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古代城池规划中的衙署位置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09-8-24 22:21 编辑

在写《帝国缩影》的时候,关于政府机构的衙署在一个城池中的位置,只写了一句“一个城市的最高级别的衙门总是位于东北方向的城区内”。至于理由也只写了一句“中国历来以北为尊,皇帝的宫殿都位于京城的正北方,地方城市为了迁就十字形的大道、尤其是为了避开尊贵的正北方位,所以只能把衙门设在东北方位”。

写上这句话的依据主要来自刘敦桢先生《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有关古代城市的概述。另外,在翻阅了学校图书馆馆藏的一些地方志(大概翻阅了240种,有关的笔记现在已经丢失了),发觉所翻阅的地方志中,超过一半的州县城池里衙署都是位于东北城区的,所以就这样写了。

不过10多年来,总觉得这不能算是确论,尤其是第一次到山西平遥,发现县衙居然是在城池的西偏南城区里。

后来看到《中国城池史》(张驭寰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1),那本书里对城池的总的规划原则有较多说明。比如认为,古代城池的平面绝大多数(70%以上)是方形的,这是受后来成为儒家经典《考工记》的影响。又指出,城池的道路以正方位的十字大街为常见,但是也有的城池出于防御考虑“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至于衙署位置,作者比较谨慎,只是说:“选在县城内中心或略偏的位置,地点适中。”

现在再仔细看看一些古代城池的平面图,觉得张先生此说也可以商榷。和我原来的讲法一起可以修正如下:

首先,在没有险阻的平原地区的四方形及圆形城池里,衙署的位置总是居于北方,而且一般会偏在十字大街的东北城区。比如淄博县城(图一)、奉贤县城(图二)、上海县城(图三)等等。


图一 淄博县城


图二 奉贤县城


图三 上海县城



有的偏在西北城区的,是出于便于防御考虑。比如山西岚县(图四),,县衙处在山坡上。当然也有的是看不出什么理由的偏西,比如河北威县(图五)。

图四 山西岚县


图五 河北威县



其次,出于防御地形考虑的不规则城池,一般也在北方建衙署。比如象山县城(图六),或者建在一些防御有利的地形,无论方位,比如歙县县衙居中(图七)。

图六 象山县城


图七 歙县



至于平遥(图八)这样偏于西南的,真的不多见。想来有可能现有的城墙是后期扩建的。平遥县志称洪武年间筑城周长12里,而上海县是在200多年后的1553年才筑城,也不过9里周长。平遥至今城墙里只有4万人,要守12里的城墙太难了。如果这一猜测成立,那么平遥县衙就是处在原来城池的东北城区。但是确实有些城池说不出理由的将县衙置于西南,如宝坻县(图九),只能猜测有风水上的其他考虑了。


图八 平遥县


图九 宝坻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感谢管理员帮助!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为这样的强贴做一遍小工,值!
今天,我就是高瑜
太感谢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09-8-25 11:13 编辑

古代的城池主要是作为朝廷的代表机构而规划设计的。衙署是一个城池的中心所在,城池只是衙署的外围防护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规划衙署位置的第一要务是防御考虑。

唐宋时期的城池大多有两重城墙,外围的是外城,里面是内城,一般叫做“子城”,衙署当然就处在子城之内。可是这样的城池有个很大的问题是阻挡了城池内的交通,使得道路网难以贯通。

汀州府城变迁



比如唐代的汀州子城就是一个要塞,后来宋代扩建外城,子城阻挡了城内交通。

蒙古入主中原,为了防止反抗、便于骑兵突击,拆毁了所有的汉族集中居住区的城墙、填平城壕。

朱元璋开始他的割据事业的早期,就接受朱升建议“高筑墙”,在所割据的地区内抢造城墙,不再采取外城、子城的双重防御体系,虽然高墙围绕的衙署实际上依然可以视为是一道防御线。比如明清的汀州府署就是在唐代子城基础上建造的,只是扩建了外城,道路从衙署外联通。不过衙署的围墙比不得原来的子城,经不起真正的攻击。因此衙署的保卫主要依靠的是全城的防御体系,而明朝推广的砖石包砌+夯土厚墙的筑城方式,使得城墙的防御能力大大加强,也不必再设置子城防御工事。

明清时期衙署一般位于城池北部,除了一开始就说到的宗教上、信仰上的原因外,军事防御仍然是一项重要的考虑。

中国位于北半球,太阳在天空的轨迹一般总是偏南,因此当敌军进攻北城墙时,在白天的大多数时间段里,都是要顶着阳光仰攻爬城;相反守军在城上却是顺着阳光,可以准确投射武器。另外,在早上太阳升起之时立即攻城,进攻军队的集结就要在凌晨时分,也对进攻方不利;如果是中午过后进攻西城墙,就可以顺着光线,准确发射武器。所以东城墙也比西城墙有一定的防御优势。为了防止进攻方的远距离投射武器的伤害,衙署位于城池中心;同时偏于东北城区,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昨天写了一半被打断了思路,睡了一个晚上,又想起来了,赶紧上来补齐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就怕有心人,看来还是要到处走走看看,才能对历史有切实的体会。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此乃吾乡安吉清代的县治——安城平面图,“中央官署”在西南角。
——安城采用城墙——护城河——斗埂三重防护体系,是江南地区现存较完整的县级城防体系。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古代县级城池建筑的重要例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县情研究第1期

--------------------------------------------------------------------------------
县情研究  加入时间:2008-4-16 12:28:20     点击:210
  
刊首语:为进一步落实党校科研工作“三贴近”的要求,县委党校力求寻找新的切入点,以《县情研究》为载体,发挥决策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安吉经济社会发展。首期刊出范一直同志研究安吉县城历史沿革的文章,供领导参阅。

安吉县城历史沿革考略



范一直



内容提要  考察安吉县城的历史沿革,以县治设立的时间先后为线索,溯及历史上鄣郡、故鄣县、及原安吉、孝丰两县的治所,兼及历史上县治所在城镇和县城递铺50年来的发展变迁。以县城沿革为视角,以历史资料为依据,综述安吉经济社会两千多年来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文脉。



主题词  县城沿革  古鄣  安城  孝丰  梅溪  递铺  “再造安吉”



2008年是递铺镇设为安吉县城50周年。追述、回顾安吉县城的历史沿革及演变轨迹,开发和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增进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体认,为“奋战五年,再造安吉”增添文化软实力。

先民遗踪:安吉温暖湿润的气候、丰富多样的物产,使之成为先民们生存繁衍的热土和理想的栖息地。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证明安吉是浙江乃至环太湖流域古人类的一大发源地。迄今安吉境内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3处。溪龙上马坎遗址被省文物局宣布为“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第一点”。该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浙江省旧石器考古的空白,而且为台湾史前人类源流线路提供了新的证据。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介绍:台湾的古人类源流线路可能从黄河流域经安徽、浙江至福建进入台湾,有论者喻此为“黄河水流进了日月潭”。该论断得到安吉旧石器遗址考古发现的有力支撑。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足迹已遍及苕溪流域,其中安乐遗址可视为目前已知安吉新石器时代先人活动的一大中心。先民们从西苕溪下游迁徙至递铺、安乐、芝里一带,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进而跃入文明时代。

故鄣旧史:安吉,在《禹贡》中称“扬州之域”,为防风氏国西陲。商周时期,安吉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其时,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移至今龙山、笔架山一带。本地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晚期,楚败越,这一带遂变为楚国辖区。吴楚文化在本地彼此消长,并逐渐由楚文化所主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设三十六郡。安吉属鄣郡,且鄣郡治所在今安城古城村。“鄣郡乃浙省有郡治所之始。” (见《重修浙江通志稿》)也就是说浙江境内最早的省会就在安吉。由于安吉在故鄣南境,故又称安吉为鄣南。鄣郡辖区范围东至江苏溧阳,西达安徽黟县等。至西汉初,辖境扩大到钱塘江以南的山阴(今绍兴)。故鄣城是春秋至汉武帝时期长江下游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和军事重地,可见鄣郡时期的安吉乃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政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6),秦始皇东游会稽经过鄣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更鄣郡为丹阳郡,郡治迁往宛陵(今安徽宣城)。原鄣郡治地改设故鄣县,隶属于丹阳郡,县治所在地称故鄣城。故鄣县辖境广袤辽阔,大致包括今安吉县全境、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郎溪县一部分。

故鄣古城遗址在今安城西北十公里龙山北麓,始筑于春秋时期,隋开皇年间(581—604)废弃。城址略呈方形,城墙为泥土夯筑而成,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城廓面积0.33平方公里。南城墙靠山,原有护城濠,现已淤塞。西北角城墙存留较好,西城墙也大致可见轮廓,东、西两城门痕迹依稀可辨。残存城墙高5米,基宽23米左右。遗址中出土了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瓦当类建筑构件。如有“千秋万岁”、“汉兼天下”等字样的绳纹瓦及春秋战国至六朝时期的文字瓦当、兽面纹瓦当。文物证明了故鄣城城址是迄今已知太湖南岸及浙江地区同时期规格最高的城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鄣城之南北还各有一处与故鄣城城址下层堆积同时期的墓葬群,南谓龙山墓群,北谓笔架山墓群,均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鄣郡治地受平息“吴楚七国叛乱”战争之破坏而渐趋凋敝。东汉末期,各地多有响应黄巾起义之举,唯鄣地之民仍守土创业。因故鄣县辖境广阔,统治者为强化控制,在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即黄巾大起义第二年,割故鄣县南境另置一县。汉灵帝以《诗经·无衣篇》“安且吉兮”嘉之,赐名“安吉”。县治设于天目山乡(今孝丰镇),仍属丹阳郡。安吉建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

东吴宝鼎元年(266年),析吴、丹阳两郡中的一部分新置吴兴郡。自此,安吉隶属于吴兴郡。

故鄣朱治、朱然、朱纪祖孙三代助东吴孙氏巩固政权,功勋显赫。特别是东吴名将朱然(182—249年),字义封,故鄣人,出身东吴豪族,13岁过继给舅父朱治为子,少时曾为孙权同窗好友。三国争雄,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汉,一生屡建战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朱然与潘璋在临沮生擒关羽。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朱然率五千人马与陆逊一起抗击刘备,取得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辉煌战绩。此后,朱然镇守荆州重镇江陵,打败了曹魏连续半年的围困和进攻,威名远扬。65岁时,官左大司马、右军师。后人为纪念这三位朱氏显官,遂命名朱氏故里为“三官”。朱然在安徽马鞍山墓的发掘被列为80年代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东晋和南朝相继定都建康(今南京)。安吉作为京城至杭州的要道所在,不断兴盛。

隋开皇九年(589年),析故鄣及广德、长城、阳羡、义乡县各一部建绥安县,原故鄣城渐废。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桃州(今安徽广德),安吉改属桃州。盛唐诗人皎然有《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诗,其诗序云:“安吉,古桃州也,今为吴兴右邑。”安吉的地方志,见于文献著录的,最早的要数《古桃志》,篡修者及年代均不详,今已佚。

    唐武德七年(624年),废桃州(安吉县同废),属长城(今长兴)。唐麟德元年(664年)复置安吉县,属湖州。

安城往事:从晚唐至民国时期,安城作为安吉县治、州治,时间长达近1200年。

唐朝前期,统治者实行相对宽舒的政策,本地渐趋繁荣,生产有较大发展。圣历年间(698—700年),县令钳耳知命督率县民建成石鼓堰、东海堰和邸阁池,改善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安吉丝及丝织品质称上乘,奉为贡品。茶叶生产普遍,陆羽《茶经》载:安吉、武康两县茶叶为浙西上品。竹和竹笋更是境内特产。白居易《食笋诗》有:“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抢,抢来早市鬻。”诗中“此州”指湖州,而安吉为湖州最主要的产竹县。当时境内经济发展尤以西苕溪中游以下地区更快,因而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安吉县治从天目山乡(今孝丰镇)迁移至今安城玉磬山东南(玉磬山,又名落石山,前村湾东南1.7公里,青山庙水库西北)。

北宋时安吉农商兴盛。位于递铺马家村的《东岳行宫碑记》(北宋政和二年,即1112年):“地富丝细,人用饶益,豪杰商贾,万里幅辏,为东南大邑。”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改湖州为安吉州,领安吉县。两宋期间,县内学子进士及第者48人。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安吉先由徐寿辉部占领,继为张士诚部所据,再又为朱元璋部攻克。此后,张、朱两部争夺先后达10年余。据同治版《安吉县志》:“元至正十六年丙申(1356年),明兵克安吉,总管张俊德始筑土为城。越一年,元帅费愚甃以石,延环六里,高二丈有奇,广半之,门四:东曰迎春(宾阳),南曰朝阳(丽正),西曰宝成(迎恩),北曰拱宸(迎风)。城濒大溪,引水为濠,凿濠为池,仅通舟筏。”

明洪武五六年间(1372-1373),知县张十良在安城创建四城谯楼。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县令孔志道将安吉县治由玉磬山迁至今安城。

明正德元年(1506年),升安吉为州,州治设在安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砌石加固,此后多次重修。全城周长约6000米。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安吉降州为县,安城仍为县治。太平天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安城两度遭到严重破坏。

民国元年(1912年),废湖州置钱塘道,安、孝两县均隶属之。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制。抗战时两县同属浙西第二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时安城又称桃城镇。吴昌硕有诗句:“卜居桃城中,未殊居故乡。”大师在桃城中的芜园度过了近十年耕读生涯,并打下坚实的艺术根基。

    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城为原安吉县政府驻地,1951年3月,县治迁往梅溪。

安城平面略呈桃形,四周多载桑树,故有桃形桑城之美称。城内原有9街、18巷、12牌枋、72口水井及府衙、文庙、祭坛等建筑。城内古建筑于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轰炸,基本无存。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除迎春门固修筑公路被拆除外,其余三城门均存。朝阳门因年久失修,已于1987年重修。安城古城墙除防御功能外兼具防洪作用。因安城紧靠西苕溪,历史上多有洪灾。城门外侧砌有石质闸槽,洪水至时,上闸板可挡住洪水。今闸槽、护城河尚在。安城古城墙采用城墙——护城河——斗埂三重防护体系,是江南地区现存较完整的县级城防体系。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古代县级城池建筑的重要例证。

安城东500米处的西苕溪东岸有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安吉城标志性建筑——灵芝塔。该塔为楼阁式八面十层砖构实心体,通高22.46米,属古代佛教建筑形式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原安城镇现已并入递铺镇,作为全县中心城镇的组成部分之一,和县城递铺一起正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古镇孝丰:孝丰镇位于天目山北麓,西苕溪上游,是安吉县中南部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它东接县城,南连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西靠龙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直通安徽宁国市,北接浙北第一库——赋石水库,相倚安徽省广德县。在沪杭一带,古镇孝丰历史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至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为原安吉县县治,历时543年。明弘治元年(1488年)至1958年,为孝丰县县治,历时470年。两者相加,孝丰在历史上作为县治的时间逾千年。而孝丰县的存在时间,自1488年设孝丰县到1958年撤孝丰县,历时470年。

明弘治元年(1488年),因安吉南境地广,山岭崎岖,去县甚远,管理不易,民多滋事,经湖州知府上疏奏准,分安吉县南境孝丰、天目、鱼池、灵奕、金石、广苕、浮玉、太平、移风九乡置孝丰县,县治设在今孝丰镇。并将长兴县南的荆溪、顺零、晏子三乡划归安吉。然孝丰分立未及20年,正德元年(1506年),升安吉为州,次年领孝丰一县。

孝丰环城皆山,“凰凰山峙其左,太阳山镇其右,石语山拱于前,大会山障于後”。山岚起伏,地势险要。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自皖入浙,曾三度入掳孝丰,舆清廷相持五年之久。因战争及瘟疫等因素,原孝丰县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人口损失率为97.5%,为全国之最(原安吉县损失率为96%)。这导致了安吉现有人口主要由近一百四十多年来外来移民后裔所构成。孝丰镇还是革命老区。1927年,诞生了安吉县第一个zhonggong支部——老石坎支部。1945年2月至6月新四军苏浙部队向浙西敌后挺进,在孝丰镇及其附近进行三次反顽战,并取得重大胜利。镇东现建有面积52亩的孝丰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馆。

孝丰镇历史上曾称孝景镇、1949年前后称苕源镇、1950年春称城关镇、两县合并后称丰城镇,1981年恢复历史名称孝丰镇。

孝丰镇民风淳朴,孝敬父母,历代多孝子,故得孝丰之名。“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天赐金”、“孟宗哭竹冬出笋”等故事出于此。再如明代杨倪,幼年丧母,事继母如亲生;明代陈坚,九岁死母,庐墓守灵,墓前生灵芝……前贤虽远,孝风犹存。孝丰镇正在建造规划总面积34250平方米的孝子公园,以弘扬孝子文化,倡导和谐新风、展示古镇风貌。

镇内有古迹云鸿塔、古城墙和中山林纪念碑及保存较好的南门旧民居等。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的镇东云鸿塔,高29.4米,为仿楼阁式七层八面砖结构实心塔,外形规整华丽,系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现孝丰高级中学是一所具有近七十年历史的传统名校,其前身为浙西中正中学,培育了许多本地英才。

孝丰历史上多文化名人。明朝的吴维岳(1514-1569),字峻伯,号霁寰,孝丰鄣吴人,为吴昌硕先祖。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初任江阴县令,其为政廉能,后官至贵州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与李攀龙倡诗社,为嘉靖广五子之一。性精敏,文雄于世。有《天目斋藏稿》或称《天目山斋岁编》。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任孝丰知县的李梦登,是清朝地方官员中有名的清官。著名学者章学诚撰有《书孝丰知县李梦登事》。《清稗类鈔》“吏治类”有“李梦登得民心”条。国民党著名将领胡宗南和孝丰有不解之缘。著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诸闻韵(1894—1940)、诸乐三(1902—1984),系塘埔鹤鹿溪人。艺术大师潘天寿1922年前后曾在孝丰高等小学教书,并与安吉籍书画家沈遂贞在孝丰一字阁联合举办书画展。原安吉县政协副主席陈浩(1914—1993),既是孝丰名中医,也是本地有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当代生药学家和药学教育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楼之岑(1920—1995),出生于孝丰北村。而安吉最后一位名宿——郑德涵(1916—1999),自1949年后一直生活于此。其学识淹贯,诗词、古文、音韵、训诂无所不通,兼精书、画、琴艺,于金石、古泉、集邮亦深得精奥,是一为蕴玉怀珠的饱学之士。

两县合并后,孝丰作为建制镇,其时下辖6个居民区,人口1万余人,城区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1985年7月、孝丰镇与孝丰乡合并。1999年1月和2000年1月又分别撤消赤坞乡、下汤乡,并入新孝丰镇。全镇总面积为191.4平方公里,人口5.3万,城镇人口2.58万人。1997年列2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浙江省中心镇、省级文明镇和教育强镇。孝丰镇现建有竹产业中心,竹工机械企业多达30余家,是全国著名的竹木机械制造基地,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安吉由此而获得“中国竹工机械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的荣誉称号。全镇2007年工业总产值44.4亿,财政税收总收入(含镇内县属企业)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千年古镇,生机勃发,正大步迈入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时期。

梅溪沧桑:因盛产紫梅而得名,《吴兴掌故》:“安吉之梅溪以梅得名。” 因梅溪在西苕溪沿岸,常受洪水泛滥之灾,故又名梅溪汛、梅溪滩。此外,安福乡、荆溪乡等亦是梅溪之旧称。吴宝鼎元年(266年),乌程侯孙皓在梅溪邸阁山(又名廪山,今仓山)设立粮仓,储备军粮。此乃梅溪之名在史籍上首次出现。唐代在此设镇,驻兵戍守。宋代时商业兴盛,人烟稠密。明、清时期属定福乡。明洪武六年(1373年),设课税局、河泊所。清乾隆年间,设县丞厅。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改村里制为乡镇制,梅溪成立镇政府。民国时一度称紫梅镇,因水运便捷而成为浙北一大货物集散地,曾有“小上海”之称。南梁著名文学家吴均、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梅溪有缘。南宋藏书家兼目录学家陈振孙、近代林业学家陈嵘、植物学家张宗绪、民国初年曾任浙江省临时议会议长的莫永贞等均出自梅溪。

南朝文学家吴均(469—520年)以其“清拔有古气”的“吴均体”写景小品文,在中国文学上占有一之地。他的《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分别把安吉青山和石门山景物描绘得如诗似画,为六朝骈文之名篇。如《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再如 “梅溪春涨”曾是鄣南八景之一。明朝诗人凌说“紫梅花下水平桥”句,即指梅溪镇的青石桥。另有万棣桥,也称高桥,桥为拱形,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挂满藤蔓的桥身和水草、苔藓融为一体,水中倒影呈椭圆形,秀美如画。

1951年3月,原安吉县人民政府迁入梅溪镇,至1958年11月,为县治达7年有余。1992年9月撤销荆湾乡并入原梅溪镇。2000年1月,原梅溪镇和晓墅镇合并为新梅溪镇。全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相比周边乡镇的发展态势,梅溪不甘心被“边缘化”,梅溪人更不愿意当“边缘人”。全镇上下把外在压力变为内在动力,2007年提出“奋战五年翻三番,新建安吉东大门”的总体目标,全力提升“东部速度”。如今,一个“开放、实力、生态、和谐”的新梅溪正在崛起。

递铺今昔:1949年5月,安吉、孝丰两县同时解放,属浙江省临安专区。1953年,改属嘉兴专区。1958年孝丰并入安吉时,仍属嘉兴专区(1970年改称嘉兴地区)。1983年7月,撤销嘉兴地区设立湖州、嘉兴两市后,安吉属湖州市至今。1958年11月,两县合并,县治设在递铺镇。

南宋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杭州,临时定都,更杭州为“临安”。安吉成为临安西北的屏障。因安吉是临安至建康(今南京)的必经之地,故沿途设置驿铺,“递铺”之名即缘于此。当时安吉境内设有驿站5所,递铺是当时“急递铺”之所在。又因当地芦荻丛生,别称“荻浦”。

位于递铺镇双溪口关上村独松岭的独松关和古驿道,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同治版《安吉县志》:“独松关,宋建炎间(1127—1130)兵起,垒石为关,名曰独松关。”关跨东西两山,原长约80米。现仅存山溪以西之部分。关上村至余杭区百丈镇独松间的古驿道,约1200余米,宽1.2至2米,用块石或卵石沿山溪而筑,原貌依旧,古风犹存。

据《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九十一·浙江三》:“穆王城在州南四十里。宋建炎中,岳飞拒寇于此,垒土结营,寇不能犯。飞谥武穆,土人因以穆王城呼之。《志》云:城在州之凤亭乡,有将台遗址。”今地名尚存,而遗址已无。

明初,递铺设巡检司(元明清时隶属县级衙门的基层机构,大多管辖人烟稀少的地方,以军事功能为主)。清初,设绿营递铺汛,防守递铺兼领独松关。

1958年以来,递铺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断强化。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更为迅猛。全镇区域面积3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64万,实有人口15.8万。原塘埔乡、丰食溪乡、凤凰山乡、南北庄乡和安城镇相继并入,天荒坪镇水口、梅坑和原港口乡霞泉、碧门4行政村亦划归递铺镇。县城建成区面积从原先不到4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11.2平方公里。相比于几十年前街道狭小、建筑破旧的老递铺,如今的县城建有园林式的滨河长廊,有古色古香的驿站广场,有华东地区县级城市中规模最大的生态广场、包括吴昌硕纪念馆在内的昌硕公园等,位于递铺城南灵峰山麓的竹子博览园,占地600余亩,各类竹种300余种,被誉为“世界一流的竹种园”……是一个“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居在绿中”的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卫生城市。2005年递铺成为全国千强镇、浙江省百强镇和湖州市十强镇之一。如今城北新区及塘浦、阳光、康山三个功能区到处都是大干快上的施工场面。其中阳光工业园面积达7.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外商在安吉投资创业的新热点。环灵峰山休闲度假区发展总公司已正式授牌运营,安吉打造“休闲经济先行区”又有了重大拓展。当前,在“奋战五年,再造安吉”的进程中,作为“一中心五重镇两大特色区块”之全县区域布局中的“一中心”,县城递铺多有吸纳、集聚的开明气象。如今正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广纳各种文化,广揽各种人才,广蓄各种要素、广释各种能量,更好地实现集聚和辐射的双重效应。一个集创业、人居、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型小城市已初具雏形,正日益成为“山区新型城市化的样板区”。

结束语:追述安吉县城的历史沿革,我们既为安吉在历史上曾有的辉煌而自豪,也为两千多年来本地纷繁的历史变迁而感喟。递铺镇作为县城迄今仅有50年,在历史长河上虽为时甚短,但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已用浓彩重墨在安吉发展史上写下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篇章。如今,全县人民的齐心奋战,“再造安吉”,县城递铺乃至整个安吉,正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嘉靖《安吉州志》16卷,明州判吴县吴馀福篡修

嘉靖《安吉州志》8卷,明知州婺源江一麟修,安吉陈敬则篡

康熙《安吉州志》10卷,清知县沈阳曹祖封等修篡

康熙《孝丰县志》10卷,清知县南充罗为赓修,孝丰张暹、上虞李焕文等篡

乾隆《安吉州志》10卷,清知县常宁刘蓟植修,安吉严彭年等篡

光绪《孝丰县志》,10卷,清知县大兴刘璇修,孝丰潘宅仁等篡

同治《安吉县志》,十六册,清知县吴江汪荣等修,安吉张行孚、丁宝书等篡

方秉性:《孝丰乡土教科书》,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年(1917年)版

王微:《孝丰志稿》(台湾版,安吉图书馆藏影印本)

徐文彬主编:《安吉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安吉县地名委员会编:《安吉地名志》,1984年刊

《万历湖州府志》,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感谢老范。

但是这张图显示的是地下埋藏的曾经有过的宫殿(?),是哪个朝代的?难道是明清的?“中央官署”一词颇为费解。安吉小地方,什么时候还另立中央过?

敬请老范将安吉县志里的县治图扫描上来瞧瞧!拜托了!

安吉是在元末战乱时建城的,应该还没有形成一般的规划原则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木匠师傅将俺那“职务行为”文晾出来,自感忐忑。拙文虽材料尚翔实,然史识上多有阙如,很不好意思。
俺只能做些粗木之类的力气活。

因县志不在手边,木匠兄所托之事容缓行。届时补上。
从晚唐至民国,安城作为安吉县治(一度为州治),时间长达近1200年。那图是洪杨之乱前安城经多年修筑而成的鼎盛景象。“中央官署”俺亦无解。秦一统时设36郡时的鄣郡郡治倒就在安城附近的古城村。

私忖要给“古代城池规划中的衙署位置”一个方位上的模型,恐怕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历代编修的方志,据说现存8500多种,近11万卷。个人很难穷尽。而有意驳难者要找出特例倒不难。然否?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正如老范所言,这样的断语下起来确实比较需要勇气。所以这不敢去写正式的考证文章的。

不过俺只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并不断言所有的城池都应该如何如何。

至于老范给出的这张遗址图,我刚才查了一下,那是西汉长安城遗址图,怪不得昨天见了眼熟。汉长安是个陆续扩建的城池,开初没有完整的统一规划,11个巨大的宫殿散布全城,宫殿之间还以复道连接,极大的妨碍城内的交通。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规划不清的例证。民国时期就有过勘探,刘敦桢的那本书里已经给出了那张平面图。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汉长安城遗址
http://www.ccots.com.cn 2009年06月09日14:04 中国商务在线旅行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面积36平方公里。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
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
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90年。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未央宫由前殿、椒房殿等40余个宫殿组成。现存遗址主要有:(1)城墙,周长25700米,基宽12~16米,最高处残高近10米;(2)未央宫前殿遗址,东西200米,南北350米;(3)椒房殿遗址,东西150米,南北200米;(4)官署遗址,东西150米,南北70米 ;(5)少府遗址,东西210米,南北80米;(6)天禄阁遗址,边长20米,高10米;(7)石渠阁遗址,东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8)武库遗址,东西70米,南北350米;(9)桂宫鸿宁殿遗址,边长50米,高7米;(10)罗寨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11)樊寨遗址,东西100米,南北100米;(12)讲武殿遗址,边长25米,高17米;(13)楼阁遗址,东西700米,南北190米;(14)未央宫夯台遗址,东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
汉长安城及城内宫殿遗址,曾出土大量建筑材料、汉俑、简册、秦汉封泥等珍贵文物,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地址: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
咨询电话: 029-8629228786287861
门票:暂无资料
交通路线:从大庆路乘518路、从朱宏路乘403路汽车到罗家寨长乐宫遗址博物馆,从大兴路或张家堡乘234路,自驾车从西三环到未央宫前殿遗址公园。
开放时间:暂无资料
CCOTS会员价: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遵木匠师傅嘱,交作业!(恐压缩后不清)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感谢老范!!

看来都是位于城池中心位置,尤其是安吉州署还有城内河流的环抱,多了一层防御体系。而且安吉州城依山环水,地形仅向东开放,真是好据点!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09-8-28 20:01 编辑

古代日本朝廷模仿唐长安建造的平安京(AD794年),即今之京都,内里(皇宫)座北居中。

当时东有鸭川,南有巨椋池,西有山阴道,北有船冈山。所谓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一应俱全。

内里乃天皇居所,紫宸殿乃天皇处理政务场所,清凉殿乃其日常生活处所,北部乃后宫。大内里的朝堂院乃中央官府。

仅供参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09-8-28 22:31 编辑

感谢陆兄!

本帖讨论地方城市,京城的规划不一样的,那就是“宫廷在城池中的位置”了。日本学习的应该是唐代的长安城吧,选择的城池位置与城池区域划分都与长安相似。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