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解读1957年12月16日的一份地方报纸
老人大概是现在还在世的参加鲁迅葬礼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鲁迅1936年去世,即使当年还在娘胎里,现在至少也已经73岁。老人已经九十出头。
时不时地要去他家里坐坐,听他聊聊天,讲讲过去的事情。老人喜欢收藏,邮票、书画、书籍等等,收藏巨富。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他从1966年开始收藏至今的所有解放日报、文汇报。这些报纸现在都被他捆得结结实实,堆在楼梯上。我想,如果能够打开这些报纸,当年的红色中国便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最近一次到老人那里,老人给我看了一份1957年12月16日出版的《吴江报》。
这张破破烂烂的报纸的历史至今已经52年,多处已经破损,总共四个版面。查看内容,一版基本上是江苏省的新闻以及本地要闻。在一版的5条稿子中,关于江苏省的新闻有3条;关于中国工会“八大”的消息一条;关于本地农业生产的新闻一条。二版和三版,基本上都是本地内容摘编。二版和三版总共播发了18条新闻,除了两张新华社的图片,其他均为本地农业类新闻。四版为国际新闻及本地新闻。在内容安排上,显得有些凌乱。
其实,说新闻是昨天的历史,还真有些道理。实际上,不管是哪一份媒体,不管它的性质如何,它必然能真实反映当时的某个人群、某个团体的精神状态和实际生活。当我看到那些夸张和矫情的新闻语言,一个时代的真实场景立即浮现在我眼前。而且,如果愿意作一下对比,在新闻的格式上,即便是当今的一些党报,也没有完全脱离这种夸大其词的范式。
我侧重从各版头条分析当期的这张报纸。
【1】一版内容分析
一版头条是《号召在全省掀起整风和生产两大高潮》,传达了zhonggong江苏省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的消息。当时的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在开闭幕式上分别作了讲话,主要内容有四项:
第一,对本次会议的收获进行“估价”。由于此前还召开了“一个多月的预备会议”,所以正式会议开得很成功,并且列举了诸如“交流了生产建设和全民整风的丰富经验”等内容。
第二,列出了贯彻这次会议的路径。消息中引述江渭清的话:他说,要掀起全民整风运动的高潮,就要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就要大胆放、坚决放、彻底放,同时要大胆改、坚决改、彻底改,还要狠狠地反右派,狠狠地学习。连学习都要“狠狠地”,反右派自然需要一个激烈的态度。
第三,提出掀起今冬明春农业生产大高潮的四项中心任务。分别是“增积肥料”、“兴修水利”、“保护耕牛、养殖耕牛”和“培植三麦”。
第四,所有这类会议的老一套,党的领导问题。会议提出要用“劳动者的双手和智慧,争取明年大丰收,争取提前实现四十条,争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一版上的其他内容分别是:《zhonggong江苏省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赶快把冬季生产运动推向高潮》、《工会“八大”顺利闭幕》和《全县冬季栽桑形成热潮》。《zhonggong江苏省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涉及到了人物有:刘顺元、惠浴宇、许家屯,其中,刘顺元是当时江苏省委的“代理第一书记”。
【2】二版内容分析
二版的头条是一篇“讲话”——《很好地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但是非常怪异地没有任何出处。
从行文的风格看,这不应该是县一级党委、政府的文件,而应该是省一级媒体上的评论。文中对“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界定尤其值得关注。“先公后私,完成粮食征购任务,是社会主义思想觉悟高、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而先私后公,少交粮少卖粮,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国家利益,是资本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文中还谈到了对农业税减免的看法,既要防止减得过宽,又要防止应减不减应免不免。
在该文右手方,配发了一篇《先进农业社交公粮真先进》的消息,说的是湖滨乡团结圩提前缴纳完十一万六千八百斤公粮的“先进事迹”。
而该版下方的两条短讯,透露出来以前党报征订的信息。一则为《湖滨乡各社队队有“吴江报”》,短讯说经过湖滨乡宣传委员和邮电局发行同志的努力,该乡做到了队队都有一份新华日报和吴江报。这与现在的党报征订模式差别不大。另一则为《不重视党报吃了亏》,继续从实际工作角度论证党报对地方的重要性。
该版的另一个栏目“社员生活”,刊发了一篇《夫妻订勤俭持家计划》的经验性报道。文章结语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夜深了,夫妻俩越说越高兴,要不是明天还要生产,真还想谈下去呢。”该文表明,在当时的社会架构下,已经完全没有了所谓的“私人生活”,这块神圣领域完全被军事组织式的生产型生活所取代。
【3】三版内容分析
三版头条是《批批干部下乡来 吴江各地接送忙》,描述了当月12日举行的“迎千人大会”,以此来突出支农的氛围。由于对江苏在这段时间内的支农情况不清楚,所以无法对此展开评论。但从一版的内容看,从江苏省委到地方,农业建设的热潮一直是重心所在。在“又讯”中,消息还透露了“中央水产部和无锡市机关”的二百几十位同志可能来吴江的信息。可见,1957年的新闻实践,并没有一成不变地遵循“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准则。
该版头条靠右手是一个加框处理的一首儿歌《少先队员的话——献给下乡当农民的叔叔、阿姨们》。儿歌极尽夸张之能事,对下乡支农的机关干部进行了褒扬,类似“你们的功绩啊!/写破全世界的笔/也写不完”的字句随处可见。儿歌末附有该儿歌发表的简介,乃是欢迎大会上的献词。可见,“连爷爷”的传统也是非常深厚的。
该版上,最引起我重视的是一篇自叙文章《继续发扬革命传统 决心全家落户农村》,该文署名为“前江苏省检察院助理检察员奚天然”。从自叙中看得出,奚天然是个老革命,从抗日战争一直走到1957,其间所历必然极为复杂。而他的确又是出于自愿,从省级机关主动下放到农村,希望“在农业战线上献出全部力量”。文中还配了一张奚天然与夫人及四个孩子的合影。在该文下方,配发了一篇“吴江县中学高三学生张寿年”的表态感言,文中最后一句似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响应党的号召,学习下乡干部的榜样,不能升学就走向农村。
《兵役局军官家属响应号召回乡生产》这条消息,提示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的建制中,有“兵役局”这样一个机构;第二,从消息内容看,兵役局军官的家属原来大多数是农村劳动妇女。因为军官家属所以可以到城市中生活?
【4】四版内容分析
四版如前所述,国际和本地新闻几乎各占一半。
头条是一个栏目文章,栏目为“豪迈的意志 十五年赶上英国工业水平”,文章标题为《胜利的捷报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细看内容,实际上是对头版中国工会“八大”报道的一个补充报道。会议上,刘少奇和李富春先后发言。刘少奇的发言中,对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指标上,指出了钢铁和其它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而在此文中,这样的“赶超”顺势变为“党的一定要在十五年后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工业水平的伟大号召”之类的说辞。措辞的细微差别实际上反映出精神状态的狂热。
头条靠右手是三则国际短讯,其中,印尼占了两条,分别是印尼接管荷兰企业和支持印尼斗争。短讯说,“得到有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支持印度尼西亚人民的额斗争的力量就更大了”,大概,此条短讯的制作者,死也想不到事隔多年后的印尼**浪潮吧?第三条短讯是《对世界和平问题 苏联提出重要建议》,短讯说,如果美国和英国停止核武试验,则苏联将从次年的元旦也停止试验。短讯提到中国总理周恩来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完全赞同并且热烈支持苏联政府的这些建议”。
本版还配发了一张来源不明的图片,文字为:美国丢脸,“小月亮”飞不上天。这是美国的“小月亮”和它的负责人——哈根。所谓外事不决问百度,岂料我将关键词输入,却没有显示任何一条关于这张图片的信息。还得请知情者为我解惑。
此版上,还有两条信息值得重视。一条是短讯《玩手榴弹险伤人命》,讲述吴江县平望镇南斯村的几个儿童,在粮库后面捡到两枚手榴弹,结果跑到公园去当铁球玩,其中一颗手榴弹当场爆炸,四名儿童和一个过路人被炸伤。此文没有交代手榴弹是何时置放的,也没有进一步追踪的意思,而仅仅是建议发现类似东西要及时上交政府。
另一条是《本报改刊启事》,从1958年元旦起,吴江报从五天一期改为七天二期,定价每月一角八分,这样大约可以算出当时的吴江报多少钱一份以及物价水准。
【5】一些简短的感想
一期报纸,新闻体例相当完备,消息、通讯、时评、读者来信、特写、短讯、图片……等等,内容其实很丰富,所透露的更多信息也堪玩味。
我在想,对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看当事人的回忆录自然是一个途经,其实,看看当时的各大报纸的宣传,也未尝不是一条路径。即使在一些片面的事实中,你实际上也能够观察到足够多的东西。写在纸上的新闻,要么是事实,要么是臆造的事实,一般人所能做的,仅仅是分辨得清两者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新闻都是真实的历史。
|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