里的主帅,军队刚到目的地,立足未稳就要把他逮捕,这种临阵换将的大忌,稍有军事头脑的人都不敢犯,雅典人却做得泰然自若,仿佛从街上抓小偷一般;第三,不能避免政治的黑暗。亚西比得之所以逃走,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能够幸免于重刑。从后来苏格拉底的命运来看,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
雅典的将才,这时只有亚西比得一人而已。这从他致雅典于死地的两计,和后来指挥雅典舰队大败伯罗奔尼萨联合舰队的事实,可以看出.而尼西亚是一个老将,但也仅此而已。狐疑犹豫是用兵的大忌,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犹豫,直到把军队都犹豫干净为止。远征之前他的反对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不能证明他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实际上,斯巴达军到达西西里,比雅典军晚了近十个月,在这期间,使用攻城器械攻破叙拉古,不是没有可能的。
在海战方面,雅典没有创新,最终被敌人的新战法击败,可见任何强国都不可以固步自封。
使西西里悲剧更加“完美”的,是希腊人的迷信。希腊人确实热爱理性,但不代表他们不迷信。月亮啊月亮,你这遥远的荒凉星球,居然葬送了上万条人命。
留克特拉之战 (前371年7月)
斯巴达王克列翁布罗特率一万一千人的军队进入伯提亚南部地区,而伊巴密浓达只有六千人。
斯巴达军排成传统的纵深12列的方阵,将精兵置于右翼,一些骑兵和轻步兵置于整个方阵的两侧。因为人数占优,克列翁布罗特将阵线拉得较长,以期对数量上居劣势的底比斯军形成包围之势。然而伊巴密浓达不按牌理出牌,他针对战场态势,采取了斜切战斗队形(即“斜阵”或称“斜楔阵法”),将强兵置于左翼,排成纵深50列,横向32列的方阵,骑兵在方阵的左翼负责掩护,其余兵力则置于方阵的右后方,排成两个八列方阵。战斗打响后,,底比斯军左翼顶住了斯巴达军右翼的进攻。与此同时,其轻步兵和骑兵缓慢的前进,但还未与敌人交手。战斗开始后不久,斯巴达军稍稍动摇,伊巴密浓达发现这种情况,立即转入进攻。其左翼重步兵如楔子一般突入斯巴达军,在轻步兵和骑兵的配合下,对其右翼形成了包抄之势。斯巴达军大乱败走,底比斯军获胜。斯巴达军死亡两千人以上,包括克列翁布罗特。其战无不胜的威望一下子化为乌有。
评论:悲剧性的乱斗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字——“乱”。今天A与B联合反对C,明天A与C联合反对B,后天B与C联合反对A。打打和和,和和打打,如同儿戏。只不过这种儿戏玩儿的是人命、财产、还有良知。在持续200多年的乱斗中,只有留克特拉之战算是亮点,导师恩格斯写到:“(伊巴密浓达——引者注)第一个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解决几乎一切决战的伟大的战术原则,即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把兵力集中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
但平心而论,斯巴达之败跟政治有关。伯罗奔尼萨战争胜利后,斯巴达的军事乌托邦受到金子和银子的进攻,一下子失守。压抑得太久的斯巴达人,一见到自由的机会就拼命享受,训练与士气也就大不如前。如果是从前的斯巴达军,倒不一定会失败。同时,底比斯的“神圣部队”的训练,也是无可挑剔的。他们面对的尽管是堕落了的斯巴达人,可终究是斯巴达人啊。在人数只有敌人1/2强的情况下,稍一顶不住,底比斯也就完了。
留克特拉之战是斯巴达命运的转折点,连雅典在全盛时期都不敢面对的斯巴达军,居然也会失败。这下各城邦敬畏之心顿失,斯巴达也就威风不再了。前370年,底比斯军进入伯罗奔尼萨,解放了美塞尼亚。斯巴达人的虐待癖,从此不能自由发作。经济上也日渐衰落,再无力回天——但也许他们在梦中,曾考虑过一旦翻本,把底比斯人押入哪个采石场的问题。。。
光荣的统帅伊巴密浓达在完成了这个正义战争后,又取得了几个胜利。前362年不幸战死。他死后,底比斯“神圣部队”的威名仍在,但只是个虚名而已了。希腊的分裂依旧、乱斗依旧、残杀依旧,直到被罗马征服。
毫无疑问的,希腊的军事在罗马、中国、印度三个帝国崛起之前,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准。如果希腊人团结一致,他们能够打败一切军队,征服任何国家。这一点后来为马其顿证实,凭借从希腊军事艺术改进发展而成的马其顿战争艺术,一个伟大的时代——希腊化时代——开始了。但希腊本身却没有从中取得多大的利益,成为一个希腊国家的马其顿后来也陷入了乱斗之中。
前104年,中军侵攻大宛。这是希腊军事艺术与中国军事艺术唯一的一次间接接触。结果是温泉关的重演。不过不必太介意,首先,大宛人久居东方,不是真正的希腊人;其次,大宛离中国太远了,中军补给困难。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远征大宛呢?这就是中国人比之希腊人的一个长处:对战争有一种近乎疯狂的坚定决心。
参考书:
《最新世界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4月第四版 同月河北第四次印刷 第5、6、13、55页,文字说明第49页。
高等学校教材《世界自然地理》(第二版)刘德生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月第2版 四川省金堂新华印刷厂第十三次印刷 第189—190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 编辑委员会主任 刘瑞龙 第368、370、372、531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编辑委员会主任 叶笃正 第164~166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编辑委员会主任 李春芬 第187~188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Ⅰ》编辑委员会主任 陈翰笙 第371~374页
《各国首都气候风光》 责任编辑:陈云峰 孙安建 庄丽莉 孙除荣 编著 气象出版社 1991年2月第一版 国防科工委印刷厂同月第一次印刷 第69页 附录第379页 (注:既有趣又有用的一本书。这次去新加坡,就是凭借它才有所准备,正好派上了用场)
《希腊罗马简史》 陈同燮 编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希腊部分 1982年10月第一版 同月第一次印刷
《青年文库·外国历史常识》古代部分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7年7月第一版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刘国平 蒋宝恩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第491页
《百卷本世界全史》新编世界经济史(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世界古代中期经济史 杨生民 著 第4~53页
《百卷本世界全史》新编世界军事史(上)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龙源 于可 著 第15~43页
《经济思想史教程》马涛 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印刷厂2002年1月第一次印刷 第15~22页
《世界兵器博览辞典》房立中 主编 学苑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同月由 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第一次印刷 冷兵器部分 (注:虽然有名人的题字,但该书显然是过多的“参考”了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中外战典》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年11月第一版 张家口地区印刷厂1993年11月第1次印刷 主编 安维滨 孙鸿章 第55、840、887、1012页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Ⅰ军事思想》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 编写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北京第一版 同月深圳第一次印刷 第11、74、162、251、334页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译本》(第七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编译 1986年3月第一版 同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第689、818、838页
《人口论史——人口学への道》南亮三郎 编 东京劲草书房 1964年1月10日 第二刷发行 (注:感谢“松尾氏の娘”提供帮助)第18~20页
<ENCYCLOPAEDIA THE WORLD>© Istituto Geografico de Agostini SPA Novara(1986)Greece部分 Italy部分
<TOPSOIL AND CIVILIZATION> V.Carter T.Dale Revised Editi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第48页到第51页. 第68到82页
<THE POPULATION PROBLEM A Study in Human Evolution> BY A.M.CARP-SAUNDERS At The Clarendon Press 第3页
<ATLAS OF WORLD POPULATION HISTORY>Colin Mcevedy and Richark Jones. Penguin Books Ltd.,England 1985 第118页~120页
<THE HARPER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HISTOR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第20~39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