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解读1957年12月16日的一份地方报纸

老人大概是现在还在世的参加鲁迅葬礼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鲁迅1936年去世,即使当年还在娘胎里,现在至少也已经73岁。老人已经九十出头。

时不时地要去他家里坐坐,听他聊聊天,讲讲过去的事情。老人喜欢收藏,邮票、书画、书籍等等,收藏巨富。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他从1966年开始收藏至今的所有解放日报、文汇报。这些报纸现在都被他捆得结结实实,堆在楼梯上。我想,如果能够打开这些报纸,当年的红色中国便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最近一次到老人那里,老人给我看了一份1957年12月16日出版的《吴江报》。

这张破破烂烂的报纸的历史至今已经52年,多处已经破损,总共四个版面。查看内容,一版基本上是江苏省的新闻以及本地要闻。在一版的5条稿子中,关于江苏省的新闻有3条;关于中国工会“八大”的消息一条;关于本地农业生产的新闻一条。二版和三版,基本上都是本地内容摘编。二版和三版总共播发了18条新闻,除了两张新华社的图片,其他均为本地农业类新闻。四版为国际新闻及本地新闻。在内容安排上,显得有些凌乱。

其实,说新闻是昨天的历史,还真有些道理。实际上,不管是哪一份媒体,不管它的性质如何,它必然能真实反映当时的某个人群、某个团体的精神状态和实际生活。当我看到那些夸张和矫情的新闻语言,一个时代的真实场景立即浮现在我眼前。而且,如果愿意作一下对比,在新闻的格式上,即便是当今的一些党报,也没有完全脱离这种夸大其词的范式。

我侧重从各版头条分析当期的这张报纸。

【1】一版内容分析

一版头条是《号召在全省掀起整风和生产两大高潮》,传达了zhonggong江苏省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的消息。当时的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在开闭幕式上分别作了讲话,主要内容有四项:

第一,对本次会议的收获进行“估价”。由于此前还召开了“一个多月的预备会议”,所以正式会议开得很成功,并且列举了诸如“交流了生产建设和全民整风的丰富经验”等内容。

第二,列出了贯彻这次会议的路径。消息中引述江渭清的话:他说,要掀起全民整风运动的高潮,就要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就要大胆放、坚决放、彻底放,同时要大胆改、坚决改、彻底改,还要狠狠地反右派,狠狠地学习。连学习都要“狠狠地”,反右派自然需要一个激烈的态度。

第三,提出掀起今冬明春农业生产大高潮的四项中心任务。分别是“增积肥料”、“兴修水利”、“保护耕牛、养殖耕牛”和“培植三麦”。

第四,所有这类会议的老一套,党的领导问题。会议提出要用“劳动者的双手和智慧,争取明年大丰收,争取提前实现四十条,争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一版上的其他内容分别是:《zhonggong江苏省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赶快把冬季生产运动推向高潮》、《工会“八大”顺利闭幕》和《全县冬季栽桑形成热潮》。《zhonggong江苏省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涉及到了人物有:刘顺元、惠浴宇、许家屯,其中,刘顺元是当时江苏省委的“代理第一书记”。

【2】二版内容分析

二版的头条是一篇“讲话”——《很好地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但是非常怪异地没有任何出处。

从行文的风格看,这不应该是县一级党委、政府的文件,而应该是省一级媒体上的评论。文中对“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界定尤其值得关注。“先公后私,完成粮食征购任务,是社会主义思想觉悟高、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而先私后公,少交粮少卖粮,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国家利益,是资本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文中还谈到了对农业税减免的看法,既要防止减得过宽,又要防止应减不减应免不免。

在该文右手方,配发了一篇《先进农业社交公粮真先进》的消息,说的是湖滨乡团结圩提前缴纳完十一万六千八百斤公粮的“先进事迹”。

而该版下方的两条短讯,透露出来以前党报征订的信息。一则为《湖滨乡各社队队有“吴江报”》,短讯说经过湖滨乡宣传委员和邮电局发行同志的努力,该乡做到了队队都有一份新华日报和吴江报。这与现在的党报征订模式差别不大。另一则为《不重视党报吃了亏》,继续从实际工作角度论证党报对地方的重要性。

该版的另一个栏目“社员生活”,刊发了一篇《夫妻订勤俭持家计划》的经验性报道。文章结语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夜深了,夫妻俩越说越高兴,要不是明天还要生产,真还想谈下去呢。”该文表明,在当时的社会架构下,已经完全没有了所谓的“私人生活”,这块神圣领域完全被军事组织式的生产型生活所取代。

【3】三版内容分析

三版头条是《批批干部下乡来 吴江各地接送忙》,描述了当月12日举行的“迎千人大会”,以此来突出支农的氛围。由于对江苏在这段时间内的支农情况不清楚,所以无法对此展开评论。但从一版的内容看,从江苏省委到地方,农业建设的热潮一直是重心所在。在“又讯”中,消息还透露了“中央水产部和无锡市机关”的二百几十位同志可能来吴江的信息。可见,1957年的新闻实践,并没有一成不变地遵循“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准则。

该版头条靠右手是一个加框处理的一首儿歌《少先队员的话——献给下乡当农民的叔叔、阿姨们》。儿歌极尽夸张之能事,对下乡支农的机关干部进行了褒扬,类似“你们的功绩啊!/写破全世界的笔/也写不完”的字句随处可见。儿歌末附有该儿歌发表的简介,乃是欢迎大会上的献词。可见,“连爷爷”的传统也是非常深厚的。

该版上,最引起我重视的是一篇自叙文章《继续发扬革命传统 决心全家落户农村》,该文署名为“前江苏省检察院助理检察员奚天然”。从自叙中看得出,奚天然是个老革命,从抗日战争一直走到1957,其间所历必然极为复杂。而他的确又是出于自愿,从省级机关主动下放到农村,希望“在农业战线上献出全部力量”。文中还配了一张奚天然与夫人及四个孩子的合影。在该文下方,配发了一篇“吴江县中学高三学生张寿年”的表态感言,文中最后一句似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响应党的号召,学习下乡干部的榜样,不能升学就走向农村。

《兵役局军官家属响应号召回乡生产》这条消息,提示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的建制中,有“兵役局”这样一个机构;第二,从消息内容看,兵役局军官的家属原来大多数是农村劳动妇女。因为军官家属所以可以到城市中生活?

【4】四版内容分析

四版如前所述,国际和本地新闻几乎各占一半。

头条是一个栏目文章,栏目为“豪迈的意志 十五年赶上英国工业水平”,文章标题为《胜利的捷报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细看内容,实际上是对头版中国工会“八大”报道的一个补充报道。会议上,刘少奇和李富春先后发言。刘少奇的发言中,对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指标上,指出了钢铁和其它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而在此文中,这样的“赶超”顺势变为“党的一定要在十五年后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工业水平的伟大号召”之类的说辞。措辞的细微差别实际上反映出精神状态的狂热。

头条靠右手是三则国际短讯,其中,印尼占了两条,分别是印尼接管荷兰企业和支持印尼斗争。短讯说,“得到有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支持印度尼西亚人民的额斗争的力量就更大了”,大概,此条短讯的制作者,死也想不到事隔多年后的印尼**浪潮吧?第三条短讯是《对世界和平问题 苏联提出重要建议》,短讯说,如果美国和英国停止核武试验,则苏联将从次年的元旦也停止试验。短讯提到中国总理周恩来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完全赞同并且热烈支持苏联政府的这些建议”。

本版还配发了一张来源不明的图片,文字为:美国丢脸,“小月亮”飞不上天。这是美国的“小月亮”和它的负责人——哈根。所谓外事不决问百度,岂料我将关键词输入,却没有显示任何一条关于这张图片的信息。还得请知情者为我解惑。

此版上,还有两条信息值得重视。一条是短讯《玩手榴弹险伤人命》,讲述吴江县平望镇南斯村的几个儿童,在粮库后面捡到两枚手榴弹,结果跑到公园去当铁球玩,其中一颗手榴弹当场爆炸,四名儿童和一个过路人被炸伤。此文没有交代手榴弹是何时置放的,也没有进一步追踪的意思,而仅仅是建议发现类似东西要及时上交政府。

另一条是《本报改刊启事》,从1958年元旦起,吴江报从五天一期改为七天二期,定价每月一角八分,这样大约可以算出当时的吴江报多少钱一份以及物价水准。

【5】一些简短的感想

一期报纸,新闻体例相当完备,消息、通讯、时评、读者来信、特写、短讯、图片……等等,内容其实很丰富,所透露的更多信息也堪玩味。

我在想,对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如果想要深入了解,看当事人的回忆录自然是一个途经,其实,看看当时的各大报纸的宣传,也未尝不是一条路径。即使在一些片面的事实中,你实际上也能够观察到足够多的东西。写在纸上的新闻,要么是事实,要么是臆造的事实,一般人所能做的,仅仅是分辨得清两者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新闻都是真实的历史。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秋歌有心,也有福,能看到50年前的一份报纸并记录了这一过程。
秋歌有心,也有福,能看到50年前的一份报纸并记录了这一过程。
水笺 发表于 2009-7-30 00:26
谢谢水姑娘,问好。
球球这个帖子非常有意思,我刚好在看麦克法夸尔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正好说到这段。

按照麦氏提供的材料,大鸣大放的主意是毛的,而且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毛自己也没料到会有那么多人反对他和党的许多政策,最为关键的是,反对者们,如刘少奇、陆定一,就用那些反对者的话来攻击毛,这才导致了毛的转身,编造了一个“阳谋”的说法为自己开脱。此前,他和刘之间已经有不少不协调的地方,而“大鸣大放”的失败,导致他对刘的态度更加不满。

鸣放期间,江渭清可能正在病中,没有直接参与。球球所引江渭清的这段讲话,非常有价值,凸现了两个问题,一面要鸣放,一面要反右,两个矛盾的事件是怎么弄到一起说的呢?实际上这是毛刘之间矛盾的一种反映,要鸣放的是毛,要反右的是刘。省级干部无所适从,所以出现了江渭清这种奇怪的话。

就具体事件而言,看来,让毛一个人承担“反右”的全部责任似乎不太符合当时的情形,毛反右有被刘派逼的情形在里面,但后来毛又利用了农业歉收的问题反击了刘。而搞经济显然是毛的弱项,后果更加严重,饥馑结束,更加导致毛的威望下挫,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当然,这个事分析起来还有很多要说的,球球的资料非常好,建议老头把这些报纸都送给球球吧。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谢老网。的确,当时无所适从,矛盾百出的话比比皆是。
本帖最后由 emmer 于 2009-7-30 21:52 编辑

本版还配发了一张来源不明的图片,文字为:美国丢脸,“小月亮”飞不上天。这是美国的“小月亮”和它的负责人——哈根。所谓外事不决问百度,岂料我将关键词输入,却没有显示任何一条关于这张图片的信息。还得请知情者为我解惑。
秋歌兄的解读挺有意义的,对从未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十分震撼。
主帖提到的这张新闻图片,我查了一下资料,大致背景是这样的:
1955年,美国开始推行“先锋计划” [font=Times New R
问好艾默!赞美艾默的热心肠!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该版的另一个栏目“社员生活”,刊发了一篇《夫妻订勤俭持家计划》的经验性报道。文章结语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夜深了,夫妻俩越说越高兴,要不是明天还要生产,真还想谈下去呢。”该文表明,在当时的社会架构下,已经完全没有了所谓的“私人生活”,这块神圣领域完全被军事组织式的生产型生活所取代。
从外部铲除个体所归属的群体,将各个个体孤立开,通过孤立制造忠诚。但你不属于任何团体,当你没有任何社会联系如家庭,朋友同志或者熟人时,你感到孤独,这时你所能归属的只能是组织了。
这样,“私人生活”就成为需要别消灭的对象。一般我们以为这是妄想,但是我们伟大的秦始皇做到了。
嘴上有龙!
建议秋歌,多去拍老头马屁,争取将这批报纸和书,骗过来!
嘴上有龙!
是呀,老人的这些收藏,留给秋歌老弟,还有些用处,留给子女,可能就当废品卖掉了。不过,老报纸一般地方档案馆都有收藏,我们这里已经向社会开放了,市民要查阅的话,手续也很简便。关于江苏省的反右情况,我看过不少文献资料,也听过一些省市老同志的回忆,应该说,情况是清楚的,并不复杂。简而言之,江渭清对反右有抵触情绪,一开始消极应付,曾被老毛当面训斥过,我查阅了一下,时间是在1957年的7月9日,老毛乘飞机到南京,直接找江谈话,为反右的事情向江大发雷霆,甚至还给江渭清下最后通牒,你到底反不反右派。江渭清无奈,只能服从。后来,老毛毕竟还是对江苏的反右不放心,亲自选派了两员大将彭真和康生到江苏督导反右,彭真在南京负责江苏省省级机关的反右,康生去苏州部署江苏省文艺界的反右,大家都知道,江苏在反右的时候,搞出了个著名的“探求者案”,这就是康生亲自抓的,江渭清主持省委常委会,想保他们,结果还是没能保住。我手头有本惠浴宇口述的回忆录《朋友人》(由俞铭璜的儿子俞黑子记录整理,俞黑子即俞胶东,原江苏省委党史办主任),详细描述了这次会议的情况,会上所有常委都反对把几个青年作家定为右派,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的俞铭璜甚至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后来到了文革,包庇右派也成为江渭清和惠浴宇的一大罪状。所以,江渭清的反右讲话出现言不由衷是很正常的。江渭清的确有过一段时间向中央称病请假修养,由刘顺元代他主持工作,即主帖提到的省委“代理第一书记”,他对反右所持的态度和做法,与江、惠等人基本一致,后来被毛骂作老右倾,并亲自布置华东局要把刘打成右派,江、惠死保才将他保住。顺便说一下,惠浴宇回忆录还提到,姚文元和上海几个工人作家也曾报名参加探求者,后来,陆文夫和方之讲点小兄弟的哥们意气,商量好了不连累上海的朋友,没想到姚文元却抢先写文章批判他们,而到了文革,姚的文章则成了许家屯揭批江、惠的工具。
秋歌做的事,如能达到一定的规模,更好。
“顺便说一下,惠浴宇回忆录还提到,姚文元和上海几个工人作家也曾报名参加探求者,后来,陆文夫和方之讲点小兄弟的哥们意气,商量好了不连累上海的朋友,没想到姚文元却抢先写文章批判他们,而到了文革,姚的文章则成了许家屯揭批江、惠的工具。”
——旧苗是掌故篓子,佩服。
泽雄兄,你摘录的那一段,是惠浴宇回忆录中写到的内容,我刚才在网上查了一下,姚文章的标题是《论〈探求者〉集团的反社会主义纲领》,惠在回忆录中还感叹,假如陆文夫等人一开始就把姚文元揭发出来的话,姚就惨了,如果他的名字也被列入《探求者》反党集团,可能后来的四人帮就要变成三人帮了。
历史学家喜欢寻找必然性,其实,由偶然性推动的历史,绝不稍逊于必然性。
假如姚一开始就被揭发,只要坚持活着,日后也会得到平反;就会示人以文革受难者的形象了。想到“余姚”这个词了。
泽雄大哥,哲学家才爱寻找必然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八卦个性啦。
秋歌有心,很不错的资料呀,为啥不发在历史版呢,发在那里,偶给你做专题呀。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谢谢,学到了。
转过来了,太好了,秋歌多写一些呀。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好东西,放在竹林不如放在历史,好在小德子是历史科班,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忍痛割爱,赞一个。
读报读报,从49年以后,就越来越是倒过来读才算读报,剑影于此已经有很好的揭示。从潜移默化中,让报章不断地把假大空和革命的毒素深入人们的灵魂,这就是49年以来一直在发生的,我想如果要从这样随手拿起的一份1957年12月16日的报纸中,找到与1967年12月16日的一份地方小报有什么差别,其实是很难的,因为那里可能有程度的不同,但是,前后一致的假大空的革命腔调则是不须赘述的。
今天,我就是高瑜
谢谢各位鼓励以及启发以及帮助,恕不一一回复,继续努力中。

但还是要说一句,旧苗,你还真是个掌故大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